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孙之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子骏
贡生
雍正间庆元县教谕
博学好古,尤专于经学。
时《尚书大传》宋本未出,之騄搜采补缀成三卷,又《补遗》一卷。
又有《考定竹书纪年》、《松源经说》、《二申野录》、《晴川蟹录》、《松源集》等。
释普岩南宋 1156 — 1226
全宋诗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
早年落发。
初与石鼓夷公无用全公等老宿。
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
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
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
理宗宝庆二年卒。
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
有《运庵和尚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容宗著撰运庵禅师行实》。
 释普岩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单编诗合编为一卷。
释慧性南宋 1162 — 1237
全宋诗
释慧性(一一六二~一二三七)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今四川宣汉东北)人。
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祝发,束包南游。
首谒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
出世蕲州资福寺,越两年,迁智度寺。
后历住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开先华藏、栖贤宝觉、平江府阳山尊相、寿宁万岁等寺。
理宗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
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
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颜汝勋撰《塔铭》。
 释慧性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合编为一卷。
黄永
人物简介
字云孙号艾庵
江苏武进人
顺治十年(1655)进士,官刑部员外郎
以奏销案罢官。
家居后,发奋读书,至老不倦。
工诗词,与同邑董以宁、邹抵漠、陈维格有“毗陵四子”之称。
其词“不趋新斗险,整摄自余情致”(沈雄古今词话》)。
著有《黄云孙诗选》、《溪南词》、《艾庵存稿》、《珊珊传》。
生平事迹见《江苏诗征》卷六四。
溪南词·序
温、和生而《花间》作,刻羽引商;李、晏出而《草堂》兴,谐声依咏。
淮海、漱玉倡温丽之微言;稼轩放翁极雄豪之变态。
投袂而赴节,咏歌朝庙之端;比事以属词,怅别都门之外。
管弦所协作者,掇腴搴芳,词令斐然,听之惊心动魄。
洵元音之鼓吹,衍乐府之源流。
近代而还指不多屈。
用修元美,几同秦升堂;徵仲眉公,亦比欧苏入室。
张右文纂图谱,恰在泯绝之日;钱功甫辑词华,适丁散佚之年。
各出新声,俱标艳体,多有缘情雅作。
宁为累德微词,碧云红叶之章,共推扬于文,正杨花谢桥之句,犹许可于伊川
盖假物而行吟,实贤者所不免。
未可呵为蜡屐,奚容等若雕虫。
仆解绂偷闲,读书怀古,咏绿肥红瘦,不觉魂销;吟残月晓风,能无技痒。
爰寻声而按谱,遂累句以成编。
托景言怀,或缘感激而归旷远;逢时揽胜,或因欢冶而起悲愁。
卉蕊涉趣于朝昏,虫鸟争妍于远迩。
假闺房而矢咏,岂曰淫哇;望古昔以具言,敢流愤激。
风云月露,尽入笔端;尹吉姬姜,俱供词料。
写生体物,未造语入微;惜别征歌,将深情如诉。
厥类既广,为调良多,翰墨怡情,窃愧短辕之犊;声歌娱志,犹长日之棋。
藉以消忧,用兹捐忿。
随时铨次,间多先后之殊;辨物成章,弗别短长之体。
诚知蓬垢自喜,未窥倾国之令姿;然而瓦缶杂陈,或当拊髀之雅好。
情词剌谬,倘蒙一顾于周郎;教诲殷勤,愿贶百朋于陆子。
庶乎,挈微蛙眢井,得窥苍昊之全;转尺鲵蹄涔,获识江河之大。
敢云齑臼,聊备刍荛。
主要活动
  • 1653年,进士
释文礼南宋 1167 — 1250
全宋诗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
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
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
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
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
 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字灭翁俗姓阮氏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野樵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历参名师。
至蒋山,浙翁琰禅师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出世,住临安慧云寺,迁温州能仁寺,又主临安净、福泉、明州天童诸刹。
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
见《新续高僧传》卷一四、《释氏疑年录》卷九。
天目禅师文礼者。
字灭翁
生阮氏
临安籍也。
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
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
出世于郡之广寿
次则雁山能仁。
复诏居南屏净慈。
终于天童者。
盖赴暮年之诏也。
四会谈禅。
两赴明诏。
于其西丘福泉。
乃退閒之所也。
雁山时。
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
杖拂萧然。
清风迫人。
松下云间
泉声石色。
无尊卑目遇而已。
然卒不乐。
乃退居梁渚西丘。
自述曰。
我自南山退席回。
懒将藤杖接方来。
有时拄到晴坡上。
简点梅花几树开。
方是时。
晦庵居士朱熹者。
以道学开馆台南订。
有司挽
再居能仁。
不起。
乃作偈。
雁山耆宿曰。
我抛一语堕龙湫
逗石穿云几度秋。
白发讵那看不透。
寒高挂冷猿愁。
既休閒于梁渚。
道俗相寻不绝。
多兀坐绳床。
熟视摇手而已。
或格外相惬。
自理瓶铛。
谈笑连朝夕不厌也。
节斋赵公高行。
微服过访。
坐语竟日。
节斋去。
竟不问其姓名。
适净慈席虚。
节斋补之。
不赴。
节斋乃言于上。
上强命之入院。
曰。
九重命下。
四海同钦。
山岳欢呼。
禽鱼起舞。
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转。
却顺是菩提。
四众称善。
未久又杖策宵遁。
退居福泉。
上惜之。
复敕天童居
居天童。
常以南山东海乌鲫话验。
方来拟对。
辄督牙三下。
识者惊焉。
一时及其门者。
非智过于师。
不易放行。
故自书曰。
韶阳来扣门。
终不拶人脚折。
有德山至诘问。
方才吹灭纸烛。
堪嗟狐媚妄。
相嗣续宁教。
草满法堂。
苔封古屋。
杨岐不得保宁白云晦堂
若非死心灵源。
其馀碌碌。
难为接足。
天童
不久又弃。
归西丘旧隐。
然方宾益胜。
朱晦庵尝诣
以格外潇洒示之。
晦庵则彬彬然有容。
整冠进问。
母不敬。
蓦起叉手。
晦庵退语人曰。
碧落碑果无赝本也。
杨慈湖亦问不欺之力。
答曰。
要明兔象全提句。
看取升阶正笏时。
四历住持。
仅八九载。
而退居之日。
多其风调高古。
见者神肃。
然叙及法道体势。
则慷慨太息。
或继以涕。
故嗣其志者。
皆著大名于当时。
淳祐十年冬
忽晨起。
谓众曰。
谁与我造个无缝塔。
侍者曰。
请师塔样。
微笑曰。
尽力画不出。
即蜕去。
年八十有四矣。
阇维。
顶骨牙齿不坏。
舍利如灿珠。
天童应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赞曰。
余覈公道行。
垂手三十馀龄。
四迁五退。
如白云影内神仙。
可仰而未可攀也。
再味其说法。
若志公之容谩。
许僧繇描摹。
当时君子以公之名齐于妙喜应庵
诚不谬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文礼字灭翁姓阮氏临安人也。
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
生性聪慧,别具灵颖,家世田作。
尝在髫年,从母出,携篮相随,母戏之曰:“提筐者谁?
”忽焉有省,始怀出尘之想。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参净慈混源不契。
佛照光于育王,问风动幡动,应对机敏,喜其俊迈,使掌书记
久之,还浙西听一心三观之旨,于上天竺时,拟议之间,顿忘知解,往参遂印可。
寻复辞去,祖塔于江淮,间因至蒋山,浙翁琰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张约斋居士镃请开法于临安慧云,既而迁温之能仁,未几,辞归西丘。
节斋赵公高行,微服过西丘,亦不问姓氏,与语终日而去,明日奏请持净慈。
复移居福泉,迁住天童
素崇古谊,高絜简俭,不苟笑言,其说法则风雅流丽,读之非解人亦复神动。
尝诵《楞严经》“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句下,忽作偈曰:“不汝还者复是谁?
残红流在钓鱼矶。
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冬至,上堂云:“黄钟才起时,九数从头数。
相将幽谷莺啼,次第雕梁燕语。
田父祭勾芒,丛祠敲社鼓。
农父狎牛郎,村姑教蚕妇。
阴老尽世间人,冬至寒食一百五
”其他妙语类如此,尤邃于《》。
乾淳诸儒,大阐道学,与之游。
晦翁朱子问毋不敬,叉手示之。
杨慈湖问:“不欺之力?
”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
领刹五,前后八九载,馀多逍遥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与住院无异。
将入寂,谓侍者曰:“谁与我造无缝塔。
”或请其式,曰:“尽力画不出。
”乃怡然脱去,世寿八十有四,阇维收舍利无算,袝于应庵华塔之左,尤煜序其语录,嗣法弟子横川珙石林巩
凌廷堪清 1755 — 18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5—1809 【介绍】: 安徽歙县人字次仲
乾隆五十五年进士,选宁国府教授
家境贫寒,群经皆手钞读之。
学术博通经史,兼擅词章,并勤于读史,于疆域沿革、职官异同,均极熟悉。
专精《》学。
有《礼经释例》、《燕乐考原》、《元遗山年谱》、《校礼堂集》等。
词学图录
凌廷堪(1757-1809) 字次仲一字仲子
安徽歙县人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
宁国府学教授
少学贾,年二十五始为举子业。
国子监师事翁方纲,遂研治经学。
精三《》,通乐律,作《燕乐考原》,为乾嘉学派名儒。
雅善属文,工诗词,尤工骈体。
有《校礼堂集》、词集《边吹笛谱》。
梅边吹笛谱·自序
少时失学,居海上,往往以填词自娱。
相倡和者,唯同里章君酌亭。
后出游,渐知治经,得交仪徵阮君伯元,谈说之馀,时或及此,盖亦深于词者。
其他朋辈,多以小道薄之,不敢与论也。
年二十许,遂屏去,一意向学,不复多填词。
旧稿久束之箧中,及官宛陵,暇日检出阅之,颇有商海帚千金之想,乃编为二卷,酌亭已前卒,不得见矣。
旧取白石《暗香》句意,名之曰《边吹笛谱》,盖词人习气,亦不复追改也。
又少作但依旧词填之,不知宫调为何物,近因学乐律,少少有所悟,而宋人之谱,多零落失传,又以琵琶證琴声,故燕乐二十八调,多与雅乐异名也。
今取其可考者,注宫调于其下,不可考者不注也。
阮君今以侍郎巡抚浙江,命小史录一本质之,不审能传于后否。
稿中所用四声,非于唐宋人有所本者,不敢辄为假借;所用韵,凡闭口不敢阑入抵腭、鼻音,至于抵腭与鼻音亦然。
异时有扬子云,当鉴此苦心也。
嘉庆五年负在庚申端午日,淩廷堪次仲书。
梅边吹笛谱·跋
边吹笛谱》二卷,先师次仲先生所手定也。
其锦赋性拙鲁,于此夙未究心,然尝窃闻其绪论矣。
词者,诗之馀也,昉于唐,沿于五代,具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亡于明。
以诗譬之,慢词如七言,小令如五言。
慢词北宋初唐、苏、黄如沈、,体格虽具,风骨未遒,片玉则如拾遗,骎骎有盛唐之风矣。
南渡为盛唐,白石如少陵,奄有诸家,高、史则中允东川、蒋则嘉州常侍
宋末为中唐,玉田、碧山风调有馀,浑厚不足,其钱、刘乎。
草窗、西麓、商隐友竹诸公,盖又大历派矣。
稼轩盛唐太白,后村、龙洲亦在微之乐天之间。
金、元晚唐,山村、蜕岩可方温、李,彦高裕之近于江东樊川也。
小令唐如五代魏晋北宋欧、苏以上如齐梁以下如陈隋,南渡如唐,虽才力有馀而古气无矣。
填词之道,须取法南宋,然其中亦有两派焉。
一派为白石,以清空为主,高、史辅之。
前则有梦窗、竹山、西麓、虚斋蒲江,后则有玉田圣与公谨商隐诸人,扫除野狐,独标正谛,犹禅之南宗也。
一派为稼轩,以豪迈为主,继之者龙洲放翁、后村,犹禅之北宗也。
元代两家并行,有明则高者仅得稼轩之皮毛,卑者鄙俚淫亵,直拾屯田、豫章之牙后。
我朝斯道复兴,若严荪友李秋锦彭羡门曹升六李耕客陈其年宋牧仲丁飞涛沈南渟徐电发诸公,率皆雅正,上宗南宋,然风气初开,音律不无小乖,词意微带豪艳,不脱《草堂》前明习染,唯朱竹垞氏专以玉田为模楷,品在众人上。
厉太鸿出,而琢句炼字,含宫咀商,净洗铅华,力除俳鄙,清空绝俗,直欲上摩高、史之垒矣;又必以律调为先,词藻次之,昔屯田、清真、白石、梦窗诸君,皆深于律吕,能自制新声者,其用昔人旧谱,皆恪守不敢失,况其下乎。
吾师之词,不专主一家,而尤严于律,尝自谓幼年精力误弊于此。
壬申冬江郑堂先生亦语锦曰:令师学问精博,悉臻绝诣,礼经乐律,固其千秋大业,即骈体文章,诗馀小技,亦不落第二流也。
爰案次为其目录,置诸卷端,以便检阅
外有《花犯》一阕,与《折桂令》诸散曲,既不欲弃置,亦不敢窜入,惟补录于后,以公同好云。
时道光六年仲秋望日,受业宣城张其锦谨识。
主要活动
  • 1790年,进士
释道冲南宋 1169 — 12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50 【介绍】: 僧。
武信人,俗姓荀号痴绝
进士举不第,遂入梓州妙应院落发。
后游吴楚,参曹源道生于妙果。
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
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
京兆尹法华寺,特奏请为开山第一代。
理宗又命主杭州双径。
临终,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至夜分与众论道,蜕然而逝。
全宋诗
释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俗姓荀武信长江(今四川遂宁西北)人。
科举失意,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落发。
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出峡,谒松源岳,闻密庵之道。
于云居曹源生处出世,遍历诸老宿逾二十年。
净慈肯堂充、华藏遁庵演一见以为法器,知密庵之传必由其复兴。
其后潜庵光一翁如、痴钝颖、掩室开、浙翁琰皆与分座。
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径山入住嘉兴报恩光孝寺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移住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
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迁雪峰崇圣寺
三年,住庆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领育王。
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移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
九年,至平江府城山法华寺开山。
同年十月,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
十年卒,年八十二。
有《痴绝和尚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赵若琚撰《行状》。
 道冲诗,以辑自《语录》和他书的偈颂及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遂宁府长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
进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应院。
绍熙中出峡,师曹源道生,历诸老之门。
光孝、蒋山、鼓山太白、育王,移灵隐,寻住法华、双径诸寺。
名重海内外,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
其徒集有《痴绝道冲禅师语录》二卷传世。
见自撰《龛铭》,赵若琚《行状》(《道冲痴绝禅师语录》附),《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释道冲字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也。
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
出世嘉禾之天宁。
次迁蒋山雪峰
无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
诏补灵隐
京兆尹法华寺
特奏请师为开山第一代。
允之未赴。
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双径。
师谓众曰。
不赴法华则不信。
径山之命则不恭。
既失恭与信。
何以为后学法。
遂慵然就法华开堂。
月馀即衔旨登径山
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
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
上堂说法辞众。
入方丈嘱后事。
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
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一。
荼毗舍利莹然。
弟子分塔二处。
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
一于金陵山庵
道冲
自号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
母郭氏。
尝梦经山木瓜树下
其实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谓。
当产奇士。
已而师生。
丰上短下。
资禀过人。
长应进士举不利。
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
落发游成都
习经论有声。
绍熙壬子
出峡回旋荆楚间。
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
径造其庐。
适岁饥不受。
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许师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贷。
至是平生知见。
绝无影响。
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
松源灵隐
师曰。
尚馀穷相一双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
松源门庭高峻。
八阅月不得入。
每嗫嚅欲自言。
屡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开。
自是他当面蹉过。
师闻此语。
口耳俱丧。
始知侍曹源时。
嘻戏怒骂。
无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顺寂。
遍历诸老之门。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之蒋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两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师之至。
又强之兼领。
师往来两山间。
四方学者。
从之如归。
教闻京师
诏下移灵隐
追念密庵松源旧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风。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难以口舌争。
遽动归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京兆尹节斋赵公
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
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师为丛林尊宿。
众举于朝。
日夜俟师之出。
亦固辞乃已。
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
恳祈再三不得请。
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
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
岂应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华。
踰月登双径。
人神响应。
欢声如雷。
师说法。
简直明爽。
不落窠臼。
尝云。
尽乾坤大地。
无丝毫许大
汝诸人。
横担拄杖。
绕四天下。
行脚道。
我无处不到。
无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
今日说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顿證。
堕在佛数。
有一人累劫阐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良久云。
蝶穿芳径双眉湿。
蜂掠残花两股肥。
词旨高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
形体虽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时。
忽手书龛记。
并遗书十数封。
且曰。
无准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办香修供矣。
侍僧骇其言。
亟以遗偈请。
师笑曰。
末后一句。
无可商量。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寂然移顷而逝。
寿八十二。
师能诚无伪。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严。
世圆而领众肃。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
平居简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筹室。
勘验衲子
机锋一触。
犹雷奔电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凑泊。
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晚年无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
僧俗归敬。
求法语偈赞无虚日。
虽祁寒盛暑
挥染不倦。
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传海外。
有具书礼。
犯鲸波而来问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时。
被旨开堂灵隐
束担将戒行。
而邻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闻之奉以告。
师曰。
吾平日以诚实接人。
将何以加我。
略不为之动。
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
双径。
冷泉。
太白
雪峰
为海内甲刹。
萌欲速之念者。
挟奥援矜。
智巧历阶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师则不然。
短褐布衣终其身。
不为势利所动。
故其进。
不由介绍。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门之梁栋。
后学之标准也。
禅师名道冲
字痴绝
武信荀氏。
少为书生。
精通六艺。
有声。
然数困棘围。
自解曰。
无忧也。
非当成我出尘之志乎。
竟剃落于梓州妙音院。
具戒。
出蜀放浪。
于吴楚间。
藐诸宗匠。
而不愿见也。
当此之时。
曹源生禅师密庵之道于妙果。
几拟进谒。
复中止。
流连讲肆。
惟见禅者接足往来妙果。
且颂妙果之机用。
心计生公
若无长处。
何得人心若是耶。
乃奋起往见。
酬对数语。
深畏之。
侍左右。
不去者一年。
生公宗乘玄旨。
俱领会。
但于拳棒交驰。
似有所滞。
且屡呈伎俩。
屡拂之。
恨辞去曰。
尚馀一双穷相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竟去。
历诸保社。
宿即行。
又见灵隐岳
又不诺。
又拟去。
乍遇故友挽之。
住经八馀月。
或告曰。
君才华非易得也。
不以方便接之。
其失士乎。
曰。
我已八字打开。
渠当面错过。
却怪阿谁。
闻之。
口耳俱丧。
彻见生公妙用。
乃北面妙果。
而拜之曰。
几负吾师。
几负吾师。
住后嗣法曹源
初江湖衲子观望不归。
及其开堂。
接纳星飞电捲。
老师宿德称善。
于是众归如云。
上堂。
有僧问。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如何是过去。
心曰。
放待冷来看。
如何是现在。
心曰。
你问我答如何是未来。
心曰。
后次上堂向你道。
如何是过去差别智。
以拂子击禅床左。
如何是现在差别智。
击禅床右。
如何是未来差别智。
向中间一点。
僧乃礼拜曰。
心佛众生无向背。
十方刹海一毫收。
曰。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三心既不可得。
唤甚么作差别智。
若人见得彻去。
三世诸佛无一时。
不在诸人顶𩕳上。
转大法轮。
更来者里挨肩。
并足讨甚么碗。
以拄杖一时赶散。
冲初住嘉禾光孝。
次迁蒋山。
蒋山濒江。
多恶岁。
艰于行乞。
一众有菜色。
振起谓之曰。
我佛祖门风处违常顺。
且饥寒冻馁。
独非佛事乎。
法喜之食。
食无穷也。
即自携布袋。
日走街坊。
不以风雨自间。
每回必命鼓集众。
提持不倦。
如此一十三载。
如一日。
丛林不窘。
有诏移居天童。
会育王又虚其席。
以为大众。
摄理之。
乃小参曰。
天童用底来。
育王用不著。
王用底来。
天童用不著。
用不著处。
有馀一箭。
双雕随手落。
晚迁径山
一日上堂曰。
世尊尽伎俩。
及其摩胸。
告众。
求生不得生。
求死不得死。
山僧则不然。
要行便行。
要去便去。
八臂那吒拦不住。
移时坐寂焉。
善书。
暮年尤好之。
然所书者。
皆先觉古德警策偈颂。
无杂言也。
学士求书。
自撰诗文。
诺。
即命引纸。
乃大书摩诃般若波罗蜜七字。
学士笑曰。
仍是旧底。
以手婆娑曰。
我不敢轻慢你等。
你等皆当作佛。
赞曰。
田单持不二心以守节
即墨不逾年。
下七十馀城。
还之于齐。
可谓壮矣。
冲公以妙年持不二心入道。
蹶然绍生公一脉。
于将绝未绝之际。
且处违常顺奠。
蒋山一众。
于风雨飘摇中。
曹源生公之道。
复振于时。
不亦伟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冲字痴绝武信荀氏子也。
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大悟玄旨。
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蜂,无何,移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
京兆尹法华寺,特奏请开山,允之未赴。
宋理宗降敕,命主杭州双径,谓众曰:“不赴法华则不,违径山之命则不恭,既失恭与,何以为后学法!
”遂先就法华,开堂月馀,即衔旨登径山,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
当住灵隐时,朝命改灵隐菜圃为阎妃香火院,不肯署文字,后命养老虎邱。
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
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嘱后事,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
寿八十二,僧腊六十一,荼毗舍利莹然。
弟子分塔二处,一于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山庵
尝游鼓山,题诗大顶峰,诗曰:“野径斜连石涧傍,草根呢呢语寒螀。
郊原经雨多秋意,庭院无人自夕阳。
风捲暮云归碧嶂,叶随野水入寒塘。
数家篱落枫林外,枳壳垂青绽黄。
”识云:“淳祐辛酉立秋后三日
”刻于石。
释法薰南宋 1171 — 1245
全宋诗
释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赐号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发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怀衲裢皆延留之。
未几至浙见无用全于天童,见秀岩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破庵吴兴凤山资福,使为知藏。
资福散席,又遍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场,即挽以分座。
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枫桥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景德灵隐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法薰诗,依《语录》卷次辑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后随破庵祖先禅师学,遂得其法。
历住高峰枫桥钟山、净慈、灵隐诸刹。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其讲法之语、题跋偈颂,由门弟子辑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
见《语录》后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法薰
号石田
眉公彭氏子也。
生而慧敏。
三四岁时。
见僧即喜。
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
二十二薙发受具戒。
游方至石霜
礼雷迁塔。
述偈曰。
一念慈容元不隔。
何须特地肆乖张。
平高就下婆心切。
恼得雷公一夜忙。
名因是大著
吴门穹窿破庵先禅师道望。
遂往依焉。
一见知为法器。
室中举世尊拈华迦叶微笑。
云。
焦砖打著连底冻。
赤眼撞著火柴头。
破庵阴奇之。
每于日用语默。
故起其疑。
于是决志。
依栖随时咨询。
无准范
日相激励。
后见松源岳
肯堂充
遁庵演
咸谓。
其从作家炉韛中来。
自不同也。
初住苏州之高峰。
次迁枫桥
钟山虚席。
亦补其处。
宝庆初
迁净慈。
端平二年
灵隐
淳祐甲辰三月望
示徒云。
但得本莫愁末。
唤甚么作本。
唤甚么作末。
千年青。
不入时人意。
牡丹一日红。
满城公子醉。
山僧恁么道。
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
弟子绘像求赞。
有云。
末后一句。
分付厨山。
众讶之。
日示疾而逝。
陆求可明末清初 1617 — 16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7—167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淮安人字咸一号密庵
顺治十二年进士
裕州知州,入为刑部员外郎,升福建提学佥事
裕州时,减轻百姓负担。
刑部,慎辨案情,以免冤滥。
陆求可字咸一江苏山阳人
顺治乙未进士,官福建参议
月湄词·序
温、和生而《花间》作,刻羽引商;李、晏出而《草堂》兴,谐声依咏。
淮海、漱玉倡温丽之微言;稼轩放翁极雄豪之变态。
投袂而赴节,咏歌朝庙之端;比事以属词,怅别都门之外。
管弦所协作者,掇腴搴芳,词令斐然,听之惊心动魄。
洵元音之鼓吹,衍乐府之源流。
近代而还指不多屈。
用修元美,几同秦升堂;徵仲眉公,亦比欧苏入室。
张右文纂图谱,恰在泯绝之日;钱功甫辑词华,适丁散佚之年。
各出新声,俱标艳体,多有缘情雅作。
宁为累德微词,碧云红叶之章,共推扬于文,正杨花谢桥之句,犹许可于伊川
盖假物而行吟,实贤者所不免。
未可呵为蜡屐,奚容等若雕虫。
仆解绂偷闲,读书怀古,咏绿肥红瘦,不觉魂销;吟残月晓风,能无技痒。
爰寻声而按谱,遂累句以成编。
托景言怀,或缘感激而归旷远;逢时揽胜,或因欢冶而起悲愁。
卉蕊涉趣于朝昏,虫鸟争妍于远迩。
假闺房而矢咏,岂曰淫哇;望古昔以具言,敢流愤激。
风云月露,尽入笔端;尹吉姬姜,俱供词料。
写生体物,未造语入微;惜别征歌,将深情如诉。
厥类既广,为调良多,翰墨怡情,窃愧短辕之犊;声歌娱志,犹长日之棋。
藉以消忧,用兹捐忿。
随时铨次,间多先后之殊;辨物成章,弗别短长之体。
诚知蓬垢自喜,未窥倾国之令姿;然而瓦缶杂陈,或当拊髀之雅好。
情词剌谬,倘蒙一顾于周郎;教诲殷勤,愿贶百朋于陆子。
庶乎,挈微蛙眢井,得窥苍昊之全;转尺鲵蹄涔,获识江河之大。
敢云齑臼,聊备刍荛。
维基
陆求可(?—1679年)字咸一别字密庵又字月湄
是中国清朝江南山阳人,清初官员。
顺治五年(1648年),以《礼记》举江南乡试,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进士翌年裕州知州
三年后入为刑部员外郎,累官刑部郎中
康熙元年(1662年)按察司佥事提督福建学政,任满称职,应迁布政司参议
享年六十有三,康熙十八年七月,因病逝世。
著有《密庵诗集》十卷、《文稿》一十六卷、《词选》六卷、《语录》四卷。
生有三子:陆志谨,岁贡生,候选国子监学正
陆志宽,太学生
陆志默,亦岁贡生
另有女二人。
主要活动
  • 1655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释妙堪南宋 1177 — 1248
全宋诗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俗姓毛
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
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
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
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
今录偈二首。
妙堪
号笑翁
慈溪毛氏子。
广颡平顶。
骨气清豪。
从野道钦受学。
以广记多闻称。
后一力参究。
息庵观金山
又走灵隐
松源
皆不契。
时无用居天童。
径造其室。
用问曰。
行脚僧游山僧
曰。
行脚僧。
用曰。
如何是行脚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
俾参堂。
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
才儗开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应声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用颔之。
俾侍香。
寻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场。
皆海内名刹。
三被诏旨。
并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禅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浅深之说。
无不融了。
世出世法。
无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识情未尽见。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台旧无律宗。
居报恩也。
大卿齐公议。
合十寺为大刹。
戒坛
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
风励新学。
台始行南山宗也。
灵隐
山门逼近屠沽。
撒其庐。
揭关飞来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
荆湖总臣。
以国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赀。
紫衣师号。
俾领住持。
闻之叹曰。
苟如是。
则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书秉钧轴者。
其议遂寝。
诏徙天童。
力辞。
东归翠岩。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虚席。
有旨起师。
再辞。
不许。
乃奉诏。
表章大觉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几。
复下天童之命。
大参赵公
请主净慈。
皆固辞谢之。
俄示疾。
书遗表。
寺丞张公书通守
永嘉曹公来问疾。
从容叙世契移顷。
书偈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搥击碎。
大道坦然。
置笔泊然而逝。
禅师四明毛氏。
名妙堪
号笑翁
十岁授以世典。
过目成诵。
不悦也。
从野庵钦。
潜心释训。
竟为大僧。
无用全禅师之嘱。
住后以持纲不屈。
声达朝廷。
朝廷屡以名山居
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时争慕之。
初参源于灵隐不契。
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赢得满江湖。
悚然欲见
未及发。
全公访灵隐
心幸之。
松源引座。
乃曰。
适来松源和尚
举竹篦话。
令天童纳败缺。
诸人要知么。
听取一颂。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临济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于此信入。
即随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赵州无字徵
拟对。
骤击之。
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全公可之。
后出世妙胜。
迁金文。
又广孝。
始终不务姑息。
诚感徵应。
绍兴乙亥
祷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术。
力言不可。
遂退归雪窦。
天竟不雨。
童叟谣曰。
以右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闻于朝。
复旧序。
雨乃大通
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
台山旧无律宗。
乃议十寺为坛。
弘施毗尼。
于是四众云合。
化行南国。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盗弭节。
奉诏住虎丘
未几升灵隐
卫王特建大慈寺
为开山首祖。
既而退隐上
台郡陈使君
邀居瑞岩
居无何。
又迁江心寺
淳熙壬寅年也。
当是时。
孝宗留神内典。
常制圆觉楞严经注。
普赐文臣。
又尝召对诸禅宗。
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内观堂
禅师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买紫衣师号。
为大刹住持。
骇叹曰。
审是。
则商贾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诣阙抗疏。
切直数千言。
议寝。
绍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寿皇诏。
而育王席虚。
补之。
历主名坊。
机不虚发。
深怜根有利钝。
而法无小大。
尝以颂示诸学流曰。
车牛脑后痛加鞭。
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错流传。
又曰。
觉城东际老婆婆。
白发𣯶𣯶意气多。
与佛同生嫌见佛。
恶人无柰恶人何。
又曰。
柳毅传书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生爱子都抛却。
痛惜深怜乞养儿。
犹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师法道。
惟我与公。
我既日就衰颓。
无足道者。
公今应迹灵隐
利生接物。
去就当如秋叶春云。
任缘聚散。
凡与公卿贵人相见。
务翻其窠窟。
绝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挂在胸次。
模棱苟合。
便成流俗阿师。
虽为万指住持。
何足贵也。
词甚激切。
庆元庚申春
书遗表上达。
并作短语。
张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众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锤粉碎。
大道坦然。
再与曹通守诀别。
敛目而逝。
其僧腊六十也。
后嗣无文灿。
灿付愚叟鉴。
闽人
有实德。
元世祖诏住攴提。
赐号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赞曰。
硕果不食。
厥功伟也。
当南迁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职。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拨乱。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谓之硕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
又原于妙喜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
姓毛氏四明人也。
广颡平顶,骨清气寒。
从野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金山,参松源岳灵隐,皆无所契。
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
用问之曰: “行脚耶?
游山耶?
”曰:“行脚耳。
”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
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横尸万里。
”无用颔之,即命侍香。
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
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
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
天台旧无律宗。
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
闽帅王公请居雪峰
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
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
及王薨,乃庵居上
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
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
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
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
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
”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
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
诏徙天童,辞而东归。
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再辞不允。
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
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
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
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
一槌击碎,大道坦然。
”掷笔而寂。
释师范南宋 1177 — 1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僧。
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
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
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
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
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出峡,至荆南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
三年复还灵隐
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
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
破庵灵隐大悟
月石溪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
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
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
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释师范字无准
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和尚出家。
读书过目成诵。
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
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
曰。
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师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
因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
照问。
何处人。
剑州
又问。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佛照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
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
师侍次时有一道者破庵
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破庵曰。
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师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
时雪峰云和尚瑞岩留师分座。
夜梦一伟人。
手持把授与师。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
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
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
又奉旨领主阿育王
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
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师住径山
其殿宇两遭回录。
皆两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
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
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师之先世居蜀。
遇乱绝嗣。
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
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
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
遂升座谓众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勉强出来。
将从前说不到的。
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
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
来时空索索。
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
遗表上闻。
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
奉全身塔于圆照
师范
梓潼雍氏子。
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经书过目成诵。
绍熙五年冬
登具戒。
明年
成都坐夏。
遇老宿名尧者。
请益坐禅之法。
尧曰。
禅是何物。
坐是何人。
受其语。
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
有省。
遂出蜀。
谒佛炤于育王。
炤问何处人。
曰。
剑州人
炤曰。
将得剑来否。
随声便喝。
炤笑曰。
乌头子乱做。
懒剃发长故。
佛炤室中。
尝以乌头子呼之。
久之。
欲观台雁。
石溪月公同往。
瑞岩
时云巢领住持事。
留分座。
忽夜。
梦伟衣冠者。
持把见授。
翼日。
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受请入院。
见所设伽蓝神。
其姓衣冠。
与所梦无异云。
上堂。
遂为破庵拈香。
以示法切得旨深也。
嗣迁焦山雪窦。
被旨移育王。
径山
最久。
虽两丁火厄。
而旋复旧观。
号法席全盛
理宗尝召师。
入慈明殿。
升座说法。
上亲御垂听大悦。
佛鉴禅师号。
并金襕僧伽黎。
淳祐戊申秋
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旧疾适作。
三月旦升堂别众。
至十五日
区画后事。
亲遗表。
及遗书十数封。
言笑如平时。
其徒以遗偈为请。
乃执笔疾书云。
来时空索索。
去亦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项而逝。
无准禅师者。
讳师范
蜀都雍氏子也。
九岁依阴平山沙门
试经。
目不遗炤绍。
熙五年。
具戒访道。
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
有信入。
即出峡。
谒佛炤光禅师
光曰。
生缘何处。
对曰。
剑州
曰。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光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又过灵隐
密庵禅师
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
与语。
阴奇之。
一日要师游石笋庵。
道者问。
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
答曰。
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恍然大彻。
失声曰。
诺。
大喜而归。
师遂事先公
赴穹窿。
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
可倚重正宗也。
先公移居卧龙。
师辞。
天台
寻开法明州清凉。
以香酬破庵先公
于是吴越知名。
师初寓瑞岩
梦伟衣冠者持授。
师及至清凉。
见伽蓝像。
即向所梦者也。
乃神之姓焉。
三年迁焦山
次三年迁雪窦。
大名者皆归之。
乃示众曰。
面面相看。
眼眼厮觑。
衣外别传。
有甚凭据。
到却门前刹竿著。
凤栖不在梧桐树。
又曰。
[一/几][一/几]地思量。
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
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
鳌山店上见曾郎。
又曰。
贼火相逢恰五更。
现成赃物不须争。
暗中多少都分了。
天晓依然各自行。
又曰。
日面月面突出难辨。
拟欲抬眸空中两片。
师居雪窦三年。
诏补育王。
又三年。
径山
居无何。
径山燬。
知事者惧。
师引咎自归。
一众咸安
师整顿荒基。
说法如故。
仍请希叟为副寺。
退耕为监院
别山智为化主。
雪岩钦为座元。
未久寺成。
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
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
乃曰。
君王一语出如纶。
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
碧天无际水无垠。
上大悦。
赐金纹袈裟。
号佛鉴禅师
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
风雨暴作。
师端座别舍。
漠然不问。
且笑且吟曰。
雨散云收后。
崔嵬数百峰。
王维虽妙手。
难落笔头踪。
仍结茅安众
寺复成。
又去四十里。
别筑万年。
正续以憩。
云水不远。
复建精舍为归藏所。
藏前后所赐宸翰。
敝室左右奉祖师。
世香火。
或期诞讳。
必为饭僧佛事。
以赞冥福。
盖蜀乱。
师之祀绝矣。
故祠之上。
闻嘉叹赐。
名圆炤庵。
淳祐戊申
又小筑于明月池上。
为退休计。
师腊既高。
纶音次序。
存问不间。
师惟历书古德机缘。
谢对而已。
大宾过山。
师独揭心宗要领。
间咨南比国运。
师俯首一默而已。
己酉三月望
升座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日勉强出来。
从前所说。
不到底尽情向诸人。
面前抖擞了也。
乃起抖衣曰。
是多少。
遂区嘱后事。
复手书达上言别。
上遣中使慰问后事。
师曰来时空索索。
去时赤条条。
更欲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寂。
塔于圆照庵。
嫡嗣雪岩钦禅师
赞曰。
南堂谓。
师居五峰。
法席之盛。
不下妙喜时也。
众多粮少。
而重罹回禄。
不无奔走四方之劳。
想见其曲折。
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
则安能籧篨若此。
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
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偶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带得剑来么?
便喝。
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侍次,有一道者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庵曰:“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授与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
”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释普济南宋 1179 — 12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9—1253 【介绍】: 僧。
奉化人
俗姓张字大川
年十九出家,后住杭州灵隐寺
有《五灯会元》。
全宋诗
释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号大川俗姓张四明奉化(今属浙江)人。
年十九,依香林院文宪师受具戒,初游本郡湖心、赤城诸禅院,遍历无用全佛照光、浙翁琰、松源岳肯堂充诸老之门。
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住庆元府妙胜禅院,后历住宝陀观音、林大中嘉兴府报恩光孝、庆元府大慈教忠报国、绍兴府天章十方、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灵隐诸寺。
理宗宝祐元年正月卒,年七十五。
有《五灯会元》二十卷,《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灵隐大川禅师行状》。
 释普济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字大川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张氏
初习儒,淹博能文。
年十九入香林院出家。
嘉定十年出主妙胜,历补陀、岳林、报恩、大慈、净慈、灵隐
宝祐元年正月卒,寿七十五。
撰有《五灯会元》二十卷(存),又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传世。
见《语录》附释大观所撰行状(续藏经第贰编第二六套第二册)。
释智愚南宋 1185 — 1269
全宋诗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
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
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皎和尚
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
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
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
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
参有修首座南岳,深相契合。
又访北禅礼和尚
回浙到净慈,见净和尚
灵隐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
又移庆元府显孝寺。
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
继迁婺州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
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隐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广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
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运庵禅师法嗣。
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
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智愚
字虚堂
四明人
具戒游参。
运庵颜公。
言下了旨。
出世历住十刹。
化道风行。
咸淳末
被诏住径山
室中设三转语。
勘验学人。
鲜有觏其机者。
曰。
己眼未明底。
因甚将虚空。
作布裤著。
曰。
画地为牢。
因甚透这个不过。
曰。
入海算沙底。
因甚向针锋头上翘足。
又云。
虚堂
初无门户。
与人近傍。
亦不置之于无何有之乡
只要诸人如铁。
入土与土俱化。
然后可以发越。
其如运粪入者。
吾末如之何。
一日。
松源师临济示寂告众云。
久参兄弟正路上行者。
有只不能用黑豆法。
临济之道。
将泯绝无闻。
伤哉。
拈云。
鹫峰老大。
似倚杖骑马。
虽无僵卧之患。
未免傍观者丑。
师先在净慈。
入院日问答绝。
忽天使踵门。
传旨。
赵州因甚八十行脚。
虚堂因甚八十住山。
师。
即举赵州行脚到临济话。
颂曰。
赵州八十方行脚。
虚堂八十再住山。
别有一机恢佛祖。
九重城里动龙颜。
使以颂回奏。
上大悦。
特赐米五百石。
绢一百缣。
开堂安众
后示寂。
塔于直岭下曰天然。
先是。
高丽国王
请师于彼国说法。
八载还山。
问法弟子。
随侍千指。
至我明嘉靖间
高丽尚遣法嗣来此扫塔云。
彼国法道。
甚盛焉。
释庆如
全宋文·卷六七七二
庆如字一翁福州长乐(今福建长乐)人,俗姓范氏
密庵咸杰弟子,松源崇岳法弟。
金陵蒋山,鄂州黄龙山。
晚年退居南昌西山,卒,年六十八。
见《续指月录》卷三、《五灯全书》卷四八。
释法林元 1284 — 1355
法林
别号了幻
宁海黄氏子。
依太虚同公出家。
睦州语有省。
元叟于中竺。
洞彻底蕴。
东屿在净慈。
招分半座。
谈说耸震。
有古大老之风。
竺原在浮山
得师提唱语。
称誉不置。
寻美以偈。
有五百众中居上首。
妙解堪作天人师之句。
蒙堂不出户者九年。
行省脱欢公
请主万素。
迁中竺。
至元四年
灵隐
顺帝锡以金襕法衣。
时寂炤在径山
父子同时唱道。
五山人以为盛事。
大能翔席虚。
行院致币焉。
师固辞。
使者往返不已。
师避于会稽山中。
行院知不可强。
仍请领灵隐
无何退居了幻庵。
至正十五年春
感疾。
集诸徒叙平生本末。
且诫之曰。
佛法下衰。
无甚于今。
宜各努力。
吾世缘止于斯矣。
书偈曰。
七十二年。
虚空打橛。
末后一句。
不说不说。
奄然而化。
龛留十日
颜色不变。
窆全身于松源塔西。
塔前古桂。
吐花。
清香满路。
见者叹异。
侍讲学士黄晋卿
目见其事。
书塔铭中。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法林字竹泉别号了幻姓黄氏宁海人也。
依法庵太虚出家。
因看睦州语有省,白太虚曰:“从生至死,祗是者个,不由别人也。
”时东屿海在净慈,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
行省左丞脱欢请主万寿,还中竺。
元至元间,复迁灵隐,宗风大振。
顺帝闻之,赐以金襕法衣。
时龙翔虚席,累召不赴,遂避会稽山中。
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索笔书偈云:”七十二年,虚空打撅。
末后一句,不说不说。
”遂奄然而逝。
释普度南宋 1199 — 1280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
理宗淳祐初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
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
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
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
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
景定间临安中天竺、灵隐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
十七年卒,年八十二。
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
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
普度
字虚舟
维扬江都史氏子。
稍长虽习世书。
绝无处俗意。
母识其志。
俾依郡之天宁出家。
毕将军与语。
大奇之曰。
此儿短小精悍。
音吐如钟。
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
携归武林
礼东堂院祖信。
为受业师。
执侍五年。
奋志参方。
初见铁牛印灵隐
已而江东西。
河南北。
悉遍历焉。
时无碍通。
唱道饶州荐福。
师决志叩请。
其迁福严华藏。
亦与之俱。
入室次。
通问。
不与万法为侣者。
是甚么人。
师曰。
金香炉下铁昆崙。
通曰。
将谓这矮子。
有长处见解只如此。
师曲躬作礼曰。
谢和尚證明。
若天童晦岩光。
大慈石岩琏。
虎丘石室迪。
皆一见器异。
留与法务。
淳祐初
制府赵信庵
金陵半山请出世。
润之金山
潭之鹿苑
抚之疏山
苏之承天。
景定间
贾太傅
奏补中天竺。
复请旨升灵隐
至元丁丑
被命住径山
师说法。
直捷简要。
肩荷法门。
老而无倦。
尝云。
万法是心光。
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
人只要今日了。
又云。
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
无人契其机者。
其住径山
值火馀。
志图兴复。
将有绪俄示恙。
索笔大书曰。
八十二年。
驾无底船。
踏翻归去。
明月一天。
遂寂。
禅师普度者。
出史氏。
刊江人也。
刊俗浮华。
不乐家居。
正信友。
出入僧伽蓝。
结出世缘。
熏久机熟。
竟斩发焉。
自号虚舟
入讲肆。
精贯楞伽唯识。
昼倦𠙥几假寐。
梦游于俗。
俗境宛然。
佥有术士。
相其面曰。
公乃玉堂金马中客。
何堕于僧数。
唾之曰。
我既登释谱。
不受你辈雌黄也。
觉则汗流愧悚。
于是废卷枯坐。
不言者累日。
同学请入筵。
曰。
此非究竟。
听之何为。
且诸佛涅槃之旨。
岂言诠能及哉。
同学病其狂。
即负钵袋而去。
遍走江南
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
乃谒无得通禅师常州华藏寺
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
通公独许参堂。
得入通公之室。
每求佛法大意。
通每低声曰。
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
益心疑。
夜静私抵通公榻下。
哀求不已。
通又低声曰。
将谓无人那。
乃指复自点胸数下。
则瞑目悄然。
惊趋出。
于是参究愈切。
坐立如木偶人
会通公示众曰。
破一微尘出大经。
鸢飞鱼跃更分别。
不将眼看将心看。
已见重敲火里冰。
脱然省发于座下。
通乃召曰。
不与万法为侣者。
是甚么人。
对曰。
金香炉下铁昆崙。
曰。
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
见解却只如此。
拜曰。
谢和尚證明。
通大喜之。
于是久侍华藏。
师子相契。
如水乳也。
通公每勉出世。
启曰。
行道之日无穷。
事师之期有限。
师寿纵愈赵州
普度薄福。
一旦填沟壑
再欲蒙师教诲。
其可得乎。
通公为之俛首恻然。
公殁。
乃离华藏。
经行石头城
夜宿袈裟院。
适东西两房。
争法产搆讼。
数年不已。
释以片言。
两僧悲泣悔过。
俱以家业属
发笑而去。
自此随方说法。
或久或近。
三十馀年如一日。
尝示众曰。
邪人说正法。
正法悉皆邪。
正人说邪法。
邪法悉皆正。
卓拄杖云。
正耶邪耶。
又卓云。
说邪不说邪。
向者里拣辨得出。
黄金为屋未为贵。
玉食锦衣何足荣。
又曰。
万法是心光。
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人。
只要今日了。
既无迷悟。
了个甚么。
千言万语无人会。
又逐流莺过短墙。
径山燬。
朝旨以居之。
年八十。
力图兴复。
巨细行役。
尚自董焉。
其谦让不遑。
待后进如先辈
从未以老自称。
二载
径山落成。
时元世祖庚辰也。
每逢通公忌日。
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
门下感之。
率白首亲依
故唱和妙叶。
冠绝一时。
竺西坦归省于
大书一偈委之。
俄就匡床化去。
其偈曰。
八十二年。
驾无底船。
踏番归去。
明月一天。
时坦居天童。
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
而大度公之声。
怀信松源岳五世之孙也。
罗椅宋末元初 1214 — 12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4—? 【介绍】: 吉州庐陵人字子远号涧谷
饶鲁弟子。
理宗宝祐四年进士
秉义郎江陵教授,改潭州,宰信丰,迁提辖榷院。
度宗末论罢。
编《放翁诗选前集》。
全宋诗
罗椅(一二○四~?
),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四十三(《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信阳州学教授景定间信丰县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七)。
累迁提辖货榷院。
度宗朝见国事尽属贾似道,遂弃官去。
有《涧上委稿》,已佚。
后人辑为《涧谷遗集》。
事见本集卷末附元罗洪先《族祖榷院府君传》,《宋元学案》卷八三有传。
 罗椅诗,以民国罗嘉瑞刊四卷本为底本。
校以《豫章丛书·吉州二义集》所收本(简称豫章本)等,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人
宋宝祐四年登第。
癸辛杂识:少年以诗名,高自标致,常以诗投后村,有「华裾客子袖文过」之句,知其为巨富家子也。
壮年留意功名,借径勇爵,捐金结客,驰名江湖。
时方尚程朱之学,于是尽弃旧习而学焉。
饶双峰为师。
全宋文·卷七九六二
罗椅(一二○四——一二七六)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博学能文,精于辞赋,又就饶鲁朱熹之学。
后以四赋举漕司,年五十三登宝祐四年进士第
历官沙教授信丰宰,擢京榷提举朝请大夫
将拜监察御史,为贾似道所抑。
曾为书谓似道一日立朝,虏有一日之幸。
文天祥起兵勤王,开府南剑州,又以家资助军。
德祐二年卒。
著有《涧上委稿》,编有《放翁诗选前集》。
见所撰《祭长子二十郎文》,《宝祐四年登科录》(作四十三进士及第),明人罗洪先《族祖榷院府君传》(《涧谷遗集》卷首附)。
主要活动
  • 1256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