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全台诗
黄叔璥(1666~1742),字玉圃,晚号笃斋,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学宗朱子,以诚敬笃实著称。曾任湖广道御史、浙江道御使等职。康熙六十一年(1722)以首任巡台湾御史的身份东渡来台。当时台湾甫经朱一贵事件,黄叔璥安辑流亡,扫除朱氏残馀势力,并能博采舆论,尤其关心台湾原住民处境,对地方建设贡献颇大。閒暇之时,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雍正元年(1723)秩满,奉旨留任一年,将在台观察所得,列为〈海疆十要〉,以供后来任职者参考。回中原后,因流言所伤,遂落职。乾隆元年(1736)起河南开归道,调驿盐道,补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年七十七卒。 黄叔璥著有《台海使槎录》八卷,内分〈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共一百二十二目,为清代台湾早期文献之一,后来修志者,往往取以为参考。另有《南征纪程》,记录从京师到福建途中所见所闻,完成于来台初期。《台海使槎录》原刊于乾隆元年(1763),今台湾分馆有藏,成文出版社于1983年将之编入《中国方志丛书》。另有光绪(1875~1909)年间刊的《几辅丛书》本,196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之重新排印,编入《丛书集成简编》第六八九册。以下乃以台银本的《台海使槎录》为底本,参考其它版本及方志所录作品编校。〖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银本。〗(施懿琳撰)
全台诗
全台诗
张湄(?~?),字鹭州,号南漪,又号柳渔,浙江钱塘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曾任《大清一统志》编修。乾隆六年(1741)四月十二日由翰林院迁巡台御史,兼理提督学政。乾隆八年(1743)四月秩满,十月丁忧回籍。乾隆十六年(1751),任工部科给事中;十八年(1753)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张湄书法俊秀,殿试时无人能出其右;又善于诗,常与厉鹗等人唱和,人谓其诗「舂容华润」。在台二年馀,严查冒籍,校士公明,政绩卓著。颇重文教,在台期间主岁、科两试,曾仿夏之芳《海天玉尺》编有《珊枝集》,选取诸生课艺佳作,纂集而成,以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 张湄在台期间著有吟咏风物之作(瀛壖百咏),乃其自厦门至澎湖,自澎湖至台湾,及其在南、北两路之作。每首四句,诗后皆附诂释,可作为采风者参考。台湾道刘良璧曾推崇其作:「山川景物历历如绘,令观者如阅山海经,如读水经注。光燄陆离,千态万状,皆于斯集见之」,并将之与苏轼的海外奇文并论。连横在《台湾诗乘》中赞云:「张鹭洲之(瀛壖百咏),蜚声艺苑,传播东瀛」。(瀛壖百咏)原有乾隆年间的精刊本,今未得见。除(瀛壖百咏)外,张湄另著有《柳渔诗钞》十二卷,共一千一百多首,收在乾隆十年(1745)刊刻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其中,仅七、八卷收录其在台之作,但亦未见(瀛壖百咏)全貌。近人林文龙曾做辑佚,去其重复,共收得五十七首(含断句)。以下收录的作品乃以《柳渔诗钞》为底本,辅以范咸《重修台湾府志》(艺文)、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艺文)、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艺文)、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风俗)、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艺文);并参考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张湄与「瀛壖百咏」)〖此文刊于《台南文化》,新八号,1980年。〗以进行校对、补充。(施懿琳撰)
维基
徐德峻,字发岩,浙江兰溪人,清朝官员。徐德峻为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三甲第七十四名进士。曾任惠安县知县。乾隆十六年十月(1751年11月)改台湾府诸罗县知县,曾改建文庙,创设玉峰书院。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接替余文仪,担任台湾府海防补盗同知。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同知身分兼摄台湾县知县事。
全台诗
孙元衡(?~?),字湘南,安徽桐城人。曾任四川省汉州知府。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编者按: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秩官〉、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职官〉、余文仪《续修台湾县志》〈政志〉等皆记康熙四十年任。《重修台湾府志》〈职官‧列传〉、《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名宦〉、蒋廷锡《清一统志台湾府志》〈名宦〉、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职官‧列传〉、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政志〉、孙尔准《福建通志台湾府志》〈宦绩〉、〈职官〉、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等又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依《四川通志》卷三十七〈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四川汉州知府任期为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98~1705),《山东通志》卷五十五〈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山东东昌知府任期为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迁台湾府海防同知。会岁旱,令商船悉运米,多者重其赏,否则罚,于是南北客艘云集,米价顿减,民得免饥乏。尝摄诸罗县篆(康熙四十五至四十七年),兴修文庙,建义学。署台湾府符,创置学田,以资贫士,严缉捕,以靖地方。秩满,迁山东东昌府知府。慈惠爱民,县民建坊立碑以示爱戴。 孙元衡在台所作诗有《赤嵌集》四卷,诗三百六十篇,王渔洋曾逐篇读过,凡遇佳作,辄作简明中肯之评语。连横在《台湾诗乘》云:「〈飓风歌〉、〈海吼行〉、(日入行)诸作,健笔凌空,蜚声海上,足为台湾生色。」其诗作对台湾风俗民情有极深刻的反映,艺术性极高,题材之奇险,在诗史上别具一格,盖得之于台湾山海之助。《赤嵌集》版本有(一)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0种《赤嵌集》,1958年;(二)台湾中华书局,《台湾先贤诗集》,1971年;(三)成文出版社,连雅堂编《台湾诗荟》,1977年复刊;(四)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五)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丛刊》,1984年;(六)博爱出版社,《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本书若干诗作收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重修台湾府志》、《续修台湾府志》、《重修凤山县志》、《凤山县采访册》、《澎湖纪略》、《澎湖厅志》所收。其中(二)、(四)、(五)、(六)悉根据台银本,兹亦据台银本为底本,其馀诸本为校勘参考。(许俊雅撰)
黄十砚先生秋江集笺注·序
余自束发学诗,即慕十研先生之名,□门地□,□弗获执贽登龙,然心未尝不殷殷向往也。壬午,忝登贤书,先生年已八十,重宴鹿鸣,称一时盛事。而余滥厕小同年之列,始得趋拜下□,晋接之间,独蒙奖借,遂以外孙女林氏择而归余焉。林□□居光禄,余妇翁守振公,乃先生佳婿,其妇母即郑荔乡《十闽诗话》所云「莘田二女皆能诗」者。雅派相传,不惜金针尽度,故至垂老而风情愈壮。家居杖履,常与二女啸咏香草斋中,□□阑烛跋,洒酒谈诗,累累珠贯,听之令人忘倦。而余亦得幸叨末座,稍窃□欣焉。先生著作甚多,晚年乃自删定为六卷,其中长篇则浩若江河,小诗则清如玉磬。后生小子,□敢妄赞一词。然读其诗而不得其解,与不读何异?笺注虽诗家末技,而缘典实□知其组织之工,按时地乃晓其寄托之妙,未必非读诗□一助也。自惭谫劣,不能咀味精深。壬辰岁,因先生得拜谒大中丞宝冈余公。公固与先生道义交者也,平居讽咏《秋江集》,每以无人善作郑笺为恨,意欲属笔于余,余不敢受,亦不敢辞,但唯唯而已,然识之心常不忘。越岁,荐主龙岩州新罗书院讲席,乃得以课诵之暇,细加条注。盖起于癸巳,迄己亥,阅七寒暑,始□蒇事焉。特是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且家□藏书,一瓻难借,未□有不纯不备之憾。是以草创甫就,即庋□巾箱,未尝出而就正,亦自知钞胥小技,不足当有识者一噱也。夫十研之名播于海内,岂必因笺注而后传?独以余数载苦心,徒成邯郸学步,且不敢没先生格外垂青及中丞公谆嘱,不忘□□。其所以惓惓不舍□□有待世之君子摘瑕疵,补缺略,庶几得成完书,则余亦可窃一知半解之细,忝为十研轩獭祭之功臣。是先生未度金针又得广传一脉,俾残膏剩馥沾润靡穷,□非欣然所厚望哉?乾隆乙巳七月七日,外孙婿闽县叶梦苓谨识于凤山官署。
叶松根笺注秋江集·序
礼有之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虽有古今源流之别,而人之深于诗者,常厚其性情。情克笃于君亲彝伦之大,发而为忠孝节义之经,则其人重有系乎国家,每足以撑持宇宙而垂休烈于青简。即其见诸绪馀者,亦莫不令人想望其文采,如观其芳徽,况一脉绍承,能不摩挲手泽,思有以昭兹来许乎?道光己酉之夏,予晤闽邑世职叶公栋国兄弟于友人书馆,述其曾祖父松根先生乾隆时为台湾广文,遇叛寇戕邑令,乃招集义勇,竭力防御,踰年竟一家殉难。予肃然心钦之。既而携先生所注《秋江集》遗稿见示,且嘱序焉。夫莘田翁之诗集,传播于海内艺林久矣。若陈勾山、许素园、郑荔乡诸先辈之序论,其称述详矣。先生初以壬午乡科,随翁重宴,适择为外孙女婿,故常得亲承其謦欬,追陪其觞咏,情义兼笃,俱悉于自序中。且当时余宝冈中丞爱重其才,早相期为黄集笺注。先生因而蒐罗采摭,既脱稿,意犹不自慊,私庋于家,尚欲留待而补订也。曾几何时,而先生司铎凤山,遂以御寇殉烈矣。在籍冢嗣,仅获藏是编,不可谓非幸也。其他所著文稿、吟草及《异闻汇纪》、《诗话解颐》各种,惜皆湮没于官廨中。由是观之,古今著述或传或不传,亦有数存于其间。如解李诗者数家,今惟王氏之辑注为最善。解杜诗、韩诗者且几十百家,今惟仇氏之详注、方氏之笺注为盛行。至于苏诗之施注,则幸赖有毗陵邵氏得以补其残缺。若先生树立于纲常名教之大,义烈彪炳,既已请旌于朝,且袭荫其后嗣,其可垂诸不朽者,原不藉注诗以传。而是编亦足见先生平日之笃学,稽古多识,宜风宜雅,其性情之敦厚,早有过人者。兹其贤嗣守戎伯仲,欲校订以付梓,绵祖泽也,表忠忱也,永孝思也,亦至性至情之所不能自已者也。予生也晚,迂拙性成,株守章句,乃幸与叶君贤伯仲有一日邂逅之缘,得追溯乎乡先正之流风馀韵。爰敬题篇首,以志仰企微衷,俾读其书者,犹可想见其人焉。余潜士
全台诗
邱锡熙(1864~1928),字缉臣,嘉义县人,晚清明经。自幼习经史,轻名物,恶媚骨,有诗自云:「少年文字早惊人」,可见其文章性情。光绪十六年(1890),以台湾府学教授身分监督重刊余文仪编《续修台湾府志》。乙未内渡后,居漳州海澄,后转徙于越南、爪哇、缅甸,晚年寓居沪上。生平著作有诗稿五册,由朴子黄鸿翔点校,惜《越南吟草》等四册于文革中亡失,仅馀《丙寅留稿》。王作人谓其诗:「抒其豪迈之气,吐朗朗之音,缀之而为诗,使人读之惊异。」黄鸿翔则谓其:「诗宗剑南,直抒胸臆,于世道人心,深寄感喟;而乐天安命之怀,辄流露于其间,则又与香山之旨相近。虽不拘格律,不加雕饰,与夫刻意求工者有别,其真意自不可没也。」今邱氏作品据《丙寅留稿》编校。〖此诗稿乃王作人将之与其女公子邱韵香《绣英阁诗钞》合刊,1989年由东山图书馆发行。书前有叶国庆、黄鸿翔序,及邱氏〈自题墓志铭〉。〗〖编者按:据《台湾日日新报》,1928年9月16日,黄服五〈哭岳叔邱锡熙先生〉诗,确认其卒年;《漳州市志》谓邱氏生于1863年,卒于1927年,误。〗(江宝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