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凌世韶(16世纪—17世纪),字苍舒,直隶徽州府歙县人,江宁县籍,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祯三年(1630年),凌世韶参加应天乡试,中式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成甲戌科进士,获授福建福清知县,因为催收租税不力造贬谪为汀州经历,之后曾担任宁化知县、处州推官及户部河南司主事。弘光朝,改任郎中,参与金声的义师,兵败后到天兴谒见隆武帝,升任尚宝司卿;福京失陷,他到黄山出家为僧,法名大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贤,字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生有奇秉,性厌薰惺。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薙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稍自蓄发,貌为慰解。后投武源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䛡有省。归葬二亲,复参證于云门,及闻金粟密道风崇峻,决志归依。明崇祯辛未,密迁天童,随入侍寮。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密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去经二载,密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属贤曰:“付汝为众去。”自是,当湖青莲请贤开法。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贤主持。丁酉,迁嘉禾栖真。己亥,迁宜兴善权。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马涧。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著有语录行世。
维基
王忠孝(1593年7月21日—1666年5月31日),字长儒,号愧两,福建惠安南埔乡沙格村(今惠安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明末政治人物。明朝、南明时期王忠孝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六月廿三日(1593年7月21日)。崇祯元年(1628年)王忠孝中进士,并授户部主事,由于个性耿介,以及任官尽职、不徇私包庇的关系,所以得罪宦官邓希诏,先后两次遭构陷,入狱长达28月。崇祯十七年(1664年)甲申之变后,王忠孝投入福王朱由崧(后来的弘光帝)幕下为反清而努力。南明弘光帝授之为绍兴府知府,擢副都御史,王忠孝推辞不受。隆武帝朱聿键授王忠孝兵部左侍郎,后辞。永历帝授之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再次辞而不受。
维基
朱继祚(1593年—1649年),字立望,号胤冈,福建莆田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崇祯时,累升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四年任会试同考官。历任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因人言罢官。南明弘光帝时,重新启用。后隆武帝召为东阁大学士。隆武帝逝,朱继祚被清军俘后释放。鲁王监国时,朱继祚在家乡莆田举兵响应,顺治五年七月兵败被俘,六年正月初十日在福州就义。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节。
维基
曹勋(?—1655年),字允大,号峨雪,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启元年(1621年),曹勋中式浙江乡试举人(经魁)。崇祯元年(1628年)会试第一,殿试登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任经筵展书官、当值起居注;崇祯七年(1634年)主持会试,取录得许真等二十一人位名士,后来这些人都以节义显贵。温体仁在朝廷排除异己,他总是公正无私,绝不屈服,暗地补救保护清流,包括章正宸弹劾王应熊通内,在他斡旋才免于入狱,之后他负责册封鲁王朱寿镛,很快请求辞官供养母亲。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朝廷再次起用他,担任詹事府左谕德、左庶子侍读,晋官詹事。弘光帝即位,徵召曹勋和吴伟业,他说:「国难当前,臣子怎能安枕呢!」写诗诀别母亲,诗歌中有「孙儿幸免为徐庶,报国难当是李纲」的句子,得任命掌管翰林院;当时朝廷门户对峙,他在讲筵间直陈问题,但无人听取,因母亲逝世归乡。隆武帝即位,起用他为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福京失守后隐居在松江的干巷,自称「东干钓叟」,不接受清朝荐举,到永历九年(1655年)去世。
维基
谢泰宗(?—17世纪),字默寘,浙江宁波府定海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谢泰宗是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浙江乡试举人,次年(1637年)联捷进士,授广东番禺知县。县境盘古十八峒流寇长期未能剿灭,渠帅苏凤宇称王,号称万人;他出任南路监军剿灭流寇,用计抓获得苏凤宇。其同党潜伏山巅计划劫回首领,苏凤宇望见后大叫令绳子断裂,士兵不敢靠近;他立刻下马手与其搏斗,终于在军前斩杀苏凤宇示众。部下参将打算杀掉投降的数百人,拿出金盘玉带为献礼,他严词拒绝,令降兵免被杀害。谢泰宗因功迁任工部都水主事,遭中伤而谪为福建泉州推官。流寇入侵时,巡行视察;不久调任南安,因贪污被罚八千金助饷。隆武帝继位,黄道周推荐担任兵科给事中,受命前往浙江;福京失陷后加入柴楼军队,不接受张存仁推荐,到七十岁时去世。
维基
余日新(?—17世纪),字君文,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启元年(1621年),余日新中式辛酉科浙江乡试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登进士,授福建漳浦县知县,在当地严厉执行保伍法、建筑堡垒防治流寇,又减省税项和馀羡,得黄道周重视。之后他出任御史巡按山东,任内捐出通赋,暂停胶州、莱州海运,上陈三府俵马杂役的害处害以及中止关宁供应米豆之;又推荐刘宗周、惠世扬、郑三俊、黄道周、章正宸,弹劾陈启新、赵之龙。不久,因抵禦流寇有功,转为太仆少卿,未起行就因为济南已经失陷而回乡。弘光时,余日新和贪污的前巡按苏松御史王志举都被传讯审问,不过王志举已经降清,也因为没有證据而不了了之。隆武帝继位,起用他为贵州道御史,升官大理卿,福京失守后入山研读《易经》直到去世。
全台诗
卢若腾(1600~1664),字闲之,福建金门人,因金门为唐代时监牧地,故号牧洲。〖参考林树梅〈明自许先生传〉,《?云山人文钞》,福州:福建师范大学馆藏。〗明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居官洁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禦史,后加兵部尚书。清军南下,若腾守平阳,力战,腰臂中矢,遇水师救出。闻闽败,隆武帝被俘,痛愤赴水,?同僚救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徐孚远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庵)」,一意著述。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维基
来集之(1604年5月7日—1683年),号元成,晚年自号倘湖,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来集之生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崇祯八年(1635年)的选贡贡元,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式己卯科应天乡试举人,次年(1640年)联捷庚辰科进士,先在兵部观政,授安庆推官。当时安庆遭张献忠蹂躏,他就白天筹集粮食,晚上巡逻城墙,镇标将贪污苛扣兵饷令部下作乱,他竭力开导给回全饷,士兵因而安宁,流寇三次逼近也安然无恙。凤阳总督马士英招募贵州兵马,道经徽州肆意抢掠,人民杀伤数名士兵,马士英大怒,命令来集之用乱民律处死人民,他反驳:“人民杀的是劫贼,并非杀兵,他们无罪,不要追究。”适逢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带兵东下,他驾船迎见,握手结交,因此下江地区无恙。弘光帝继位,马士英当政,顾念其才干而召任他为兵科给事中,打算让他依附自己,他却拒不赴任,被改授职方司主事,不久得他人疏荐,仍任兵科。杭州沦陷,来集之和从兄来方炜募兵到七条沙与于颖会合,隆武帝原官起用,在监国鲁王朝廷累升为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舟山陷落后辞官杜门,婉拒清朝荐举博学鸿儒,写下《易图亲见读》、《易隅通卦义》、《一得春秋志》、《在四传》、《权衡樵书初二编》、《南行偶笔载》、《笔倘湖近刻》等作,又照顾灶户,提议照田均派贫改善其生计。他曾分考崇祯十五年壬午科应天乡试,取录戚藩等九人,获海内人推崇。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壬戌十月二十七日子时去世,享年七十有九。妻子杨氏是诸生杨雪门之姊,他去世后投水而死,孙子来燕雯则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4—1661
【介绍】:
明末清初福建南安人,字飞皇,小字一官。初在海上起兵,往来日本、闽浙间。崇祯元年,受福建巡抚熊文灿招降,助平刘香等,累官总兵。福王时,封南安伯。南京陷落后,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进封平国公,操纵隆武政权。顺治三年,清兵入闽,不听其子成功劝告,不战而降。后迁往北京,为清廷所杀。
维基
汤来贺(1607年—1688年),原名来肇,字佐平,改字念平,号惕庵。江西南丰县人,明末政治人物、散文家、诗人。崇祯十三年进士,初任扬州府推官,政绩超群。弘光时,累升广东佥事。隆武时,为绍宗输饷,加兵部侍郎、广东巡抚。事败回乡,曾主白鹿书院讲席。黄端伯门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授扬州府推官,以廉洁著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总兵高杰领军南逃,投奔南京福王政权,封兴平伯,位列四镇,领扬州。由于高杰军风纪极差,恶名昭彰,扬州士民坚拒其入城。高杰下令攻城,汤来贺与知府马鸣騄等坚守月馀。史可法奇其才,推为天下治行第一,擢刑科给事中,弹劾马士英,不报。不久,改主事,出为广东按察使司佥事,以仁孝收服海盗罗亚福,晋左布政使。唐王在福建登极,改元隆武,但苦于资财不足,准备投靠湖广何腾蛟。汤来贺从广东经海路运来饷银十万,帝大喜,擢户部侍郎,改兵部,兼广东巡抚,因与何吾驺不和去职。桂王在粤东即位,以都御史征召,不应。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将谭泰派人征召,汤来贺婉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汤来贺受江西巡抚安世鼎等聘请,主白鹿书院讲席,制定学归,增设教职,一时间学者云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年八十二。门人私谥文恪。入祀乡贤祠。
《藏山阁文存》六卷、《诗存》十四卷、《田间尺牍》四卷,桐城钱饮光先生遗著,同邑萧氏所庋之钞本也。犹忆幼时读方望溪文集,即稔先生为胜朝耆旧,与杜于皇辈同以诗鸣。其后复于国初诸家集中,杂触杂受,以得先生之言行。已而于吴中获见先生《易学》,知其演倪、黄绪馀,为治易者别宗。先生暮年尝躬至吴会,刊所著诗文全集,鬻诸市以自供,故其《致王安节书》有「拙刻付坊间,何法得推行」等语。然则此椠当为先生刻全集时所自芟存之别本,盖其中多据事直书、且有忌讳语,易罹文网故也。
先生少有声闻,为当时江表诸布衣之一,与方密之诸人友善。明都既覆,福王由崧为马士英拥立于南京,阮大铖以阉党久锢之馀,竟缘马起用,挟《南都防乱檄》之憾,修怨东林,党祸甚炽,羼先生名于党籍,名捕四出,先生乃亡命三吴,幸免。俄而南京破,福王被执,先生因佐嘉善钱柄起义兵,柄故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也。顾不崇朝,遇战即败死,先生又幸免。会闽中立唐王聿键,间关赴之。至则早为黄漳浦所荐,谒选,授推官,得吉安,值疆臣已前举人题补矣,乃改授延平。未几,闽破,粤中立桂王由榔。先生复度岭走粤,连上二疏,请急经营江西,以图恢复中原,引两汉关中、河内为喻,其言咸中历物之意,关于当时存亡大计至切,顾竟不见用。会集投奔诸臣廷试,先生得庶吉士、翰林院教习。居粤二年,亲见武夫悍恣,纲纪陵夷,大势已去,不可复为;重以孙可望挟封事起,内溃之势尤岌,先生乃引归,遂以文学箸述终老,克享大年。此其生平之大略也。
尝谓明室之亡,讵非人谋之不臧耶?怀宗旧劳于外,习知天下险易、民生息耗,又复怀澄清之志,宜有拨乱反正之功矣。然因偏愎自用,好行小慧,以操切之术行政,遂为温、周诸奸所挟持,终其身末由觉悟。而当时贤人君子,则被杀逐、遭廷杖者接踵不绝,求跂息之安而不得。迨至国破之馀,诸王踵起,救死不暇,犹扇党锢之馀波,弃大谋而安晏毒,其时朝臣镇将,又颠倒于恩雠我尔之痼见,弘光短祚,仅为宵人傀儡,其馀小腆残腊,且蹙蹙于悍将骄卒之手,生息于其肘腋,虽欲蕲存,抑胡可得?顾今夷考其世,当时牧相百僚,实多贞干练事之人,皆中屏藩之选;下至里闬之士,怀忠信、笃道义,匹夫匹妇,临危不改而致命遂志者,项背相续,绝非历代末叶所及。本朝入关定鼎,其风流馀韵犹能泽及百年,何其盛也!
夫以如是之人材,而终不获致安危扶倾之效,明室之亡,转如拉枯摧朽,此其原因虽甚駮杂,今为简语以明之,则从来专制之朝,皆行迫狭酷烈之法,始也,虽能凭假天然之力以振一旦;既也,天然之力浸穷,乃至无复可以相假,朽索驭马,其势终必逸去而无幸。当此之时,虽有善者亦无如何,此俚俗所以有「一姓不再兴」之谚,殆为专制言也。乌虖!世之君子观于明亡受祸之惨,与夫今日大势之所向,而犹欲守一覕之见,师其成心以断制天下,斯非所谓大惑不解、大愚不灵之至者耶!歙县汪德渊。(《藏山阁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维基
张若仲(?—17世纪),字声玉,号次峦,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丹山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祯九年(1636年)中式丙子科福建乡试第七名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进士,授益府长史,以礼对待宗室,向益王朱慈𤆃建议追崇宽大、切勿严峻,不获接纳,他以辞官争谏使益王动容;不久因为母亲患病请求乞退休归乡,母亲死后于坟墓搭建小屋守卫,听到狐兔嚎叫总会流泪。隆武帝起用张若仲为江西布政使司参议,福京失守后跟随兄长在丹山居住五十年,务农自足,穿著起居犹如野人,并拒绝清朝将领拜见。年八十四,以寿终,乡人称若仲兄弟为丹山二先生而不名,与兄若化同祀乡贤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6—1689
【介绍】:
明末清初江西宁都人。原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曾参南明唐王军事。败后为僧出游。回里筑六松草堂。以后出游东南,居苏州光福二十余年。晚年以笔舌糊口四方,卒于京师。曾选同时人诗为《过日集》,又有《六松草堂文集》、《西崦草堂诗集》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1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性佳氏。崇德间,破明定州,赐勇号,授参领。顺治间,从攻明唐王,旋攻姜瑰,皆有战功。康熙间,官至盛京将军。
词学图录
石涛(1642-1707) 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乙酉(一六四五)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又号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一枝叟、零丁老人等。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有名句云"搜尽奇峰打草稿"。 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代表人物。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八分隶,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著有《画语录》,精癖卓绝,词义奥衍不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