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勒那漫提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西域人
时住洛阳永宁寺
所学不可测。
綦母怀文者。
巧思士也。
凡国家营宫室制器械。
皆参预其画。
尝出为信州刺史
至是诏脩所住寺。
因得与往来。
然心知有异术。
每馈饷祗承以冀开晓。
视之如常人。
怀文私恨之。
蠕蠕之盛。
使客至辄馆之玄武驿。
有一客殊善
亦于客厚甚。
乘马衣皮日相就。
以夷语问答。
无倦色。
怀文傍听。
莫能喻。
曰。
弟子素好佛法。
且工儒业。
而于世间伎艺稍复闲习。
比来尽敬望师降意。
而未尝小赐一言之益。
此北狄耳。
古所谓猃狁也。
人貌兽心。
杀生血食。
诚何足道。
而狎昵如此。
曰。
彼恶可慢哉。
中国虽读万卷书。
较其所能所知必弗相过。
怀文曰。
若然者愿以算术与之角。
而赌所乘马可乎。
维时七月
果实繁茂。
即指庭前枣树曰。
此其上所生之实子。
能知其数否。
怀文笑曰。
是岂算术哉。
吾不能知也。
曰。
蠕蠕则知之。
怀文终不信。
因与蠕蠕立赌马券而要之曰。
汝必知其实之几许熟。
几许未熟。
几许有核。
几许无核。
然后得所赌如券。
蠕蠕颔首应。
寻于腰间皮囊中。
出一器如权状。
贯五色缕。
缕复以白珠贯之。
用以量树上下四旁。
又周回。
延伫若计较者。
久之。
悉准怀文所要先书其数遣人尽扑之以验。
果不诬。
具亦略无所馀欠。
竟驱所赌马去。
一日叹曰。
我欲牵取嵩高少室二山。
枕之。
洛水庶几免于采伐者。
负戴之劳。
使家给薪槱。
户足樵苏。
而后放还。
此固在吾术为甚易。
然恐世之惑者妄以已證圣故不敢也。
一日就房寝。
弟子或从门隙见。
卧空中。
因相告聚窥之。
而有謦欬其间者。
觉床卧如故。
呼谓曰。
何不入来。
吾方以床热。
而移所卧处耳。
勿妄以为怪也。
未几卒。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
天情博识。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
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
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客。
曾与西域旧交。
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
二人相得言笑抵掌。
弥日不懈。
文旁见夷言。
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杀生血食。
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所知当与捔技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
无问望山临水。
县测高深。
围圌蹋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
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
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
必依钩股标候。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
计斯寔漫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其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几许成核。
几许烟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秤衡。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䀹眼。
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
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
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待人伐足。
乃还放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欲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户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相告同视。
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天情博艺。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
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怀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音软)客曾与西域旧交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二人相得。
言笑抵掌弥日不懈。
怀文旁见夷言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
杀生血食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事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有所知当与角伎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无问望山临水悬测高深围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怀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必依钩股标准。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计期。
实谩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怀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具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怀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
几许成核。
几许瘀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称锤。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睫眼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疑者。
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
待人伐足。
乃还故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
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尸而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
相告同视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耳。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僧法钦唐 714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93 【介绍】: 唐僧。
昆山人俗姓朱
年二十八赴京师,路遇鹤林玄素禅师,遂从而习牛头禅法。
后居临安径山,参学者众。
代宗大历三年,召至长安,问法要,赐号“国一”。
宰相崔涣裴度等皆师事之。
后辞归,卒谥大觉
世称“牛头六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4 【介绍】: 或作道钦
唐僧。
昆山人俗姓朱
师从玄素禅师,修习牛头禅法。
后住余杭径山,结庐独处。
代宗大历中诏至京师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
卒谥大觉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
家世业儒。
母管。
梦。
折莲华系之衣带。
觉而有孕。
及生性温雅。
与详儿戏。
辄为佛事。
长从校横。
不勤师傅。
年二十八。
将趋试京师
道由丹徒
素禅师于鹤林。
素谓之曰。
子能从吾游乎。
即躬为剃落。
顾语其徒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
既受具。
遂将南询。
以博其趣向。
祈教诫于素。
素曰。
乘流而行。
遇径即止。
至临安有山焉。
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
因次素言。
禅坐石上不他往。
一日有老翁。
拜于前曰。
我龙也。
渊居此山久矣。
自师之来。
天人拥卫。
威德炽盛。
吾宫殿眷属。
皆不能安。
师诚有意教化者。
愿舍为道场。
语具别录。
临海吴贞。
又以别屿归之。
自尔来学之士众矣。
大历三年二月
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
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
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
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
尽朕归向。
不违力。
应物现形。
今遣内侍黄凤。
宣旨特到诏迎。
速副朕心。
春暄。
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
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
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
听其随侍。
上见之郑重。
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叹曰。
此真方外高士也。
手诏赐号国一
当是时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既还山。
贞元五年
玺书宣劳。
所赐尤丰缛。
六年州牧龙兴之净院。
请下山。
以便省候。
八年示微疾。
说法而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谥大觉
子实相常觉等。
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
刺史王颜撰碑文。
慧崇者。
亦其手弟子也。
事具别传。
师名道钦
吴郡昆山人
姓朱氏
世服儒业。
年二十八。
即贡于礼部。
道由丹徒
遇鹤林玄素禅师
得指入道之要。
遂出家。
大悟宗旨。
久之辞去。
素曰。
汝乘流而行。
遇径即止。
师至临安东北山下。
问途于樵者。
曰。
径山也。
师自东北而登。
涉重冈。
西至高峰北岩中。
据石床而坐。
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
我龙也。
自师至此。
吾属五百皆不安居。
当挈归天目。
愿以此地为立锡之所。
言讫不见。
北峰之阳有草庵可居。
盖龙所造也。
大历三年
代宗诏至阙下。
礼遇有加。
一日在内廷。
帝至起立。
帝曰。
师何以起。
师曰。
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
帝悦。
赐号国一
逾年辞归杭州
即其庵所建寺。
是为开山始祖。
示寂后。
谥号大觉
赞曰。
代有觉士  出于文儒  宴坐双径  龙骧厥居 珠渊鳞屋  化为精庐  国之一号  帝赐不诬
释法钦
俗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也。
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
而傲睨林薮不仕。
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觉已便恶荤膻。
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
则好为佛事。
立性温柔雅好高尚。
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
因遇鹤林素禅师
默识玄鉴知有异操。
乃谓之曰。
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
闻悟识本心。
素乃躬为剃发。
谓门人法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
寻登坛纳戒。
鍊行安禅。
领径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学
自此辞素南征。
素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后到临安
视东北之高峦。
乃天目之分径。
偶问樵子。
言是径山
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
猎者至将取其物。
颇甚惊异叹嗟。
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
临海吴贞舍别墅以资之。
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
不违力应物见形。
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
春暄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
帝见郑重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
一见于众。
退而叹曰。
此实方外之高士也。
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卫。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无以俦比。
帝闻之更加仰重。
南阳忠禅师曰。
欲锡钦一名。
手诏赐号国一焉
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
钦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节制州邑
名贤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自淮而南妇人礼乞。
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
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说法而长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德宗赐谥曰大觉
弟子崇惠禅师
大禄颜禅师
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
清阳广敷禅师
于时奉葬礼者。
子实相常觉等。
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
在山猛兽鸷鸟驯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
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
今鸡冢在山之
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
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
杭之钱氏为国。
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
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
谓其中有宝货。
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
兵士合瓮而去。
刺史王颜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钱起唐 718 — 7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0—约780 【介绍】: 吴兴人字仲文
大历十才子之一。
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后有钱、郎。
玄宗天宝九载进士
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世传诵。
肃宗乾元中蓝田县,与王维相过从。
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0?—782? 字仲文排行大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第(一说九年),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
安史乱,逃难在外,肃宗至德二载(757)长安肃宗还京。
乾元元年(758)前后任蓝田县,与隐居终南山王维酬唱,得王维称许。
宝应二年(763)后入朝任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太清宫使
传附《旧唐书·钱徽》,事迹见《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嘉泰吴兴》卷一六、《唐才子传》卷四等。
今人傅璇琮有《钱起考》。
钱起诗才清逸,为“大历十才子”之冠。
因久历台阁,诗多应景献酬之作。
长于饯送,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后有钱、郎”。
达官贵人出使作牧而无二人诗祖饯者,时论鄙之。
其诗不甚接触社会现实,有粉饰太平之倾向。
然艺术水平较高,高仲武称其“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中兴间气集》卷上),列于大历诗人之首。
其诗众体兼擅,不拘一格。
歌行风华流丽,为大历翘楚;古诗清空工致,在盛唐浑厚质朴外别开一境。
近体闲雅纤秀,语言洗练,足以代表大历诗风。
五绝《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步武王维《辋川集》,别有恬淡趣味,颇为人称道。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钱考功集》10卷。
今人王定璋有《钱起诗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混入其孙钱珝诗多首,如《江行无题一百首》、《同程九早入中书》、《赴章陵酬李卿赠别》、《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二首》等。
今人吴企明《钱起钱珝诗考辨》一文有辨析。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
天宝十载(751)进士第
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
乾元中蓝田,与王维频有唱和。
大历中,官司勋祠部员外郎,迁考功郎中
建中末贞元初卒。
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钱郎”。
又与卢纶韩翃吉中孚司空曙苗发耿湋崔峒李端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
有《钱起诗》一卷。
今有《钱考功集》十卷行世,其中《江行无题一百首》等乃其曾孙钱珝诗误入。
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
天宝十载李巨榜及第。
大历中,与韩翃李端辈号十才子
补诗一首。
吴兴人
天宝十年进士
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大历中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
考功郎中
作品评论
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
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
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迥然独立,莫之与群。
且如“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又“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疏”,又“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皆特出意表,标雅古今。
又“穷达恋明主,耕桑亦近郊”,则礼义克全,忠孝兼著,足可弘长名流,为后楷式。
士林语曰:前有沈、,后有钱、郎。
大历来,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无钱起郎士元诗祖送者,时论鄙之。
钱起郎士元齐名,时人语曰:“前有沈、,后有钱、郎。
”然郎岂敢望钱哉!
中书遇雨》诗云:“云衔七曜,雨拂九门来。
”《宴李监宅》云:“晚钟过竹静,醉客出花迟。
”《罢官后》云:“秋堂入闲夜,云月思离居。
”《对雨》云:“生事萍无定,愁心云不开。
”亦可谓奇句矣。
士元诗岂有如此句乎?
《赠盖少府新除江南》云:“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岚。
”《题王季友半日村别业》云:“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
”此何等语!
余读其诗,尽帙未见有可喜处,以是知不及远甚。
天宝以还,钱起刘长卿并鸣于时,与前诸家实相羽翼,品格亦近似。
至其赋咏之多,自得之妙,或有过焉。
《批点唐诗正声》
钱诗亦有奇趣,盖刘为主盟,而钱为尸祝矣。
排律自钱起以后,自是一格,中间随珠、燕石俱在,观者少失淘洗,便坠迹蹊径矣。
钱、刘七言近体,两联多用虚字,声口虽好,而格调渐下,此文随世变故尔。
钱仲文七言律,《品汇》所取十九首,上四字虚者亦强半。
钟云:钱诗精出处,虽盛唐妙手不能过之,亦有秀于文房者。
泛览全集,冗易难读处实多,以此知诗之贵选也。
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
钱才远不及刘,然其诗尚有盛唐遗响。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钱仲文清新闲雅,风趣一变。
唐七言律……钱、刘稍加流畅,降为中唐,又一变也。
《诗源辨体》
钱、刘才力既薄,风气复散……五七言律造诣兴趣所到,化机自在。
《唐诗品汇删》
流利清隽,钱、刘亦可式也。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刘颇闲婉,其失也浮;钱稍峭厉,其失也滞。
似正相反,不知当时何以钱、刘并称。
《唐诗别裁》
仲文五言古仿佛右丞,而清秀弥甚。
右丞所以高出者,能冲和,能浑厚也。
《大历诗略》
钱起诗尽有裴、王意,其失也浅。
储、王作清诗,定有厚气裹其笔端。
(《小澥草堂杂论诗》仲文五言稍近宣城,亦工调,顾语多轻俊,体质不厚,为逊储、王。
《大历诗略》
仲文诗如芷珠春色,精丽绝尘,右丞以后,一人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
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
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
郎士元,其称首也。
然温秀蕴藉,不失风人之旨,前辈典型,犹有存焉。
《说铃》
予谓中唐七言律诗,……唯钱员外规模摩诘,差属秾丽。
《唐诗笺要》
理致清淡,仲文之长。
高仲武称其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未免太过。
盛唐之后,中唐之初,一时雄俊,无过钱、刘。
然五言秀绝,固足接武,至于七言歌行,则独立万古,已被杜公占尽,仲文文房皆浥右丞馀波耳。
然却亦渐于转调伸缩处,微微小变。
诚以熟到极处,不得不变,虽才力各有不同,而源委未尝不从此导也。
仲文七律,平雅不及随州,而撑架处转过之。
《岘佣说诗》
大历钱.刘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淡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
其源出于谢朓,清新扬采,寥然远音。
《登高》、《愁望》、《苦雨》、《秋夜》诸篇,茜逸神清,宛然齐秀。
《行路难》、《秋夜长》,亦梁陈之选也。
五律则“山来樵路”、“岸去花林”,与老杜“青惜峰峦”、“黄知橘柚”体境同工,不徒“江上峰青”、湘灵千古。
主要活动
  • 751年,进士,一说天宝九年登进士第。
  • 751年-75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校书郎,在长安,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
  • 755年-762年,京畿道京兆府蓝田(陕西蓝田),县尉,春,任蓝田县尉,9月,至蓝田,有诗
  • 763年-77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郎官,在长安,任尚书省郎官
  • 77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司封郎中,在长安。春夏,迁司封郎中
释智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河东人
弱龄入道。
不轨流俗。
既受具。
尤拥节自厉。
略涉坟索。
詶应玄儒。
辞彩烂然。
时所嘉尚。
律部遐被。
寔赖斯人。
初住胜光寺。
晚住禅定道场。
供施丰积。
未尝妄以受用。
僧众四百。
同一堂食。
瓜菜诸物。
人必多取香美者。
随得即啖。
且留其子。
恐伤种相。
知法之详如此。
及投老胜光。
行业弥峻。
虽直岁灌溉园蔬。
亦躬持漉具以往。
藁秸之微。
必每掇拾。
聚敛送竉下。
武德之季疾笃。
而神气益明爽。
谓其友慧满曰。
吾兹死矣。
而识犹不能超胜柰何。
诘之。
答曰。
来阴似作守寺神耳。
然止在西院佛殿中。
吾频以善法欲离去之。
终不可得。
言讫而绝。
自尔人莫敢辄至其所指之地者。
盖其风威有在也。
释智保
河东人
弱龄入道。
清慎居心。
而在性刚謇不轨流俗。
进受具后正业禁司。
拥节专制挺超群侣。
博听异解贯练心神。
癈立文旨大观掌内。
所以律部遐被寔赖斯人。
故能维摄自他言行相守。
至于流略坟素颇获其宗。
谈对玄儒不后其术。
笔记之工时扬大义。
缘情流采嗣接英华。
初住胜光末居禅定。
国供丰积受用多亏。
所以名僧大德日陈形器。
凭准神解。
可以言传。
至于衣食资求。
未能清涤。
僧众四百同食一堂。
新菜果瓜多选香美。
低目仰手依法受之。
任得甘苦。
随便进啖。
皆留子实恐伤种相。
知法者少疑未详检。
其知量敬护皆若此也。
后返胜光厉业弥峻。
园蔬溉灌水杂细虫。
直岁高视但论事办。
念此无辜交被刑害。
躬执漉具达送方还。
寺有草物堪为僧用者。
必拾掇鸠聚身送厨帐。
其杂行纷纶诚难备举。
武德末年遘疾将渐。
而正气明爽。
告友人慧满曰。
余其死矣。
而精神不得超胜如何。
有问意故。
答云。
观其来荫。
似作守寺之神耳。
而止于西院佛殿。
余频以法遣之。
卒不能离。
言讫便绝。
自尔所陈殿宇人罕独登。
时须开入无不啬然毛动。
及后百日尝有老姥。
内怀酒食将遗诸僧。
行至寺门忽被神害。
身死委地器物流离。
斯亦严厉之所致也。
僧侣摄其风威。
有涉鄙吝者。
皆懅而悛正矣。
自保之据道。
卓秀出群一食充躯。
虽经病重不变前节。
不宿俗舍常止僧坊。
虽曾远涉必栖林野。
三衣常被瓶钵自随。
不执俗器不观音乐。
五兵六法誓不身经。
理会高僧闻便赴仰。
故每日再讲必瓶钵自随。
肃然成风无累于教。
处众而食曾无盈长。
残水馀腻并以饼拭而啖之。
一滴无遗。
恐损施福故也。
尝遇重病。
每食有馀一两匕者。
停贮多日可得升许。
亲看温煮命净人食之。
有问其故。
答曰。
僧食难弃。
不可妄轻业耳。
传者目验生常景行。
故直笔书其弘护之相焉。
又尝患疟。
寒则水淋。
热则火炙。
渴则急盐塞其口。
痢则绝食取差。
斯徒众矣。
僧智晖五代 873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咸秦人俗姓高
弱冠登戒。
后梁太祖乾化四年洛阳,创温室以资洗濯。
好游历,精吟咏,工丹青。
有《五溪烟景图》。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3—956 俗姓高咸秦(今陕西咸阳一带)人。
初于终南圭峰出家。
后历游庐山衡山等地,至高安,师白水本仁
北归后,住洛阳中滩浴院。
后梁太祖开平五年(911)圭峰旧居。
后于峰顶创寺院,历45年,度弟子1500人,撰歌颂1000余首。
景德传灯录》卷二〇、《宋高僧》卷二八有传。
景德传灯录》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师名智晖
咸秦人
生高氏
童稚时。
至精舍。
辄留止如家。
圭峰温禅师
见而异之。
为剃发。
年二十。
受满足戒。
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
十年而还洛京
爱中滩佳山水。
创屋以居。
室院。
日以施水给药为事。
人莫能浅深之。
梁开平五年
忽欲还圭峰
山行翛然深往。
坐岩石间。
如常寝处。
顾见磨衲数珠。
铜瓶棕笠。
藏石壁间。
触之即坏。
敛目良久曰。
此吾前身道具也。
因就其处建寺。
以酬夙心。
方薙草。
有祥云出众峰间。
遂名曰重云。
虎豹引去。
龙湫
险恶不可犯。
督役。
夷塞之。
以为路。
龙亦移他处。
但见云雷随之。
后唐明宗闻而佳之。
赐额曰长兴
住持馀四十年。
节度使王彦超微时。
尝从游。
欲为沙门
熟视曰。
汝世缘深。
当为我家垣墙。
彦超后果镇永兴
申弟子之礼。
周显德三年夏
永兴彦超别。
嘱以护法。
彦超泣曰。
公遂忍弃弟子乎。
笑曰。
借千年亦一别耳。
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曰。
我有一间舍。
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
近来觉损坏。
早拟移别处。
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
彼此无妨碍。
乃跏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四。
坐六十有四
居中滩。
有病比丘
为众恶弃之。
比丘哀曰。
我以夙业白癞。
师能为我洗摩。
为之无难色。
俄有神光异香。
方讶之。
忽失所在。
归视疮痂。
亦皆异香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高氏
咸阳人
少从圭峰温禅师剃䰂。
年二十。
乃受具。
学律习禅。
博揽藏教。
然尤工于翰墨吟咏。
且效僧珍道芬
六法作画。
物像生动。
若其济众之心。
盖出天禀。
固非勉强而行者。
梁乾化四年
自江表来京邑
历观诸刹。
以为所须皆备。
而独于浴室。
似有缺典。
于是相攸洛汭。
治屋若干楹。
购山给薪。
凿沼储水。
轮汲而槽受。
其汤之富未易。
言则瓶锡之侣。
冠簪之伦。
搢绅先生之流。
其至者。
日不暇给。
而脱履则木写承足。
卸衣则裙障身。
五日一开。
开凡七十有二而岁周矣。
其所浴。
殆数万人不啻。
又辟浴圣室于西庑。
以象十六应真。
其内中则观自在堂也。
侍即扬凝式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释智晖
姓高氏
咸秦人也。
权舆总角萌离俗之心。
不狎童游动循天分。
欻遇圭峰温禅师
气貌瑰伟虚心体道。
趋其门者淑慝旌别矣。
曰。
子实材器多能之士也。
请祈摄受。
二十登戒。
风骨耸拔好尚且奇。
山中阒然曾无他事。
唯钩索藏教禅律亘通日。
诵百千言义味随嚼。
闻佛许一时外学
颇精吟咏得骚推之体。
翰墨工外小笔尤嘉。
粉壁兴酣云山在掌。
恒言。
吾慕僧珍道芬之六法。
恨不与同时。
对壁连图各成物象之生动也。
然真放达之士哉。
或振锡而游纵观山水。
或蹑屩而至历览市朝。
意住则留兴尽而去。
或东林入社。
南岳经行。
悟宗旨于曹溪
宁劳一宿。
访神仙于阮洞。
拟到三清。
事以志求时无虚度。
此外采药于山谷。
救病于旅僧。
惟切利他心无别务。
梁乾化四年
自江表来于帝京。
顾诸梵宫无所不备。
室洗雪尘垢事有阙焉。
居于洛洲凿户为室。
界南北岸葺数亩之宫。
示以标榜。
召其乐福业者占之。
未期渐构欲闰皆周。
浴具僧坊奂焉有序。
由是洛城缁伍道观上流。
至者如归。
来者无阻每以合朔后五日一开洗涤。
曾无间然。
一岁则七十有馀会矣。
一浴则远近都集三二千僧矣。
躬执役未尝言倦。
又以木舄承足。
枲麻缝衣。
彼迦叶波相去几何哉。
其或供僧向暇吟咏。
馀闲则命笔墨也。
缅想嘉陵碧浪太华莲峰。
凝神邈然得趣乃作。
五溪烟景四壁寒林。
移在目前。
暑天凛冽矣。
加复运思奇巧造轮汲水神速无比复构应真浴室。
西庑中十六形像并观自在堂。
弥年完备。
杨侍郎凝式致政。
佯狂号杨风子者而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莫测所终。
释智晖
咸秦人
姓高氏
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
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
年二十受满足戒。
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
而还洛京
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
室院。
日以施水给药为事。
人莫能浅深之。
梁开平五年忽欲造圭峰山行。
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
顾见磨衲数珠铜缸棕笠。
藏石壁间。
触之即坏。
敛目良久曰。
此吾前身道具也。
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
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
遂名曰重云。
虎豹引去。
龙湫险恶不可犯。
督役夷塞之以为路。
龙以移他处。
但见云雷随之。
后唐明宗闻而佳之。
赐额曰长兴
住持四十馀年。
节度使王彦超微时。
尝从游欲为沙门
熟视曰。
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
彦超后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
周显德三年夏永兴
彦超别嘱以护法。
彦超泣曰。
公遂忍弃弟子乎。
笑曰。
借千年亦一别耳。
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
乃加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四。
坐六十有四
居中滩。
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
比丘哀曰。
我以宿业白癞。
师能为我洗摩。
为之无难色。
俄有神光异香。
方讶之。
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云禅师智晖
咸秦高氏。
总角时。
即好游佛寺。
喜动颜色。
自誓出家。
年二十受满足戒。
印心于白水仁禅师
因爱中滩山水。
创屋居之。
号温室院。
日以施水给药为事。
比丘患白癞。
众恶之。
师引归。
日夕与摩洗。
久之。
忽神光异香焕发。
失僧所在。
视疮痂皆异香也。
梁开平中
思故山。
乃还终南圭峰
于是翛然深往。
独步岩石。
徘徊顾望。
忽见磨纳数珠铜瓶棕笠。
在石壁间。
触之即坏。
宛如常寝处。
遂恍然曰。
此吾前身道具也。
因就其处建寺。
以酬昔因。
方薙草有祥云。
出众峰间。
遂名重
虎豹引去。
龙湫险恶不可犯。
师夷之为路。
龙亦去之。
后唐明宗
闻而嘉叹。
赐额曰长兴
住持四十馀年。
接引后学。
老而无倦。
节度使王彦超
微时尝从游。
愿为沙门
曰。
汝世缘深。
当为吾家垣墙。
彦超后果镇永兴
于是益敬师。
周显德三年夏
诣别彦超
嘱以山门事。
初秋体尚无恙。
忽说偈曰。
我有一间舍。
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
近来觉损坏。
早拟移他处。
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
彼此无相碍。
乃加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四。
腊六十四。
塔于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