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刘熙东汉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熙 琅邪王 206年—216年 刘容之子。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被杀,国除。
全后汉文·卷八十六
字成国北海人
(北海青州部,故伏滔《青楚人物论》以刘成国青士有才德者。
)官位未详。
有《谥法注》三卷,《释名》八卷。
(案:《后汉·文苑·刘珍》,「撰《释名》三十篇,」盖别有一书,或创始,而刘熙踵成之也。
《隋》、《唐志》作刘熙撰,不书官位。
今所见旧刻本,或题安南太守,或题徵士
《隋志》《大戴礼》注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则旧刻本亦有所据,然恐不确。
唐调露元年始改交州总管府安南都护府,前此交趾并无安南之称。
近人或云当作南安,亦不确。
南安天水东汉改为汉阳
《续志汉阳郡》注补引《秦州记》「中平二年,分置南安郡,魏为广魏,晋为略阳,其地属凉州刺史部」,而刘熙久居交州陈寿言之再四。
蜀志·许慈》「师事刘熙建安中交州入蜀」;《吴志·韦曜传「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程秉传》「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少避地交州,从刘熙学」。
交州,值献帝初年,或先士燮太守,殆未可知,然不当称安南
其为徵士,亦不见于史,故皆不从。
又案:《后汉·光武十五王传》别有刘熙建安十一年琅邪王;《魏志·刘馥》「嘉平六年建成乡侯
姓名偶同,非即其人也。)
华核孙吴 219 — 2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19—278 【介绍】: 三国吴吴郡武进人字永先
起家上虞
文学召入秘府
孙皓立封徐陵亭侯,迁东观令,领右国史,数陈规谏。
韦昭等撰《吴书》。
后以微过遣免,数岁卒。
康僧会孙吴 ? — 280
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趾
年十馀岁。
二亲并终。
至孝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至好学。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辩于枢机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字纪明
资学于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莫不精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其为人细长黑瘦。
眼多白而睛黄。
时人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共尽匡益。
但生自外域。
故吴志不载。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
已妙善方言。
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
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皆行于世。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
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无方。
阿育王
起塔乃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亦复如之。
曰。
此寔欺诳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宣尼有言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灵应降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而曰。
希有之瑞也。
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大叹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政。
法令苛虐废弃淫祀。
乃及佛寺并欲毁坏。
曰。
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
与圣典相应者。
当存奉其道。
如其无实皆悉焚之。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词。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既退送于门。
时寺侧有淫祀者。
昱曰。
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
曰。
雷霆破山聋者不闻。
非音之细。
苟在理通。
则万里悬应。
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
昱还叹才明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马车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
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而老人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曰。
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劝沮。
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
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
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
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具语意故。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
问讯道人。
请会说法。
即随入。
具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辞甚精要。
先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必奉。
在吴朝亟说正法。
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建初寺译出众经。
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并妙得经体。
文义允正。
又传泥洹呗声。
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经序。
辞趣雅便义旨微密。
并见于世。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咸和中
苏峻作乱。
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
世不奉法傲慢三宝。
入此寺。
谓诸道人曰。
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
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此信敬。
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
近亦康会之力。
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
孙皓打试舍利。
谓非其权时。
余案将坏寺。
诸臣咸答。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
故数家传记。
咸言。
孙权感舍利于吴宫。
其后更试神验。
或将也。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阯
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奉孝
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
多所综涉。
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
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
资学于识。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
莫不精究。
汉献末乱。
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
共尽匡益。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
乃收集众本。
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
至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
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初。
建业
营立茅茨。
设像行道。
有司奏曰。
有番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昔汉明梦神。
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
岂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
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
无方。
阿育王起塔。
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
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
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
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
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
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靖室。
以铜瓶加几。
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
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曰。
此欺诳。
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灵应降。
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
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铿然有声。
自往视。
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
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
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
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进言曰。
舍利威神。
岂直光明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
舍利无损。
大嗟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
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
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正。
法令苛虐。
废弃淫祠。
乃及佛寺。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
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
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
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辞。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昱还。
才明。
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车马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
老人星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
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之明训。
曰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
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
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
劝沮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
虽闻正法。
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中得一立金像。
高数尺。
使著不净处。
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犹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
永不差愈。
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
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即随入。
见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
辞甚精要。
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
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处。
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
莫不必奉。
在吴朝。
亟说正法。
性𠒋粗。
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
以开其心。
建初寺
译出众经。
如阿难念弥陀经。
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序。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
遘疾而终。
乃晋武太康元年
周昭孙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颍川人字恭远
曾与韦昭薛莹华覈共撰《吴书》。
后为中书郎
孙休时坐事下狱死。
全三国文·卷七十一
字恭远,颖川人,与韦昭薛莹华核同述《吴书》。
孙休时中书郎,坐事诛。
有《周子新论》九卷。
薛莹孙吴 ? — 2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2 【介绍】: 三国吴沛郡竹邑人字道言
薛综子。
初为秘府中书郎
吴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
孙皓初,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领太子少傅
坐事下狱,徙广州
华覈保荐,召为左国史,上书陈缓刑简役。
吴亡入,为散骑常侍
韦曜等撰《吴书》,自撰《后汉记》。
刘芳北魏 453 — 513
全后魏文·卷三十八
字伯文彭城人
(《北史》作字「伯支」。
彭城丛亭里人
)汉楚元王交之后。
文明太后擢兼主客郎,寻拜中书博士,进中书侍郎,授皇太子经。
太子庶子、兼员外散骑常侍
寻除正,兼通直常侍,超迁国子祭酒
遭母忧,起为辅国将军太尉长史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兼侍中
宣武即位,正侍中,迁中书令
出除安东将军青州刺史,转太常卿
延昌二年卒,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曰文贞
有《毛诗笺音义证》十卷,《仪礼》、《周官义证》各五卷,《王肃尚书音》、《郑注仪礼周官音》、《干宝注周官音》、《何休注公羊音》、《范宁注谷梁音》、《韦昭注国语音》、《范晔后汉书音》各一卷,《辨类》三卷,《徐州人地录》四十卷,《急就篇音义证》三卷。
僧玄素武周 668 — 75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清
润之延陵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隶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
操行愈益奋厉。
晚年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养恬和。
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
内不为冤亲荣辱所移。
识者以为行婴儿行。
世因号之婴儿行菩萨焉。
开元中
京口韦铣沙门僧汪。
迎居鹤林寺每衲衣坐床上。
虽见贵显。
略不为动而瞻礼。
者充塞。
尝躬赴一屠家请。
众骇异。
曰佛性是同。
无生岂别。
苟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宝初
将应吴越命。
扬州沙门希玄夜半窃之。
以往江北。
涛波淼然。
月黑难济。
持舟待风。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灭倾城迎谒。
津所车马繁拥。
不避涂潦。
捐金掷币。
施予山积。
素一不介意。
悉以为悲田之费。
李憕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
其德之感物类如此。
天宝十一载。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寿八十五。
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黄鹤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执心丧之礼者。
袂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
菩萨戒弟子。
吏部尚书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和间
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释玄素
字道清
俗姓马氏
润州延陵人也。
生有异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
父母从之出依净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隶名于江宁长寿寺
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
因事威禅师
躬历弥载撞钟大鸣
威诲以胜法。
得其不刊之旨。
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
败纳衬身寒暑不易。
贵贱怨亲曾无喜愠
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
道业既高人希瞻礼。
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
郡牧韦铣屈居鹤林。
四部归诚充塞寺宇。
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
不为动摇。
顾世名利犹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
自生感悟忏悔先罪。
求请明中应供。
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
士庶惊骇咸称异哉。
曰。
佛性是同无生岂别。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异之有。
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
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
窃而宵遁。
黑月难济。
江波淼然。
持舟拟风。
俄顷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获全。
人相庆佛日再耀。
倾州奔赴会于津所。
人物拒道间无立位。
解衣投施积若山丘。
略不干其怀抱。
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杨州
斋心虔虔二时瞻近。
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
二处纷诤莫决所从。
李时谓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爱憎。
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伦恸彻城市。
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江湖震响。
往于寺内坐禅之所。
高松偃覆如盖。
及移他树还互如前。
又当舍寿之夕。
房前双桐无故自枯。
识者以为双林之变。
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
嘉瑞灵祥应感必有。
经云。
随缘赴感即其事也。
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
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
亦尝问道于径山
乐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汉弥高。
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
太和中
远慕遗风高其令德。
追谥大律禅师
太和大宝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
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
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
悬合后到阿含经。
可不务乎。
师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
则知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将来。
宜正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