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应如南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应如姓胡氏浦江人
幼默记多闻,尤善《持论》,来学上竺,慈辨深器之。
尝往灵山访同志,出六能义反覆辨诘,彼义堕负,应如即揭竿系帛,因谓之曰:“西竺破敌则竖胜幡,道场埄魔亦表胜相,今法战既胜,当揭一竿。
”人畏其烈,目之虎子。
慈辨南屏通相三观之旨,秘不授人,玉慧觉祈请尤力,许子夜为密说。
应如知之,陟挮揭瓦,伏身窃听,飞雪翻空,背若被铠。
旦白慈辨曰:“我于通相三关,若有冥授,即录其言,以示一众。
慈辨怒曰:“应如盗法!
绍圣初,主越之圆通,尝因讲散,谓待者曰:“今日东风吹教法过浙西去,使眼中有耳者得以有闻。
绍兴三年,迁上竺,兀术焚荡之馀,唯存藏室,有劝其营建者,则曰:“我但流通大法耳,他日自有兴造者。
”尝以偈示人曰:“吾传知者,一性之宗。
三千实相,妙空假中。
一念法界,生佛体同。
凡圣一如,善恶理融。
毗卢身上,湛若虚空。
达斯旨者,法法圆通。
左之右之,受用无穷。
”释家称如虎者三人,神照四明道,与应如而三也。
一夕,别大众,归寝而终,塔于寺西北隅,有教义名《指难集》。
弟子崇先、怀志、白莲、慧仙皆足世其业。
释处谦北宋 1011 — 1075
全宋文·卷九九○
处谦(一○一一——一○七五)字终倩俗姓潘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大中祥符元年泰山覃恩得度,出参诸名师,归继契能法席。
住白莲院,号冲悟大师
前后十坐道场,赐号神悟,终住南屏
熙宁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
著有《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存)。
见《释门正统》卷六,《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六。
处谦
永嘉潘氏。
处胞三年。
九岁出家。
谒神炤。
大明圆顿之旨。
然三指供佛祈妙悟。
未几。
擢居第一座。
炤以止观一帙。
授之曰。
汝当建大法幢。
恨吾不之见耳。
后屡主大刹。
道化隆振。
旨署神悟之号。
丞相王安石
与一时朝贤。
竞为歌诗。
以赞其德。
郡大旱。
师至龙湫
为龙语。
忽大风黑云从湫起。
骤雨如注。
师四十年中。
十坐道场。
讲唱无倦。
登门受法者。
三千人。
熙宁乙卯四月
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
乃曰。
吾得无生。
日用久矣。
今以无生。
而生净土。
遂寂。
弟子塔其全身。
杨无为
为之铭。
师与咸。
同出神炤。
人称神炤之门
二处一身云。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处谦姓潘氏永嘉人也。
母感异兆,见瑞云入怀,娠三年而生。
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
能得教旨于昱法师,讲道不倦。
天台自智者以来,以炉拂传授为信,至能已四十世。
乃慨然曰:“得法在心,岂在器乎?
”乃藏之。
天台道场,遂不复传。
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诏天下寺观得度一人。
遭际覃恩,乃得度牒,往学于天竺慈云。
复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
末几,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观一帙授之。
已而言归乡邑,卒继契能之席。
道不在器,斯言乃验。
后迁慈云妙果赤城,讲道益振。
少师李端悫请主白莲。
北海郡高行,诏锡号为“神悟禅师”。
王丞相安石与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
郡大旱,龙湫祈雨。
俄而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
后十馀年将归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若。
赵内翰陈舍人,与杭之无择禅师,以宝阁净住南屏天竺诸胜,前后相乞请者不绝。
遂十坐道场,历四十年,讲演无间,登其门者三千人。
宋熙宁乙卯四月丙,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
”即入定寂然。
塔于南屏之右,无为扬杰为之铭,词甚清洁,见于别集。
惟湛北宋 ? — 1073
惟湛字广灯嘉禾人
入道双林,覃恩得度,首谒神照,复往依广智,后敷讲于云间
超果天台一宗,振于三吴,自湛始。
熙宁六年,坐逝,舍利无算。
释有严北宋 1021 — 1101
全宋文·卷一三六○
有严(一○二一——一一○一)字昙武号楂庵俗姓胡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十四受具戒于阅寿禅师,复谒神照法师学台教,博通三藏,潜志净土。
台州崇善寺
晚岁隐居,庐于楂木之傍,二十年中,专事净业。
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一。
著《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四卷,今存。
见《释门正统》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有严
台之临海胡氏子。
母将孕。
号痛顿什
其兄沙门宗本曰。
是必有异。
若生男当出家。
母闻合掌以许。
既而痛止。
果生男。
六岁从师。
十四受具戒阅寿禅师
心赋若有所悟。
即往东山
谒神炤。
于一心三观之道。
法华三昧之行。
莫不神解。
而躬行之。
尝读止观。
至不思议境。
曰。
万法惟一心。
心外无一法。
心法不可得。
是名妙三千。
初主无相。
慧因法真
赤城迁东掖。
举师以代。
尝谓。
去佛久远。
人迷自性。
凡宣演之际。
必近指一心。
使之易领。
闻者皆能有入。
绍圣中
郡请主东掖。
师曰。
智者年未五十。
已散徒众。
吾老矣。
可堪此耶。
卒不赴。
隐居故山东峰
庐于楂木之傍。
自号楂庵
一钵无长物
躬拾薪汲水。
食唯三白。
二十年中。
专事净业。
安养为故乡。
作怀净土诗八章。
辞情凄切。
人多乐诵。
母病目。
师对观音。
想日精摩尼手。
母即梦神擎日当前。
觉而目明。
师于三昧中。
多获瑞应。
不可枚举。
建中靖国元年
定中见天神。
告曰。
师净业成矣。
又梦池中生大莲华。
天乐四列。
乃作饯归净土之诗。
越七日。
趺坐而化。
以陶器。
塔于庵北。
有光在塔。
如月形。
三夕乃没。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有严字楂庵姓胡氏临海人
六岁侬灵鹫从师,年十四进具。
东山学于神照,契一心三观之旨,修法华三昧。
寻主赤城寺。
绍圣中,隐故山东峰,卢于楂木之旁,因以为号。
有严戒律,一钵之外,不蓄分寸。
所修三昧,每见瑞应,专事净业。
其所谕述多激劝往生。
建中靖国元年孟夏,一日入定,若天神降空中曰:“师戒珠圆,净业成矣。
”又梦池中大莲华,天乐围绕,乃作《自饯诗》示众。
后七日跏趺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