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杜关清末民国初 1864 — 1929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杜柴扉(1864—1929)原名德舆改名关字若洲号柴扉四川长宁县人
光绪戊戌进士,授户部主事
孙中山影响,加入同盟会。
一九一○年,与其妻杜黄在京成立乾元会,秘密策划起义。
民国建立,任内务部礼俗司司长。
袁世凯窃国,柴扉愤而辞职回川,被选为四川省议会议员。
感国事日非,川乱频仍,抑郁而终。
百度百科
杜关(1864~1929)原名德舆字若洲,后更名杜关
晚年自署柴扉野老
四川宜宾长宁县上西乡(今属四川长宁双河镇)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卖田产8亩作路费去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人
次年上海,对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其愤慨,沉痛地写了《沪上感咏》诗12首,并发表悲壮激昂的《哀辽东赋》,一时广传京、津、沪。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后授户部主事,因时局动荡,未能就职。
同年与黄铭训结婚。
杜关自号“柴扉野老”,闭门不问政事,惟与朋友诗酒琴书相娱。
诗皆感时忧世之作,部分收入《柴扉文存》和《柴扉诗草》。
段祺瑞清末至民国 1864年3月6日 — 1936年11月2日
简介
段祺瑞(1865.3.6-1936.11.2)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1926年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
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陈少白清末至民国 1869 — 1934
全台诗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后改号少白〖参考陈德芸述《陈少白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1972年,页9。
编者按:此书附有钟荣光陈少白先生传〉,言「随中山奔走,即于此时改名少白」,见页5。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四年(1888)入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就读,后因孙文引介,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由于力唱革命,与孙文、尤列、杨鹤龄被列为「四大寇」。
光绪二十年(1894)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陈少白1897年奉孙之命渡台,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其在台诗歌皆为此时所作。
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奉孙之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此为最早提倡革命之中文报纸,并与保皇会刊论战。
又成立振天声剧社、振天声白话剧社等以提倡民族主义。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曾于民国十年(1921)任总统府顾问,后不喜为官,退出政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卒于北平
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书。
少白在台诗作多录于《台湾新报》中,今据此编校。
僧廉泉清末民国初 1868 — 1931
词学图录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
无锡人
杭州上海有别墅皆号"小万柳堂",远祖廉希宪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钓鱼台构别墅,周植柳数百株,名之"万柳堂",此盖袭之,以怀先德也。
杭州小万柳堂在花港观鱼处,亦名廉庄,后归蒋国榜,即今之蒋庄也。
27岁中进士
曾参与"公车上书",结识孙中山徐锡麟苏曼殊、吴稚晖等。
辛亥后隐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号本此),殁即葬此。
有名句"夕阳穿树补花红"。
  吴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号万柳夫人
桐城县高甸人
廉泉妻。
生于桐城派文学家庭,父吴康之(号鞠隐),与吴汝纶为族兄弟,历任山东恽县等地知县,为官期间结识山东齐河县知县无锡人廉仲高,订儿女婚约。
光绪十一年结婚,在无锡南门水獭桥居住十二年,后随丈夫移居北京
以诗书闻,瘦金书尤佳,慈禧称赏所书《楞严经》,特予召见,受两宫赏赐。
光绪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吴方病,即约盟妹徐自华杭州西泠桥畔买墓地,义葬秋瑾,并手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
上海"小万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遗像,改堂名"帆影楼"为"悲秋阁"。
袁世凯称帝,愤然作万言书,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
人物简介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无锡城内水獭桥人。
5岁入学读书,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
1894年举人
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并以其诗文书画交游于王公贵人之间。
民国20年,他独赴北平潭柘寺养病,并因信佛而入寺为僧。
同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终年63岁。
遗著有《南湖集》、《潭柘集》、《梦还集》、《梦还遗集》等。
章炳麟清末 1869 — 19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9—1936 【介绍】: 清末浙江馀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二十六年入“张园国会”,力倡革命排满。
二十八年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图求推翻清政府
后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爱国学社于《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革命军序》等。
“苏报案”后被捕入狱。
出狱后至东京,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抨击改良派。
辛亥革命后归国,任总统府枢密顾问。
后曾因策动讨袁遭软禁。
晚年寓苏州,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事讲学。
对文字学、声韵学、经学、诸子学都有精深研究。
著《訄书》、《文始》、《国故论衡》等刊入《章氏丛书》、《续编》、《三编》。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
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
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
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
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
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1909年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枢密顾问、中华民国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
袁世凯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
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参考欧修章太炎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
〗以下诗作,录自《台湾日日新报》、连横台湾诗荟》所收《太炎诗录》、吴德功编《瑞桃斋诗话》、赖子清台湾诗海》、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钱仲联《清诗纪事》。
词学图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馀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
又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约有400余万字,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王廷扬清末
维基
王廷扬(1866年—1937年)字孚川浙江金华蒲塘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教育家。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廷扬举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
此后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江苏广东知县同知衔
曾襄办龙州边防。
后又历任留日学生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视学等职。
王廷扬早年曾入绍兴大通学堂,后来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和孙中山频繁通信。
清廷向英国借款,出让苏杭甬铁路权,浙江各界乃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六日杭州召开了特别抵制会,王廷扬被推为副会长,负责主持会务。
后来,浙江各界的抵制取得成功。
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资政院议员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浙江都督府顾问,义乌县民政长。
后来,王廷扬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浙江省议会议员。
民国3年(1914年)起,历任江西省高等审判厅书记官长、井冈山统税局长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第二届浙江省议会议员、临时参议院议员、内务部秘书浙江省军务善后督办公署咨议浙江省长公署顾问、浙江自治筹备处评议员、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监察委员。
1937年民国26年),王廷扬杭州病逝。
徐绍桢清末
人物简介
徐绍桢,1861-1936。
广东番禺人
徐达十四世孙。
绍桢清末曾任江西常备军统领、苏淞镇总兵、江北提督等职。
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江浙联军总司令。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直隶大总统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受命任之,负责南京卫戍及治安。
此后,历任参政参政广州卫戍总司令、孙中山总统秘书长、大本营参谋长、广东省省长、临时参政参政等职。
后移居上海
有《学寿堂丛书》。
徐谦现代 1872 — 1940
人物简介
1872-1940.9.26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
安徽歙县徐村人,生于江西南昌
英译名George Hsu。
现代著名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民国政要。
主要著述有 《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徐季龙先生遗诗》、《笔法荟谈》等。
人物简介
1872-1940.9.26,英译名George Hsu。
现代著名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民国政要。
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
安徽歙县徐村人,生于江西南昌
1903年,应试及第,成为光绪朝进士,进入 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
1907年,毕业以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和法部参事职务,主持制订全国的新式法律。
1908年,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 判厅检察长。
1910年徐谦许世英赴华盛顿参加国际司法会议,并考察了英、法、德、俄等国的司法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03月,任内阁司法 部次长。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沈秉坤、王善 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1913年04月27日,发表名文《布告国民》, 鼓吹武装反袁。
此后去上海,加入了基督教圣公会,并发起组建全国基督教救国会。
1917年,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秘书长
1919年,以观察员资 格参加巴黎和会,回国后,被聘为天津《益世报》主编。
1921年,任孙中山政府最高法院院长
1922年,任北京政府王宠惠“好人内阁司法总长。
1923年,任岭南大学学系主任,并创办了《评议日报》。
1923年,应冯玉祥之聘进京,任中俄庚款委员会主席,同李大钊成为战友。
1926年,随冯玉 祥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广州国民政府司法部长。
1927年0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徐谦当选为中央常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武汉政变”发生后,徐谦受到汪蒋两派的排挤,被迫辞去一切职务,寓居香港,重开律师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回到内地,任国防委员会委 员。
还曾任国民党北京分部主任、福建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1940年09月26日病逝于香港
主要著述有 《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徐季龙先生遗诗》、《笔法荟谈》等。
维基
徐谦(1871年6月15日—1940年9月26日)字季龙,教名乔治,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安徽歙县徐村人
中国现代法学家、政治家。
清光绪进士,入翰林,受命考察欧美法务,参与清末司法改革。
民国间曾任法务总长,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在南北政坛活跃多年。
徐谦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贡献颇多,著有《民法总论》和《刑法丛编》等法学专著。
陈去病清末至民国 1874 — 1933
词学图录
陈去病(1874-1933) 字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
江苏吴县人
宣统元年(1909)高旭柳亚子创建南社。
参加讨袁、北伐。
1933年苏州出家,旋病逝。
有《浩歌堂诗钞》。
人物简介
陈去病(一八七四—一九三三)字佩忍号巢南吴江人
早年积极主张变法,后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组织南社。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
工诗,其诗充溢悲愤国事之情。
编辑出版有《百尺楼丛书》。
人物简介
1874-1933.8吴江同里镇人
初名庆林字佩忍巢南伯儒别字病倩垂虹亭长、笔名有季子、南史氏、有伪血胤、勤补老人等。
柳亚子等先创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
黄兴清末民国初 1874 — 1916
简介
黄兴(1874-1916)字克强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与孙中山并称“孙黄”。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
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总司令。
1916年10月31日上海病故。
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著有《黄兴集》。
黄俊清末至现当代 1875 — 1951
简介
号弈楼字黄山,以字行,湖南长沙人
癸卯举人
1905年,与刘笏云等创办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任庶务长兼教习;旋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经黄兴周震麟介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后,出任湖南省都督府秘书长,因与谭延闿意见不合而辞职。
汤芗铭,曾被捕入狱,不久即任湖南省电报总局、榷运总局局长等职。
后与友人共同经营矿业、茶叶、轮运等实业。
1924年,赴广州上海等地参与反对北洋军阀活动。
孙中山逝世,因不满蒋氏专政,遂绝意仕进。
三十年代,任湖南大学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受聘为湖南省献委员会委员、省志《教育志》撰述人,《湖南教育》月刊特约撰稿人。
程潜主湘时,为湖南省政府高等顾问。
建国后任湖南省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著有《弈楼诗稿》《弈楼集》《居楼随笔》《诗学通论》《弈人传》。
吴佩孚清末至民国 1874年4月22日 — 1939年12月4日
人物简介
1874.4.22-1939.12.4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祖籍江苏省江苏常州延陵郡)。
1898年投淮军。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
后升任旅长。
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
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
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
时年65岁。
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
陈炯明现代 1878年1月13日 — 1933年9月22日
人物简介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海丰(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人,系军事将领,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
中华民国时期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的政治纲领不合,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
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按其生前要求归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胡汉民清末至民国 1879年12月9日 — 1936年5月12日
词学图录
胡汉民(1879-1936) 原名衍鸿字展堂
番禺人
同盟会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副秘书长、交通部长、外交部长、立法院长。
有《不匮室诗钞》。
人物简介
1879.12.9-1936.5.12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
祖籍江西吉安,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1901年举人
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
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
1936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
叶恭绰清末至现当代 1881 — 1968
词学图录
叶恭绰(1881-1968) 字玉甫,又作裕甫玉父誉虎、玉虎,号遐庵又号遐翁晚年别署矩园
祖籍余姚
十八岁应童子试,作《铁路赋》,为张百熙所赏识,以第一名录取为府学生。
光绪三十年(1904)参加清朝最后一次会试,与沈钧儒谭延闿同中进士
任邮传部铁路总局局长民国改设交通部,任交通总长。
1931年底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时仅月馀即离任去职,从此退出政界,定居上海,专心文事。
龙榆生合办《词学季刊》,主编《广箧中词》,辑《全清词钞》四十卷,收清词人3196人,词8260首。
又为大收藏家。
人物简介
1881-1968.9.16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
广东番禺人
祖籍浙江余姚
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
交通系成员之一。
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兰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
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
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
留日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
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史馆副馆长。
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张光厚清末至民国 1881 — 1932
人物简介
张光厚 (1881-1932)字天民号荔丹四川富顺人90年参加清科举制度前最后一次县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后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加入南社,曾送大儿子张东明去黄埔军校,后回四川熊克武、但懋辛共事,任过遂宁县崇庆征收局长等。
邓家彦清末至现当代 1883 — 1966
人物简介
邓家彦(1883-1966)字孟硕广西桂林人
为民国初年间重要历史人物。
邓家彦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
民国时期曾任司法部长,长期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
1949年去台后担任过"总统府"国策顾问。
著有《一枝庐诗钞》、《民族语原》、《学锲录》等书。
江亢虎清末至现当代 1883 — 1954
个人简介
江亢虎(1883-1954),出生于江西弋阳一个仕宦之家,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中国社会党创始人,无政府主义者,他标榜自己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鼻祖",但却是中国"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是毛泽东提及过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者。
他曾蒙孙中山先生赏识,却又卖身投靠日本侵略者,以文化大汉奸的身份终其一生。
吴子瑜清末至现当代 1885 — 1951
全台诗
吴子瑜(1885~1951)字少侯号小鲁台中东势人
父吴鸾旂,光绪年间监生,曾参与兴筑台湾建府工作,日治以后被命招安委员,而后曾任台中县参事、台中厅参事
子瑜家境优渥,大正初期赴北平上海经商,1921年因父丧返台,后于台中太平冬瓜山下建造祖坟、别墅花园,历时六年始完全落成,时人称为东山别墅
由于经商缘故,大抵在1943年以前,多次往返大陆与本岛间,1935年甚至全家迁居大陆,后约于本年归台,长居东山别墅花园内。
在中国期间,曾与孙中山先生有过往来,多次捐资襄赞革命,并与吴佩孚相善,女儿吴燕生且为吴氏之义女;1922年北京台湾人组织「北京台湾青年会」,支持岛内民族主义活动,子瑜也是成员之一。
  除于大陆营商外,1936年子瑜于台中建筑「天外天剧场」,剧场内经营有食堂、吃茶店、卖店、咖啡店、跳舞场,轰动一时。
另曾被选任为台中市协议会员,也是大东信托会社的重要股东。
平素尚风雅,好吟咏,1926年加入「栎社」,常招致诗友举办东山吟会,此后栎社多次雅集便于此举行;又创立有「怡社」,成员亦以中部文人为主,同时子瑜也是台中「樗社」、「东墩吟社」的社员。
生平所撰诗作,今日尚未见诗集刊刻,多散见于报刊中,内容殆以友朋情怀的抒发、行商羁旅的感怀、东山击钵活动写真为主〖以上有关吴子瑜诗作内容及生平大要,主要参见许俊雅〈栎社诗人吴子瑜及其诗初探〉,章收入东海大学中文系编《日治时期台湾传统学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其馀则参考当时报刊所载相关消息而得。〗。
(黄美娥撰)
郑鼎新近现代 1885 — 1942
简介
字德初揭阳市松乡港墘村人。
清末秀才
〔民初〕曾任揭阳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揭阳县督学、广东省军事编译处主编,少校衔。
早年参加孙中山之同盟会。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北伐第二次东征时,鼎新被聘任揭阳县农民协会顾问。
当时结识周恩来陈卓凡,同于学宫〔孔庙〕称桃园三结义。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五日密报国民党清党消息与中共揭阳县委掩护卢笃茂等同志及时转移。
一九二七年逼于形势潜赴新加坡,积极办学。
抗日战争期间极力不断募捐支援抗战,积极于新加坡建潮州同乡会。
日寇侵占新加坡时,举家投入抗日斗争。
一九四二年为日寇捕杀。
其长子诗群〔黄埔一期学员〕为星洲抗日义勇军领导人,同年被捕牺牲。
次子和三子也成革命和抗日无名英雄。
揭阳县榕城镇志》中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