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法藏武周 643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
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
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
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
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
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
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法藏字贤首
俗姓诸葛氏
苏州吴县人
一云姓康氏
康居人
自少出家。
如意元年
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
长安四年
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
后延为荐福寺大德。
开元二年卒。
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
其先康居国人
因姓康氏。
幼知学佛。
高宗时应名僧迁
参奘公译事。
颇以證义文笔受之任见称。
天后置馆翻传。
首登入场之选。
实叉难陀
以所赍华严梵夹。
义净复礼出新经。
尤有力。
义净专主译任。
偕胜庄大仪等。
證义
既而后召讲新经。
指镇殿金狮子。
以喻天帝网。
十重玄门。
海印三昧。
六相和合义门
普眼境界门等。
于是后晓。
然开寤。
得未曾有。
遂缉其言。
为金狮子章。
行于世。
圣历二年十月八日
又诏讲于佛授记寺。
至华严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
地皆震动。
都维那恒景表闻。
有答诏。
不录。
且尝以巧方便。
示刹海。
涉入无尽之指。
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
中。
安佛像。
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
重重映蔽。
不可得而思议矣。
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
传弟子智俨。
俨传
其统绪之正如此。
别疏般若心经。
复号康国师云。
释法藏
字贤首
姓康
康居人也。
风度奇正利智绝伦。
薄游长安弥露锋颖。
寻应名僧义学之选。
属奘师译经
始预其间。
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
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
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
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
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
智俨付
则天讲新华严经。
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
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
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
帝于此茫然未决。
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
因撰义门
径捷易解。
号金师子章
列十门总别之相。
帝遂开悟其旨。
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
取鉴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馀。
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之。
互影交光。
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藏之善巧化诱。
皆此类也。
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
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
洎诸梵僧罢译。
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于佛授记寺讲大经。
至华藏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
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
敕云。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
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
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
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
推藏为第三祖也。
著般若心经疏。
为时所贵天下流行。
复号康国师是欤。
僧法顺隋末唐初 557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40 【介绍】: 隋唐间僧。
雍州万年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
年十八出家,事因圣寺珍禅师
为华严宗初祖。
终南山开讲《华严经》。
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
坐定于雍州义善寺
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杜氏
雍之万年人
年十八弃俗。
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出家。
魏氏。
素习定学。
先是京师之东有地亢爽。
俗号马头。
营而居之。
方鸠工。
善类子来。
倏就端绪。
有犬身黄足白。
然不知其所从至。
日衔负土木尤勤效。
时过中。
虽饥不食。
事闻。
诏所司日给米三升。
以旌异之。
及其毙。
则工亦告备矣。
端坐。
终日燕嘿自怡。
侍旁既久。
其神领意会之妙。
岂复可量哉。
尝化庆州之民设会。
始约五百人
及期而至者加倍。
檀越有难色。
曰。
幸给之。
无忧也。
已而人皆厌足。
无所欠。
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
牛马性本驯。
河江弘畅二张家所畜类。
抵齧莫能制。
过之。
二张以告。
即为说慈悲法。
抵齧顿息。
骊山地多虫蚁。
将领众坐夏其间。
而虑乏蔬茹。
乃圃而祷之。
莳种滋茂。
绝蠹蚀。
间示人以痈肿溃脓。
流血沾污。
而人之爱敬者。
甚而求吮之。
其次求拭之。
既愈。
而吮者之口。
拭者之帛。
香气久不散。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患生聋。
张苏者。
患生哑。
俱召使前。
而聋者能闻。
哑者能语矣。
武功县僧为龙所魅病。
众以请顺。
未几僧作龙语曰。
禅师既来。
义不可以久住。
其僧病寻已。
此皆物之具有情识。
而若足以感动者。
至于无情识而感动焉。
则或难以理推矣。
南野
黄渠适泛涨。
方揭厉。
水忽中断不流。
因径济如遵平陆
既济而水复流。
汹涌益甚。
见者骇服。
至若刊神树
撤鬼祠。
斥远巫觋。
又其迹之粗者也。
贞观十四年
无疾坐逝于京师南郊之义善寺
春秋八十四。
樊川之北原。
颜色经月丰润
阅三期开龛视之。
骸不仆散。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振绩京皋。
阐述华严摄论。
以继其烈。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人
禀性柔和未思沿恶。
辞亲远戌无惮艰辛。
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
受持定业。
姓魏氏
志存俭约野居成性。
京室东阜地号马头。
空岸重邃堪为灵窟。
草创伊基劝俗修理。
端坐指撝示其仪则。
忽感一犬不知何来。
足白身黄自然驯扰。
径入窟内口衔土出。
须臾往返劳而不倦。
食则同僧过中不饮。
即有斯异。
四远响归。
乃以闻上。
隋高重之。
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
乃至龛成无为而死。
今所谓因圣寺是也。
顺时躬睹斯事。
更倍归依。
力助缔构随便请业。
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
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
由来千人皆足。
尝有清河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
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
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
常引众骊山
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
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
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差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
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
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
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
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
但坐而对之。
识者谓有阴德所感。
故幽灵偏敬致。
其言教所设。
多抑浮词。
显言正理。
神树鬼庙见即焚除。
巫觋所事躬为并当。
祯祥屡见绝无障碍。
其奉正也如此。
而笃性绵密情兼汎爱。
道俗贵贱皆事邀延。
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
或复重痼难治。
深愿未果者。
皆随时指示。
普得遂心。
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
相似不知翻作馀语。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
厉涉而度。
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
水忽断流。
便堕陆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
所以感通幽显。
声闻朝野。
多有鄙夫利其财食。
言不涉世。
全不留心。
随有任用。
情志虚远但服粗弊。
卒无兼副。
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
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
隆礼崇敬。
储宫王族懿戚重臣。
戒约是投无爽归禁。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
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
于南郊义善寺
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
悲惊哀切。
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
凿穴处之。
京邑同嗟。
制服亘野。
肉色不变经月逾鲜。
安坐三周枯骸不散。
自终至今。
恒有异香流气尸所。
学侣等恐有外侵。
乃藏于龛内。
四众良辰赴供弥满。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幼年奉敬雅遵馀度。
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
华严摄论。
寻常讲说。
至龛所化导乡川。
故斯尘不终矣。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县人
禀性柔和。
年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
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
有张河江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齧。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子累切)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瘥愈。
馀脓发香流气难比。
拭帛犹带香气不散。
三原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水忽断流。
便随陆而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勿睹。
而不测其然也。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僧宗密中唐 780 — 8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
果州西充人俗姓何
曾第进士
遂州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
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
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
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
宣宗追谥定慧禅师
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觉经大疏》等。
宗密俗姓何氏
果州西充县人
元和二年遂州道圆禅师出家。
终南山草堂寺
太和三年赐紫
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
年六十二。
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业儒。
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计吏入
道谒遂州圆禅师
一见未及语。
深有所欣慕。
遽从薙染。
顷之进具于拯律师
寻谒荆南张。
张曰。
传教人也。
后当宣导于都邑
复谒洛阳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晚谒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乡里。
尝赴斋民家。
偶受经。
觉阅之。
妙领义趣。
于是誓传是经。
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
即能讲演。
由是著华严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
及法义类例。
礼忏脩證。
图传篡略。
诸宗禅言为禅藏。
并酬答书偈等。
凡二百馀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者矣。
累入内殿。
询问秘要。
大和二年
庆成节。
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
貌加润悦。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获舍利藏之石室。
俗龄六十二。
法腊三十四。
始与宰臣李训善。
甘露之祸。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
避难。
亦在。
且求剪发以匿。
不可。
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
至左军立之廷。
而数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徐曰。
贫道识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师遗训。
故遵守惟谨。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鱼恒志悯其诚。
而奏释之。
闻者为出涕。
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
或者学行不纯之议。
多不录。
宣宗御极。
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未与语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宰臣李训酷重于
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
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改图趋凤翔。
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怡然曰。
贫道识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王法。
密公之行甚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大和中
徵入内。
赐紫衣。
帝累问法要。
朝士归慕。
裴相国深入堂奥。
受教为外护。
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
遂著禅源诸诠一藏。
其序略曰。
禅是天竺之语。
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
亦名佛性
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
修之名定。
定慧通名为禅。
此性是禅。
之本源。
名禅源
忘情契之。
是禅行。
如谈禅理。
而不说禅行。
是不辨华竺之音也。
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
亦是万法之源。
名法性
亦是众生迷悟之源。
故名如来藏识。
亦是诸佛。
万德之源。
名佛性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
名心地
万行不出六波罗密
禅者但是六中之一。
当其第五。
岂可都目
真性为一禅行哉。
乘人
欲求圣道。
必须修禅。
离此无门。
惟顿悟自心。
本来清净。
元无烦恼。
无漏智性。
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
毕竟无异。
依此而修者。
是最上乘禅。
亦名如来清净禅。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主要活动
  • 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