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希最北宋 1015 — 1090
希最
霅川施氏子。
四岁出家。
十五传教观于广慈。
同门畏爱。
号为义虎
治平中
始敷讲于嘉禾隆平。
继徙居胜果。
有空室祟所栖。
师咒土掷之。
得片纸书。
今被法遣。
法力没。
当复来。
数日击物飏火。
变怪百出。
师诃之曰。
不闻恼法师者。
头破作七分乎。
乃为广说轮转因缘。
众僧声咒为其破障。
忽空中轰然。
掷朱书云。
汉朝烈士沈光
今知悔过谢罪。
且云。
蒙师法力。
当往生它化天矣。
自此遂绝。
师因净觉背宗。
上十谏书。
法智作解谤。
净觉复作雪谤。
法智在疾。
不复答。
净觉灵芝
对众诧曰。
只因难杀四明师。
谁向灵芝敢开口。
师不甘。
乃作评谤。
以极辩之。
其略有云。
近睹雪谤盛制。
所谓救生法二身。
雪增减二谤者也。
然此书一往可观。
再言有失。
解谤虽已焕然。
雪谤犹自冰执。
今据吾祖之格。
以评阇黎之谬解。
净觉见之曰。
四明之说。
其遂行乎。
元祐庚午秋
坐化。
阇维得舍利数百。
系曰。
慈辩虽教人。
每与禅衲游。
尝问道于大通
寄以书。
发缄睹黑白二圆相
恍然有悟。
答偈曰。
黑相白相。
担枷过状。
了不了兮。
无风起浪。
若问究竟事如何。
洞庭山太湖上。
慈辩眼光。
出涯涘矣。
由是。
而知得台宗之真者。
不在言说间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希最姓施氏霅川人
四岁出家,覃恩得度。
年十五传教观于雷峰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
治平中,敷讲于嘉禾隆平。
已而徙居圣果,空室有怪,每崇所栖,希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云:“今被法来遣,若法力没,当复来此。
”数日,击物扬火,变怪百出。
希呵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
”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助其破障。
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
”大略陈悔过之词,且云:“蒙师说法之力,当生他化天。
”自此绝迹。
希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
法智在疾,不复答。
净觉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
”希闻之,乃作《评谤》以辨。
净觉见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
哲宗元祐庚午秋,集众书偈坐化,阇维,舍利数百,赐号“妙悟”。
释处元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处元永嘉人,忘其姓字。
久参扶宗,遂继法明之席。
郡守仰起道化,任以僧正
澄清品流,莫不厌服。
所著《辅赞记》三卷。
其论经体,则推本法智广智源流之说,论无住本三种观法,答扶宗通相三观。
其说明正,学者宗之。
宋崇宁二年,间居东溪草堂,述《义例随释》六卷。
荆溪以止观文广为七科,名为《义例》,俾学者知解行之大旨。
法智制述之多,不暇为记。
义神智为《纂要》,以初乘观法性德之境为真如理观,修德之境为唯识事观,诋其狂妄,徒疑后学,乃决志注释,以斥《纂要》之非。
释清源
清源
号潜庵
洪州新建邓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为童子。
年二十一。
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
宝峰月。
云居舜。
道价压丛林。
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
而疑终未决。
后亲见黄龙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与云庵同造积翠。
师为侍者七年。
南公殁。
隐迹西山
西山慧严院。
僧死。
屋无像设露坐。
师见而叹曰。
古人斫山开基致无为。
有忍怀不举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阁崇成。
百具鼎新
即弃去。
庐山
太守徐公。
闻师名。
延居山清隐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庐山
师门风孤峻。
学者皆望而退。
以故单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灯。
升堂说法。
如临千众。
而丛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时时钁地处置。
尝云。
先师初事栖贤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文悦以见慈明。
一字无用
设三关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画龙。
龙见即怖。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王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有僧。
依师住十二年学。
令住净众寺
辞行。
师谓曰。
汝虽在此费岁月。
实不识吾家事。
倘嗣法。
当不以世俗欺诳为心。
其人乃嗣翠岩机焉。
隐君子潘延之
与为方外友。
迎师归西山
而州郡文争。
命居天宁。
衲子方云趋座下。
一时名士。
抠衣问道。
师以目疾。
隐居龙兴寺房。
户外之履亦满。
上蓝忠公。
法侄也。
延师居寺之东堂。
事之如其师。
师年八十而丧明。
学者益亲附之。
有欲板其语要流通。
师投拒曰。
若吾语。
深契佛祖。
从今百日间复明。
则副汝请。
如期果愈。
先是觉范洪公
證狱太原
拴缚在旅邸。
人讳见之。
师独冒雨步至。
抚慰为死诀。
明年归复见师。
师轩渠笑曰。
吾不意乃复见子。
觉范序之曰。
呜呼。
佛法䆮远。
坏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为人师者。
争慕华构便软煖。
公独举颓坏而新之。
争欲致弟子。
不问智愚。
欲出门下。
而公独精粗之。
争欲坐八达衢头。
以自卖其道。
而公独居荒远。
以自珍之
争好势利恶丑。
而公独犯众恶。
自信而力行之。
每谓弟子曰。
无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观其措置。
岂其真然之者耶。
师终时几百岁也。
释道因南宋 ? — 1167
道因
号草庵
四明薛氏。
法智座下粲法师
为叔祖。
其孕也。
母梦披帏而入。
寤而生。
明发而讣至。
咸知其为后身云。
掌有圆相
掬之如环。
足下奇文。
双鱼宛示。
十七具戒。
坐夏南湖
有问以教义者。
徐为释之。
正与文合。
识者知其宿习。
明智居宝云
往学焉。
已而教庠禅室。
无不足也。
读指要钞。
深有悟入。
自谓存则人亡则书。
遂直嗣四明治台者。
以是少之。
出世屡移讲席。
晚主延庆
乾道三年
念佛说偈而化。
葬全身于祖塔。
师道貌严毅。
辞辩如泻。
有婴其锋者。
登龙门
薛清卿澄者。
师俗侄也。
赞师有云。
于道最高。
裂衣冠而罔恤。
有疑不决。
械囹圄以须争。
师可想而见也。
尝居城南草庵
以自号。
学师尽得其旨者。
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