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建封唐 735 — 80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5—800 字本立排行十三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代宗宝应中自请说降苏、常等州反者数千人。
大历中佐使府
德宗建中二年(781)岳州刺史四年寿州
兴元元年(784)迁濠寿庐观察使贞元四年(788)授徐泗濠节度使
十六年五月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建封少好属文,慷慨负气。
徐州时,礼敬文士秦系于良史韩愈等皆为幕客,时相唱和。
权德舆称其“歌诗特优,有仲宣之气质,越石之清拔”(《徐泗濠节度使张公文集序》)。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收2句。
耿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纬。
排行十三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代宗宝应二年(763)进士第,擢盩厔县
大历初入朝任左拾遗(一说右拾遗),大历十年(775)前后充括图书使江淮一带,在越州颜真卿严维刘长卿秦系等酬唱,为一时盛事。
德宗贞元年间卒于许州司法参军
事迹见《极玄集》卷上、《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傅璇琮有《耿湋考》。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为送别酬赠、登临题咏之作,叹贫嗟老,情调低沉。
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
其诗多近体,不事雕饰,以平淡质朴见长。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春日即事》之二),写人情世态深刻入骨,为人传诵。
全唐诗》存诗2卷。
苗发中唐 ? — 78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5? 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宰相苗晋卿子。
初为乐平县代宗大历中朝散大夫秘书丞封龙门县开国男,转尚书都官员外郎,终于驾部员外郎
事迹见《新唐书·卢纶》、常衮《授苗发都官员外郎制》、《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附考其事。
苗发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嘉祐李益秦系及十才子辈多与其酬唱。
其诗多佚。
全唐诗》存诗2首。
项斯唐 802 — 847
作品评论
诗在方干秦系之间,少而工。
李生寅
号旸谷,于嗣为曾大父行。
为人风仪修整,性和雍,不立崖岸,意思萧散。
精名理,善于微言。
每对客,众论沸起,先生徐发一语,四座尽倾。
生平都无好,惟好为诗,不肯作世人雕饰,天动神来,自然高妙,俱谓诗如其人。
诸兄弟并游太学为郎,先生独不仕,怀,古慕道。
居常爱王孝伯饮酒读骚,因名其斋居。
去甬,江十馀里,为萧皋,在山水佳处。
家世有田一顷,别业区。
先生更起高卧楼,读书其中,岁收粳秫酿酒,旁辟自锄园半亩,遍植嘉草名药,间种蔬,取供宾客
同时名荐绅高士至萧皋辄作数日留,方去,酬唱甚多。
盖吾家草堂在贸东,塘,曰萧皋,俱为海内词家所咏赏。
嘉则先生复作萧皋竹枝词十馀首,被诸乐府,使童子习唱之,流传时。
郡中当事闻其名,希得致先生,俱谢不往。
年五十,欲制远游冠,裹粮自四明台宕,尽访天下名山,以亲老不果行。
未几,终于家。
遗集行世。
先生尝自署旸谷山人屠长卿
先生曰:近世山人甚多,然未尝居山。
观其仆仆负囊挟名纸候门,望长者颜色,翘目利舌,善为诪张,其贱已甚。
宾父先生不出户,著书论道毕其身。
其自言若得从禽子、夏遍游五岳,当不入城,不干人,斯可谓山人矣。
因赞之曰:读骚取适,灌园寄散。
介绝溪刻,简不任诞。
江霞朗映,厓孤偃。
何以品君,鸣濑清浅。
惜哉!
早谢远,游未践。
张大司马亦心重先生,每有所品目,辄言:吾与沈嘉则李宾父二先生同之。
时谓先生布衣风格,当在孟浩然秦系之间。
吴嘉纪明末清初 1618 — 1684
唐书》之传隐逸也,才二十有二人,中间或隐或仕略相半,而为道士之学者数人焉。
史臣谓隐之槩有三,而其所述皆下槩也。
噫!
何真隐之难也!
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万乘之贵,寻轨而委聘;次则挈治世之具,弗得伸,或持峭行,汎然爵禄,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内审其材,终无当于取舍,故遁迹不返,使人高其风而不敢訾。
史臣之论率如是。
以余观其论列诸人,若朱桃椎田游岩李元恺卢鸿陆羽之徒,其于泉石烟霞,洵膏肓痼疾矣。
王绩吴筠贺季真秦系张志和陆龟蒙诸子,文词卓越,以诗歌相雄长,诙谐放荡,浮沉荣遇之间,当时慕之,后世传之;身虽隐而名益彰,岂寂寂无所表见者比哉!
扬之泰州,有吴先生者,名嘉纪字野人,隐居东淘,名所居曰陋轩。
与世罕接,家最贫,虽礼年常乏食,以歌诗自娱乐。
独与余兄舟次善,尝窃诵其诗于周栎园司农,为刊其初稿。
继家芾斯分司东淘,慕其贤,为再刊其集。
于是江南北家有其诗,渐达于京师
济南阮亭王公,尤时时口其诗不置。
先生之名,虽欲俱隐不得矣!
余获交先生久,间入城,必过余家,故得尽览其作。
大抵四五言古诗,原本陶潜王粲刘桢阮籍陈子昂杜甫之间;七言古诗浑融少陵,出入王建张籍;五七言近体,幽峭冷逸,有王、孟、钱、刘诸家之致,自脱拘束。
至所为今乐府诸篇,即事写情,变化汉、魏,痛郁朴远,自为一家之言,必传于后何疑欤?
先生之诗日益多,不自收拾,其友方子于云,裒其前后诗,重刊精好,吾党义之。
询其人,孝而乐善,又左右于先生,贤矣!
先生以其所刊首示余,且属为论次。
余何足为先生序,顾不鄙弃而必见属者,或以余之知之也!
噫!
余之所以知先生者,独诗云尔哉!
大都号为隐逸者,多违乎时,不得已而托焉者耳。
苟有知而举之者,即攘臂而起,肩相摩于道,求如桃椎诸人,尘芥徵辟,走林草以自匿者几人乎?
先生名虽闻于时,身处海滨,自甘穷寂,不肯托迹于终南嵩少,为钓名窃禄之计,爱其诗而愿见其人者,至想像不可得此,其品槩何等也!
先生生平无所好,惟酷嗜,有鸿渐鲁望之遗风焉。
他时有传逸民者,当与并列云。
时康熙十八年己未,六月望日,郡同学弟汪懋麟拜撰于百尺梧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