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澄楚五代 889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
俗姓宗
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
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
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
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
其乡里。
则未之闻也。
世守儒素。
母赵亦斋洁。
产楚之夕。
光烂一室。
邻落惊讶。
七岁偶入寺见佛像。
辄作礼。
归问其父曰。
夫以黄金色相。
坐莲华上。
岂佛独然。
馀者亦能如此否。
父曰。
蠢动含灵皆可得佛。
而况人哉。
梵欣然愿出家。
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
体貌岐嶷。
异群童。
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
既受具。
究习新章。
毗尼之奥。
独能深入。
时辈莫之敌。
因号律虎
王公大人。
日造门请益。
周天福间。
诏入内道场。
赐紫伽梨。
仍署号真法大师
充新章宗主。
凡妃主之入道者
皆为授戒。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
首北面西。
无疾而终。
寿七十一。
夏五十。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曹魏时三藏游于许洛。
魏土僧无律范。
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南山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正法久住耳。
姓宗
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
洎七岁。
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
辄嗟叹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
馀者如何。
父曰蠢动皆佛。
何况于人。
曰。
儿愿学佛。
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许之。
至十岁。
相国寺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
汝何好嬉戏耶。
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
习新章律部。
辄入毗耶窟穴。
其击难酬答。
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
赐紫袈裟。
号真法大师
自此皇宫妃主。
有慕法者。
落发度戒。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师明律。
时号宗主者何。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
人有人法。
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
光洁静虑是也。
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
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
在乎毗尼。
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
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
何莫由斯。
自此而推。
从言索理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
三世诸佛。
咸同制也。
横之界说。
十方净刹。
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
咸以戒律嘱累之。
僧羲寂唐末宋初 919 — 9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
僧。
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
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
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
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
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
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
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
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
姓胡氏
温之永嘉人
方在娠。
母顿厌荤血。
及娩。
蒙紫胞。
堕蓐不呱泣。
成童竟辞俗。
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
耆宿叹美之。
既登具戒。
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
乃造天台
研究止观。
先是智者遗文。
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
教迹几熄。
尝于金华古藏中。
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
以全其旧。
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师。
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
有曰。
同居四住。
此处为齐。
忠懿问。
此何等语。
韶答以为教家语。
吾禅者不知也。
且使召问其义。
至。
因得以前意。
请于忠懿而为遣使。
弊于海国。
以致其书焉。
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
诏天下僧尼。
试经业。
引弟子。
螺溪趋州治试。
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
楼迫大山。
夜梦刹柱陷入地。
独心恶之。
且雨甚亟。
迁处西偏。
而山颓楼压矣。
海门灵石
昔智者冬居道场也。
地属黄岩
众请乘舟泛海。
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
放生。
以为常法。
寺像为一新。
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
入山重建寿昌寺
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
雍熙初
又授戒于永安县光明寺
会尊像隳弛。
偶于腹中。
唐咸通六年
沙门希皎。
所发愿辞。
观者知于有宿契。
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
九月至自缙云
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
十一月四日
垂诫嘱后事。
奄尔而化。
寿六十九。
腊五十。
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上方。
有宝庄严幢座在焉。
题曰。
文殊台。
前限拒马不可入。
俄而观音菩萨。
手却拒马。
从中出接。
顿觉己与菩萨身合。
自是胜气日增。
而进于才辩矣。
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錍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
玄义禅源永嘉集等。
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各数卷。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思鸠集也。
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从山入州治寺。
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澄彧
曰宝翔。
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释法护北宋 ? — 1058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普明慈觉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吕夷简宋绶
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奉诏。
续修法宝录。
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孔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终于嘉祐三年
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护中印度人
闻宋室龙兴,尊崇象教,设立译馆,专待梵僧遍翻经论,欲观光上国,以證所闻,因结徒侣,连翩东迈。
景德元年春,始达京师,召入译院。
法护聪睿超伦,五乘三学,靡不研贯,所演经说妙达其源,前后译经十有二部,中有《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佛在灵鹫法界殿中与二万五千比丘,七百二十万俱视那庾多菩萨俱,放光集十方众,有师子座出偈赞佛,佛升师座。
妙吉祥菩萨请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说。
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风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宝喻,响喻,地虚空喻,及说种种法句,种种菩萨胜行,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佛为较显持经功德云云,尤为详尽。
法护,止观兼持,戒操高胜,特赐嘉号曰普明慈觉梵大师,授三藏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
以嘉佑三年示寂,寿九十有六。
僧了性元 ? — 13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 【介绍】: 僧,号大林俗姓武
少好学,刚毅,负气节。
武宗时五台山普宁寺,为第一代师。
释讳了性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
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其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
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
不能俛仰媚悦于人。
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拟若王公。
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
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
谓之摄受。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
吾自为道。
于彼何求。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
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
登具戒。
历诸讲席。
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
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
柏林潭。
关辅怀南阳慈。
诸公皆以贤首之学。
著称一时。
悉造门领旨。
及归。
复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土。
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
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
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藏仓毁沮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
因尊宠西僧
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
拟若王公。
天下名德诸师。
莫不为之致礼。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闻君子。
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謟则佞。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了性
号大林
姓武氏
少好学聪睿之
殆天授之礼耆德安公。
为师而落发焉。
既登具。
历诸讲庠。
探颐经论。
遇真觉圆师。
启悟初心。
而周游南北几万里。
穷览幽胜。
所至必咨访其人。
询至道之要。
其所师而学者。
柏林潭公。
关辅怀公
南阳兹公。
皆以义学著称。
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
愈见墙仞之高。
堂室之奥。
乃曰。
佛法司南
其在兹乎。
真觉殁。
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悠然如处江海之上。
与世若相忘焉。
然以怀璧之美。
被褐而莫掩。
名既喧于众口。
声遂闻于九重。
万宁初落。
诏师居之。
至大中
大后创寺台山
普宁
以兹擅天下之胜。
住持之寄。
非海内硕望。
莫能胜之。
故以命师。
师居十有馀年而殁。
师为人刚毅。
颇负气节。
不能俯仰随世。
虽居官寺。
未尝一至城府。
造权贵之门。
或谓师少和气。
师曰。
予以一介苾刍
天子不以人之微。
处之大寺
惟竭诚匪懈。
图以报国而已。
夫何求哉。
必有臧仓毁鬲之言。
盖亦营营青蝇。
止于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纳履而去之。
何往而不得于道乎。
时国家尊宠西僧
其徒甚盛。
出入骑从。
拟迹王公。
其人赤毳峨冠。
岸然而自居。
诸名德辈。
莫不为之致礼。
或磬折而前。
抠衣接足。
丐其按顶。
谓之摄受。
师独长揖而已。
或谓师傲。
师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苟屈其节。
而巽于床。
自取卑辱乎。
且吾于道。
何求于彼。
彼以其势自大而倨。
吾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也焉。
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
识者壮师之气。
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
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
殁时至治元年九月
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厥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
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
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
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
”识者高之。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
周汝钧
维基
周汝钧(1858年—1906年)本名常俭字约存别字节生号省斋
广东番禺县慕德里司南岗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南岗村)人。
周汝钧自幼颖悟,过目成诵。
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授官刑部主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北京参与成立维新派重要政治团体强学书局。
次年,强学书局被清廷查禁。
周汝钧又与张荫棠陈昭常何藻翔曾习经颜延佑张元济偕复组织健社。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办西学堂,教授数学和英文次年改名通艺学堂。
戊戌变法失败后学堂解散,校产交给筹办中的京师大学堂。
周汝钧回到广东,历任数所书院掌教、学海堂学长,留心西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获聘南海番禺顺德旅美旧金山三邑会馆董事主席。
二十八年(1902年),由驻美公使伍廷芳派充旧金山领事署随员,随即担任驻旧金山总领事。
任期结束,由驻美公使梁诚奏请赏加四品衔
回京后,在清吏司行走,兼管刑部司务厅督催所事,历任顺天癸巳恩科乡试武闱收掌官昭陵工程监修、定陵工程监督,东陵红墙工程勘估监督等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卒。
主要活动
  • 1892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李观中唐 766 — 7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794 【介绍】: 赵州人字元宾
李华从子。
德宗贞元中进士第
宏辞
太子校书郎
以文名。
属文不沿袭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794 字元宾排行三十,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家于吴(今江苏苏州)
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同榜登进士第,同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郎
旋返吴觐省,有《东还赋》记其事。
九年京师次年卒。
生平见韩愈李元宾墓铭》、《新唐书》本传。
李观为人敢于仗义执言,曾两次上书苏州刺史韦应物,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诉,又乐于进贤,曾上书右补阙梁肃荐举孟郊崔宏礼。
文学能上承陈子昂元结所倡之“复古”精神,鄙弃浮靡文风,故韩愈谓其“文高乎当世。
”今存《李观集》3卷,外编2卷。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2。
唐诗汇评
李观(766-794)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
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欧阳詹王涯等同登进士第
又与裴度同举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
卒,孟郊以诗哭吊,韩愈为作墓志铭。
工文能诗。
唐末陆希声辑其遗文,为《李观文集》三卷,北宋赵昂复辑遗文为《外编》,今存。
全唐诗》存诗四首。
字元宾
检校吏部员外郎华从子。
贞元中博学宏词
太子校书郎
卒年二十九。
作品评论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
……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主要活动
  • 贞元中,宏词科
  • 792年,进士
释惟净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
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
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
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
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普明慈觉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吕夷简宋绶
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奉诏。
续修法宝录。
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终于嘉祐三年
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
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
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同译新来诸经。
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
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
仁宗庆历三年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
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
”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疏示之,其议遂止。
释洪炤金 1115 — 1186
洪照。
字玄明
其先华州下邽人
世业耕桑。
年十八入道。
脩头陀行。
夙夜匪懈。
研精修多罗教。
落发后。
益励奋求解脱。
大名空禅师印可。
云游河内
得古废寺基。
翠壁斜倚。
秀木傍郁。
清泉流其下。
照顾瞻喜曰。
此正道人安隐处。
土人
知其为唐觉林禅刹也。
照结草庐。
被粗茹粝以居之。
久之。
四众向应鸠集。
兴工开凿。
得遗碑铜像。
及然灯净盏百馀只。
丛席既成。
世宗嘉照行。
圆通禅师之号。
赐院额曰香严。
照行高识远。
超颖辩达。
自初从道入法藏
依言而探义。
因义而明理。
有为洪济之慈。
入无證真得之妙。
弛张用舍。
开阖语默。
于觉中。
恒得自在。
提振宗风。
开觉后学。
凡祖师之旨。
在章句者。
必引而申之。
学人或探其涯涘。
或接其波澜。
莫不游焉息焉。
随其分量。
俱得受用。
故一时佛法。
以照为司南
居山三十年。
未尝过檀门。
日所资用。
皆宰官居士
领施奉给。
乐而不厌。
虽金帛填委。
而囊无一钱。
大定二十六年
将逝。
沐浴易衣。
问时早晚。
对曰。
日晡矣。
说偈怡然就寂。
春秋七十有二。
葬于院西之玉峰。
孟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德州平昌人字迟之
武宗会昌进士
工诗,长于绝句,以风流妩媚、韵律和谐称。
杜牧友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迟之(一作叔之,又作须仲,恐均有误),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人。
文宗开成三年(838)宣城,与杜牧有唱和。
武宗会昌五年(845)进士第
后为浙西掌书记,以罹谗罢。
宣宗大中时,为淮南节度使崔郸奏为掌书记
生平散见《金华子》卷下、《唐诗纪事》卷五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
有诗名,尤工绝句。
辛文房称其诗“风流妩媚,皆宫商金石之声”(《唐才子传》)。
张为诗人主客》标举其诗,列孟迟为“高古奥逸主”之升堂者。
新唐书·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均著录《孟迟诗》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7首。
唐诗汇评
孟迟,生卒年不详,字迟之一云字叔之,平昌(今山东安丘)人。
开成中,游宣城,与杜牧交往。
会昌五年(845),登进士第
池州,时杜牧池州刺史,复与游,且有诗送。
后为浙西掌书记,以谗罢。
扬州淮南节度使崔铉召为掌书记
后不知所终。
有《孟迟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七首,残句一。
作品评论
孟迟)有诗名,尤工绝句,风流妩媚,皆宫商金石之声。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杜牧之友善,牧之尝有《池州》诗,其间云:“……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
九衢林马挝,千门织车辙。
秦台破心胆,黥阵惊毛发。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主要活动
  • 845年,进士
于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子漪
武宗时始就试,曾游边塞。
懿宗咸通二年进士第,官终泗州判官
工诗,尤长于古风,颇有针砭时弊之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漪,其先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武宗时曾入边塞。
懿宗咸通二年(861)进士第,仕途不达,官终泗州判官
生平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六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
工诗,尤善古风,针砭时弊,抒发不平。
其诗多为五古,短小精悍,风格古朴,颇受乐府民谣影响。
胡震亨谓与曹邺等人诗“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至极净极真”,“多有惬心句堪击节”(《唐音癸签》卷八)。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于濆诗》1卷,《宋史·艺文志七》记其《古风诗》1卷。
全唐诗》存诗1卷。
今人梁超然、毛水清有《于濆诗注》。
唐诗汇评
于濆,生卒年不详,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会昌五年,应进士举咸通二年(861),方登进士第
曾官泗州判官
因不满于唐末颓靡诗矾,作《古风》三十首,以矫时弊。
有《于濆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于濆为诗,颇干教化。
《对花》诗云:“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希。
惟行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患当时作诗者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时俗,自号《逸诗》。
今一卷传世。
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纼,士声日丧,文不能不如之。
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于教化,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
于濆邵谒刘驾曹邺等,能返棹下流,更唱瘖俗,置声禄于度外,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云和;心醉醇醲,而乍爽玄酒。
所谓清清冷泠,愈病析醒,逃空虚者,闻人足音,不亦快哉?
处士戴颙春日携斗酒,往树下听黄鹂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者,岂徒然哉!
于数子亦云。
《唐诗品》
子漪悯时轻格,力窥古调,然市游而被章甫,终骇俗目,泯泯无闻,几至沉晦。
今观其诗,虽有结构,而音节不朗,终愧曩之作者,岂风气囿诸情性,欲发而未扬耶?
《诗源辨体》
晚唐五言古,温、李而后,作者绝响……于濆苏拯,鄙陋益甚。
《载酒园诗话又编》
晚唐人,余最喜于濆曹邺
诗为钟、谭表章殆尽,诗至一篇不收,殊不可解……至其无关风化而工者,更不胜举。
其源出于储太祝,唯作短编,自才力不如。
特乃归途简净:《野蚕》《织素》,同体华阴;《里女》、《田翁》,追风谣谚。
按章虽少,古风所存,在晚唐自成一家之作。
主要活动
  • 861年,进士
曹邺唐 816 — 8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16—约875 【介绍】: 桂林阳朔人字业之,一作邺之
宣宗大中四年进士第
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
懿宗咸通中太常博士,历祠部吏部郎中洋州刺史
刘驾为诗友,时称“曹刘”,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阳朔)人。
十年应试九落第,宣宗大中四年(850)始中进士
刘驾李频李洞郑谷等为诗友。
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吏部郎中等职。
中年辞官南归,迁居于桂林阜财坊,隐居以终。
事迹散见《新唐书》之《白敏中传》、《高元裕传》与《唐诗纪事》卷六〇、《唐才子传》卷七等。
其诗富有社会内容,风格古朴刚健。
张为诗人主客》列之于“高古奥逸主”之“升堂”者。
今人梁超然、毛水清有《曹邺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曹邺,生卒年不详,字邺之桂林(今属广西)人。
和,屡举进士不第,后为韦悫所知,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
佐天平节度使幕。
咸通中,任大常博士,历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出为洋州刺史
乾符元年,官吏部郎中
后免官归,卒。
李频郑谷张𧏖李洞等交游。
其诗多古风,颇多讽谕之作。
有《曹邺诗》三卷,已佚。
后人辑《曹祠部》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刘驾曹邺为友,俱攻古风诗。
既擢第,而不即出京,俟成名同去,果谐所志。
杨沔《曹邺古风诗序》
予尝见曹邺之《监察从兄》、《读李斯传》诸作于选集中,窃谓唐之诗人鲜出其右,恨不多得。
去冬,过阳朔衙推,雨岩陈君遗以全帙,凡若干首。
其意隽以永,其风肆以则,其欣戚感遇各得乎性情之正,读之不忍去手。
)为《四怨》、《三愁》、《五情》诗,雅道甚古……看榜日上主司诗云:“一辞桂岩猿,九泣都门月。
年年孟春至,看花如看雪。
”杏园宴间呈同年云:“歧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
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
”又云:“忽忽出九衢,童仆颜色异。
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
”又云:“永持共济心,莫起胡越意。
”佳句类此甚多,志特勤苦。
《唐诗品》
邺之诗得于乐府古辞,其《四怨》、《三愁》、《五情》之作,盖亦平子之流,综词虽拙,使人忘其鄙近。
其受知韦悫,殆不为过。
世晚类孤,游从缺丧,遂使幽兰丛委,不能自异于蘼芜间耳。
钟云:此君艳诗好手,以快情急响为妙,而少含蓄;若含蓄则不能妙,选者无处着手矣。采其妙处,则其馀当耐之,此看中晚诗法也。
《诗源辨体》
曹邺(五古)间学六朝,亦无足采。
《五朝诗善鸣集》
邺之诗说得出,说得尽,蕴藉少而透快多,有髓有神,少肤少肉。
费密《曹邺诗序》
曹邺诗,世所谓晚唐格卑者也。
然此等诗亦安得都废?
……读晚唐诗,当观其法之所自变,不取其辞;当观其意之所专注,不仿其声。
合百家之风骨,以成一美。
至于求雄浑而粗疏,欲藻丽而芜秽者,尤宜考辈诗以涤除之,使进于岑、韦、储、之姿态。
《龙性堂诗话初集》
晚唐曹邺中唐孟郊也。
逸情促节,似无时代之别。
曹邺刘驾,古诗皆无足取。
主要活动
  • 850年,进士
邵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韶州翁源人
少为县吏,触县令怒,被逐。
遂截发悬于县门,发愤读书,博通经史。
懿宗咸通七年赴京,隶国子监
工诗,所作多刺时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韶州翁源(今广东翁源)人。
少为县小吏,因客至仓卒,不及迎侍,为县令所逐。
遂发愤读书,然应试不第。
懿宗咸通七年(866)国子监生国子助教温庭筠亟称之,张贴其诗30余篇,并评曰:“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
标题命篇,时所难著。
”(《榜国子监》)不久遂登进士第
后赴官,不知所终。
生平事迹散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
长于五古,胡震亨邵谒曹邺刘驾等人诗“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并称其诗“多有惬心句堪击节”(《唐音癸签》卷八)。
所作多有反映民生疾苦、感慨愤激之篇。
尤以《寒女行》、《岁丰》、《春日有感》、《自叹》等诗为突出。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邵谒集》1卷。
李希声诗话》记李秉彝家尝藏有邵谒诗80篇。
今已多佚。
全唐诗》存邵谒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4首又3句。
全粤诗·卷一三
邵谒韶州翁源人
初贫贱,少为县厅吏。
客至,令目使支床者三,不应,令怒,瞪视曰:“咄,吏岂供汝支床者耶!
”遂掉臂而出,截髻著县门,发愤读书。
书堂距县十馀里,隐起水心。
平居双髻蓬然,如里中儿。
人多嗤之,不自沮,久之学成,为有司辟举,隶籍太学
苦吟,尤长于乐府。
唐懿宗咸通七年(八六六)温庭筠主试,榜其诗三十馀篇以彰之,由是释褐赴官,后不知所终。
存诗一卷。
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五、清孙可训修刘世骐续修康熙二十五年刊《新修翁源县志》卷七有传。
唐诗汇评
邵谒,生卒年不详,韶州翁源(今广东翁源)人。
少为县小吏,客仓卒至,招待不周,县令怒而逐之。
遂发愤读书,野服苦吟。
咸通七年,至京师,隶国子监
国子助教温庭筠悯棹寒苦,榜其诗三十馀首,并加赞语。
后不知所终。
有《邵谒集》一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苦吟,工古调。
咸通七年京师,隶固子。
温庭筠主试,悯擢寒苦,乃榜诗三十馀篇,以振公道,曰:“前件进士,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
城宜榜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仍请申堂,并榜礼部。”
《唐诗品》
邵群数奇分浅,发忿苦吟作古调,诗今传三十馀篇,即庭筠所榜以振公道者也。
其《寒女》、《别离》直似汉人语,虽质木盈馀,而缋藻乏缺;要之泗石未雕,终非俗品。
《诗源辨体》
邵谒(五古)学孟郊,而浅鄙者实多。
《载酒园诗话又编》
凡词不足者,须理有馀,所谓“大圭不琢”,非率直之谓。
邵谒诗真为粗硬,如顾氏所喜“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
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高柄所取“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有何意味!
集中惟《汉宫井》一篇可存:“辘轳声绝离宫静,班姬几度照金井
梧桐老去残花开,优似当时美人影。”
聂夷中晚唐 837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7—? 【介绍】: 河东人,一说河南人字坦之
出身贫寒,备尝艰辛。
咸通十二年进士
久滞长安,补华阴
其诗多为五言,名篇有《咏田家》、《公子行》等。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7—884? 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出身贫寒。
懿宗咸通十二年(871)进士第,后补华阴县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九、《北梦琐言》卷二。
其诗多为五言,大率为关心民生与讽谕时世之作。
名作有《咏田家》等。
胡震亨谓当时“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数家,其源似并出孟东野
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
”而此数家中,“夷中语尤关教化”(《唐音癸签》卷八)。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聂夷中,生卒年不详,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云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
华阴县
有《聂夷中诗》二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咸通十二年高湜,榜内孤平者,夷中公乘亿许棠
夷中尤贫苦,精古诗。
夷中)性俭、盖奋身草泽,备尝辛楚,率多伤俗闵时之作,哀稼穑之艰难。
适值险阻,进退维谷,才足而命屯,有志卒爽,含蓄讽刺,亦有谓马。
古乐府尤得体,皆警省之辞,裨补政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国风》之义也。
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数家。
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
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
就中才颖较胜,夷中语尤关教化,三字亦多有惬心句堪击节,唯平平为似学究耳。
李于鳞云:“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
”为初、盛言则过,以施此数子恰可。
聂夷中诗,有古直悲凉之气,但皆窃美于人。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诗也,但改一“田”字,上加以“父耕原上田,子𣃁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又如“生在绮罗下”、“君泪濡罗巾”,本东野《征妇怨》,移其次篇后四语于前,前篇则删前四句,第改“绿罗”为“绮罗”,“千里”为“万里”,“罗巾常在手”为“今在手”,“今得随妾身”为“日得随路尘”,“如得风”为“如烟飞”。
至“欲别牵郎衣”,则直用无所更定。
其源出于王无功储太祝
结思沉漉,但未苦吟。
田野诸诗,托情讽喻,亦有古谣谚之风。
取在晚唐,犹称作者。
主要活动
  • 871年,进士
苏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昭宗光化中,与考功郎中苏璞叙宗党,后投卷误触忌讳。
能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昭宗时人。
尝与考功郎中苏璞叙宗党,后因行卷误触忌讳,遂为璞所怒。
事迹见《唐摭言》卷一一。
孟郊为诗,所作如《织妇女》、《医人》、《水旱祷》、《蜘蛛谕》等,有反映生民疾苦、讽世劝善之旨。
然思想平庸,气骨萎弱。
辛文房谓“气卑格下,负鱼目唐突之惭”(《唐才子传》卷一〇)。
胡震亨亦谓其“平平,为似学究耳”(《唐音癸签》卷八)。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苏拯集》1卷,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苏拯,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昭宗光化中人。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诗品》
诗盖得于汉魏之流。
汉魏流为六代,既靡而不返;唐末诸子返六代为汉魏,则又木而无文。
其流之弊,亦势使然尔。
夫风气开朗,则宣文振藻,以扬盛丽,固风人之宗也。
不然则明堂徒设,而上阶由崇;朱弦欲鸣,而瓦缸可乱。
里有人文,将复奈何?
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数家……唯平平,为似学究耳。
俞士琮
全粤诗·卷五四○
俞士琮,又作余士琮字子旦别号寰瞻
新会人
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举人
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司教程乡九年(一六三六)升南京国子助教十年(一六三七)司南刑部务,入为北京户部主事,寻转员外郎,出为云南佥事,分巡安普,累升太仆寺丞光禄少卿
归卧林下者十馀年,年八十一而终。
有《二吹堂》、《怕云轩》等集。
顾嗣协冈州遗稿》卷五、清道光新会县志》卷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