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谢慥北宋
全宋诗
谢慥富阳(今属浙江)人。
景温子(《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太庙斋郎(《会稽掇英集》卷五)。
高宗绍兴初,官将仕郎(《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一五)。
释守智北宋 1025 — 1115
全宋诗
释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陈剑州(今四川剑阁)人。
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后住潭州云盖,乃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九十一。
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五有传。
今录诗四首。
禅师名守智
生于剑州龙津陈氏。
幼依剑浦林重院。
沙门某。
为童子。
年二十三得度。
受具于建州开元寺
初出岭。
豫章
大宁宽禅师
法昌遇公
方韬藏西山
智闻其饱参诣之。
至双岭寺。
寺屋多僧少。
草棘满庭。
山雪未消。
见一室邃僻。
试揭帘。
闻叱诟曰。
谁故出我烟。
方附湿薪火。
藉烟为暖耳。
反走。
呼曰。
来汝何所来。
对曰大宁
又问。
三门夜来倒。
知否。
愕曰。
不知。
曰。
吴中石佛。
大有人不曾得见。
不敢犯其词。
知其为也。
乃敷坐具。
愿亲炙之。
使往谒真点胸
久之无大省发。
然勤苦不费剪爪之功。
及谒南禅师于积翠。
依止五年。
又见英邵武同安
南公殁。
游首众僧于石霜
谢师直闻其名。
以书抵曰。
果游岳道由长沙
幸屈临庶款晤。
师当恕其方以官。
守不当罪其坐致也。
师直
师直问曰。
庞居士马大师
无弦琴因缘。
记得否。
曰记得。
师直曰。
庞公曰。
弄巧成拙
是宾家是主家。
笑指师直曰。
弄巧成拙
师直喜之。
出世住道吾。
俄迁住云盖十年。
疾禅林便软暖。
道心澹泊。
来参者。
掉头不纳。
元祐六年
退居西堂。
闭户三十年。
湘中衲子
闻其接纳容入室。
则堂室为满。
为人耐枯淡。
日犹荷锄理蔬圃。
至老不衰。
政和四年
年九十矣。
潭师周穜仁熟
长沙佐诣山请供。
以老辞。
令佐固邀曰。
太守以职事。
不得入山。
属吏来迎意勤。
乃不往贻山门之咎。
登舆而至。
入开福斋罢鸣鼓。
问其故。
曰。
请师住持此院。
心知堕其计。
不得辞乃受之。
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说偈曰。
未出世。
头似马杓。
出世后。
口如驴觜。
百年终须自坏。
一任天下卜度归。
方丈安坐。
良久乃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经旬。
细民拨灰。
烬中犹得之。
坐六十六
赞曰。
余至云盖。
依止之二年。
详闻黄檗翠岩故时事。
曰。
南公黄龙
天下有志学道者
皆集。
南公视之。
犹不怿。
从容问其意。
曰。
我见慈明时。
座下虽众不多。
然皆堂堂龙象。
今例寒酸。
不上人眼。
佛法盛衰。
自今日始也。
云盖今又老矣。
丛林去南公已五十年。
当时号寒酸者。
亦不可见。
余因传其平生。
感之遂并记。
释祖心北宋 1025 — 11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僧。
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
少为书生。
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
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
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
黄庭坚曾师事之。
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
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
后继席黄龙。
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
南雄始兴人
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少为儒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
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
复上云峰,会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
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
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
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
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
黄庭坚曾师事之。
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
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
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师出于邬氏。
讳祖心
南雄始兴人也。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明年试经业。
而公独献诗。
得奏名。
剃发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于是弃之。
入丛林。
云峰悦禅师
留止三年。
难其孤硬。
将去。
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公至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试阅传灯。
至僧问多福禅师曰。
如何是多福一丛
曰。
一茎两茎斜。
僧曰不会。
曰。
三茎四茎曲。
此时顿觉亲见二师。
径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公从容游泳。
陆沉众中。
时时往决云门语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许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纤疑在。
不到无学。
安能七纵八横。
天回地转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岩真禅师
真与语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殁。
乃还黄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纳。
后来南公迁住黄龙
公往谒。
泐潭月禅师
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谓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乔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学之学。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医漳江
转运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禅学。
杨杰次公
而叹曰。
吾至江西
恨未识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见南也。
公立见公剧谈。
神思倾豁。
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
及情与无情共一体。
时有狗卧香卓下。
公以压尺击狗。
又击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无情自住。
情与无情。
如何得成一体。
公立不能对。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
又尝与僧论维摩曰。
三万二千师子宝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碍。
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
为别假异术耶。
夫难信之法。
故现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来自有之物。
何故更信。
曰。
若无信入。
小必妨大。
虽然既有信法。
从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楼阁门前才敛念。
不须弹指早开。
扄善财一去无消息。
门外春来草自青。
其指法亲切。
方便妙密。
多类此。
南公入灭。
公继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乐从事于务。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而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潭州
虚大沩以致公。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公曰。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已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
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天人师
今则不然。
挂名官府。
如有户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岂可复为也。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公至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公为举其纲。
其言光明广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识。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还同说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说。
其食要在自己亲尝。
既自亲尝。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达磨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亦复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显。
要在自己亲见。
若能亲见。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观一切语言文字。
皆是表显之说。
都无实义。
如今不了。
病在甚处。
病在见闻觉知。
为不如实知。
真际所诣。
认此见闻觉知。
为自所见。
殊不知此见闻觉知。
皆因前尘而有分别。
若无前尘境界。
即此见闻觉知。
还同龟毛兔角。
并无所归。
师直闻所未闻。
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
承谕昔时开悟。
旷然无疑。
但无始已来习气。
未能顿尽。
外无剩法者。
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
而欲尽之。
若起此心。
翻成认贼为子也。
从上以来。
但有言说。
乃至随病设药。
纵有烦恼习气。
但以如来知见治之。
皆是善权方便。
诱引之说。
若是定有习气可治。
却是外有法。
而可尽之。
譬如灵龟曳尾于涂。
拂迹迹生。
可谓将用心。
转见病深。
苟能明心。
外无法。
法外无心。
法既无。
更欲教谁顿尽耶。
公以生长极南。
少以宏法。
栖息山林。
方太平时代。
欲观光京师
以饯馀年。
乃至京师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
尽礼迎之。
庵于国门之外。
久之南还。
再游庐山
彭器资之守九江
公见之。
器资从容问公。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闻其说。
公曰。
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岭南能。
可以想见公人物。
黄龙南公
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
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众矣。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之见。
或慢谤。
承颜接辞。
无不服膺。
公既腊高。
益移庵深入。
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 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传。
赞曰。
公于南公圆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谁云秤尺平。
直中还有曲。
谁云物理齐。
种麻还得粟。
可怜驰逐天下人。
六六元来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随汝颠倒所欲。
斗七北斗八之语。
此老为克家之子。
呜呼陨此伟人。
世间眼灭。
惟此未尝不折。
读其陈迹。
尚若雨霁之
望东南之
皎然万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祖心
南雄始兴邬氏子。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惠全。
明年试经业。
独献诗。
试官奇之。
遂以合格闻。
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弃之谒云峰悦公
难其孤硬告行。
峰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会峰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后阅传灯。
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云云)。
此时顿觉。
亲见二师。
往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师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往见翠岩真。
真与语大奇之。
又见泐潭月。
月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为下乔入幽。
师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字之学。
朝宗百川。
南公使分座。
公迁化。
师继其席。
凡十有二年。
法道大振。
然性真率。
乐从事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守潭。
虚大沩以致。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以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天人师
今则挂名官府。
若编户民直。
遣五伯追呼之耳。
岂可复为。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为举其纲。
师直闻所未闻。
后一至京师
寻还庐岳
器资九江
问曰。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曰有。
曰。
愿闻其说。
曰。
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
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不往。
南公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师直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见者。
或慢谤。
承颜接词。
无不服膺。
腊既高。
益移庵。
深入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元符三年冬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云
释法恭北宋 1102 — 1181
全宋诗
释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俗姓林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
幼于栖真禅院祝发,师事则韶,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受具戒。
历住光孝、能仁、报恩、雪窦、瑞岩诸寺。
孝宗淳熙八年卒,年八十。
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
事见《攻愧集》卷一一○《瑞岩石窗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林氏
年十五出家,后从天童正觉禅师问道,既而遍参诸识。
历主光孝、能仁、报恩、瑞岩诸寺。
淳熙八年八月卒,年八十。
见《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九。
法恭
自号石窗叟
奉化林氏子。
其母感胡僧入梦而生。
落发受具戒。
南山律于湖心寺。
天童宏智名往从
问道。
兄事晖自得
昼夕危坐。
一日坐殿庑间。
偶闻僧语。
入耳清彻。
豁然开悟。
流汗浃体。
宏智
诘以所得非谬。
命居侍职。
既而遍参诸识。
见闲万年。
万年试为问。
师掩耳出。
草堂清公不许。
暂到入室。
师直造前。
夺拂子掷地上而出。
一众骇异。
黄龙忠
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
勘验学者。
师谓其侍者曰。
和尚此一络索作何用。
少顷一一拈起。
问。
过一机不来。
莫言不道。
侍者
乃撤去。
三年复归天童。
主藏钥。
为第一座。
分座说法。
宏智所举宗要。
师不为苟合。
智爱而畏之。
绍兴二十三年
光孝虚席。
越帅移书宏智
求一本色人补处。
智以师应命。
应天塔坏。
或请舍去。
师曰。
非我尚谁为耶。
塔成。
始行迁能仁。
隆兴改元
侍郎赵公四明
迎主报恩。
虏烬之馀。
前人兴造。
所未备者。
皆成之。
轩敞宏大。
遂为一城兰若之冠。
乾道六年
退居小溪之彰圣。
明年荣阳郡
起住瑞岩
辟舍宇以安众
开山田以足食。
建杰阁。
奉圆通大士。
轮奂甚美大。
参范公请移雪窦。
自得晖
归自净慈。
遂以雪窦还之。
复居瑞岩
淳熙八年八月
示微疾。
戒弟子。
毋以药石累我。
我将行矣。
以书招自得
来相见如平时。
付以后事。
作书遗别诸士大夫。
并常往来者。
迟明升座。
说偈而逝。
寿八十。
腊五十九。
师天姿挺特。
持律甚严。
累主大刹。
起居寝食。
率与众共。
不务缘饰。
无他嗜好。
峭直骨鲠。
不借人以辞色。
道者
力加提引。
慧而狂者。
必叱之。
临安净慈空席。
力请。
乃航海以避命。
皇子魏王作牧。
每加礼敬。
欲访师山间。
辞曰。
路远而险徒劳耳。
盖其严冷类此。
释元祐北宋 1030 — 1095
全宋诗
释元祐(一○三○~一○九五)俗姓王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
南岳下十二世,黄龙慧南禅师法嗣。
历住道林、玉涧、云居诸寺。
哲宗绍圣二年卒,年六十六。
禅林僧宝传》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四首。
禅师名元祐
王氏。
信州上饶人也。
年十三。
师事博山承天沙门齐晟。
二十四得度具戒。
南禅师黄檗
即往依之。
十馀年。
智辩自将。
气出流辈。
众以是悦之少。
不恤也。
南公殁。
去游湘中。
庐于衡岳马祖故基。
衲子追随。
重荆楚间。
谢师直潭州
欲禅道林之律居。
尽礼致
为第一世。
欣然肯来。
道林蜂房蚁穴。
间见层出。
像设之多。
冠于湘西
夷廓之。
为虚堂为禅室。
以会四海之学者。
役夫不敢坏像设。
自锄弃诸江曰。
昔本不成。
今安得坏。
吾法尚无。
凡情存圣解乎。
六年而殿阁崇成。
弃之去游庐山
康太守陆公畤。
请住玉涧寺。
王闻其名。
奏 赐紫方袍。
作偈辞之曰。
为僧六十鬓先华。
无补空门愧出家。
愿乞封回礼部牒。
免辜庐老衲袈裟。
人问其故。
曰 人主之恩。
而王者之施。
非敢辞以近名也。
但以法未等耳。
昔惠满不受宿请。
曰。
天下无僧。
乃受汝供。
满何人哉。
王安上舒王之弟。
问法于祐
以云居延之。
曰。
为携此骨。
归葬峰顶耳。
登舆而去。
疾诸方死必塔者曰。
山川有限。
僧死无穷。
它日塔将无所容。
于是于开山宏觉塔之东。
作卵塔曰。
凡住持者。
非生身不坏。
火浴雨舍利者。
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
凡僧化。
皆以骨石填于此。
谓之三塔。
绍圣二年七月七日
夜集众说偈而化。
时秋暑方炽。
而颜如生。
阇维得五色舍利。
有光吞饮映夺。
久乃灭。
山林忽皆华白。
阅世六十有六。
坐四十有二
清癯发白不剪。
风度英特。
说法好讥呵诸方。
自称王祐上座云
赞曰。
余少时游庐山
谒公于玉涧道林堂。
是时公方病起。
扶杖出依绳床。
瘦骨尽露。
神观超诣。
如世所画须菩提。
所示数语。
皆可诵。
呜呼今无复见此老矣。
其所施为。
补丛林甚多。
特载其一二。
矫蔽彰著者。
以激后学云。
释真如北宋 ? — 10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5 【介绍】: 僧。
抚州临川人俗姓闻
幼孤族寒,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寻祝发具戒。
后谒翠岩可真禅师,言下大悟
可真入寂,乃往沩山,讲法无虚日,常自役作十有四年。
哲宗绍圣初,诏住开封大相国寺智海禅院。
哲宗召见延和殿。
不久谠偈示寂。
为人刚简有高识,有舍利塔沩山京师两处。
全宋诗
释真如(?
~一○九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俗姓闻
大沩寺,称慕哲真如禅师,乃南岳下十二世,翠岩真禅师法嗣。
哲宗绍圣二年卒(《五灯会元》卷一二)。
禅师名慕哲
出于临川闻氏。
闻族寒。
又幼孤。
去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
为童子。
试所习。
得度具戒。
为人刚简有高识。
法为志。
以精严律身。
翠岩真禅师
游方时。
能识之。
真好暴所长。
盖人
号真点𮌎
所至犯众怒。
非笑之。
与之周旋二十年。
虽群居。
不敢失礼。
真住两刹。
阴相之成法席。
有来学者。
且令见侍者
谓人曰。
三十年后。
其大作佛事。
真殁。
塔于西山
心丧三年
乃去依止黄檗
遂游湘中。
一钵云行。
鸟飞去留。
为丛林重轻。
谢师直潭州
闻其风而悦之。
不可致。
会岳麓法席虚。
尽礼迎以为出世。
累日而后就。
俄迁住大沩
众二千指。
为所约束。
人人自律。
唯粥罢。
受门弟子问道。
谓之入室。
斋罢必会大众
诸方才月一再。
讲之无虚日。
放参罢。
自役作使。
令者在侧路人。
晨香夕灯。
十有四年。
夜礼拜持
视殿庑灯火。
倦则以帔蒙首。
假𥧌三圣堂
初犹浴。
至老不浴者十馀年。
绍圣元年有 诏。
大相国寺智海禅院。
京师士大夫。
想见风裁。
丛林以静退。
以畏烦闹。
不敢必其来。
受诏欣然。
俱数衲子至。
解包之日。
倾都来观。
至谓一佛出世
院窄而僧日增。
无以容。
则相枕地卧。
有请限之者。
曰。
僧佛祖所自出。
厌僧厌佛祖也。
安有名为传法。
而厌佛祖乎。
汝安得不祥之言哉。
爱人以德。
事不合必面折之。
说法少缘饰。
贵贱一目。
问学者。
赵州洗钵话。
上人何会。
僧拟对。
以手托之曰。
歇去。
自其分座接纳。
至终未尝换机。
明年十月初八日
无疾说偈。
与众别。
良久遂化。
阇维得舍利。
豆。
光洁明彻。
目睛齿爪。
皆不坏。
门弟子分塔沩山京师两处。
赞曰。
真如平生。
以身为舌。
比丘事。
及其霜露果熟。
则众圣推出。
予观其潜行密用。
于山间树下。
至于死生之际。
奇瑞之验。
乃在或天子之都。
其亦乘愿力。
而至者耶。
释圆玑北宋 1036 — 1118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
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殁,辞去。
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金陵圆通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
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
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
今录诗三首。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东吴
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十年
移住圆通
金陵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保宁虚席。
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作礼。
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乎。
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彦周曰。
言句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