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孙元衡
全台诗
孙元衡(?
~?
),字湘南安徽桐城人
曾任四川省汉州知府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编者按:周元文重修台湾府》〈秩官〉、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职官〉、余文仪续修台湾县》〈政志〉等皆记康熙四十年任。
重修台湾府》〈职官‧列传〉、《重修福建台湾府》〈名宦〉、蒋廷锡《清一统志台湾府志》〈名宦〉、鲁鼎梅重修台湾县》〈职官‧列传〉、薛志亮续修台湾县》〈政志〉、孙尔准福建通志台湾府志》〈宦绩〉、〈职官〉、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等又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
依《四川通志》卷三十七〈王朝职官表〉孙元衡四川汉州知府任期为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98~1705),《山东通志》卷五十五〈王朝职官表〉孙元衡山东东昌知府任期为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
〗,迁台湾府海防同知
会岁旱,令商船悉运米,多者重其赏,否则罚,于是南北客艘云集,米价顿减,民得免饥乏。
尝摄诸罗县篆(康熙四十五至四十七年),兴修文庙,建义学。
台湾府符,创置学田,以资贫士,严缉捕,以靖地方。
秩满,迁山东东昌府知府
慈惠爱民,县民建坊立碑以示爱戴。
  孙元衡在台所作诗有《赤嵌集》四卷,诗三百六十篇,王渔洋曾逐篇读过,凡遇佳作,辄作简明中肯之评语。
连横在《台湾诗乘》云:「〈飓风歌〉、〈海吼行〉、(日入行)诸作,健笔凌空,蜚声海上,足为台湾生色。
」其诗作对台湾风俗民情有极深刻的反映,艺术性极高,题材之奇险,在诗史上别具一格,盖得之于台湾山海之助。
《赤嵌集》版本有(一)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0种《赤嵌集》,1958年;(二)台湾中华书局,《台湾先贤诗集》,1971年;(三)成文出版社,连雅堂编《台湾诗荟》,1977年复刊;(四)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五)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丛刊》,1984年;(六)博爱出版社,《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
本书若干诗作收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重修台湾府》、《续修台湾府》、《重修凤山县》、《凤山县采访册》、《澎湖纪略》、《澎湖厅》所收。
其中(二)、(四)、(五)、(六)悉根据台银本,兹亦据台银本为底本,其馀诸本为校勘参考。
许俊雅撰)
郁永河
全台诗
郁永河(?
~?
),字沧浪浙江省仁和县人
诸生
好远游,意兴甚豪,遍历闽幕。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福州火药库遇灾爆炸,典守被罚赔偿损失,派人至台湾淡水采集火药原料硫黄,当时任幕客的郁永河,自告奋勇,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来台采硫磺,足迹遍历岛之西岸,经府城,历新港、目加溜湾等地,旋渡淡水,并赴北投筑屋煮硫,历尽艰险,于十月初才离开台湾
  郁永河居台九月馀,著《裨海纪游》〖编者按:蒋师辙台湾通志》记其书曰「采硫日记」三卷。
〗,记来台见闻,高拱乾台湾府》、王礼台湾县》等皆记其「所赋诗,亦有可传者」,对全台山川形势、番俗民情,特别详细记载,为散文佳作,其中诗作〈台湾竹枝词〉十二首、〈土番竹枝词〉二十四首,对台湾斯时生活状况有深刻之描写,富有现实感。
郁永河后来还写了〈番境补遗〉、〈海上纪略〉、〈宇内形势〉,都提到了台湾
郁氏主要著作为《裨海记游》,此书留下十七世纪末台湾的地理景观、人文历史的文献,它对于文学的贡献也许不是直接的,却是弥足珍贵。
方豪《合校本裨海纪游》于1950年台湾省文献会出版,后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之《裨海纪游》即采方豪校本,但删去校勘按语,据该书「弁言」,台银本以「屑玉丛谭本」为底本校勘
兹亦据台银本,参考清咸丰三年(1853年)南海伍崇曜汇刻的《粤雅堂丛书》。
许俊雅撰)
潘鼎圭
全台诗
潘鼎圭(?
~?
),字子登
福建安溪人,居晋江
性好吟咏,尤长古诗。
清康熙年间(1662~1723)寓居台湾,值诸罗文庙落成,乃献〈圣庙赋〉,郡守孙鲁大为激赏,为镌石宫墙。
其后归籍泉州,年八十卒。
有诗文集二十馀卷。
〖编者按:传记见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引黄任郭赓武泉州府志》。
王礼台湾县》收录诗作时标注「茂才」。
〗(许俊雅撰)
阮蔡文清 1666 — 1715
全台诗
阮蔡文(1666~1715)字子章号鹤石福建漳浦人
幼年随其父迁徙江西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
兼通吴、越、闽、广方言,对于经世致用之学颇为用心。
康熙五十一年(1712)招降海贼陈尚义有功,蒙清圣祖召见,问以沿海事宜,所答清晰,叙功获授云南陆凉知州,未行,而大学士李光地奏称其有谋略,遂改授福建厦门水师中营参将
因为厦门距其家仅百馀里,所以对于该地大小利弊无不详知,任内务除盗贼,化解外国通商市舶与当地人民之冲突而为人所称颂。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台湾北路营参将,当时南崁、淡水一带,穷年阴雾,鲜少晴朗,产硫黄,毒气薰蒸,曾是明郑时代流放罪人之所,康熙四十九年(1710)方设兵防,但生还者往往不及三分之一,历来巡哨未至,阮蔡文决计前往巡视
途中,吟诗书感,又详记当地山川、风候、土俗,并撰文吊祭戍亡将士,招抚原住民,百姓感悦,不幸竟中瘴气,归来成疾,在改任福州城守副将,前往京城述职途中,病情加剧而亡,得年五十。
〖参考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台银本。
陈培桂《淡水厅》〈列传〉,成文出版社。
〗阮氏操守廉洁,读书不倦,为文不假思索,可惜一生志在经济事业,所以著述无多。
(黄美娥撰)
曾源昌
全台诗
曾源昌(?
~?
),厦门曾厝埯人。
清康熙六十年(1721)岁贡生,官训导
少作《百花诗》,释超全、林佶为之序。
后游台澎,有《澎游草》一卷、《台湾杂咏》三十首。
提督施世骠延主鹭津书院,课其子弟。
著有《台湾杂咏》、《逢齐诗集》八卷〖参考周凯厦门》〈列传〉、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台银本。
〗,今不传。
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吴福助撰)
陆广霖
全台诗
陆广霖(?
~?
),字用宾又字礼山江苏武进人
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
乾隆九年(1744)四月,由连城知县调任彰化知县
彰化城外,有虎尾溪,地辽旷,为劫夺渊薮,请设丞以资弹压。
俸满将行,巡道彰化多鸭寮,康熙间,有朱一贵起事,命善处之。
陆广霖认为,不宜应噎废食。
乾隆十一年(1746)六月回任台湾府彰化县知县十三年(1748)在任。
任满,调任顺昌知县
〖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艺文〉、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
编者按:《台湾通志》又作「江苏阳湖人」。
〗(施懿琳撰)
柯辂
全台诗
柯辂(?
~?
),字瞻莪号淳庵福建晋江人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8)举人嘉庆四年(1799)嘉义训导
著有《闽中文献》、《闽中旧事》、《东瀛笔谈》、《淳庵诗文集》等〖参考蒋师辙台湾通志》台银本、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
(江宝钗撰)
萧竹
全台诗
萧竹(?
~?
),字友竹福建龙溪人
喜吟咏,于堪舆之术,自谓得异传。
嘉庆三年(1798),从其友游台湾,穷涉至噶玛,吴沙款之。
居且久,乃为标其胜处,为八景,且益为十六景。
悉为赋诗。
或论其山水,遂为图以出,脉络甚详。
时未有五围、六围,要其可以建围地,于图中,皆递指之,后悉如其言。
或言款者并非吴沙。
〖编者按:蒋师辙台湾通志》、柯培元噶玛兰厅萧竹传等引自《东槎纪略》,《东槎纪略》又引《蛤子难纪略》记:「或曰:嘉庆三年,吴沙已死,款者,沙子光裔、沙犹子化也。
化等既得二围,与番和,乃延进窥其地。
」〗(许俊雅撰)
杨桂森
全台诗
杨桂森(?
~?
),字蓉初
云南石屏人
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以翰林散馆南平知县
嘉庆十五年(1810)正月,调任彰化知县
彰化县城原先植刺筑为城,杨氏集士绅捐资十四万,将彰化县城改建为砖城。
建寨八卦山上,以俯瞰城中。
十六年(1811)重修学宫,始制礼乐器,又手定「白沙书院学规」。
十七年(1812),兼署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
鹿港街尾,溪流冲决,崩坏甚多,桂森捐俸倡造,更筑堤两旁,由是鹿港无水患,里人名曰「杨公桥」。
终养去;去后,民思其德,入祀名宦祠〖编者按:刘良璧福建通志台湾府志》〈职官〉:「杨桂森云南石屏州人己未进士,十五年任。
」;周玺彰化县》〈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七年二月兼署(有传)」;《彰化县》〈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五年正月任,以终养去。
」;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有传。〗。
许俊雅撰)
吴性诚
全台诗
吴性诚(?
~?
),字朴庵湖北黄安人
清廪贡生
遵川楚例捐县丞,来闽候委。
嘉庆十七年 (1812)澎湖通判嘉庆二十年 (1815)凤山县,建阿缑书院。
嘉庆二十一年(1816)正月彰化知县,时值谷贵,群盗起,性诚日夜抚谕,劝平粜,设粥厂,民免流亡。
课士有知人明,所识拔,后皆登第,贫士乡会试,往往资助之。
并改建文昌祠、书院、学署等。
善布施,颇有政声。
以捕盗有功,道光四年(1824)淡水同知,未几以病告归,到家一月卒。
〖编者按:周玺彰化县》〈官秩志‧列传〉、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有传。
〗(许俊雅撰)
王凯泰晚清 1823 — 1875
全台诗
王凯泰(1823~1875)初名敦敏字补帆宝应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
同治九年(1870)广东布政使福建巡抚
光绪元年五月来台。
台湾人民有赌博、吸烟、锢婢等恶习,公馀之暇作歌以化之。
因有〈台湾杂咏〉三十二首、〈续咏〉十二首等作,委由幕友何澄保管。
十月因病内渡,卒于官,年五十有三,赠太子少保衔,以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并命于福建省城台湾府城两地建祠祭祀。
光绪七年(1881)何澄王凯泰旧作、马清枢〈台阳杂兴〉及何澄自作〈台湾杂咏〉合刊出版,称《台湾杂咏合刻》。
  《台湾杂咏合刻》前有〈杨希闵序〉、〈龚显曾序〉等。
杨希闵序〉谓:「王公诗清华婉约,深得古竹枝之遗;何、马二公诗综练谣俗、经纬风雅。
山川之灵异、习尚之俶诡、物产之繁变,举可考而知。
」以诗体言,〈台湾杂咏〉、〈续咏〉为七言绝句体,风格清丽。
台湾杂诗〉多述时事、风物,针砭社会习尚,〈续咏〉则多咏历史、地理。
龚显曾〈序〉,便一再提这一点:「凡制度沿革、道里远近、习尚俶诡、民夷纯杂,靡弗讽诗而得,不翅按图以稽。
」「诗成自注,格非竟创;事靡不搜,典足参故。
」如此呈现风土名物的诗歌,铺陈了诗人亲在「现场」的观察力,语言的叙述力,也留予后人可观的史料,足供参考。
蒋师辙著《台游日记》,多引本书诗句,作为举證,可知该书影响力之所在。
  《台湾杂咏合刻》有四种版本:一、清光绪七年(1881)杨希闵刊本,在中研院史语所、央图台湾分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处收藏。
此本应为何澄当年原刊本;二、伊能嘉矩手抄本,该本作《合刻台湾杂咏诗》,由台湾大学研图特藏伊能文库藏,较杨希闵刊本少了〈龚序〉及题词。
三、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于民国四十七年(1958)刊印,与刘家谋《海音诗》合辑,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十八种。
此本系根据杨希闵刊本重新编印而成。
该本两度重印。
首先,大通书局影印出版,列为《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种(1984)。
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收入《台湾历史文献丛刊》(1994)。
四、台湾中华书局(1971)编印《台湾先贤集》,将《台湾杂咏合刻》收入第三册之中。
连横台湾诗乘》中亦选录数首。
现以央图台分馆为底本,对校其他诸本。
(江宝钗、李知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