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黄叔璥清 1666 — 17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6—1742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玉圃晚号笃斋
黄叔琳弟。
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御史江南常镇扬道。
以老致仕,家居七年卒。
究心理学,以立诚为本。
著有《广字义》、《近思录集注》、《既倦录》、《南台旧闻》、《南征纪程》、《中州金石考》等。
全台诗
黄叔璥(1666~1742)字玉圃晚号笃斋大兴县(今北京市)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
学宗朱子,以诚敬笃实著称。
曾任湖广道御史浙江御使等职。
康熙六十一年(1722)以首任巡台湾御史的身份东渡来台。
当时台湾甫经朱一贵事件,黄叔璥安辑流亡,扫除朱氏残馀势力,并能博采舆论,尤其关心台湾原住民处境,对地方建设贡献颇大。
閒暇之时,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
雍正元年(1723)秩满,奉旨留任一年,将在台观察所得,列为〈海疆十要〉,以供后来任职者参考。
回中原后,因流言所伤,遂落职。
乾隆元年(1736)河南开归道,调驿盐道,补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年七十七卒。
  黄叔璥著有《台海使槎录》八卷,内分〈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共一百二十二目,为清代台湾早期文献之一,后来修志者,往往取以为参考。
另有《南征纪程》,记录从京师福建途中所见所闻,完成于来台初期。
台海使槎录》原刊于乾隆元年(1763),今台湾分馆有藏,成文出版社于1983年将之编入《中国方志丛书》。
另有光绪(1875~1909)年间刊的《几辅丛书》本,196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之重新排印,编入《丛书集成简编》第六八九册。
以下乃以台银本的《台海使槎录》为底本,参考其它版本及方志所录作品编校。
〖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台银本。
〗(施懿琳撰)
维基
黄叔璥(1682年—约1758年),字玉圃号笃斋顺天府大兴县人(今属北京)康熙己丑进士
为首任巡台御史
其所著之《台海使槎录》、《南征纪程》等书对于闽南、台湾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黄叔璥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天乡试举人,之后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中进士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文选司擢升为湖广道御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一月,任浙江道御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朱一贵事件结束,清廷任命黄叔璥与满人吴达礼共同担任巡台御史
翌年6月黄叔璥抵达台湾后,除了致力与朱一贵残党作战外,也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访问原住民政权,著有《台海使槎录》(《使台录》)8卷,分为《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三篇。
其中蕃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势、风土民俗。
尤其对台湾原住民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證平埔族历史之根基。
另著《南征纪程》一书,记载来台前自燕京福建内陆的途中见闻。
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璥离台,同年,受兄长黄叔琳案牵连,罢官回老家奉养母亲。
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补河南开分守通省粮储驿盐道,同年改任分巡开归陈许河兵备道
乾隆四年(1739年)辞官回家奉养母亲,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任浙江镇扬道。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主要活动
  • 1709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