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2—1794
【介绍】:
清江西新城人,原名仕骥,字絜非,号山木。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家居养亲十余年,出为山西夏县知县,以劳卒官。尝受古文法于朱仕琇、姚鼐,里居时,授其学于乡子弟及甥陈用光。有《山木居士集》。
全台诗
杨廷理(1747~1816),字清和,一字半缘,号双梧,晚号更生。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列传〉、刘汉忠〈杨廷理的「劳生节略」及「东游草」〉,《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一期,台北,1966年、何培夫〈杨廷理开兰治绩及其风范〉,《台湾文献》三十四卷第三期,1983年、杨永智《明清台南刻书研究》,东海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2001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次年朝考一等一名。初任福建侯官知县。分别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庆十二年(1807)、嘉庆十四年(1809),三度来台,前后十六年,即使日后宦海浮沉,其心思始终不离台湾,可说是清代治台官员中,最熟悉台湾事务者。先后曾担任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福建台湾府知府、护理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噶玛兰通判等多种职务。第一次来台时,适值林爽文、庄大田起事,廷理以招募义勇,守城有功而累升道台,后因侯官任内亏空褫职,谪戌伊犁八年。第二次、三次来台,除击溃海盗朱濆,平定淡水的漳、粤、泉分类械斗外,其力主开发噶玛兰,关系台湾开发颇钜。其经历之广可谓历来游宦之罕见者,此所以许乔林许之曰:「祈连万里,台澎三至,游岑嘉州未到之境,创蓝鹿洲未建之勋哉!」(许乔林《知还屋诗钞》序) 廷理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初升任台湾知府,随即主持岁试,并委由海东书院掌教曾中立编辑优等文章,亲自校订,以为课艺,计有《台阳试牍》初集、二集、三集,并重刻《柳河东先生集》,著作有《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噶玛兰节略》一卷及《叙刊年谱》。生前自刊诗集九种,包括《西来草》、《东归草》、《南还草》、《北上草》、《再来草》、《双梧轩诗草》、《东游草》,另有未刊本《候虫吟》,于林爽文之役中佚去。道光十六年(1836),杨廷理第五子杨立亮请许乔林据各集重加汇辑刊刻,稍删其涉应酬者订为《知还书屋诗钞》十卷,内含《西来草》三卷、《西来剩草》一卷、《东归草》一卷、《南还草》一卷、《北上草》一卷、《东游草》一卷、《拾遗草》一卷及附录杨廷理自撰年谱《劳生节略》一卷,其中《拾遗草》三十首是他从书箧中拾得《候虫吟》的片稿。台湾省文献会所印《知还书屋诗钞》除包含上述《诗钞》十卷、《劳生节略》一卷外,尚有附录《再来草》一卷、《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山噶玛兰节略》一卷、补遗诗(包括《噶玛兰厅志》、艺文总集《峤西诗钞》、《三管英灵集》、《柳州文艺集》中偶关杨廷理之诗作,凡未见于《知还书屋诗钞》者一并录入)、补遗文。 今此处所用版本即以文献会出版《知还书屋诗钞》为主。诗钞中或有增字、缺字者,于注中标示出;又诗钞中点校者对该诗作之按语,亦一并附上。诗钞每卷皆清楚地载明时间,且诗注甚详,或引前人之诗、佛典、道书等,或记个人生活琐事,种种丰富的生活经验,皆在其诗注中毫无隐瞒;而卷名以「西来」、「东归」、「南还」、「北上」、「东游」为题,更表明了他的官辙无定,四方奔驰的浮宦生涯。廷理在台之诗作主要见于《东游草》中,时间为嘉庆十一年至十八年(1806~1813),其前自序云:「予以诗纪事,据事直书」,又云取司空图《诗品》之语,作品以「实」、「率」为期,因此《东游草》可说是记录杨廷理开发噶玛兰心路历程的重要作品。(余美玲撰)
维基
陈观(1753年—1816年),字宾我,一字鉴轩,江西新城县(今黎川县)人。清朝官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晋都水司员外郎、制造库郎中。嘉庆元年(1796年),外官福建福州府知府,任内曾护理盐法道、督粮道。三年(1798年),实授盐法道。嘉庆十四年(1809年),升浙江按察使。十七年(1812年),升江宁布政使。嘉庆十八年(1813年),调山西布政使。二十年(1815年),调陕西布政使。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官至仓场侍郎。有弟陈用光。
龙泉寺检书图记
歙县少司农师程公既卒之明月,仪徵相国师阮公约同人集龙泉寺,检其遗书。先一日,基以告于公之孤德威,德威泣而言曰:「先公于辨论经史、六书古义及天文地志,札记最夥,诗古文词亦为之甚勤,顾不自存省,其仅未散失者,杂置书簏中,往往无首尾题识。它日从容整理,稍就次弟,当乞阮公鉴定。今苫块迫促未遑也,顾辱公及诸君子存录之盛心,不可以负。有《战国策地名考》二十卷,移写粗毕矣。德威斩焉衰绖,不敢躬诣。明日将浼宗人镇北先生持正于阮公。」同人既集,镇北持书来,公披绎久之,叹曰:「疵类有未涤者,然既博且精矣。闻尚无副墨本,余虽欲为审订,未忍遽携持去。」属镇北还于其孤。且谓曰:「诸君其急为校雠,使无遗憾。余虽老,幸及为覆视,而弁言以行。胡朏明《禹贡锥指》、全谢山《地理志稽疑》后,此其盛业矣。并其它箸作,当成大集,司农其可以不朽。」乌乎!京师才士之薮,魁儒硕生,究朴学能文章者,辐凑鳞比,日至有闻。至于网罗六艺,贯串百家,又巍然有声名位业,使天下士归之如星戴斗,如水赴海,在于今日,惟仪徵及司农两公而已。然仪徵以文章经术受三朝殊遇,扬历封圻,入跻宰辅,儒生勋绩,彪炳人寰。司农继先公兰翘学士后,两世入直书房,督学典试,频膺使命,向用甫殷,迄未足以行其志。仪徵公所箸《研经室集》《十三经校勘记》等书,手付剞劂,又刻宋本《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诸巨册,普惠天下学者。司农则诗文各种既未写定,即此二十卷成书,亦未知付刊何日。仪徵公久得末疾,日有归志,承学之士,谓京师中儒林祭酒,继仪徵者惟司农。乃司农年不中寿,偶撄湿疾,遽归道山。仪徵公年踰七旬,神明不衰,且勤勤焉检其遗书,流连而太息之。噫!资秉之异,学术之大,精神意量包涵斟挹之闳且远,司农视仪徵,亦几如骖之靳矣。信屈殊势,丰啬殊形,脩短异数,如是其不相侔也,岂非天哉?岂非天哉!仪徵少年通籍,蚤负隆誉,由乾隆至道光六十年间,海内覃经讲学之儒,皆其先后所师友,或其门下士,或其再传弟子。司农之起后二十馀年,乾隆时老师宿儒,未及见者已多矣。然基久处京师,所及交若刘丈申甫、潘丈少白、陈丈硕士、陈秋舫、龚璱人、魏默深、陈硕甫、江铁君、徐廉峰、管异之、陈东之、徐君青、郑浣香、俞理初、罗茗香、汪孟慈、陈颂南、张彦惟、许印林、张石州、沈子敦、黄蓉石诸君,大抵皆两公所识习而矜赏者也。基自为弟子员,出司农之门,及成进士,改庶常,仪徵公实为馆师。两公居相邻,基与璱人、孟慈、颂南诸君过从游侍,䡮迹辄相属。今司农已矣,仪徵既告归邗上,文选一楼,如灵光鲁殿。因念基所及交诸君者,前后数十辈,或既逝且老,其尚未至于此者,或浮沈郎署,或留滞公车,或汎滥江湖,如有箸述,早付杀青。天时人事,茫茫汗汗,知谁为后死,当检其遗书者哉?读斯图,不禁为吾师雪涕向天,深悲之而复幸之也。道州门人何绍基谨记。
维基
陆秉枢(?—1862年),字辰吉,号纶斋,一号眉生,浙江桐乡乌镇人。清朝翰林、政治人物。陆秉枢幼时有“神童”之称,十三岁入庠,学使陈用光对其十分赏识,并亲自做媒,聘同乡提军汪道诚之女为妻,成为当地一时美谈。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成丁未科二甲第九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不久授山东道御史,调贵州、江南两道,升任工科给事中,调礼科,掌户科印,巡视中、西两城。咸丰九年(1859年),充己未科会试同考官。陆秉枢担任谏官多年,上奏章数十封,尤其以《谏设京师夷馆》、《谏阻巡幸木兰》、《谏止内务府召民间优伶演戏》为著名。虽然意见皆不被采纳,但足见其风节。同治元年(1862年),本赴河南襄办军务,同年卒于营中。恤赠光禄寺卿,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全台诗
林百川(1854~?),新竹富兴人。清光绪壬午(1882)秀才。祖籍广东嘉应,曾祖林锦秀于嘉庆中来台,住居于竹堑地区。林百川自幼好学,受教于谢相义、梁国桢两先生。后设帐于中港,从事训蒙。日治时期受日本政府厚遇,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授佩绅章,同年十二月,登庸办务署参事,详述地方沿革,俱陈赋课惯例。翌年(1898)三月解绶而赋閒。德薪远播,门第愈盛。〖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高雪卿《台湾苗栗地区古典诗研究》,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4年。〗其诗主要收于《树杞林志。文徵》,或见于《台湾日日新报》「词林」、「诗坛」栏,兹据以编校。
全台诗
王竹修(1865~1944),字养拙,号虚庵,又号逸叟。台中人,光绪间生员。〖参考连横《台湾诗荟》附录,作者简介。〗其父因施九缎事件遭受牵连,光绪十六年(1890)王竹修自请代父受罪,然未获台湾巡抚刘铭传同意〖参考王竹修〈敬步紫蕉赠韵〉一诗自注云:「是时,余廿一,方遭施案所累」、「庚寅(1890)十一月,余自泉州到台北禀请代父受罪,刘爵抚(按:指刘铭传)不许。」〗,致使生活困蹇穷愁。日治后,王氏丧妻又患耳病,幸赖诸弟资助,始度过难关。昭和四年(1929)创「东墩吟社」,并任社长,后因病力辞,与同宗王石鹏担任该社顾问。王氏擅诗,与新化王则修、南投张达修并称「三修」,又因工于书法,与王石鹏、王则修并称「三王」。除閒咏诗外,王竹修亦热衷击钵联吟与课题徵诗,连横《台湾诗荟》谓其著有《养拙诗钞》,未刊。〖参考张淑玲《台湾南投地区传统诗研究》,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今王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报》、《诗报》、《南瀛诗选》等报刊合集辑录编校。(向丽频撰)
全台诗
陈锡如(1866~1928),本名天赐,字钟灵,别号近市居士,晚号紫髯翁。清澎湖马公人。曾从文石书院山长俞秉文学,继入闽县,以监生赴闱试,不第。日人治台后,欲授以澎湖厅参事之职,辞而不受。中华民国建立后,1913年发生「二次革命」,陈锡如慨然投笔从戎,远赴长江南北,后被捕受困于上海制造局。脱困后致力于教育工作,以保存汉文。明治四十四年(1911)曾创「澎瀛吟社」于澎湖文石书院〖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云:「西瀛吟社的前身乃陈锡如首创于文石书院的澎湖诗社。」然,据《台湾日日新报》,「词林」栏,有「遥祝澎瀛吟社成立」的报导,刊在1911年5月2日第一版,可见首创诗社应为「澎瀛吟社」。
〗
,因日人干预而停办。其后复与地方仕绅蔡汝璧、陈梅峰等广招澎湖文士陈鉴堂、吴尔聪、蔡锡三、鲍迪三等重整,易名为「西瀛吟社」,以诗文奖励后进。大正九年(1920)应高雄旗津青年团之聘,担任汉文夜学讲师,在旗津富商叶宗祺宅,成立「留鸿轩书房」,教授汉文,并集结门下弟子成立「旗津吟社」。大正十四年(1925)陈氏澎湖女弟子于留鸿轩成立「莲社」,为全台第一个闺秀诗社。次年(1926)又集澎湖后辈文人组「小瀛吟社」;昭和二年(1927)应陈皆兴之邀,在高雄苓雅寮传授汉文,并主持「苓洲吟社」。终其一生致力,陈锡如皆致力于汉学之推广;创立多个诗社,并倡女学,及门弟子除陈皆兴、王天赏等名士外,尚有蔡旨禅、蔡月华、蔡锦云等女诗人。〖参考《澎湖县志‧人物志》,马公: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2年,页61;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高雄:中山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年;胡巨川〈陈锡如的从军史〉,《?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34卷,2004年3月,页50至59;胡巨川〈陈锡如的澎湖诗〉,《?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25卷,2004年12月,页70至82;胡巨川〈陈锡如与其「留鸿轩诗文集」〉,《南台文化》第4卷,高雄:南台湾文史工作室,2001年12月,页31至41。
〗
陈锡如作品有《留鸿轩诗文集》,昭和二年(1927)由高雄苓洲吟社出版,集分上中下卷,上中卷为文,下卷收诗作,并附女弟子诗钞。陈氏个人诗作共二五七题,四一六首,按照古风、排律、律诗、绝句等体裁排列编辑。今即据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余美玲撰)
全台诗
丁宝濂(1867~1929),讳雨田,字式周,号莲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丁协源家族丁生让(名端凝)之长子,进士丁寿泉之侄。光绪间廪膳生。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间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教师。明治四十二年(1909)至大正十五年(1926)间,长期寄籍雾峰林家,并担任林家私塾教师,此时亦经常往返雾峰与鹿港之间。天性喜爱吟咏, 日治后,曾先后加入「鹿苑吟社」、「鹿江诗社」,同时也经常参加栎社活动。大正九年(1920)一月因林幼春推荐,正式成为「栎社」社员。大正十年(1921)又加入鹿港「大冶吟社」。大正十五年(1926)因长子荣东病逝,心情悲伤,不再参与诗社活动。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
丁宝濂擅书法,用笔纯熟,且能展现出个人风格,堪称清末台湾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其诗作集结为《莲溪诗集》,附刊于《栎社第一集》中,是丁家诗人群中,唯一有诗集刊行者。以下诗作据《栎社第一集。莲溪诗草》、《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赖子清编《台湾诗海》、《鹿江诗会课题》等辑录编校。
全台诗
陈湛恩(1868~1926),字材洋,清彰化鹿港人,县学生员。日治后于明治三十年(1897)加入由许剑渔、蔡启运等鹿港、苑里两地士绅所组成的「鹿苑吟社」。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担任台中厅下埔姜崙公学校教员,大正三年(1914)期满十五年,获颁褒状及徽章。大正六年(1917)「栎社」鹿港籍成员陈怀澄、庄太岳、施家本等,于鹿港创「大冶吟社」,推陈湛恩为顾问。陈氏能诗善文,大正八年至十年间(1919~1921)有九篇文章入选彰化「崇文社」徵文,其中〈戒讼说〉、〈开拓实业策〉获第一名殊荣,惜其诗大多散佚,今陈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杂志,辑录编校。〖注文:参考《台湾日日新报》,「觞祝勤续教员」,1914年8月25日,第六版;苏秀铃《日治时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
简介
温丹铭(1869—1954年),名廷敬,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白罗村人,长居汕头。光绪十五年(1889)得广东学政樊恭熙赏识,录为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其时学子多攻读帖括之学,而他独致力经史互证,无意科名显世。旋进潮州韩山书院,从院长温仲和游,为学益进。1902年,与丘逢甲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开粤东办新学先声。后被聘为惠潮嘉师范学校校长、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教授等。曾主《岭东日报》、《公言日报》笔政。上世纪30年代初,任广东通志馆总纂兼主任、中山大学硕士委员会委员。40年代中后期,任潮州修志馆顾问。
全台诗
谢友我(1869~1926),字瑞琛,号献秋,台湾台南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明治二十九年(1896),继承父亲谢四围之事业,持家有道。明治三十年(1897)将父业「英泰行」交由其弟谢群我总理,而后与刘神岳、魏博文等友人同赴日本东京,再转赴上海,遍历中国各地。谢氏擅长诗文,工于草书,晚年以诗书自娱。〖参考黄佳雯《谢星楼生平及其文学研究》,成功大学台文所硕士论文,2006年。
〗生平作品留存不多,收录在其孙谢汝川为其长子谢国文所编的《省庐遗稿》之后,题为《先祖父谢友我先生唱和集》。(施懿琳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翁圣峰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翁圣峰撰)
全台诗
丁宝光(1872~1903),讳朝炳,名朝勋,字式勋、锡勖,号士雄,又号筱澄。为鹿港进士丁醴澄二子。自幼资聪敏,长辈多以大器视之。光绪十七年(1891)入彰化县学为邑庠生。光绪十九年(1893)与蔡谷元之女蔡槎结婚。丁家与蔡家为当时鹿港的名门望族,丁蔡联姻,婚礼极隆重,为时人所称羡。甲午战起,丁宝光随族人归返祖籍泉州陈埭避难;事平后,曾返鹿港,流连岁馀后又返回陈埭。此后,于当地设塾教授宗族后辈,并为陈埭家乡宗族撰写赞文、祭文,及重修祖祠、家祭、墓祭等序文,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逝世止。丁氏书法娟秀,曾用馆阁体抄录〈史记本纪〉、〈圣祖御批通鉴纲目全录〉。与鹿港著名诗人洪弃生为忘年之交,两人经常吟诗唱和,诗中流露出相知相惜之情谊;亦与鹿港文人施梅樵、许志坤有来往。返鹿期间,曾加入「鹿苑吟社」,其诗文作品,有:〈诗抄〉(完稿于1893年)、〈吟香山馆什作〉、〈对联作品〉、〈论文习作集〉、〈孙太尊观风课稿〉等。〖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以下诗作辑录自《洪弃生先生遗书(二)。寄鹤斋乙未以后披晞集》、林文龙编《台湾诗录拾遗》。
全台诗
吴克明(1872~1937),字俊德,号硕轩,别称云山樵隐。原居云林古坑嵌头厝(今古坑乡永光村),后迁居斗六大潭庄。其曾祖吴成于清咸丰年间,由闽迁台。祖父吴秋菊,官至百总。父吴朝宗,钦赐五品军功赏戴蓝翎。吴克明于光绪二十年(1894)取进云林县学秀才。改隶之初,任斗六沟子埧区长、斗六厅参事、斗六办务署参事等职,同时对土地垦拓和开凿埤圳不遗馀力。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台南王雪农合资创办斗六糖厂,后为日人徵收,即「东洋制糖会社」前身,翌年改组为「斗六制糖株式会社」。吴克明汉学素养深厚,工于八股文,其诗受到试帖诗的写作影响极深。其作由其子嗣吴景箕编辑成《硕轩诗文遗稿》一册,并将部分诗文刊载于《诗报》。〖参考赖子清《嘉义县志‧人物志》,嘉义:嘉义文献委员会,1976年2月;傅亦铭《斗六市志》,云林:云林县斗六市公所,2006年9月;赖郁文《吴景箕及其诗研究》,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1月。
〗以下诗作辑录自《台湾新报》、《庆飨老典录》、《寿星集》、《诗报》、《嘉义县志》、《台海诗珠》。
全台诗
林拱辰(1872~1932)〖林拱辰生年,依据傅锡祺〈栎社社友题名录〉(毛笔撰写,家属保存之原始史料):「林拱辰,住嘉义厅斗六堡斗六街,第557番地,明治五年(1872)壬申七月十五日生。」卒年昭和7年(1932)7月12日,依据斗六市户政事务所提供户籍资料。
〗 ,清嘉义厅斗六堡(今云林县斗六市)人,「栎社」早期社员〖林拱辰为栎社社员。根据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1907年10月26日,该社在彰化赖绍尧家举行诗会,共有社员13人及斗六吟友林滨石、黄丕承、黄服五、林拱辰4人出席,「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该书其后各年之记载,林拱辰等人未见出席该社内部集会。又据张丽俊《水竹居主人日记》1910年4月24日记载栎社「庚戌春会」出席者名单,将林拱辰列入社员,内容如下:「我社友蔡启运、陈基六、王卿淇、赖绍尧、林拱辰、傅锡祺、陈沧玉、袁炳修、林痴仙、林仲衡、林□堂、林幼春、陈槐庭、连雅堂、庄伊若、郑汝南、黄旭东、张栋梁、林载昭与予等,赞襄社员陈织云,馀不付(赴)会社员蔡惠如、叶笃轩、陈联玉、林文华、庄云从,馀数名忘记。」可见当时张丽俊也认为林拱辰是社员。推测可能林拱辰等人,后来未参加该社内部活动,《栎社沿革志略》出版时(1931)才补上这句:「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此条考證廖振富提供。)
〗 ,「斗山吟社」社员,曾任东洋协会讲师,并参与发起成立大稻埕「鲲溟会馆」〖参考赖美燕《斗六地区文学发展之研究》,南华大学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6月。
〗 。诗作散见《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等报刊杂志,今据以辑录。
全台诗
王子典(1872~1945),字适均,云林县斗南镇人。出生于医学世家,曾赴日本学医,学成后返乡开设眼科医院。日治时期担任斗六庄协议会员,获颁绅章。因医术高明,高寿过世后乡民雕刻神像奉祀于当地的温?宫,被尊为王帝君或王恩主。王氏汉学根基相当深厚,曾加入大正九年(1920)成立的「斗山吟社」。昭和三年(1928)「斗南吟社」成立时,与斗六秀才黄绍谟并被荣聘为顾问。有十二生肖诗,颇获好评。此外,尚有〈说鸡〉、〈说猪〉、〈说兔〉、〈说羊〉、〈说猴〉等古文。昭和五年(1930)台湾文艺界掀起「儒、墨」论战时,亦撰文〈读兼爱非无父辩等论书后〉投稿《台南新报》(5月23日)抒发己见。昭和14年(1939)有《王子典诗文集》问世,惜今已遗佚。〖参考《台湾实业名鉴》,台中:台湾新闻社,1934年,页248;《南部台湾绅士录》,台南:台南新报社,1907年,页276;赖美燕《斗六地区文学发展之研究》,南华大学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6月,页61。
〗诗作目前多见于《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诗报》等报刊,兹据以辑录编校。
全台诗
简朗山(1872~?),字绿野,一说别号绿野〖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台湾人士鉴》,台北:兴南新闻社,1943年;《台湾绅士名鉴》,台北:新高新报社,1937年;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
〗。祖籍漳州,台湾桃园街(今桃园市)人。乙未割台,曾协助日军物资运输与劳力徵募,并亲往拜谒近卫师团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明治廿九年至昭和三年(1896~1928)先后担任桃仔园街庄公所所长、保良局局长、桃仔园办务署、桃园厅庄长、街长、南崁区区长。为殖民当局所重用,曾获颁绅章、大礼纪念章、勋六等瑞宝章等。大正十年(1921)任新竹州协议会员,大正十二年(1923~)连任四年总督府评议员。昭和十一年(1936)成立「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拓展台湾农、林业、水产和水利事业,进行「隐地、清查土地」等工作。
〗,昭和十九年(1945)四月被敕选为日本贵族院议员。战后,与辜振甫等拟请安藤利吉总督协助台湾独立,未果;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廿三日遭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拘留,翌年(1947)七月廿九日判决无罪。〖详见李筱峰《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苏瑶崇〈「终战」到「光复」期间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2月。
〗日治时期,简氏在政商两方面皆极活跃,明治卅六年(1903)与地方菁英创立「桃崁轻便铁道会社」〖该会社分别于大正元年(1912)、大正九年(1920)、昭和十八年(1943)年更名为「桃园轻便铁道公司」、「桃园轨道株式会社」、「桃园交通株式会社」;桃园轻铁乃延续自清代以来族群认同、学缘、地缘与商业利益结合的台人企业,其逐步构筑出桃崁一带的文化权力网络,大正十四年(1925)又扩大经营公路运输。详见陈家豪《日治时期桃园轻铁的经营与发展1903~1945》,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7年7月。
〗,又曾担任「桃园轨道株式会社」常务董事及社长职务。大正十四年冬(1925)景福宫庙例行大典,亲自奉迎台湾神社的御祭神于最高祭坛,致力推行日本的神道信仰。在汉诗方面,简氏曾参与「瀛社」、「桃园吟社」击钵联吟活动。〖参考连横《台湾诗荟》第三、四、七、八、十、十一号;《桃园市志》,桃园市:桃县桃园市公所,2005年;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第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
〗以下作品据《采诗集》、《南薰集》、《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阁倡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时报》、《诗报》等辑录编校。
维基
胡栋朝(1872年—1957年),字振廷,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今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人,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祖籍福建崇安的胡姓祖先文达公到南雄保昌当县尹,南宋时又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再迁到今广东省海珠区琶洲街道[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0144358/http://gocn.southcn.com/xqjj/gxfw/200404290013.htm 黄埔]。文达公十七世胡宏根生有长子[http://www.hudong.com/wiki/%E8%83%A1%E6%97%8B%E6%B3%BD 胡旋泽] ,二子胡建初。胡建初就是胡栋朝的父亲。4岁的时候父亲过世,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1897年,胡25岁,刚好中国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天津北洋大学堂成立。该校来香港招生,正在皇仁书院读书的他入选。29岁那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堂,取得工科学士学位,获选赴美留学,入加州大学。第四年入康奈尔大学读工程,专攻铁路桥梁,并写成《比较栓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同年还写成《中国铁路指南》一书在上海广知书局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引起中国有关铁路公司的注意。 胡栋朝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到编斯云利雅铁路公司练习铁路测量、美国桥梁公司练习制桥及绘图、波鲁云机车公司练习制造机车及设计机器零件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栋朝应四川总督锡良聘请回国兴办铁路。他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1906年4月30日,胡栋朝到达黄埔村时,恰巧其母逝世,在乡居丧三个月。同年7月15日在入川途中,有人劝胡先入京参加学部考试,然后再去川未晚。胡便去试一试,结果名列第九名,被赐给进士衔头。同年9月17日,胡到汉口时,家人来电报告诉他其妻病逝。在两位亲人先后去世的打击下,胡仍以事业为重,继续尽快入川。11月,胡被正式任命为四川川汉铁路正工程师,带领助理工程师7人、委员2人、亲兵14人,测量由宜昌经夔州、万县至成都的路线。1907年4月,到达成都市,10月测量由成都经重庆至宜南的路线。经过他的精心勘测,最后确定从宜昌北望桥起,经马难波、西河口、杨家河、马粉坪、石家坝、大峡口、香溪,绕避巫峡以达夔州为路线。然而,此时的川汉铁路公司内部意见不统一,争论不休,胡因此而辞职。值得一提的是胡栋朝想修筑的川汉铁路,在1950年修建成的渝铁路线中就有原来川汉铁路线的一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胡栋朝通过学部考试,获取工科进士。宣统元年(1909年)选授翰林院庶吉士。胡辞职后出国,先到日本长崎,后到海参崴,又赴瑞典。
全台诗
萧如松(1872~1933),字君竹。彰化社头乡人。父萧水富(字锦江)为清举人,有名于时。萧如松自幼饱读诗书,奠下深厚汉学基础,且精于诗学。日治后为地方著名士绅,明治三十九年(1906),曾为社头乡彩票零售商。大正十三年(1924)应黄溥造、林天爵之邀,与陈占明、张庐山、詹作舟等人成立员林「兴贤吟社」。该社自创立至昭和八年(1924~1933)的十年间,是这批文人最活跃的时期,萧如松也在这阶段积极参与诗会活动,并有许多与诗友往来唱和之作。其子萧玉衡亦为兴贤吟社社员。〖参考张瑞和《员林兴贤吟社研究》,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6月。
〗 以下作品,据《台南新报》、《诗报》、《兴贤吟社百期诗集》等辑录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