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法圆唐末宋初 900 — 973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周显德中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亲问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无皴皲之患。
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神福山逝多林兰若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通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王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通。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师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质。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修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孔宜北宋初 941 — 9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1—986 【介绍】: 兖州曲阜人字不疑
孔子四十四代孙,孔仁玉长子。
进士不第。
太祖乾德中诣阙上书,述其家世,诏以为曲阜主簿
太宗召问孔子世嗣,诏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
通判密州,迁殿中丞
雍熙三年随军北征督军粮,涉拒马河溺死。
杜叔詹五代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秦人
吴越
宋太祖开宝中,为平江军节度使,敬贤爱士,颇有惠政,尝重建孔子以劝学。
后又除静海军节度使
钱俶纳土归宋,叔詹户部尚书
边仿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华州郑人
边翊从子。
太宗雍熙初吴越钱氏纳土,仿首为昆山,作夫子,兴县学,玺书奖劳。
仕至殿中丞
李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华阳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号谷子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以学行为乡里所称。
甚得张咏器重。
累官知荥州。
神宗熙宁中致仕。
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
有《孔子弟子传赞》、《道德经疏》、《张乖崖语录》、《谷子》及歌诗杂文。
全宋文·卷一八九
李畋字渭卿自号谷子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以学行为乡里所称。
知州张咏敦勉蜀士就举,遂登淳化三年进士第
历授恒宁主簿国子监说书
天圣初大理丞泉州惠安县
终知荣州
熙宁中致仕归,卒年九十。
有《孔子弟子传赞》六十卷、《张乖崖语录》二卷、《道德经疏》二十卷、《谷子》三十卷、《该闻录》十卷(存一卷)、歌诗杂文七十卷等。
见《渑水燕谈录》卷六,《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宋史·艺文志》,雍正福建通志》卷三○。
又《宋史翼》卷二六有传。
胡仲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洪州奉新人字咸和
胡仲尧弟。
太宗淳化五年,奉兄命,至阙贺寿宁节。
帝召见,特授试校书郎
真宗咸平三年,复至阙贡土物,改大理评事
建本县孔子,颇为宏敞。
后以光禄卿致仕。
卒年七十九。
赵恒北宋 968 — 1022
全宋文·卷二一二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
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
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
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
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
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
践位之初,勤于政事,凡置十五路,令各路转运使更互赴阙,询以天下物宜、民间利病;诏蠲放五代以来欠税。
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进,宰相寇准坚请,乃亲征,遂与契丹订澶渊之盟。
后渐怠于政事,景德末迎奉天书,改元大中祥符
于是东封泰山,谒,西祀汾阴,又广建宫观,岁用日增。
在位二十六年,年号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有《注四十二章经》一卷(存),又《玉海》引《中兴书目》著录《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今存六卷)、《正说》十卷、《承华要略》二十卷、《静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
事迹详《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纪》。
张方北宋
全宋文·卷一九六
张方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九经科出身,咸平末朝奉郎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抚州
见所撰《夫子堂记》。
段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晋江人
真宗咸平五年将仕郎仙游,筑,兴学校,扶植风教。
全宋文·卷一九五
段全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多学能文。
咸平五年仙游县,尝迁学于县南,作孔子像,据《三礼图》作七十二子像,以扶植风教,作兴士类,邑人慕之。
见《万姓统谱》卷一○一、雍正福建通志》卷三○。
孔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兖州曲阜人
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宜弟。
太宗雍熙二年进士
真宗时殿中丞通判广州,以清洁闻,及被召,蕃酋争持宝货以献,皆慰遣之。
召改太常博士,令知曲阜县,专主祠庙。
仁宗宝元二年尚书工部郎致仕
卒年八十九。
孔道辅北宋 986 — 10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6—1039 【介绍】: 兖州曲阜人字原鲁
初名延鲁
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
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学究出身,五年复举进士及第
仙源县
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知泰五州留守南京
召为左正言知谏院,受命日,上书请章献太后归政天子。
论奏曹利用罗崇勋窃弄权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
仁宗明道二年权御史中丞,以谏废郭后出知泰州,徙兖州
复入为御史中丞,性鲠挺特达,遇事弹劾无所避。
因为程琳辨,出知郓州,道卒。
全宋诗
孔道辅(九八六~一○三九)字原鲁初名延鲁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四十五代孙。
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迁知仙源县
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历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
出知郓州青州,还判流内铨
复出知、许二州,徙应天府
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召为右谏议大夫
出知泰州,徙徐州兖州,在兖三年,复入为御史中丞
宝元二年(一○三九),出知郓州,至韦城卒,年五十四(《临川先生集》卷九一《给事中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志铭》)。
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三五九
孔道辅(九八六——一○三九)初名延鲁字原鲁兖州仙源(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
大中祥符五年进士,释褐彭原幕,擢知仙源县,主孔子祠事。
召为左正言,未几为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奉使契丹
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出知郓州,徙青州,还判流内铨,复出知、许二州,徙应天府
明道二年,召权御史中丞,因谏止废郭皇后,出知泰州,徙徐州、衮州,复入为御史中丞
宝元二年,因言程琳事,为宰相张士逊所卖,出知郓州,道卒。
事迹详张宗益《宋守御史中丞太尉孔公后碑》(《阙里志》卷二四),《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孔旼北宋 994 — 10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1060 【介绍】: 兖州曲阜人,隐居汝州龙兴龙山滍阳城字宁极
孔子四十六代孙。
性孤洁,喜读书。
乐闻人之善,动止必依礼法。
环所居百余里,人皆爱慕之。
人争讼,不听有司而听
仁宗庆历七年,州以行义闻。
嘉祐三年,以荐授秘书省校书郎
四年除守光禄寺丞致仕。
有《易大衍》。
全宋文·卷四○九
孔旼(九九四——一○六○)字宁极孔子四十六代孙,隐居汝州龙兴县(今河南宝丰龙山滍阳城
仁宗嘉祐二年六月孙抃荐,授秘书省校书郎致仕。
居数年,召为国子监直讲,辞不赴,即迁光禄寺丞
顷之,起知龙兴县,复辞。
嘉祐五年卒,年六十七。
王安石孔处士墓志铭》(《临川集》卷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六,《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上有传。
释契嵩北宋 1007 — 1072
禅师名契嵩
字仲灵
自号潜子
藤州镡津李氏。
七岁。
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
十三得度受具。
十九游方。
宁风有异女子姚。
精严而住
时年百馀岁。
面如处子。
造焉。
女子留之信宿。
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
以问女子。
女子曰。
噫此龙吟也。
闻者瑞徵。
子当有大名于世行矣。
无滞于是。
下沅湘。
衡岳
神鼎諲禅师
与语奇之。
然无所契悟。
游袁筠间。
受记莂于洞山聪公
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
而诵其号。
必满十万。
乃𥨊以为常。
自是世间。
经书章句。
不学而能。
是时天下之士。
学古文。
韩愈拒我。
以遵孔子
东南有章表民
黄聱隅
太伯
尤雄杰者。
学者宗之。
作原教论十馀万言。
明儒释之道一贯。
以抗其说。
读之者畏服。
未几复游衡岳
罢归著禅宗定祖图。
传法正宗记。
其志盖悯道法陵迟。
博考经典。
以佛后摩诃迦叶。
独得大法眼藏。
为初祖。
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
为二十八祖。
密相付嘱。
不立文字。
谓之教外别传。
书成游京师
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
奏之仁宗皇帝
览之加叹。
传法院
编次入藏。
下诏褒宠。
赐紫方袍。
号明教
再奏辞让。
不许。
宰相韩琦大参。
欧阳脩
皆延见而尊礼之。
留居闵贤寺。
不受。
再请东还。
于是律学者憎疾。
相与造说以非之。
益著书。
援引古今。
左證甚明。
几数万言。
禅者增气。
而天下公议。
翕然归之。
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
写偈曰。
后夜月初明。
吾今独自行。
不学大梅老
贪闻鼯鼠声。
至中夜而化。
阇维敛六根之不坏者三。
顶骨出舍利。
红白晶洁。
状如大菽。
常所持数珠。
亦不坏。
道俗合诸不坏。
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
阅世六十有六。
坐五十有三夏
有文集总百馀卷。
六十万言。
其甥法澄
克奉藏之。
以信后世。
钱塘佛日禅院(或云惠日禅师)。
密学蔡公襄所请也。
东坡曰。
吾入吴尚及见
其为人常瞋。
以瞋为佛事云。
赞曰。
是身聚沫耳。
特苦业所持。
寔本一念。
首楞严曰。
由汝念虑。
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
汝身何因。
随念所使。
然但名为融通妄想。
念常清净。
正信坚固。
则名善根功德之力。
嵩生而多闻。
好辩而常瞋。
死而火之。
目舌耳毫为不坏。
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
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
及其化也。
多雨舍利。
譬如太平无象
而烝枯朽。
菌芝
其尤著闻者。
聪公可谓有子矣。
释洪英北宋 1012 — 1070
禅师名洪英
出于陈氏。
邵武人
幼警敏读书。
五行俱下。
父母钟爱之。
使为书生。
不食。
自誓恳。
求出家。
及成大僧。
即行访道。
东游至曹山
依止耆年雅公。
久之辞去。
登云居。
眷岩壑胜绝。
为终焉之计。
阅华严十明论。
至为真智慧无体性。
不能自知无性。
故为无性之性。
不能自知无性。
故名曰无明
华严第六地。
曰不了第一义。
号曰无明
将知真智慧本无性。
故不能自了。
若遇了缘而了。
无明灭矣。
是谓成佛要门。
愿以此。
法绍隆佛种。
然今诸方。
谁可语此。
良久喜曰。
有积翠老在。
即日造黄檗
南禅师于积翠。
夜语达旦。
南公加敬而已。
时座下龙象杂还。
议论。
尝倾四座。
声名籍甚。
尝游西山。
潘居士
同宿双岭
居士曰。
龙潭天皇时节。
冥合孔子
惊问何以验之。
曰。
孔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也。
师以为如何。
笑曰。
楚人以山鸡为凤。
世传以为笑。
不意居士
此语相类。
汝擎来。
我为汝接。
汝行益来。
我为汝受。
汝问讯。
我起手。
若言是说。
说个什么。
若言不说。
龙潭何以便悟。
此所谓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以世尊之辩。
亦不能加此两句耳。
学者但求解会。
譬如以五色。
图𦘕虚空。
鸟窠无佛法可传授
不可默坐。
闲拈布毛吹之。
侍者便悟。
学者乃曰。
拈起布毛。
全体发露。
似此见解。
未出教乘。
其可称祖师门下客。
九峰被人问。
深山里有佛法也无。
不得已曰有。
及被穷诘无可有。
乃曰。
石头大者大。
小者小。
学者卜度曰。
刹说众生说。
三世炽然说。
审如是教乘自足。
何必更问祖师意旨耶。
要得脱体明去。
譬如眼病人。
求医治之。
医者但能去翳膜。
不曾以光明与之。
居士推床惊曰。
吾忧积翠法道。
未有继者。
今知尽在子躬厚自爱。
双岭顺禅师问。
庵中老师。
好问学者。
并却咽喉唇吻。
道取一句。
首座曾道得么。
乾笑已。
而有偈曰。
阿家尝醋三赤喙。
新妇洗面摸著鼻。
道吾答话得腰裈。
玄沙开书是白纸。
于是顺公屈服。
以为名下无虚士。
有同参在石门
分座接纳。
作偈寄之曰。
万锻炉中铁蒺藜。
直须高价莫饶伊。
横来竖去呵呵笑。
一任傍人鼓是非。
熙宁元年
首众僧于卢山圆通寺
学者归之如南公
明年春
南公下世。
冬十月开法于石门
明年六月
知事纷争。
止之不可。
初九日谓众曰。
领众不肃。
正坐无德。
吾有愧黄龙。
维那
鸣钟众集。
叙行脚始末曰。
吾灭后火化。
以骨石藏普通塔。
明生死不离清众也。
言卒而逝。
阅世五十有九。
坐四十三
赞曰。
厌纷争之众。
而趋死。
又诫以骨石藏普通塔。
其以死生为儿戏乎。
晋魏舒丧其室。
一恸而止。
曰。
吾不及庄周远甚。
桓温殷浩儿时戏。
弃鞭。
取之。
后喜曰。
吾固知出吾下。
古人哭泣戏剧之间。
自验其材如此。
叹领众不肃。
而愧黄龙。
自鞭不赦。
可以为法哉。
孔延之北宋 1014 — 1074
全宋诗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
孔子四十七代孙。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同治临江府志》卷一二)。
钦州军事推官,历知洪州筠州新昌县,擢知封州,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
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司封郎中越州,移知泉州宣州
七年卒,年六十一。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又有《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
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志铭》。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孙,文仲武仲父。
庆历二年进士,授钦州军事推官,知洪州筠州新昌二县。
擢知封州,迁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改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即本路为转运使
越州,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熙宁七年,暴疾卒于京师
年六十一。
纂《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
曾巩司封郎中孔君志铭》(《元丰类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周敦颐北宋 1017 — 1073
全宋诗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历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
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
六年卒,年五十七。
敦颐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
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张载北宋 1020 — 10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77 【介绍】: 凤翔郿县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
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
范仲淹劝读《中庸》,乃博览群书,而反求之六经。
讲《京师,遇程颐兄弟,以为不及,于是撤坐辍讲,尽弃异学。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云岩
神宗熙宁初崇文院校书
寻称疾屏居南山下,读书讲学。
熙宁十年,以吕大防知太常礼院,以疾归,道卒。
门人欲谥明诚,后定谥献
宁宗嘉定中赐谥明公
其学以《》为宗,以《中庸》为体,以为法。
讲学关中,传其学者称为关学
有《正蒙》、《易说》等。
全宋文·卷一二九九
张载(一○二○——一○七八)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占籍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
少力学,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
以书谒范仲淹仲淹劝读《中庸》,遂精研六经。
尝讲《京师,与二程讨论道学之要。
嘉祐二年进士第,历祁州司法参军云岩渭州军事判官
熙宁初崇政院校书
对新法持异议,辞官归乡,隐居著述。
十年初,复召入朝,知太常礼院
同年十二月病卒,年五十八。
为理学奠基人之一,其学以《》为宗,以《中庸》为的,以《》为体,以为极,世称「关学」。
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等。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子全书》附)、《宋史》卷四二七本传。
王宗元北宋
全宋文·卷八九一
王宗元庆历八年卫尉丞扶风县事。
皇祐中商州酒税,有诗名,守清节,吏民畏之。
见《重刻夫子记题后》,雍正陕西通志》卷五四。
田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青州人
仁宗庆历二年,以著作佐郎朝城县,时值兵兴,大河以北赋调纷急,招抚流亡,免其赋役,以绥内外。
又创建孔子殿廷及圣像、礼器、宾馆、厨厩,仕者久得其便。
嘉祐间累官工部郎中集贤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