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李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昭宗天祐元年,官至兵部侍郎
昭宗被杀,充卤簿使。
郤殷象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字里不详。
昭宗天复二年(902)监察御史右补阙
哀帝天祐二年(905)侍御史
后梁末帝贞明中奉诏与李琪等修《梁太祖实录》。
后历官兵部侍郎
生平事迹散见于《旧唐书》之《昭宗纪》、《哀帝纪》与《旧五代史》之《敬翔传》、《李保殷传》等。
《吟窗杂录》卷一三存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可周唐末至五代 ? — 9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6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
常州晋陵人俗姓傅
出家于本州建元寺。
唐僖宗时,至江西云表讲《法华大疏》,颇得深趣。
昭宗初,回台越之间。
乾宁四年,于台州松山寺讲疏,节为《评经钞》五卷。
后梁乾化二年,至杭州龙兴寺传法,为吴越王钱镠所钦重,加号精志通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傅氏
晋陵人也。
蚤年依建元寺出家。
性姿勤敏。
遂往豫章
禀法华慈恩疏于云表法师
日就月将。
说臻渊奥。
乃戾止台越。
以利益群众。
梁乾化二年
杭州龙兴寺开演。
黑白骈集。
武肃王钱氏。
两浙
命居西关之天宝堂。
周因昼夜讲说不替。
曰夜为鬼神。
其可已乎。
自是或每见物扈卫其旁云。
复有巫降神者。
久不降。
顷之附巫曰。
吾随诸大神。
听法西关天宝堂。
故迟耳。
王闻而加敬。
赠周金如意钵紫衣。
号精志通明大师
天成元年
终于观音院
尝著钞一卷。
解宣律师法华经序。
今无复存。
释可周
俗姓傅
晋陵人也。
出家于本部建元寺。
循良厥性切问于勤。
友生勉之曰。
非其地树之不生。
豫章经谓之江论谓之海。
胡不往请业乎。
感其开导挈囊达彼。
云表法师盛集穷法华慈恩大疏。
日就月将斡运深趣。
昭宗初自江西回台越之间。
命其启发。
梁乾化二年杭州龙兴寺召开演。
黑白众恒有半千。
两浙武肃王钱氏。
于天宝堂夜为冥司讲经。
鬼神现形扈卫。
往往人睹焉。
尝有祭铜官祠神巫氏。
久请不下。
后附巫曰。
吾随从大神去西关天宝堂听法方回
武肃王闻而郑重。
赉周中金如意并钵紫衣一副。
加号精志通明焉。
天成元年终于观音院本房。
乾宁四年戾止台州松山寺。
讲疏阙钞。
遂依疏节成五卷。
曰评经钞。
音训五帖解宣律师法华序钞一卷。
行于浙之左右。
弟子相继不绝。
郑遨唐末 866 — 9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0—943 【介绍】: 五代时南燕人,一作滑州白马人字云叟
少好学,耿介不屈。
唐末举进士不第,见世乱,遂辞家隐于少室山,著《拟峰诗》三十六章,人多传之。
妻以书劝其还家,未尝一览,悉投于火。
后晋高祖即位,闻其名,征为右谏议大夫,称疾不赴,乃赐号逍遥先生
尝为《咏酒诗》千二百言。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6—939 字云叟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
后唐明宗祖讳而以字行。
唐末应进士试,两举不第,遂入少室山道士
梁初李振劝其出仕,不诺。
后居华山,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为友,世目为三高士
后唐明宗天成中召拜左拾遗,不赴。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谏议大夫召,辞疾不起。
赐号逍遥先生
新、旧《五代史》有传。
有《拟峰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7首及联句诗1首,除写日常生活外,亦有忧及时事、感叹民生之作。
唐诗汇评
郑遨(约869-约942),字云叟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
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入少室山道士
后居华山,与道士道盛罗隐之为友,世以为三高士
晋高祖即位,召为谏议大夫,称疾不起,赐号逍遥先生,诏以谏议大夫致仕,好酒能诗,善弈棋长啸。
尝为《酒咏诗》千三百言,传布甚广,有诗集《拟峰集》,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七首,多与杜光庭诗相混。
云叟本名遨
滑州白马人
后唐明宗讳。
以字行。
昭宗朝赏应进士举不第。
遂以隐逸终。
后唐天成中徵为左拾遗
晋天福初徵为右谏议大夫
皆谢不起。
赐号逍遥先生
四年卒。
年七十四。
作品评论
杜光庭)与郑征君云叟)同应百篇(科),两战不胜,遂各挂羽服。
郑则后唐三诏不起,杜则王蜀九命不从,可谓高尚隐逸之士也。
释无迹后唐 ? — 925年4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史氏
朔方人。
大中九年
十三岁。
乃捐俗。
依白草院法空大师落发。
咸通三年
获进戒于京师西明寺
既工讲贯。
复善琴书。
先是恒夫唐公。
尝镇朔方。
至是待以家僧。
为请于两街功德使
隶名西明寺
会诏迎真身于凤翔法门寺
右军副使张思广充赞导。
时上躬御法筵。
大悦。
宣赉稠厚。
光启中
归乡里。
以所传于京师
佛顶炽盛光降吉祥道场法。
为府帅韩公。
结坛脩设。
感致瑞应尤多。
晋景福中。
韩公奏请。
住持广福寺
塞垣之求受菩萨戒者。
日填拥。
梁贞明二年
中书令韩洙奏。
署号曰鸿远。
同光三年。
四月一日。
坐逝于丈室。
貌如生。
观者叹异。
中令命布漆以奉。
府从事薛昭。
纪其事于碑。
释无迹
姓史氏
朔方人也。
宣宗御宇佛法中兴。
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
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
操执密缜拂攘嚣尘。
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
得戒度于西明寺矣。
凡于百艺悉愿游焉。
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
我则讲贯之馀兼而综习。
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
后于辇下相遇。
以家僧之礼待焉。
盖知言行相高复能唱导。
闻恒夫白两街功德使
请隶西明寺
旋属懿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迎真身。
右宣副使张思广
充乎赞导。
悦怿上心宣赉稠厚。
光启中传授佛顶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
府帅韩公闻其堪消分野之灾。
乃于鞠场。
结坛修饰。
而多感应。
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
住持。
皆以律范绳之。
塞垣閒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
梁乾化丙子岁中书令韩公洙
奏署师号曰鸿远欤。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岁四月一日坐终于丈室。
筋骨如生风神若在。
蕃汉之人观礼称叹曰。
至德中当府龙兴寺有高士辩才坐亡。
遂漆布之。
乾宁元年府帅举奏。
敕谥曰能觉
师可不异时而同事哉。
中书令韩公命工布漆焉。
庄宗朝军府从事薛昭纪为碑颂德云。
后唐明州国宁寺𧦬光传 释𧦬光。
字登封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孙也。
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
居必介然不与常人交杂。
好自标遇慢易缁流
多作古调诗。
苦僻寡味。
得句时有得色。
长于草隶。
陆希声谪宦于豫章
光往谒之。
陆恬静而傲气居于舟中。
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
一日设方计干谒。
与语数四。
苦祈其草法。
而授其五指拨镫诀。
光书体当见酋健。
转腕回笔非常所知。
乃西上昭宗诏对御榻前书。
赐紫方袍。
后谒华帅韩建
荐号曰广利
自华下归故乡。
武肃王钱氏。
以客礼延之。
而性畔岸弗惬王情。
乃归甬东终焉。
有文集知音者所贵。
出笔法弟子从瑰。
温州僧正智琮。
皆得墨诀。
有朝贤赠歌诗。
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
四明太守仰诠素重光高蹈。
躬为丧主理命令葬。
后三年西域焚之发棺俨若生相。
髭发爪皆长。
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
后唐长兴中也。
苏楷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苏循子。
唐昭宗乾宁中进士,复试落第。
昭宗被弑,朱温擅权,以起居郎
依附柳璨张廷范,请改昭宗谥号为襄宗以泄恨
后随父至魏州
后唐庄宗时员外郎
明宗立,大臣欲纠其驳谥之罪,以忧惭卒。
乾宁二年进士
重试黜落。
哀宗时依朱氏为起居郎
以旧憾上疏駮昭宗谥号。
梁祖即位。
勒归田里。
后唐同光中员外郎
天成中累历使幕。
执政欲纠其駮谥之失。
以忧卒。
李振五代 ? — 9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923 【介绍】: 五代时人字兴绪
唐时台州刺史
朱温郓州,表为节度副使
宦官刘继述废昭宗劝温仗义立功,其后昭宗之弑、朱友恭之诛,皆振之谋。
尝于唐咸通乾符中进士,连不中,尤愤唐公卿,及裴枢等赐死白马驿谓温曰:“此辈常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
”温笑而从之。
及温即位建后梁,累迁户部尚书
后唐庄宗后梁,被诛。
王贞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信州永丰人字有道
昭宗乾宁中进士第
校书郎
天复时昭宗宦官劫持往凤翔,贞白即退居著书。
有诗名,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
有《灵溪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
昭宗乾宁二年(895)进士第
久之,任校书郎
后因世乱,退居著书,不复仕进。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七、《诗话总龟》卷一一、《唐诗纪事》卷六七、《唐才子传》卷一〇。
贞白笃志于诗,播名当时。
其诗“清润典雅”(《唐才子传》)。
所作《御沟水》诗,自以为冠绝,其中有句云:“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诗僧贯休改“波”为“中”字,遂叹服,结为至交。
作诗颇多,曾手编诗300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又1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断句3句。
唐诗汇评
王贞白,生卒年不详,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南)人。
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
七年后,方授校书郎
天复中朱全忠犯阙,昭宗奔凤翔,遂退居著书,不复仕进,年于家山。
明《》能诗,与罗隐、方千、郑谷贯休等唱和。
自编《灵溪集》七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王贞白字有道永丰人
乾宁二年张贻宪榜进士
补诗十二首。
作品评论
王贞白《寄郑谷郎中》曰:“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
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
火鼠重浣布,冰蚕乍吐丝。
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昭宗皇帝颇为寒畯开路,崔合州凝典贡举,但是子弟,无问文章厚薄,其间屈人不少。
孤寒中唯程宴、黄滔擅场之外,其馀以呈试考之,滥得亦不少矣。
然如贞白张蠙诗,赵观文古风之作,皆臻前辈之阃阈者也。
贞白)诗虽多,在一时侪辈,未为工也。
贞白学力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
文价呵知矣。
深惟存亡取舍之义,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
王贞白《御沟》一律,吟家喜谈其事,亦由微含比兴,故佳。
咏苇排句,轻趣可追姚监。
馀概少快心。
韩仪唐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羽光
韩偓兄。
昭宗乾宁中,官翰林学士
出院,为御史中丞
天祐元年朱温,宴于球场。
温入,百官或坐于廊下,温怒,以为傲己,乃笞通引官何凝,贬棣州司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羽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末著名诗人韩偓兄。
约于昭宗乾宁三、四年(896、897)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御史中丞
天祐元年(904),坐傲朱全忠,贬为棣州司马
事迹散见《旧唐书·昭宗》、《新唐书·韩偓》附、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
全唐诗》存诗1首。
字羽光
元人
偓之兄。
唐末以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梁祖即位。
棣州司马
僧可止唐末至五代 860 — 9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
范阳房山人
俗姓马号文智大师
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
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
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
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
有《三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
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
后住长安庄严寺
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
后归幽州,依刘仁恭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
宋高僧》卷七有传。
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
有诗350首,编为《三山》,已佚。
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楚法师
善因明论。
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门人之秀拔者。
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长安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丞相冯道书。
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长安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终南崆峒间。
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释可止
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
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
悯忠寺法贞律师
年十五为息慈。
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
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
执卷服膺三遍。
精义入神众推俊迈。
有老宿维摩和尚者。
释门之奇士也。
师曰。
门人秀拔孰者为先。
曰有幽州沙弥者。
温故知新厉精弗懈。
于是求见。
遂质问胜军比量。
随难应变辞不可屈。
维摩曰。
后生可畏。
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
遂率力请开讲恒阳
缁素无不钦羡焉。
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
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
于寺敷演。
二十三往并部。
习法华经百法论。
景福年中至河池
有请讲因明。
后于长安庄严寺化徒数载。
乾宁三年进诗昭宗
赐紫袈裟。
应制内殿。
本道刘仁恭者。
据有北门控扼蕃汉。
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
其父与师相次物故。
母犹在堂。
持盂乞食以供甘旨。
行诵青龙疏三载
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
矫首顾视似有所告。
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
且曰。
蛇则目睛不瞬。
今其动乎。
得非龙也。
焚香祝之曰。
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
苟实龙神轸念。
希值一檀越。
居数日。
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
召申供养。
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
历乎年载百谷勇贵。
顿释忧惧。
未几燕陷。
刘氏父子俘归晋阳
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
请于开元寺安置。
逐月供俸。
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
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
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
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
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
奏署大师号文智焉。
于长寿净土院住持。
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
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
奄然而化。
俗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六。
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
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戒节孤高。
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
有赠樊川长老诗。
流传人口。
定州中山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
王令方欲继好息民。
因命僧斋于庆云寺
会有献白鹊者。
王曰。
人诗客试为咏题。
即席而成。
后句云。
不知谁会喃喃语。
必向王前报太平。
王欣然。
诗人李洞者。
风骨僻异。
贾阆仙之模式。
景福中在河池相遇。
三篇。
宰相孙公渥赵公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
唱予和汝
埙篪韵谐。
顷在长安
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
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
年代寖深鞠为茂草。
且曰。
吾为释子忍不兴乎。
昭宗乞重修。
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
后请樊川净休禅伯
聚徒谈玄矣。
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
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
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
盛行于时。
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焉。
李琪五代 871 — 9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陇西敦煌人字台秀
李珽弟。
以文章知名。
唐昭宗朝进士。
后梁,为翰林学士末帝时拜相。
后唐庄宗时国计使明宗时御史中丞,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六十。
为人重然诺,喜称人善。
有《金门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1—930 字台秀河西敦煌(今甘肃敦煌)人。
昭宗时进士第天复元年(901)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武功县
左拾遗殿中侍御史
唐亡,仕翰林学士,累迁户部侍郎翰林承旨
末帝时历任兵、礼、吏三部侍郎,迁御史中丞,累擢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刑部尚书,历太常卿吏部尚书
明宗天成元年(926)御史大夫,迁尚书右仆射
后以太子少傅致仕。
长兴元年(930)卒。
生平见新、旧《五代史》本传、《太平广记》卷一七五。
工诗能文,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
其为翰林学士撰文翰,下笔称旨,名播海内。
所撰有《金门集》10卷、《刀笔集》15卷等,今皆佚。
全唐诗》存诗2首、断句1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字台秀
河西燉煌人
少举进士
天复初博学宏词
居第四等。
累迁殿中侍御史
入梁为户部侍郎翰林承旨
贞明龙德中历兵礼吏侍郎
御史中丞
累擢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太子少保
后唐同光初太常卿吏部尚书
三年国计使
明宗即位
御史大夫
尚书左仆射
天成末
明宗自汴迁洛。
为东都留司官。
太子太傅致仕。
长兴中卒。
年六十。
孔循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初冒姓朱,后冒姓赵,名殷衡
朱温
昭宗时宣徽副使,参与弑昭宗之谋。
后梁,改姓名,为租庸使
后唐明宗时枢密使,终横海节度使,卒年四十八。
同谷子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姓名均不详,唐末同谷山逸人。
隐其姓名,称同谷子
天复中昭宗避难凤翔,因直赴行朝,上书两卷论十代兴亡理乱之事。
昭宗览其书数日,赐以酒食。
何皇后暗遣秦王欲诛之,同谷子遂奔亡,因咏《五子之歌》以讽谕之。
事迹见《鉴诫录》卷二、《唐诗纪事》卷七一。
全唐诗》存诗5首。
张文宝五代 ? — 9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3 【介绍】: 五代时人
性雅淡稽古。
初为朱友谦从事
后唐庄宗即位,以为知制诰,历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知贡举,累迁吏部侍郎
文宝
昭宗谏议大夫顗子。
初依河中朱友谦从事
后唐庄宗即位
知制诰
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知贡举
吏部侍郎
封舜卿唐末至五代 ? — 9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930 【介绍】: 唐末五代蒲州安邑人字宾圣
封敖子。
僖宗光启三年,为太常博士,在巴南。
昭宗迁洛时,为中书舍人,奏赐名儒不遇者一官。
哀帝天祐元年,官户部郎中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为礼部侍郎知贡举
三年奉使幽州,归为翰林学士
又任太子宾客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以太子少保致仕。
舜卿字赞圣
渤海蓨县人
礼部侍郎
知贡举
开平三年奉使幽州
入为翰林学士
李愚五代 ? — 9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5 【介绍】: 五代时渤海无棣人字子晦
为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
刘继述幽唐昭宗于东内,以书说韩建,使图兴复,其言甚壮。
不能用,乃去之洛。
进士宏辞,为河南参军
后事后梁末帝,拜崇政殿直学士
后唐庄宗时主客郎中翰林学士
魏王李继岌前蜀,辟都统判官
蜀道阻险,议者谓宜缓师待变而进,坚主速战,果所至迎降,遂灭前蜀
明宗时为相,欲依古制,时以为迂阔,李从珂尝目之为“粥饭僧”。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5 字子晦初名晏平,郡望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自其父时徙家无棣(今山东庆云北)
哀帝天祐三年(906)进士第
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宏词科
河南府参军
后惧祸而避地河朔
梁末帝时复出仕。
后唐庄宗时翰林学士
同光三年(925)从征前蜀,归拜中书舍人
明宗天成间翰林学士承旨
长兴二年(931)知礼部贡举
同年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末帝清泰元年(934)罢相,次年卒。
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有传。
李愚著有《白沙集》10卷,已佚。
民国《无棣县志》卷二三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字子晦
自称赵郡平棘西祖之后。
初名晏平
进士
又登宏词科
河南府参军
梁末帝嗣位。
累擢司勋员外郎
后唐翰林学士
同光三年
魏王继岌
请为都统判官
蜀平。
就拜中书舍人
兵部侍郎
长兴初中书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
闵帝嗣位。
进位左仆射
清泰初特进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
后罢相。
守本官。
二年卒。
刘日新五代 878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8—953 【介绍】: 五代时福州侯官人字继平
唐昭宗中和四年,年七岁,举童子擢第。
释褐京兆府文学
振衣南归,受师于问政山聂尊师
南唐时,居金陵紫极宫号金华大师正和先生
王镕唐末至五代 873 — 9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3—921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人,其先为回纥人
王景崇子。
十岁时嗣父为成德军节度使
唐末附于朱温
及温建后梁奉表称臣。
开平四年,转投李存勖
为人仁而不武,不亲军政,多以阉人秉权,出纳决断,悉听所为。
晚年惑于左道,事佛求仙。
终为其部下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4—921 其先回鹘部人,远祖没诺干为镇州节度使王武俊假子,子孙遂改姓王,世为镇州节度使
10岁,为三军推为镇州留后
不久,朝廷授为镇州节度使
僖宗中和五年(885),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常山郡王
文德元年(888),进太傅
昭宗时,为中书令进封北平王,册拜太师
唐亡归后梁
晚年好事佛求仙,又盛饰馆宇于西山登山临水将佐士卒陪从者常不下万人。
贞明七年(921),为其将王德明所杀。
生平见卢质王镕墓志铭》、《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及《新五代史》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
其先回鹘部人。
父景崇。
世袭镇州节度使
年十岁袭父位。
昭宗朝赐号敦睦保定久大功臣
位至成德军节度使
守太师中书令
封赵王
梁祖称帝。
奉梁正朔。
同光中复臣附后唐
后为亲军所杀。
许寂五代 ? — 9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6 【介绍】: 五代时会稽人字闲闲
少栖四明山,遍览经史,尤明易象。
唐昭宗尝征赴阙,问《》义。
唐末,除谏官,不起。
后事前蜀王建,历左谏议大夫礼部尚书、官至相。
后唐庄宗同光末前蜀亡,乃降于后唐,授工部尚书致仕。
卜居于洛,卒年八十余。
字闲闲
四明山
昭宗徵赴阙。
召对内殿。
寻请还山。
寓居江陵
唐末除谏官不起。
赵匡凝奔蜀。
偕行。
蜀主王建待以师礼。
位至蜀相。
同光末平蜀
王衍降。
工部尚书致仕。
清泰三年卒。
年八十馀。
邓邦述清末 1868 — 1939
维基
邓邦述(1868年—1939年)字正闇号孝先晚号群碧翁又号沤梦老人
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藏书家。
邓邦述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孙子。
邓家的祖先是金陵的望族,历代居于江宁万竹园,藏书的地方叫青黎阁。
后来邓家家道衰落,藏书四散不见。
邓邦述22岁时,和舅舅赵烈文之女结婚。
赵家是藏书世家,藏书楼为天放楼,邓邦述常到该楼看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邓邦述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入湖南巡抚端方幕。
光绪三十年(1904年)邓邦述住在吴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奉清政府所派,随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到外国考察,次年四月归国。
此后,他住在北京,参与厘订新官制。
其间,他搜罗了大量善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设行省。
徐世昌向清廷保奏道:邓邦述于该年年底署理吉林省交涉司使
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九日1909年6月16日),邓邦述转任奉天交涉使,不久弃官回到北京
宣统二年(1910年),他任吉林省民政使,次年6月再一次弃官回到北京
吉林任职期间,他促成了吉林省图书馆的创立。
吉林省过去也曾有官立、私立藏书楼。
嘉庆十四年(1809年)吉林将军秀林吉林文庙尊经阁捐资修建了吉林省内最早的官办图书馆。
后来,笔帖式国英(1823年-1884年)盛昱(1850年-1900年)都是大藏书家。
吉林省图书馆(今吉林市图书馆)于1909年建立,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回到北京之后,邓邦述首次对自己的藏书编目,所著录的图书共2.5万卷,后又续增1.3万卷。
因为其藏书楼内藏有两部珍稀的宋版书唐朝李群玉撰《群玉诗集》、唐朝李中撰《碧云集》,他遂命名其藏书楼为“群碧楼”。
中华民国成立后,邓邦述曾任东三省盐运使,后来获赵尔巽聘为清史馆纂修,负责编撰《清史稿》的本纪、光宣列传。
1918年,他当选安福国会江苏省参议员。
晚年,他住在苏州,一心著述。
1927年,为偿还巨额债务,他将藏书售予中央研究院。
1939年邓邦述逝世。
他逝世之后,其家属将其所存图书售予北京景文阁、东来阁、文殿阁、苏州宝斋等四个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