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汤寿潜清末
维基
汤寿潜(1856年7月3日—1917年6月6日)字蛰先(一作蛰仙),人称汤蛰老浙江省山阴县乐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祖籍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
汤寿潜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早年投身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晚年在保路运动中领导浙江铁路公司成功反抗清政府出卖利权,并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一度领导浙江革命,担任首任浙江都督张謇称其“夙以时务致称,晚以铁路见贤”。
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名列正榜第六,次年考取内阁中书,并结识毕生好友张謇
光绪十六年(1890年)4月汤寿潜发表《危言》。
在《危言》中汤寿潜主张迁都长安、设立议会、废除八旗、兴办铁路,社会回响强烈,多次再版,“时人以比唐甄冯桂芬”,翁同龢还将这本书推荐给光绪帝
同年,他离开山东张曜门下,北上参加科举会试,落榜后到上海带领一群考生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期满,初授山西乡宁县知县,因请求方便回乡照顾双亲改派到邻省安徽青阳县、。
赴任之前的3月18日翁同龢召见汤寿潜,两人促膝长谈,翁同龢在日记中称汤寿潜“必为好官”。
4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维新派开始在全国开展。
汤寿潜做了3个月县令就因为父母病重辞官回老家,接着到金华丽正书院(今金华第一中学)担任山长,推动教育“讲求实用之学”,门下许多学生后来都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汤寿潜会同张謇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注 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中,汤寿潜当时在浙江巡抚廖寿丰府中充当幕僚光绪帝5月7月两次谕令廖寿丰传召汤寿潜汤寿潜都以母亲病重为由请求暂缓,9月慈禧发动政变推翻变法,此事不了了之。
裴景福清末民国初 1854 — 1924
睫闇诗钞·序
光绪丁未秋,余客都下,晤霍邱李肖峰给谏,出示其乡裴伯谦先生《河海昆仑录》一书。
见其诗真趣洒然,拍案狂喜,曰:「此仙才也!
」时先生方谪戍新疆,不获见,私独慕之
未几,肖峰抗疏雪其枉,诏许归。
先生则漫游吴越间,不克相并合。
癸丑冬,皖帅倪公重其贤,以父执敬之,尊为上客。
余假归北上,见其人,清癯静默,如空山道叟,猿鹤不惊;聆其言,智虑深沈,天趣盎溢。
处乱世而能翛然自脱于尘埃之外,私心叹诧,谓得留侯之风,而叹为弗及。
初,先生尊考浩亭先生,殚精宋学,同、光间久官无锡,民竺爱之。
先生少负奇材,服膺庭教。
年十九,以拔萃科京师,廷试高等,用刑部小京官
旋成进士,授户部主事,以诗文名都下
光绪癸巳,改广东知县,补陆丰,调番禺,移补潮阳,调南海
李文忠为粤帅,尤绝重之。
壬寅大计,以卓异荐。
癸卯,粤帅举人才,以道员送部引见,未及行而祸作。
先生之任南海也,廷旨捕南海康有为,籍其家,括尝所往来书,廉其党。
先生奉檄,偕知府王君存善往。
西林方为布政使,与康交,惧事泄,令择要人书藏之。
先生察其书,皆通候往来,任王君持以献粤帅,固未达也,而西林则大恨,即藉他事劾王,粤帅右之,仅免。
未几,移陇藩,擢疆帅,及是移督粤疆。
甫至,辄檄藩司撤任,劾为赃吏,夺其官,追赃急甚,誓必杀。
既入狱,日书文山《正气歌》十通;事吟咏,有「饱食手一卷,便到羲皇前」语,意度萧然。
久之,无左验,乃罚金八万,奏永戍新疆,此《河海昆仑录》所由作也。
先生天亮超绝,学靡不窥,是录撷兵、政、教、哲之大原,纳诸川景物。
往往一名一物,化须弥于芥子之中,实为前古所未有。
生平不治生产,独嗜古人书画,辄取珍藏,海内赏鉴家推为第一。
法博士白希和访先生迪化,复至无锡取所藏精品影照百馀种,归以誇示国人。
所镌《壮陶阁帖》四十卷,费踰十万。
真迹多入其家,而钟太傅《荐季直表》尤海内孤本,甲寅春,舟入淮河被劫,燬于盗,先生尤痛惜焉。
其诗刊者,题曰《睫闇诗钞》,大抵由坡入,韵藻天然,浩乎天际真人之态。
吾尝忾先生早岁巍科,治绩名天下,中更险难,放逐西戎,皆与坡公等。
坡公《志林》成于海外,论者叹造物特开是境以辟坡公未有之奇,先生《河海昆仑》诸作成于西疆,直与《志林》对垒,而其诗之盛尤复类之,意者天殆以坡待君耶?
迹其老居幕府,绝类杜处严公,其境转若坡公所未逮。
往者杜公入,感水之奇,然后旷然雄绝天下。
吾淮苍莽之气,睥睨江河,先生随节蚌川,实为南北战争之地,指挥谈笑,必有超然自得于坡、杜之外者。
吾于诗无能为役,虽老,犹将就先生肄业及之,先生其许我乎?
丁巳夏五月桐城陈澹然撰。
文廷式晚清 1856 — 1904
维基
文廷式(1856年12月23日1904年10月3日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江西萍乡人,生于广东潮州
光绪八年壬午顺天乡试中举第三名,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榜眼,清翰林,政坛“清流派”领袖之一,帝党重要人物,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
高熙哲清末
维基
高熙哲(1854年—1938年)字仲瑊一字亦愚
山东省兖州府滕县城关镇(今属枣庄市滕州市)人,原籍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经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自幼熟读经史,入滕县道一书院学习,后考选副贡生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会试贡士
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补殿试第二甲第六十四名进士出身
五月,选翰林院庶吉士
十五年(1889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
诰授朝议大夫
二十年(1894年)三月,以翰林院编修甲午科会试同考官,考生张謇高熙哲为师。
七月,充山西乡试正考官
后授贵州道监察御史,转湖广道,以直言敢谏著称。
二十六年(1900年),提出反对山东巡抚袁世凯“痛剿”义和团之行动。
五月,以监察御史奏报英国人勘划威海租界与原条约不符,军机处与总理衙门饬令袁世凯查明声复并全力磋商。
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请假回籍省亲。
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补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工科给事中
三十年(1904年)八月,升授甘肃宁夏府知府,赴兰州
三十二年(1906年)丁内艰离任归乡。
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服阙,补授直隶宣化府知府
宣统元年(1909年),改调直隶大名府知府
个性节俭,喜好读书,不携带家眷赴任,不聘用门卫、家丁,只有一个老仆供其差使,官署也不置车马,只养一驴备用。
致力革除积弊,提倡文教风俗,推行农工生产;闲暇时则前往中学、师范学校讲授经史;大名府盐商有惯例将每月供盐折现馈送给知府高熙哲难以变革旧例,饬令将此资金拨供学校使用。
儒雅朴素,时人称高熙哲为良吏。
二年(1910年),回任宣化府知府
三年(1911年)年底宣统帝退位后以大清遗臣自居,弃官归乡。
重视编纂地方志,认为“风俗者,太平之根本也”,两度参与滕县编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南下山东高熙哲举家转徙避难,对时局愤慨。
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忧愤而死。
郑沅清末 1866 — ?
简介
郑沅(1866—?)湖南长沙人字叔进号习叟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探花,同科状元张謇榜眼尹铭绶,以翰林侍讲入值南斋1903年出任四川学政辛亥后曾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称帝乃以疾力辞,袁克定百计挽之不起,客上海爱俪园。
善书法。
张一麟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3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
江苏吴县人
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
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
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
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
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
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
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
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
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
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
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
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
“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
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
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
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
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
被聘为国民参政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
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