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史孝咸明末清初 1582 — 16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2—1659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馀姚人字子虚
尊奉王阳明“致良知”之学。
沈国模姚江书院。
家贫,日仅食一粥。
孙奇逢明末清初 1585 — 16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5—1675 【介绍】: 明末清初直隶容城人字启泰号钟元
万历二十九年举人
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为友。
天启间,东林党狱起,奇逢密请督师孙承宗清君侧,不听;光斗等死,为之营葬,因与鹿正、承宗有“范阳三烈士”之称。
崇祯九年,守容城拒南下之清兵,城竟不破。
后避乱入五公山。
顺治六年,迁居辉县苏门百泉。
少贫苦力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之说为本,而不背程朱。
来学者,授田使耕,教人以激劝为主,谓“饥饿穷愁困不倒,声色货利浸不倒,死生患难考不倒,人之事毕矣。
学者称夏峰先生
有《理学宗传》、《四书近指》、《甲申大难录》、《夏峰先生》等。
王朝式明末清初 1607 — 16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07—约1644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字金如
沈国模弟子。
王阳明格物致知之说,为刘宗周所器重。
崇祯末浙中大饥,首倡赈粟,全活甚众。
以天下多事,拟奔走四方,求豪杰之士,共谋战守,未能实现。
明亡后旋卒。
彭士望明末清初 1610 — 16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0—1683 【介绍】: 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字躬庵一字树庐号晦农
明天启五年补县学生。
崇祯间黄道周被捕,为之营解。
弘光时,劝史可法高杰左良玉兵清君侧,可法不能用。
后与魏禧等隐居宁都翠微峰,为“易堂九子”之一。
学宗王阳明,而不废程朱。
有《耻躬堂文集》及《诗钞》。
葛芝明末清初 161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5—?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原名云芝字瑞五
诸生
门第高贵,少有文名。
明亡后,弃其所学,专心求道,宗王阳明之学。
有《卧龙山人集》、《容膝居杂录》。
谢文荐明末清初 1615 — 16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5—1681 【介绍】: 明末清初江西南丰人字秋水号约斋
诸生
年二十余,入广昌香山,阅佛书。
既而治王阳明之学。
四十岁后,转而一意程朱。
辟程山学舍于城西,以“尊洛”为堂名。
有《程山集》、《左传济变录》。
吴嘉纪明末清初 1618 — 1684
曩者读新建王文成公集,于泰州得识一王心斋先生,盐丁中之麟凤也。
不百年而吴野人先生又继之起焉,亦泰州盐丁也。
抱道食贫,超然云表,人仰之如青天立鹤,高不可攀。
胸有所触,辄随意吟咏,调不师古,亦不法今,寂寂焉独弹无弦之琴,以自适其性情而已。
茅屋一椽,不蔽风雨,晏如也。
殁后遗有《陋轩诗》稿,自存者半,散存于各亲友者亦半。
大都抒写其忠孝节义之怀,借以箴世,与才士骚人之作异焉。
一时贤士大夫先后为之搜辑刻行,仅成七册,脍炙人口久矣。
兵燹后版灰烬,原诗罕有存者,后之人咸以不及诵读为憾。
民国八年己未,吾友杨绳武茂才,偶于荒肆购得之,珍如拱璧,集友复加校雠,亟谋重梓印行,发幽光而著潜德,诚古君子之用心也。
携诗示余,属为序,辅深愧不文,辞不获已。
诵其诗缠绵悱恻,言浅而意深,可以示惩,可以示劝,《三百篇》温柔敦厚之旨,先生其独有会心乎!
自号野人孔子从先进之意也,野人而更进乎君子者也。
名其诗曰《陋轩》,颜子乐箪瓢之意也,愈陋而愈贤者也。
于戏!
若两先生者,均以极贫之盐丁,而一念自克,遂能奋起庸俗之,上与孔子为徒。
王子能传孔子道者也,吴子能传孔子之诗者也。
殊涂同归,后先一辙。
野人先生之诗为诗者可也,谓野人先生之诗即心斋先生之道,亦无不可也。
吾读吴野人之诗,吾益叹《三百篇》之有功于世道人心为匪浅也,宜乎吾友杨君之亟谋梓行也。
民国九年夏历庚申三月禹县硕甫撰于扬州
汤之锜清 1621 — 16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1—1682 【介绍】: 江苏宜兴人字世调
以信奉宋周敦颐主静之说。
四方从学者甚众。
不肯就延陵东林书院讲席。
对朱、陆异同及王阳明学说,认为多辨论无益,惟身体力行最为紧要。
有《偶然云集》。
曹本荣清初 1622 — 16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2—1665 【介绍】: 湖北黄冈人字欣木号厚庵
顺治六年进士,授秘书院编修,官至国史馆侍读学士
学术宗王阳明致知之说,病重时尚与弟子论学。
(⊙ 《清史列传》卷六六)
张烈清 1622 — 16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2—1685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武承
康熙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
旋召试鸿博,改编修
累迁左春坊左赞善
治理学,以程、朱为宗,作《王学质疑》,驳王守仁《传习录》。
治经深于《》,有《读易日钞》。
另有《孜堂文集》。
张贞生清 1623 — 16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3—1675 【介绍】: 江西庐陵人字干臣号篑山
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间累官侍讲学士
请罢大臣巡方之差,以为徒扰百姓,无益吏治,坐降二级。
治理学,初主王守仁良知之说,后宗朱熹
去官后构我师祠,又捐宅为诚意书院。
有《庸书》、《玉山遗响集》、《唾馀随录》、《圣门戒律》等。
汤斌清 1627 — 16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7—1687 【介绍】: 河南睢州人字孔伯一字荆岘号潜庵
孙奇逢弟子。
顺治九年进士,授国史院检讨
康熙间,举博学鸿词
翰林院侍讲
历官内阁学士、江宁巡抚
苏州五通神祠,禁妇女游观,不准印售小说。
后官至工部尚书
治理学,笃守程朱而不薄王守仁
卒谥文正
有《洛学编》、《汤子遗书》、《潜庵语录》等。
赵忠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东阳人字济卿别号岐宁
陈其蒽弟子。
尊奉王阳明“致良知”之说。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军深入浙东,官民大乱,忠济仍讲学不辍。
熊赐履清 1635 — 1709
维基
熊赐履(1637年1月28日—1709年)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北孝感人,祖籍江西南昌,明末清初理学名家、官员,官至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
康熙帝老师的名义,曾经拉拢过顾炎武,有书简往来。
孝感熊氏为望族。
父熊祚延是明末生员,曾组织团练,不屈而死。
张献忠湖广时,熊赐履家中数十口被杀,熊赐履随母活命。
顺治丁酉科二名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会试七名,熊赐履中式三甲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检讨
任国子监司业弘文院侍读康熙七年(1668年)秘书院侍读学士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武英殿大学士
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内阁票拟嚼签案回籍,后寓居江宁府(今南京)清凉台,在家闲居十余年,与毕嘉密切来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召任礼部尚书
时人谓“以王佐之才,为圣天子辅,启心沃心,兴起鸿业,天下莫不想望其风采。
熊赐履师宗程朱理学,提倡“非《六经》、《语》、《孟》之书不得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得讲。
”抨击王守仁之“心学”,认为“阳明之于圣学,只是胡说乱道而已。”。
康熙帝曾说:“许三礼汤斌李光地俱言王守仁道学,熊赐履惟宗朱熹,伊等学问不同”。
熊赐履曾攻击李光地“不识一字,皆剽窃他人议论”。
李光地则说熊赐履“不讲学问,但以明末门户人语说过”。
康熙帝对汉臣之间互相倾轧不满,说:“许三礼徐乾学荐举熊赐履,往者皆言熊赐履不好,今见朕起用熊,又言熊赐履好……熊赐履所作《日讲四书解义》甚佳,汤斌又谓不然。
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熊赐履多次请求解任。
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再上疏请求离任,帝许其以原官解任,但仍令食俸。
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初二日江宁织造曹寅奏报熊赐履病故,称其“于八月二十八日未时病故”。
江总督噶礼前往吊唁,“见其家穷,故以奴才盘川银与之,以资丧事”。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追怀故人,称:“每念旧劳,不忘于心”。
熊赐履有子三人,熊志伊、熊志契、熊志夔。
熊赐履逝世多年后,康熙帝曾让苏州织造李煦查看上元县熊家情形,并派人照顾。
当时,四十一岁的长子熊志伊“言语颠倒,悲喜不常,所患痰病未愈”。
年仅九岁的次子熊志契、八岁的三子熊志夔随生母龚氏生活,与兄长熊志伊分居。
李煦“至江宁织造衙门宣示谕旨,着曹頫照看熊赐履之子”。
著有《经义斋集》、《学统》、《闲道录》,《学规》等。
王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陕西合阳人字琴伯
崇宁知县
曾取王守仁著述分类编辑,为《三立编》。
彭定求清 1645 — 17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1719 【介绍】: 江苏长洲人字勤止一字南畇号访濂
康熙二十五年进士
自修撰至侍讲,在翰林四年,即回乡不出。
学术根底王阳明,为汤斌弟子。
立志解除当时朱陆门户之争,议论力求贯通。
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南畇文稿》。
康吕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陕西武功人字复斋号一峰
康熙间诸生,绝意仕进。
思欲倡王阳明学,刻苦数十年,自谓有得,以致良知为宗主,慎独为功夫,达体用一原、内外两忘之境。
其斋为慎独。
有《大学中庸日录》、《南阿集》、《慎独斋日录》。
秦云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开地号定叟
康熙间治理学,初以朱熹为正,兼取陆、王。
后颇疑王守仁所撰《朱子晚年定论》之说,乃著《紫阳大旨》以驳之。
戴晟清 1669 — 17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9—1735 【介绍】: 江苏山阳人字晦夫号西洮
万斯选弟子,并因而从黄宗羲问学,传王守仁刘宗周之学。
藏书极富,不事进取。
有《寤研斋学文、学诗》。
向璿清 1682 — 1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2—1731 【介绍】: 浙江山阴人字荆山号惕斋
初信王阳明“致良知”之说,立辅仁会,相与讲究。
一言一行,均有法度。
里中视为痴人。
六七年后,读《高忠宪公年谱》,乃弃其所学,改宗程朱。
此后反省更密,平日偶有小过失,必痛自责备。
有《志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