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顾文彬清 1811 — 1889
维基
顾文彬(1811年—1889年)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进士出身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顾文彬为官清廉,但因道光年间汉臣不得重用,一直没有受到提拔。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四起,兵祸延绵各省,清廷被迫起用汉臣平乱。
咸丰四年(1854年)顾文彬升为福建司郎中
咸丰六年(1856年)湖北军情告急,授顾文彬湖北汉阳知府,一年后又擢武昌盐法道,成为湖广总督官秀峰幕僚军事,主管战时经济等事。
1861年太平军攻陷苏州顾文彬举家迁往上海
当时上海形势亦然危急。
清廷自顾不暇,困居在上海的官绅只能联合自保。
顾文彬公选为代表办团练
他联合苏州知府吴云冯桂芬等地方官绅建立“中外会防局”,后又提议向李鸿章的淮军请求增援。
他与吴云等筹措经费20多万两,排遣船只到安庆迎接李鸿章的救援部队。
李鸿章和上海租界里的西方势力联手下,上海终于解围。
湖广总督官文(字秀峰)很欣赏顾文彬,诚邀他回到湖北共事,但遭顾文彬婉拒。
1864年夏天,顾文彬举家从上海迁回苏州铁瓶巷。
此后数年一直忙于家族事务。
同治九年(1870年)苏巡抚丁日昌的极力推荐下,出任浙江宁绍台道,治理浙东沿海腐败横行的现象。
3年后顾文彬再次辞官,之后彻底离开官场。
侯桢清 1816 — 18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无锡人字子勤
道光二十六年举人
京师授徒甚久,从梅曾亮问古文义法,又得冯桂芬指点经学。
后还故乡。
咸丰间避兵乡间,暴病而卒。
有《古杼秋馆遗稿》。
叶昌炽清末 1849 — 1931
人物简介
1849-1931,原籍是浙江绍兴,后来入籍江苏长洲
字兰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号“缘督庐主人”。
叶昌炽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和金石学家,是第一位确认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人。
叶昌炽早年就读于冯桂芬开设的正谊书院,曾协编修过《苏州府志》。
1889年应试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入京任职于国史馆、会典馆等处。
1902-1906年担任甘肃学政,在1906年由于清朝废除科举、因而也就废除主管科举的学政之官时被撤职。
叶昌炽学识渊博,著有《语石》、《缘督庐日记》、《藏书纪事诗》、《喜斋书记》等书。
有《奇觚庼诗集
汤寿潜清末
维基
汤寿潜(1856年7月3日—1917年6月6日)字蛰先(一作蛰仙),人称汤蛰老浙江省山阴县乐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祖籍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
汤寿潜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早年投身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晚年在保路运动中领导浙江铁路公司成功反抗清政府出卖利权,并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一度领导浙江革命,担任首任浙江都督张謇称其“夙以时务致称,晚以铁路见贤”。
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名列正榜第六,次年考取内阁中书,并结识毕生好友张謇
光绪十六年(1890年)4月汤寿潜发表《危言》。
在《危言》中汤寿潜主张迁都长安、设立议会、废除八旗、兴办铁路,社会回响强烈,多次再版,“时人以比唐甄冯桂芬”,翁同龢还将这本书推荐给光绪帝
同年,他离开山东张曜门下,北上参加科举会试,落榜后到上海带领一群考生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期满,初授山西乡宁县知县,因请求方便回乡照顾双亲改派到邻省安徽青阳县、。
赴任之前的3月18日翁同龢召见汤寿潜,两人促膝长谈,翁同龢在日记中称汤寿潜“必为好官”。
4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维新派开始在全国开展。
汤寿潜做了3个月县令就因为父母病重辞官回老家,接着到金华丽正书院(今金华第一中学)担任山长,推动教育“讲求实用之学”,门下许多学生后来都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汤寿潜会同张謇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注 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中,汤寿潜当时在浙江巡抚廖寿丰府中充当幕僚光绪帝5月7月两次谕令廖寿丰传召汤寿潜汤寿潜都以母亲病重为由请求暂缓,9月慈禧发动政变推翻变法,此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