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孙俊孙吴 ? — 2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0 【介绍】: 三国吴吴郡富春人字叔英
定武中郎将,屯戍薄落。
聪明辩惠。
孙皓所杀。
丁固孙吴 198 — 2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8—273 【介绍】: 三国吴会稽山阴人字子贱
本名密,避滕皇后滕密讳,改名固
少丧父,事母至孝。
初为尚书,累迁廷尉左御史大夫
孙皓武昌吴兴施但聚众起事,劫持孙皓庶弟孙谦,诸葛靓讨平之。
孙皓即位,迁司徒
陆凯孙吴 198 — 2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8—269 【介绍】: 三国吴吴郡吴人字敬风
陆逊族子。
孙权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有治迹,拜建武都尉
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朱崖有功,迁建武校尉
又以讨山越功拜巴丘督、偏将军
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性刚直,数以切谏忤旨。
一说曾与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谋废孙皓,立孙休之子,不果。
官至左丞相
濮阳兴孙吴 ? — 2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4 【介绍】: 三国吴陈留人字子元
孙权时上虞
以五官中郎将使蜀,还为会稽太守,与孙休深相结纳。
即位,征为太常卫将军封外黄侯,迁丞相,与张布共执朝政。
死,从万彧之言迎立孙皓,加侍郎,领青州
俄为彧谮,徙广州,于道追杀,夷三族。
韦昭孙吴 204 — 273
全三国文·卷七十一
字弘嗣(陈寿司马文王讳,追改名「」。
)吴郡云阳人
丞相掾,除西安,入拜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
后为黄门待郎。
孙亮时太史令
孙休时中书郎博士祭酒
孙皓嗣位,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职省,拜侍中,领左国史。
凤皇二年忤旨,下狱诛。
(有《国语注》二十二卷,《吴书》五十五卷,集二卷。)
王浚西晋 206 — 2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06—285 【介绍】: 西晋弘农湖人,字士治小字阿童
恢廓有大志,为羊祜所知。
巴郡太守,两任益州刺史,有惠政。
力排众议,主张灭吴。
武帝泰始八年起,大造舟船,密作攻吴准备。
咸宁五年,奉命率军攻
次年,烧断吴人所置横江铁锁,直取建康,吴主孙皓出降。
官至抚军大将军
卒谥武
孙奋孙吴 ? — 27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孙奋 齐王 252年—253年 孙权五子。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封齐王,建兴二年(253年)因擅杀官吏而被废为庶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0 【介绍】: 三国吴吴郡富春人字子扬
孙霸弟。
孙权太元二年封齐王,居武昌
游猎无度,不遵礼法。
诸葛恪诛,欲往建业观变,傅相谢慈谏,杀之,坐废为庶人。
章安孙亮太平三年封章安侯
孙皓时,民间讹言当为天子。
所杀。
朱绩孙吴 ? — 270
全三国文·卷六十八
字公绪,然子,为郎,拜建忠都尉,迁偏将军营下督。
然卒,拜平将军乐乡督。
孙亮时镇东将军,后拜骠骑将军
孙休时上大将军
孙皓初拜左大司马
丁奉孙吴 ? — 2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1 【介绍】: 三国吴安丰人字承渊
少为小将,数随征伐。
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魏攻东兴纵兵大战,魏军遂溃,累迁灭寇将军左将军进封安丰侯
孙休即位,计斩孙綝,迁大将军
永安三年,假节领徐州、休薨,与丞相濮阳兴迎立孙皓,迁右大司马左军师
贵而骄矜,坐事徙家临川卒。
孟宗孙吴 ? — 2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1 【介绍】: 三国吴江夏人字恭武
孙皓字元宗,避讳而改名仁
少从师学,读书夙夜不懈。
事母至孝,相传有哭竹生故事。
初为军吏,后迁吴令
闻母丧,犯禁奔赴,已而自拘,孙权乃减死一等。
孙休时右御史大夫
孙皓即位,拜为司空
全三国文·卷七十三
字恭武江夏人,避孙皓改名仁
初为朱据骠骑军吏。
嘉禾中除监池司马,迁吴令,母忧去职。
后累迁光禄勋
永安中右御史大夫
宝鼎初司空,守丞相
建衡三年卒官。
何定孙吴 ? — 2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2 【介绍】: 三国吴汝南人
孙权给使,出补为吏。
孙皓以为楼下都尉,宠信之。
使诸将以重价求好犬,供逸乐。
以为忠勤,赐爵列侯。
后奸状发闻,伏诛。
何姬孙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丹杨句容人
孙和孙皓生母。
被废为南阳王,居长沙
孙亮立孙峻辅政,徙新都,赐死。
嫡妃张氏自杀。
何姬乃抚养及其三弟。
立,尊为昭献皇后,月余,进为皇太后
范慎孙吴 ? — 2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3或274 【介绍】: 三国吴广陵人字孝敬
秉性正直。
累迁至侍中,出补武昌左都督,治军谨严。
孙皓勋德并茂,建衡三年太尉,甚敬惮之。
卒于官。
奚熙孙吴 ? — 2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4 【介绍】: 三国吴人
孙皓时中书郎,谮毁宛陵贺惠。
后任临海太守,非论国政,孙皓捕之,发兵断绝海道,后为其部曲所杀。
车浚孙吴 ? — 2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6 【介绍】: 三国吴人
孙皓天玺初会稽太守
时岁荒旱,民无资粮,乃表求振贷,且不出算缗,孙皓欲树私恩,斩之。
康僧会孙吴 ? — 280
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趾
年十馀岁。
二亲并终。
至孝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至好学。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辩于枢机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字纪明
资学于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莫不精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其为人细长黑瘦。
眼多白而睛黄。
时人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共尽匡益。
但生自外域。
故吴志不载。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
已妙善方言。
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
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皆行于世。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
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无方。
阿育王
起塔乃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亦复如之。
曰。
此寔欺诳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宣尼有言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灵应降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而曰。
希有之瑞也。
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大叹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政。
法令苛虐废弃淫祀。
乃及佛寺并欲毁坏。
曰。
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
与圣典相应者。
当存奉其道。
如其无实皆悉焚之。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词。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既退送于门。
时寺侧有淫祀者。
昱曰。
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
曰。
雷霆破山聋者不闻。
非音之细。
苟在理通。
则万里悬应。
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
昱还叹才明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马车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
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而老人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曰。
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劝沮。
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
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
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
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具语意故。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
问讯道人。
请会说法。
即随入。
具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辞甚精要。
先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必奉。
在吴朝亟说正法。
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建初寺译出众经。
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并妙得经体。
文义允正。
又传泥洹呗声。
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经序。
辞趣雅便义旨微密。
并见于世。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咸和中
苏峻作乱。
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
世不奉法傲慢三宝。
入此寺。
谓诸道人曰。
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
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此信敬。
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
近亦康会之力。
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
孙皓打试舍利。
谓非其权时。
余案将坏寺。
诸臣咸答。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
故数家传记。
咸言。
孙权感舍利于吴宫。
其后更试神验。
或将也。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阯
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奉孝
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
多所综涉。
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
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
资学于识。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
莫不精究。
汉献末乱。
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
共尽匡益。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
乃收集众本。
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
至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
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初。
建业
营立茅茨。
设像行道。
有司奏曰。
有番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昔汉明梦神。
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
岂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
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
无方。
阿育王起塔。
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
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
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
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
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
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靖室。
以铜瓶加几。
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
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曰。
此欺诳。
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灵应降。
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
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铿然有声。
自往视。
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
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
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
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进言曰。
舍利威神。
岂直光明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
舍利无损。
大嗟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
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
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正。
法令苛虐。
废弃淫祠。
乃及佛寺。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
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
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
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辞。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昱还。
才明。
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车马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
老人星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
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之明训。
曰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
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
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
劝沮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
虽闻正法。
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中得一立金像。
高数尺。
使著不净处。
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犹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
永不差愈。
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
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即随入。
见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
辞甚精要。
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
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处。
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
莫不必奉。
在吴朝。
亟说正法。
性𠒋粗。
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
以开其心。
建初寺
译出众经。
如阿难念弥陀经。
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序。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
遘疾而终。
乃晋武太康元年
薛莹孙吴 ? — 2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2 【介绍】: 三国吴沛郡竹邑人字道言
薛综子。
初为秘府中书郎
吴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
孙皓初,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领太子少傅
坐事下狱,徙广州
华覈保荐,召为左国史,上书陈缓刑简役。
吴亡入,为散骑常侍
韦曜等撰《吴书》,自撰《后汉记》。
全晋文·卷八十一
字道言沛郡竹邑人太子少傅综次子,历秘书中书郎
孙休时散骑中常侍
孙皓初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领少傅,出为武昌左部督,坐事徙广州,寻召还,复为选曹尚书,迁光禄勋
入晋为散骑常侍,有《后汉纪》一百卷,《新议》八片集三卷。
孙和孙吴 224 — 25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孙和 南阳王 252年—253年 孙权三子。本皇太子,太元二年(252年)正月贬为南阳王,建兴二年(253年)被权臣诸葛恪赐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24—约253 【介绍】: 三国吴吴郡富春人字子孝
孙权子。
好学下士,兄孙登卒,立为太子
后遭谗谮,被幽闭。
孙权赤乌十三年,废孙亮
太元二年封南阳王,居长沙卒,妃舅诸葛恪辅政,孙峻欲废
,夺玺绶,徙新都,赐死。
孙皓入立,追谥文皇帝
滕牧孙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北海剧人本名密
孙皓滕皇后父。
初徙边郡,孙休赦还,以为五官中郎
孙皓立,以后父封高密侯,拜卫将军录尚书事。
建业,以武昌
及滕后宠衰,遣居苍梧郡,道路忧死。
贺邵孙吴 227 — 2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27—275 【介绍】: 三国吴会稽山阴人字兴伯
孙休即位,从中郎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入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孙皓时,政事日弊,屡上疏直谏,为所恨。
复以刚正为左右所惮,乃共谮以讪谤国事。
中风,口不能言,竟为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