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宝袭隋末唐初 547 — 62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贝州人也。
出家为雍州三藏休法师之弟子。
年十八。
即宗智度论声动时杰。
开皇十六年
诏补大论众主。
仍于通化寺
四时开化
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久之。
又送于邢州沈爱寺。
灵瑞见别传。
文帝升遐建禅定道场。
蒙召供养。
武德末
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矣。
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先业。
恭于贞观初
充济法上座
后入弘福知普光寺任。
洪亦入普光知浴事月再浴僧。
且志生内院。
释宝袭
贝州人
雍州三藏休法师之弟子。
休聪达明解神理超逸。
齐末驰声广于东土。
周平齐日。
隐沦本州。
元嗣立创开佛法。
休初应诏为菩萨僧。
与遵远等同居陟岵。
开皇七年召入京辇兴善寺
十八归依诵经为业。
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
布响关东高问时杰。
从休入京训勖为任。
开皇十六年
敕补为大论众主。
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
逮仁寿造塔。
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
乃擎炉发誓。
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
俄而所期既至。
天开光耀日当正午。
既副情望遂即藏翳。
末又送于邢州汎爱寺
忽于函上见诸佛菩萨等像及以光明。
周满四面不可殚言。
通于二日光始潜没。
而诸相犹存。
及当下时又见卧像一躯赤光踊起。
欣其所感图而奉敬。
至文帝升遐起大禅定。
以名称普闻召而供养。
武德末年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矣。
有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大论。
恭少而机辩。
见解有名。
屡讲经论京室称善。
护法匡弼颇存圣言。
贞观初年
敕徵为济法上座
纲维僧务传芳季绪
后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为时须。
故轮转无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荣望当时绍宗师业。
召入普光
时复弘法而专营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归心慈氏云。
释道昂隋末唐初 560 — 6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魏郡人
未详氏族。
灵裕法师出家。
寒陵山寺。
习华严地论。
时以阐化。
而志生安养
一日忽登报应寺之高座。
手秉香炉。
为四众受菩萨戒。
举目见天人合沓。
管弦繁会。
有声曰。
兜率陀天下迎。
曰。
天道轮回。
不断生死。
本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遂耶。
言讫天人即灭。
乃见香华伎乐从西方来旋还顶上。
呼大众曰。
善自进脩。
慎勿相负。
香炉忽脱手而坠。
竟端坐终于高座之上。
春秋六十九矣。
时贞观七年八月也。
灵龛归葬寒陵之山。
畜一犬。
聋而黠。
每减所食子之。
终。
犬亦失所在。
又尝夜讲。
堂宇暗冥。
舒掌发光明睹毫发。
或诘所从来。
答曰。
此在人恒有尔。
何怪至是。
将殡视其足文。
普光堂字。
噫异矣 又相州沙门灵智者。
裕公弟子也。
寔兄弟蚤年。
屡于裕公轮下为都讲有声障邺间。
晚遽屏绝章疏。
专脩定业。
贞观八年
终春秋七十五。
释道昂
未详其氏。
魏郡人
履信标宗风神清彻。
独怀异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开悟。
初投于灵裕法师而出家焉。
神识刚简气岸云霄。
审量观能授其明训。
饮沐清化爱敬亲承。
岁积炎凉斋踪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纲领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属。
讲华严地论。
稽洽博诣才辩天垂。
扣问连环思彻恒理。
而混斯声迹撝谦藏用。
幽赞之功谅拟前杰。
化物馀景志结西方。
常愿生安养
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
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
至八月初当来取别。
时未测其言也。
期月既临。
一无所患。
问斋时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
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
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味。
举目高视。
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
中有清音远亮。
告于众曰。
兜率陀天乐音下迎。
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从遂耶。
言讫便睹。
天乐上腾须臾远灭。
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
旋环顶上举众皆见。
曰。
大众好住。
今西方灵相来迎。
事须愿往。
言讫但见香炉坠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终。
卒于报应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贞观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恸观者如山。
接捧将殡捡。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
何能现斯嘉应哉。
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
坐既加趺掌文仰现。
预睹相迹悲庆相临。
还送寒陵之山。
凿窟处之。
经春不朽。
俨然如初。
道素之声被于东夏
慈润温柔德光攸属。
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
每将自逐减食而施。
终后便失所在。
又登讲之夜。
时属阴暗素无灯烛。
举掌高示。
便发异光朗照堂宇。
大众睹瑞怪所从来。
曰。
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栖业隆深幽明感应。
诚不可度也。
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相州有灵智沙门
裕公弟子也机务亮敏著名当世。
常为裕之都讲。
辩唱明衷允惬望情。
加以明解经论。
每升元席。
文义弘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
故使四海望尘俱敦声教。
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
即屏绝章疏更修定业。
步晷守心怀虚成务。
乞食头陀用清灵爽。
垂行物范光德生焉。
贞观八年终于邺下
春秋七十有五。
后诸学行俭约。
附其尘者众焉。
僧法常隋末唐初 567 — 645
释法常
俗姓张氏
南阳白水人也。
高祖隆仕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颇知梗概。
而厌其諠杂情欣出家。
奉戒自守不郡非类。
霜怀标举为众所推。
年十九。
昙延法师
登蒙剃落既预听限。
大阐宏猷。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咸奇理趣。
自尔专亲侍奉晓夕咨谋。
每击幽致。
欣其情理深当。
乃摩顶曰。
观子所涉。
必住持正法矣。
于即研精覃思无释寸阴。
时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仰其弘义。
于时论门初辟。
师学多途。
封守旧章鲜能回觉。
乃博听众锋校其铦锐。
秦齐赵魏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实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皆为轨辙。
末旋踵上京慨兹异叙。
随讲出疏示显群迷。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盛演释经。
登预法座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罕得其门。
佥共美之嘉叹。
成俗遂有。
胥徒归凑。
相续依承。
四时讲解以为恒任。
大业之始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增倍于前。
每席传灯播扬非一。
贞观之译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四时随改。
又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抚接客旧妙识物心。
弘导法化长镇不绝。
前后预听者数千。
东蕃西鄙难可胜述。
及学成返国皆为法匠。
传通正教于今转盛。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思睹言令。
架山航海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瞩颜色。
及睹形状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
大德纲维因集于玄武门
召常上殿。
论及僧过。
常曰。
僧等蒙恩惠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网。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属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及李道居先。
不胜此位。
率僧邀驾随顿表上。
既不蒙遂。
因染馀疾。
的无痛所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至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时炎景陵天游尘翳日。
逮至发引之前。
夜降微雨。
及于明旦。
天地清朗云雾四除。
纤尘不飞道路无拥。
京寺僧侣门人子弟等。
各建脩幢三十馀车。
前后威仪四十馀里。
信心士女执素幡花列侍左右。
乃盈数万。
卿相傧从。
佥以荣之。
初常涉诣义门妙崇行解。
故众所推。
美归于摄论。
而志之所尚慕涅槃。
恒欲披讲未之欣悟。
遂依众请专弘此论。
陶冶理味精贯匈怀。
依时赴讲全无读诵。
才有馀暇课业行道。
六时自励片无违缺。
有大神王冠服皆素。
率其部从随其旋绕。
道俗时见。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画乐天一时起舞。
后于中夜又在佛堂
观音菩萨从外入户上住空中。
身相瑰奇佩服璎珞。
晃发希有良久便灭。
后经五年。
天将欲曙。
又感普贤菩萨从东而来。
去地五六丈许。
常之专精。
徵应为如此也。
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剧。
所获法利多造经像。
但务奇妙不言其价。
岁建檀会终尽京师
悲敬两田无遮供养。
自所服用粗弊而已。
讲扬别供一不受之。
还布众中持操无改。
著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
涅槃维摩胜鬘等。
各垂疏记。
广行于世。
弟子德逊等。
为立碑于普光之门。
宗正卿李百药为文。
姓张
南阳白水人
高祖隆仕
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
情欣田家。
年十九。
昙延法师剃落。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
咸奇理趣。
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
秦齐赵魏。
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寔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
皆为轨辙。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
盛演释经。
预法座。
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
佥共美之。
大业之始。
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
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
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
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
增倍于前。
贞观之译。
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
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
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
四时随改。
文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
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弘导法化。
前后预听者数千。
及学成返国。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
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
思睹言令。
架山航海。
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想颜色。
及睹形状。
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
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大德纲维。
因集于玄武门
上殿。
论及僧过。
曰。
僧等蒙恩惠。
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纲。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等。
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嘱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因染馀疾。
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释慧琎隋末唐初 ? — 634
释慧琎
姓吴
杨州江都人也。
母怀之时。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顾。
识者以为儿之所致。
身子矣。
及年七岁心慕缁徒。
道见沙门寻而忘返。
亲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荣法师而出家焉。
孝谨天然罔由师训。
随从奉敬初无乖越。
每从游履诸寺。
一无敢出离。
便于所卧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摄论大悟时伦。
即而讲说。
嗟赏者众。
谈吐清雅妙会物情。
于仁寿年中。
被召入于禅定。
及具戒后专精律仪。
听遵律师讲凡二十遍。
又听首律师数亦相及。
谦弱成治竖论不言。
讲扬摄论方敷律相。
时以其寄大乘而弘行范也。
大业末历郊垒多虞。
禅定一众雅推善能御敌。
乃总集诸处人畜。
普在昆池一庄。
多设战楼用以防拟。
独号令莫敢当锋。
时司群贼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无抗拒者。
兵临庄次。
意在诛荡。
登楼一望。
但见张旗十里。
乃收束弓刀反缚奴仆。
大设肴膳广开仓廪。
身先入阵劳问军主。
引至庄中命令就坐。
既见盛设相与开颜。
各执手。
健道人也。
饱啖而旋。
惟取牛十头拟劳军士。
牵至中道复从乞。
以衔前顾皆用还之。
所以义宁之初通庄并溃。
惟有禅定如旧无损。
即深明机要善达开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无施不可。
或庄严彩饰。
或丹青轮奂。
或裁缝服玩。
或驱策人物。
众兼四百通用推贤。
至于诵说戒经。
清音流靡。
由来怠堕者闻说戒皆来坐听。
竦耳峻坐畏其声止。
贞观之初任云花寺上座
常弘摄论化开律部。
晚又下令徵入普光
纲理僧伦大小清穆。
八年冬终于此寺。
春秋五十馀矣。
时又有沙门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所学慕义朋从。
慧悟天开谈说弘畅。
智博解深奥情欣护法。
懿导说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资性存经史。
多从物故。
懿独存焉扬敷京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