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善慧隋末唐初 587 — 635
释善慧
姓苟氏
河内温人
博通群籍统括文义。
逮于九章律历七曜盈虚。
皆吞若胸中抵掌符会。
乃深惟世务终坠泥涂。
遂解褐抽簪。
创归僧伍。
初在除州之彭城寺。
诵法华经听收摄论。
时遭寇荡兵食交侵。
抱饥自励奉法无殆。
洗秽护净弥隆恒日。
但以边邑寡学文字纰谬至于音诂众议纷然。
虽复俗语时通。
慧意存雅正。
周访明悟还同昔疑。
乃以大业末龄。
负锡西入屡逢群盗衣裳略尽。
但有弊布目遮。
犹执破瓶常充净用。
既达关口。
素阙繻文。
遂即正念直前从门而度。
于时中表列刃曾无遮止。
孟冬十月初达京师
沙门吉藏正讲法华。
深副本图即依听受。
形服鄙恶众不纳之。
乃扫雪藉地单裙𭣋坐。
都讲财唱。
倾耳词句拟定经文。
既阐扬。
勇心承旨望通理义。
由情存两得。
不暇忍寒。
欢笑熙熙如贾获宝。
常尔众方美之。
问以词旨片无遗忘。
乃以闻法同属禅定寺
沙门法喜便脱衣迎之引至房中。
智观无滥。
又师喜。
两振芳规。
武德初年
随住蓝田之津梁寺。
俗本骊戎。
互相梗戾。
率奖陶化。
十室而九。
然而性爱英贤。
乐相延致。
自西自东百有馀里。
名林胜地皆建禅坊。
所之逃逸之俦。
赖其安堵。
贞观九年正月
终于骊山之阳凉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弃掷俗典莅此玄模。
言不重涉专心道业。
省言节食佩律怀仁
迎顿客旅雅重经教。
其有未曾觌者。
要必亲观。
若值行要累日诵持。
以为熏习之基也。
太原沙门慧达者。
亦诵法华五千馀遍。
行坐威仪其声不辍。
偏存物命。
直视低目。
地有虫豸。
必回身而避。
不敢跨越。
有问。
答曰。
斯之与吾生死不定。
将不先成正觉。
安可妄轻之耶。
贞观八年四月
跏坐而终。
人谓入定。
停于五宿。
既似长逝。
又不臭腐。
乃合床内于窟中。
杨无咎宋 1097 — 1169
词学图录
杨无咎(1097-1171) 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自称为草玄(扬雄)后裔,故其书姓从"扌"不从"木"。
清江(今属江西)人。
耻于依附秦桧,屡被徵召而不就。
向子諲晚年居新淦(今江西新干)芗林,二人常诗酒唱和。
精书画,所作墨梅深受珍视,传世作品有乾道元年(1165)作《四图》卷及《雪梅图》卷,《雪梅图》卷首有扬补之自用印三方,卷末有海野老农曾觌题诗并识。
有《逃禅词》,收入《宋六十名家词》。
龙大渊南宋 ? — 11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8 【介绍】: 宋人
曾觌同为建王内知客。
孝宗即位,自左武大夫枢密副都承旨知阁门事。
未几,为宜州观察使,兼皇城司
累被宠遇,势焰甚炽。
群臣有言其害政者,皆得罪去。
后出为浙东总管,卒。
全宋诗
龙大渊(?
~一一六八),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与曾觌同为建王内知客。
孝宗即位,为宜州观察使知閤门事,兼皇城司,历昭庆承宣使宁武军节度使(《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二三、仪制一一之二一),出为浙东总管
乾道四年卒。
事见《宋史》卷四七○《曾觌传》。
今录诗二首。
魏掞之南宋 1116 — 11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6—1173 【介绍】: 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后字子实
胡宪,与朱熹游。
礼部不第,归乡里,筑室“艮斋”读书,人称艮斋先生
孝宗乾道中宰相陈俊卿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世之务,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学录
累疏谏反对召还幸臣曾觌,又遗书责俊卿甚切,罢为台州教授
推行古社仓法以惠民,开诸乡置社仓之先例
龚茂良南宋 1121 — 1178
全宋诗
龚茂良(?
~一一七八),字实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南宋馆阁》卷七)。
历州、县属官,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
累迁吏部郎官监察御史右正言
上疏劾龙大渊曾觌,出知建宁府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为广东提刑,就知广州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二六《广州重建学记》)。
江西运判,因救荒有功,除礼部侍郎
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拜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八)。
四年,为谢廓然所构,落职放罢,安置英州五年,卒于贬所(《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纪》)。
宋史》卷三八五有传。
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四
龚茂良(?
——一一七八),字实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绍兴八年进士
南安簿、邵武司法,调泉州察推
宣教郎,除秘书省正字,累迁吏部郎官
上言,除监察御史,迁右正言,极论龙大渊曾觌奸回,除直秘阁知建宁府
二人既逐,起广东提刑,就知信州
直显谟阁江西运判、兼知隆兴府
江西连岁大旱,以右文殿修撰再任,全活数百万。
敷文阁待制、除礼部侍郎
淳熙元年参知政事,以首参行相事。
淳熙四年谢廓然所构,责降英州安置,次年卒。
后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
著有《静泰堂集》。
见《宋史》卷三八五本传,雍正福建通志》卷四四。
陆游南宋 1125年10月17日 — 1210年12月29日
全宋诗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宰子。
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
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列,为黜落。
死,二十八年始为福州宁德主簿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三)。
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五)。
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
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
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
八年,应王炎辟,为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
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
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
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
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
以奏发赈济灾民,被劾奉祠
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
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
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复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
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三年,致仕。
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
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陆游是著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著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
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为底本为底本。
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
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为第八十六、八十七卷。
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为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周必大南宋 1126 — 1204
全宋诗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
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
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
三十年,召为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知閤门事奉祠
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
六年,除秘书少监直学士院
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
七年,除参知政事
九年,除知枢密院事
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
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未几,为韩侂胄指为伪学罪首。
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
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谥文忠
生平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
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甚夥,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
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
四库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
编为十四卷。
刘朔南宋 1127 — 11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1170 【介绍】: 兴化军莆田人字复之
刘夙弟。
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
孝宗立,召对言曾觌龙大渊罪状,出知福清县,寻奉祠
再召入对,时虞允文赞恢复锐甚,谏言宜选兵将、广储峙以待其变。
正字
出为福建帅参,道卒。
张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人字才甫,一作材甫自号莲社居士
高宗绍兴末知閤门事
三十二年,金人来议和,副洪迈为接伴使,坐奉使辱命罢。
孝宗乾道淳熙间,累以词章邀宠,与曾觌龙大渊等同为狎客之流。
淳熙五年为宁武军承宣使,再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
所著《绍兴内府古器评》,中有嘉定以后所得者,后人疑为明人伪作。
又有《易卦补遗》、《莲社词》。
甘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州人
内侍省押班
孝宗乾道中,颇受亲信,遂用事。
入内押班,与曾觌王抃相勾结,士大夫无耻者争附之。
凡二十年,招权市贿,时谓奸人而有才。
后为孝宗所察,籍资废死。
王质南宋 1135 — 1189
全宋诗
王质(一一三五~一一八九)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
年二十三游太学,与九江王阮齐名。
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召试馆职,为言者论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
先后入汪澈荆襄张浚江淮幕。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入为太学正,旋以建言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一六)。
虞允文宣抚川陕,辟质偕行。
入为敕令所删定官,迁枢密院编修官,时虞允文当国,荐可右正言,复为曾觌所沮(《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出通判荆南府,改吉州,皆不行,奉祠山居。
淳熙十六年卒,年五十五。
有《雪山》、《绍陶录》、《诗总闻》等传世。
事见《雪山》卷首王阮序、卷五《退文序》、卷八《与赵丞相书》,《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王质诗,《雪山》四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孔氏微波榭抄本(简称孔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嘉庆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藏北京图书馆);《绍陶录》二卷,亦以四库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翁栻校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孔氏微波榭抄本(简称孔本)。
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七卷。
徐本中南宋
全宋文·卷五八二六
徐本中,出身武官之家。
曾觌善,贵幸,荐于孝宗,由小使臣积阶至刺史知閤门事
换文资为右文殿修撰枢密都承旨
淳熙元年集英殿修撰除浙西提刑三年,改除江东转运副使
六年,知秀州,以失举谪饶州居住;次年复起为江东运副
奉祠归,自号岁寒居士
见《宋史》卷五八七《曾觌传》,《吴郡志》卷七,《景定建康》卷二六,《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姑苏》卷三一。
熊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宁建阳人字子复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
诸暨县
尝以文献曾觌白于孝宗,得为校书郎
屡有论奏,言防御金人之策,孝宗嘉其识体,除起居郎直学士院
后出知台州奉祠卒,年七十三。
生平博闻强记,尤熟宋朝典故。
有《九朝通略》、《中兴小历》、《诸子精华》。
蔡必胜南宋 1140 — 12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1203 【介绍】: 温州平阳人字直之
孝宗乾道间进士
累迁閤门舍人
不附曾觌
光宗立,擢知閤门事
尝助赵汝愚定议立宁宗。
韩侂胄所忌,出知庐州
镇淮右,拟浚熙河,造战舰,以期恢复远图,未就,擢吉州刺史奉祠卒。
邵祖平现当代 1898 — 1969年2月5日
培风楼诗·自序二
论诗于变风变雅之后,陶渊明杜子美其嗣响矣。
阮嗣宗刘越石谢康乐陈子昂始各以其神理气骨,才情风格,陵跨一时,然犹古之诗也。
中唐以韵味胜,晚唐以组练胜,宋人以意趣胜,诗始极其变态。
时至元祐,诗之流派已尽,勉力拓之,仅得一元遗山而止。
元遗山以后,可谓无诗,此诗视时代为隆污之说也。
顾诗之所以为诗者,系乎人心,人心之邈忽远阔,至不一律也。
追怪物,出宇宙,超泰山,析毫芒,高翥远游,退藏于密,岂可尽量?
则如屈原之《离骚》,孔明之《梁甫吟》,元次山之《水乐》,家康节之《击壤》,心声布,似诗非诗,又岂可随时代为升降乎?
覈而论之,太白之七言歌行,王、孟之五律,东野之五古,昌黎之琴操,玉川之杂言,乐天之新乐府,鲁望之吴体诗,东坡之议论诗,文山之《指南录》,皋羽之《晞发吟》,林林总总,将为异中之同,又复为同中之异,似天壤间不可无此等文字者。
则豪杰之士,不受时代约束,虽欲为之画野,不能也。
现代之诗,有学于泰西,归而为话自由诗者,既无所成,而同光诸人为宋诗者,又复凋零殆尽。
近十年来,有某报附刊某录,以采风为名,号称荟萃天下吟篇,而从未登载民生疾苦、匍匐告哀之咏。
脩禊登高,视为常课,揖让周旋,惟在冠带,予心窃异之。
四年前,曾刊布《诗厄篇》一文于《制言》杂志,痛陈二厄十二异之说。
(全文附见本序之后。
)哓音瘠口,不蒙人察,反以贾怨召闹。
卢沟桥变起,天崩地坼,国步再移,寇氛匝地,衍淫江海。
所谓某录之诗人,有从贼伏诛者,有身膺伪职者,有坐沐鹰犬之豢养者,有远丐雁鹜之残粒者,蒲稗因依,菉薋缭结,狼贪奴拜,相习从风,诗教不幸,罹此膻辱。
嗟我诗人,平日引商刻羽,嚼宫含徵,自许吐纳骚雅,激扬清浊者,今乃秽贱卑屈,曾匹夫匹妇齐民之不如。
吾固为吾《诗厄篇》不幸言中而悲,然几亦疑心声之诗,真不可恃,而颂诗知人之义,殆果不可通于今日矣。
盖尝推论之,古之所谓诗人者,心期存于道术,忧愉周乎天人,不以穷达异节,不因治乱改操。
世则有在野登进之殊,遗逸阨穷之怨,貌似闲澹,内实躁狭,言皆硕美,中乃螫毒。
潘岳王融宋之问储光羲郑虔王维,以至曾觌舒亶赵孟頫方回危素严嵩阮大铖诸人,所历世愈纷乱,而所为诗愈整暇,开卷绎之,几不省其为何代人。
彼辈上者固有托二氏以自掩,假山水以自泽者,下者则公然殉利啖名,沈湎爵禄,媕然媚当涂而晞世,庸讵知诗之所以为诗乎?
心精销亡,百事舛谬,老佛为之逋逃,山林受其污嬻,猿鹤既惭,且羞卉木。
虽曰其才足以登诸坛坫,其声足以被之管弦,吾独哀斯辈之不幸而识字读书,曾不若负耒灌园引车卖浆者之尚足葆其白也
祖平不敏,早年泛览古者圣哲书传,中岁敬受名师良友檠括,自世之亟变,恒惊立身一亏,负师友而辱先人。
值兹大浸稽天,人欲横流之际,要当竞慎于取与辞让出处动静之微,冀可作一遭乱尚堪读书之人。
偶然作诗,奚当厕乎今之作者之林哉?
顾受性善感,不能无作无存,十年前有《培风楼诗存》一册,谬与世相见,今后续存其稿四百馀篇,纪岁月,述行旅,悯战乱,悼穷黎,颇有峭拔沈厉之姿,无与温柔敦厚之选。
既不足为遗山之遗,更不足拟古哲遭乱所赋之变风变雅,然自审其心,尚非浮侈荡佚忘所归者,差足邮传当今大人君子之前,归而焚诸先人之墓,庶几无所愧而已。
稿既写定,谬当付锓,爰牵连书述近十年来诗学之蕃变,以及一己于诗之仞识于此。
民国辛巳邵祖平自识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