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香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济阴人俗姓李
初研习庄老,后留神佛典,遂出家,精研律学
五台山参谒秀师,后辞去,入郢州佛山
劲节安禅,徒众常以千计。
州将韩闰召之出山,坚以疾辞。
临终,命以水涤盥,端坐而化,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李氏
济阴人
父为兖府椽。
竞于名位。
厌之。
始嗜老庄恬漠之说。
及阅贝书。
则神契意合。
志虑融会。
遂趋沧洲安定寺
智光律师削染。
既受具足戒。
复究律学
俄辞去。
秀大师方盛化。
获预席末。
久之尽得秀公之指。
即入富水佛山
以自涵养。
州将韩𨳝笃慕其德。
屡致礼邀出山。
辄称疾不屈。
日拥黑白提唱。
声誉籍甚。
韩君缁軿结辙。
供施交积。
且构法堂。
以进玄侣。
韩君问曰。
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曰。
如同太虚。
委在有力。
往来参徒。
数常盈千。
尝升座谓众曰。
善哉是会。
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
无使虚度。
因求水盥涤。
趺坐而逝。
寿七十三。
释香育
姓李氏
济阴人也。
父为兖州
有道性常研习庄老。
根器奋发。
俄于释典留神。
决捐俗态。
沧州安定寺元律师所乞求削染。
满足戒后精力律学
垂欲卒业一旦辞师观游圣迹。
陟天台登南岳
或入岩阿或栖树下。
末至五台
后参预秀师盛化。
夙心相契击节希声。
秀问之。
答密若隐书。
一皆开释。
秀默异之。
在丛众间多历年所。
洞彻心源。
则辞秀去入富水佛山
劲节安禅卯前一食。
州将韩闰笃钦其道坚召出山。
称疾而已。
因是黑白之众渴仰归依。
韩使君辎车继运供施交骈。
树造法堂严饰奇丽。
时来问道。
韩侯问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云。
如同太虚委在有力。
韩侯钦尚。
徒众常有千计。
贤不肖駮杂而居。
往往闻有不测之僧预其听受焉。
一旦说法次告众曰。
善哉是会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无遣虚度。
命水涤盥端坐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矣。
僧慧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婺州东阳人俗姓留
总角之岁,即祝发受具。
师事天台六祖智威,勤修三观法门,涉猎百家,道业日进,时称小威
初住京都天宫寺,奉为天宫尊者。
后归止东阳,深居山谷,罕交人事。
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
后人尊为天台宗七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慧威姓留氏东阳人
尽得缙云威公之学。
时谓小威
每山居罕与世接。
且于学者少许可时于教门诸子。
独以左溪玄朗可承继。
真有所知哉。
僧法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韶州曲江人
六祖慧能门人。
今在敦煌石窟发现其所写《六祖法宝坛经》,错字较多。
与原流传其他三种《坛经》内容稍异。
一说法海所写《坛经》最早,其他三种在法海本基础上修改而成。
一说四本均为慧能门人所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禅宗六祖慧能之门人。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释掘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印土人也。
自至神州。
乃得心法于曹溪能大师所。
尝游五台
路由定襄
见一禅者。
结庵独坐。
问之则曰。
吾以观静。
曰观者何人。
静是何物。
禅者茫然。
因起作礼请益。
曰子从谁出。
神秀大师
曰。
西域虽外道最下劣者。
亦不堕此见。
子何不往韶阳
而徒尔劳苦。
无益也。
其僧依教见能祖。
理前语。
祖曰。
子亦自观自静而已。
不观相不观如。
则日用之间。
自然安乐。
其指与无小异。
后莫知所终。
释远
释远
六祖法嗣。
龙门眼禅师
释智威初唐 ? — 6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僧。
处州缙云人
俗姓蒋
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
受具足戒。
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
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
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小威
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
天台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缙云蒋氏子。
少出家千轩辕黄帝丹山
未几。
负笈往依灌顶禅师沃州石城寺
天台止观之学。
然才藻富丽。
作桃岩寺头陀寺二碑。
为文人所传诵。
识者以为徐陵后身云。
释智威
姓蒋氏
缙云人也。
颖脱尘蒙心游物表。
少事师于轩辕氏丹山
天台宗教盛。
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
灌顶禅师求请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
慧方均寂照相半。
虽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与多能富有辞藻。
著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
气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时传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
释慧威
姓留氏
东阳人也。
总角之年露其旧习。
抉开爱网。
径入空门。
不滞一方仍参三益。
缙云威禅师盛行禅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劳睹墙奥。
一日千里罔不推称。
至有成业时谓小威
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门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常修止观匪弃光阴。
说与行而并驰。
语将默而齐贯。
落落然汪汪然。
人无得名焉。
释圆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不知何许人。
总章间
见于京师
性嗜静燕。
得心法于嵩山安禅师玄解莫能及。
久居太平等山。
寻访稠禅师遗迹殆遍。
或致礼则吒詈。
邀请则避走。
常有不可犯之色。
踞傲腆跣意气自得。
然海内好脩之士。
愈益亲附焉。
大司空严绶尤倾心信。
重。
世号无生和尚
没时或谓其年百五十五。
生于己巳之岁也。
释圆寂
不知何许人也。
恒以禅观为务勤修匪懈。
嵩山安禅师请决心疑。
一皆明焕化行相部依附者多。
久居天平等山。
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
大司空严绶倾心信重。
享寿一百五十五岁。
咸亨二年己巳岁生按咸亨二年辛未
合云总章二年己巳也。
世号无生和尚是欤。
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礼邀请。
必有不可犯之色。
时或非之。
然则志意修则骄富贵。
道义重则轻王公。
非其傲诞势使然也。
释掘多者。
印度人也。
从踰沙碛向慕神州。
不问狄鞮旋。
通华语而尚禅定。
径谒曹溪能师。
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
五台路由定襄
历村见一禅者结庵独坐。
问之曰。
子在此奚为。
曰吾观静。
曰。
观者何人。
静者何物。
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
其僧茫昧拱默而已。
作礼数四请垂启发。
曰子出谁门邪。
神秀大师
曰。
西域异道。
寔繁有徒。
最下劣者不堕此见。
兀然空坐蓐烂身疲。
初无深益。
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早往韶阳请决所疑。
能曰。
子何不自观自静邪。
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
一如所言。
略无少异。
伊僧抉开罗网。
后莫知攸往。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
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
早年听人诵佛经,颇领会,遂北行访师。
高宗咸亨间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
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
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
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
卒于新州国恩寺
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
生平见《旧唐书》本传。
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
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
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
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慧能俗姓卢氏
其先范阳人
以父行瑫官南海
遂为新州人
咸亨中乐昌
智远禅师出家。
复至蕲春
就宏忍禅师受具。
后至南海
印宗法师剃染。
法性寺
上元中移具宝林寺
诏赴京邑
谢病不起。
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
改额法泉。
是为南宗六祖
先天二年卒。
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师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曹溪
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南华寺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韶阳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师睹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曰。
岭南人无佛性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求那跋三藏之所筑也。
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传。
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僧义福初唐 ? — 7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
潞州铜鞮人
俗姓姜
师事神秀
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
后隶京城慈恩寺
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
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
潞州铜鞮人
出家从神秀禅师
得心法。
始居蓝田广化寺
凡二十年。
京师慈恩寺
道望日以隆重。
开元十一年
驾幸东都。
诏扈从。
所过官吏士女。
具华幡迎导。
充塞道路。
蒲虢二州尤甚。
秀公出自黄梅
而化行关洛。
虽为帝后王公所敬
礼然其所在。
殊未尝提唱宗旨。
以开发徒众。
亦如之。
一日升堂演说。
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
群公咸在。
因曰。
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
既退而张窃语房。
某以早岁饵金丹。
深忌临丧。
大师如此。
某不敢留。
遂去。
人莫知者。
徐与房曰。
吾与张游有年矣。
而宿业之来。
其不可免如此。
苟能小忍。
以终吾会。
则犹庶几。
且就执房手曰勉之。
必为中兴名臣。
张果陷贼。
而房有翼戴功。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韶阳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僧义福者。
上党人也。
梵行精修相好端洁。
搢绅士庶翕然归依。
尝从驾往东都。
所历郡县人皆倾向。
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
忽一旦召其学徒。
告以将终。
兵部侍郎张均
中书侍郎严挺之
刑部侍郎房琯
礼部侍郎韦涉。
常所礼谒。
是日亦同相造焉。
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
乃曰。
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宿岁饵金丹。
尔来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义福房曰。
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
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
乃携房之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公其勉之。
言讫而终。
禄山之乱。
张均陷贼庭授伪署。
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释惠安武周 ? — 707年3月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
荆州枝江人
生于隋之开皇初
貌端雅。
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
学复通贯。
十七年
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
云幼以患难。
逃入山谷。
初不知其孰为教育。
孰为薙染也。
大业中开通济渠。
役男女百馀万。
日分卫。
以食饿者。
众赖之。
上闻而诏见之。
遁入大和山中。
上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仗锡登衡岳
行头陀法。
贞观间
蕲州忍大师
得心诀。
麟德元年
终南山
爱石壁之胜。
而禅栖其下。
时早霜害稼独所居。
环四十里皆熟。
高宗异之。
诏入见。
不赴。
坦然怀让
二人来参。
问曰。
如何是祖师意。
曰。
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曰。
当观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以目开合示之。
永淳三年
化缘滑台。
但结草亭冲要地。
不置四壁。
昼夜燕坐绳床。
无倦态。
诏为造招提寺
其处。
俄还乡里。
神秀禅师
迁逝玉泉寺
旷主席。
众请住持。
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
圣历二年四月
嵩山神菩萨戒。
则天尤加敬。
每迎至。
供养宫中。
有所教戒。
则稽颡听受。
尝问师甲子。
曰。
不记。
曰何为不记。
曰。
此身生死若循环。
环无起尽。
焉用记为。
况此心流注。
起灭无间。
自初识至动相不生。
何年月而可记乎。
神龙二年九月
诏安。
静禅师内供施。
且度弟子十四人。
俾充执侍。
三年。
施磨衲僧伽梨。
神龙三年三月三日
谓其徒曰。
吾死必弃尸林中。
焚以野烧。
慎勿劳人也。
顷之万回和尚造室。
执手耳语而去。
八日阖户。
吉祥卧而寂。
春秋约一百三十岁。
焚毕。
获舍利八十颗。
内五颗红紫色。
以进上。
馀造塔以葬。
释惠安
未详何许人也。
神龙中游于京兆
抑多先见。
唐休璟既立边功。
贵盛无比。
往造焉。
相公甚美。
必有甚恶将有大祸。
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
休璟素知能厌胜。
诺而拜之。
曰。
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
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
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
因得张君本京官。
即日升之。
宫赞相次作守定陶
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
张君到任锐意精求。
得二犬如其所求。
以献之休璟大悦召视之。
曰极善。
后旬馀却来曰。
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
遂留宿。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
命左右十数辈。
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
休璟共处一榻。
至夜分笑之曰。
相君之祸兔矣。
可以就寝。
休璟喜而谢之。
遂撤左右俱寝。
迨晓休璟可起矣。
问安曰。
二犬何所用乎。
遂寻其迹至园中。
见一人仆地而卒。
视其颈有血焉。
盖为物所啮者。
又见二犬在大木下。
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
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与彼俱贼也。
昨夕偕来欲害相国
盖遇此二犬。
环而且吠。
彼为所噬既殒。
某藏匿为地。
天网所罗为犬蹲守。
今甘万死。
且命缚之。
曰此罪固当死。
然非某心也。
乃受制于人耳。
乃释之。
贼拜泣而去。
休璟拜谢曰。
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
曰。
相国之福。
岂所能为哉。
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
有术士告之曰。
君将有灾。
当求善禳厌者。
或能免矣。
轸知奇术清行为时所重。
致书于休璟
即与一书曰。
事在其中耳。
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
其家开其书。
徒一幅空纸焉。
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
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释惠安
未详何许人也。
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
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
一日僧来谓休璟曰。
相国将有大祸。
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
休璟惧甚。
即拜之。
僧曰。
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
愿听之。
休璟曰。
幸吾师教焉。
僧曰。
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
曰然僧曰。
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
拔为曹州刺史
其深感相国恩。
而可以指踪也。
既得愿以报某。
休璟且喜且谢。
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
家甚贫为京卑官。
即日拜赞善大夫
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
既而召僧。
谓曰。
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
然则可以教之乎。
僧曰。
张君赴郡之时。
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
休璟唯之。
已而张君唐公特达之恩。
且莫喻其旨。
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
闻贵郡多善犬。
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
张君曰。
谨奉教。
既至郡数日。
乃悉召郡吏
且告之曰。
吾受丞相唐公深恩。
拔于不次得守大郡。
唐公求二良犬。
可致之乎。
有一吏前曰。
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
张君大喜。
即取焉。
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
神俊异常而又驯扰。
张君曰。
相国者二也如何。
吏白曰。
郡内所有唯此耳。
他皆常也。
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
民极惜之。
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
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
果得焉。
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
而神彩过之。
张君甚喜。
即召亲吏以二犬献。
休璟大悦且奇其状。
以为所未尝见。
遂召僧视之。
僧曰。
善育之。
相君之祸者二犬耳。
后旬日其僧又至。
休璟曰。
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
休璟即留僧宿其第。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
命左右十馀人。
执弧矢立于榻之隅。
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
至夜分僧笑曰。
相君之祸免矣。
可以就寝。
休璟大喜且谢之。
遂彻左右与僧寐焉。
迨晓僧呼休璟曰。
可起矣。
休璟即起谓僧曰。
祸诚免矣。
然二大安所用乎。
僧曰。
俱往观焉。
乃与休璟偕寻其迹。
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
视其颈有血。
盖为物所噬者。
又见二犬在大木下。
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
休璟惊且诘曰。
汝为谁。
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与彼俱贼也。
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
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
彼遂为所噬而死。
某惧因匿身于此。
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
某伺其他去将逃焉。
迨晓终不去。
今即甘死于是矣。
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
此罪固当死。
然非某心也。
盖受制于人耳。
愿释之。
休璟命解缚。
其贼拜泣而去。
休璟谢其僧曰。
赖吾师。
不然死于二人之手。
僧曰。
此盖相国之福也。
岂所能为哉。
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
有术士告之。
君将有灾戾。
一善禳者为庶可矣。
轸素知其僧。
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
僧即一书付休璟曰。
事在其中耳。
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
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
休璟益奇之。
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释慧安初唐 ? — 709年3月8日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青目。
降神乃隋开皇初年也。
受性宽裕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文帝十七年敕条括天下私度僧尼。
云。
本无名姓亡入山谷。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诏安。
遂潜入太和山
江都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法。
贞观中
蕲州忍大师
麟德元年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灾矣天皇大帝闻而召焉。
不奉诏。
永淳二年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是也
如是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
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丁宁教诫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阙井。
敕为凿焉。
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倍加钦重。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敕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
度弟子二七人。
复诏安并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许岁。
开皇二年景龙三年故也。
火焚尸毕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先天二年
门人建浮图焉。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音采)青目。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麟德元年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曰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丁宁告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间。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阙井。
敕为凿焉。
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帝倍加钦重。
景龙三年三月三日
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
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
姓卫
荆州支江人。
安性宽𥙿。
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
无不该贯。
大业中
开通济渠。
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
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
诏安遂潜入太和山
江都
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
行头陀法。
贞观中
蕲州
忍大师
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
皆苦青女之灾。
天皇大帝
闻而召焉。
不奉诏。
永淳二年
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
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
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
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
各归闭户。
至三更。
有禅人至。
扈卫森森。
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
丁宁教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
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不记。
曰何不记耶。
曰生死之身。
如循环。
无起尽。
何用记为。
又此心流注。
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
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
敕令中官赐紫袈裟。
并绢。
赐号安并静禅师
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八日
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岁。
火焚。
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
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僧普寂唐 651 — 7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9 【介绍】: 唐僧。
蒲州河东人俗姓冯
幼学经律。
后于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六年,尽得其道。
武周久视元年神秀召赴洛阳普寂受度为僧。
中宗神秀年高,敕普寂代师统其僧众。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时王公士庶,竟来礼谒。
赐号大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冯氏
河东蒲人。
稚岁登坛。
循于经律。
神秀大师荆州玉泉寺
六年
尽得其道。
久视中
京师
乃荐
中宗年德俱尊。
不可猥以世事烦动。
代统其众。
开元二十三年
徙居京师
王公士庶。
骈谒骤访。
门墙如市。
素严重寡言。
无所教戒。
苟获一望见颜色。
则慰喜不自胜。
若有所以开寤者。
近远尤以此异之。
二十七年
终于唐兴寺
寿八十九。
及葬河南尹裴宽与妻子并制缞麻之服。
列于门徒之次。
恸哭而送。
闾里为空。
谥大慧禅师
释普寂
姓冯氏
蒲州河东人也。
年才稚弱率性轩昂。
离俗升坛循于经律。
临文揣义迥异恒流。
初闻神秀荆州玉泉寺
乃往师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
久视中则天召神秀
东都论道。
因荐乃度为僧。
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中宗高年。
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
开元二十三年
普寂于都城居止。
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严重少言。
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
远近尤以此重之。
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
年八十九。
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赐谥曰大慧禅师
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
并缞麻列于门徒之次。
倾城哭送。
闾里为之空焉。
裴尹之重职有由矣。
寂之阐化神异颇多。
裴皆目击。
又得心印归向越深。
时多讥诮。
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
曾无差脱。
一日诣
悬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终灭。
裴之悲恸若丧所亲。
缞绖徒步出城。
妻子同尔。
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系曰。
人之情也有爱恶焉。
爱之者不见可恶。
恶之者不见可爱矣。
夫万物纷纶任其爱恶。
折中之道可爱而不可恶。
爱之者君子也。
恶之者小人也。
爱之不以道则君子之病矣。
裴尹冠裳在御职事在躬。
不避密行掇时谤。
宜哉。
譬诸僧耽俗务。
胡不舍袈裟而衣逢掖乎。
若实得道后。
终期脱屣有何不可耶。
不抽簪。
何悖礼于丘之门欤。
方外之道。
复何诛焉。
达人大观。
物无不可矣。
僧智威武周 653 — 72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29 俗姓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幼出家。
后至延祚寺,嗣牛头四祖法持
武后长安二年(702)法持卒后,继守山门,为牛头宗五祖。
景德传灯录》卷四、《宋高僧》卷八有传,《景德传灯录》存其诗偈2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陈氏
江宁人
幼岐嶷。
不好戏弄。
常以静嘿自持。
见者以为异。
无何一日忽失所在。
遍求之则已往依天保寺统法师出家矣。
统尤爱之。
使日诵大乘经。
年十二。
以国恩获薙落。
因隶幽岩寺。
持禅师
咨询禅理。
而卒为嗣。
于是退居延祚寺。
而使之专匡导焉。
受利益者。
盖不可胜数。
慧忠者。
目为法器。
尝以偈示之曰。
莫系念。
念成生死
轮回六趣海。
无念出长波。
忠以偈答曰。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知其了悟。
乃付以山门。
遂随缘化导。
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
遗言迁尸中林。
施飞走。
弟子玄挺等。
不敢违。
春秋七十七。
行头陀。
夜遇三虎。
无所惧。
旦晓虎随门外。
侍卫者。
麾之去。
然后去。
所在。
每有二兔一犬戏庭际。
此又其慈悲化物之徵欤。
释智威
俗姓陈氏
江宁人也。
住近青山地盘嘉气。
善符宿瑞维岳降神
爰在童年器殊众识。
至于戏弄曾不染俗。
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
父母莫知攸往。
乃遍历诸寺寻访之。
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
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
隶名于幽岩寺。
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
妙达深理继踵前修。
既获髻珠淡然闲放。
形容温润面如满月。
言辞清雅慧德兰芳。
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江左定学往往造焉。
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
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
自出止延祚寺。
说法利人广施饶益。
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
遗嘱林中饲鸟兽。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
春秋七十七。
一时夜行头陀。
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
截路中过了无怖色。
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
庭际游戏各无间畏。
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
故其然也。
司空山释本净
姓张氏
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
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
开元初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
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杨庭光采药。
邂逅相逢。
论道终日。
回奏诏赴京。
于白莲华亭安置。
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
敕召太平寺远法师两街三学硕德。
发问锋起。
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
举措容与四面枝梧。
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
既而辩若建瓴。
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
复说伽陀一无留滞。
皇情怿悦。
观者叹嗟。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
寿龄九十五。
敕谥大晓禅师
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本净唐 667 — 76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61 俗姓张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一作东平(今山东郓城)人。
年幼出家,后嗣六祖慧能
玄宗开元初南岳司空山无相寺世称司空山禅师
天宝三载(744)应召入长安
次年两街名僧辩说禅理,应对从容,大阐南宗禅法。
卒谥大晓禅师
祖堂集》卷三、《宋高僧》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后二书存其诗偈7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张氏
东平人
少究空寂学。
节操尤孤特。
曹溪见能禅师
平日疑滞。
为之释然。
开元初
遁居南岳司空山
践履弗易测识。
而迹亦未尝混朝市。
天宝中
内侍杨光庭。
因采药见之。
问曰。
弟子性识昏昧。
未审佛之与道。
其义云何。
曰。
若欲求佛。
即心是佛。
若欲求道。
无心是道。
问曰。
云何即心是佛。
曰。
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无心。
佛亦无有。
问曰。
云何无心是道。
曰。
道本无心。
无心是道。
若了无心。
无心即道。
光庭作礼信受。
既回阙。
具以山中问答奏闻。
上敕光庭。
京师
仍先馆置于白莲亭。
趣召两街三学诸德。
太平寺远法师等。
举扬佛法。
上临听。
是日升高座。
詶挹来问。
在彼者常不足。
在我者常有馀。
雍容和缓。
举措自然。
众叹服。
上元二年五月归寂。
寿九十五。
谥大晓禅师
僧玄觉初唐 666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
永嘉人字明道
俗姓戴
温州龙兴寺
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
卒谥真觉大师
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
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
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
卒谥无相大师
宋高僧》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
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
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玄觉俗姓戴氏
永嘉人
先天元年卒。
赐谥无相大师
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
姓戴氏
永嘉人也。
其兄宣。
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
龙兴寺
素业定。
乃于所居之寺侧。
立禅室以进脩。
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
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
初到𢹂瓶锡。
绕祖三匝。
祖云。
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
大德自行方来。
生大我慢。
曰。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祖曰。
何不体取无生。
了无速乎。
曰。
体即无生。
了本无速。
祖曰。
如是如是。
乃具威仪参礼。
须臾即辞。
祖曰。
返太速乎。
曰。
本自非动。
岂有速耶。
祖曰。
谁知非动。
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
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
无意谁当分别。
曰。
分别亦无意。
祖叹曰。
善哉善哉。
少留一病。
时谓一宿觉
自是学者辐辏。
化被天下。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
端坐如入定。
寿四十九。
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
葬于西山之阳。
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
嗣其化。
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
以纪行业。
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
以行世。
谥无相
塔号净光。
释玄觉
字明道
俗姓戴氏
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
讳烈
渡江乃为永嘉人也。
总角出家龆年剃发。
心源本净智印全文。
测不可思解甚深义。
我与无我恒常固知。
空与不空具足皆见。
既离四病亦服三衣。
德水沐其身。
所以清净。
良药治其眼。
所以光明。
宣法师者。
亦名僧也。
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本住龙兴寺
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
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
遂于岩下自构禅庵。
沧海荡其胸。
青山拱其背。
蓬莱仙客岁月往还。
华盖烟云晨昏交集。
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
神钟震来妙屋化出。
居其间也。
丝不以衣耕不以食。
岂伊庄子大布为裳。
自有阿难甘露作饭。
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
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
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
或曰。
振锡绕庵答对。
语在别录。
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
然终得心于曹溪耳。
既决所疑留一宿。
号曰一宿觉
犹半遍清也。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
龙兴别院端坐入定。
怡然不动僧侣悲号。
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
春秋四十九。
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
望所住寺喟然叹曰。
人物骈阗花舆蓊蔚。
何用之为。
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
数人同闻皆莫测之。
寻而述之曰。
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
远望一山忽而唱曰。
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测。
后匪久此师舍寿。
殡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里有馀程。
送殡繁拥人物沸腾。
其感动也若此。
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
侍人曰。
此将何来。
空中有声云。
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
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
李北海邕为守括州
遂列行录为碑号神道焉。
唱道著明修證悟入。
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
左溪朗公道契
贻书招觉山栖。
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
拘情于讲。
回书激劝。
其辞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
趣入之意暗诠于是。
达者韪之。
敕谥号无相
塔曰净光焉。
僧行思盛唐 ?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 【介绍】: 唐僧。
吉州庐陵人俗姓刘
初见禅宗六祖慧能,深器异之。
后居青原山静居寺,阐扬禅法,开青原一系,故又名青原行思
后传法于希迁
开元中圆寂敕谥洪济大师,门徒尊为七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镭氏。
庐陵安城人
幼岁出家。
每群居论道。
惟嘿然后闻曹溪法席之盛。
乃往参礼。
问曰。
当何所务。
即不落阶级。
祖曰。
汝曾作什么来。
曰。
圣谛亦不为。
祖曰。
又道不落阶级。
曰。
圣谛尚不为。
何阶级之有。
祖深器之。
祖将示寂。
曰。
从上衣法双行。
师资递授。
衣以表信。
法乃印心。
苟得其人。
何患不信。
吾今留衣。
永镇山门。
以绝争端。
汝当分化。
无令断绝。
思得记莂。
青原山净居寺
沙弥希迁
问于六祖曰。
和尚百年后。
希迁未审当依附谁。
祖曰。
寻思去。
及祖顺世每兀坐。
想念而已。
第一座咄曰。
汝师兄名行思
汝师所言寻者。
政欲使汝依附师兄。
语意分明。
汝何迷执。
便礼辞祖龛。
径造净居。
思问曰。
子何来。
曹溪曰。
将得什么来。
曰。
未到曹溪亦不失。
曰。
恁么用到曹溪作么。
曰。
若不到曹溪
争知不失。
又问曰。
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曰。
汝今识吾否。
曰。
识又争能得。
又问。
和尚出岭来多少时。
曰。
我却不如汝早晚离曹溪
曰。
希迁不从曹溪来。
曰。
我亦早知你去处也。
和尚幸是大人。
莫造次。
他日思问汝什么处来。
曰。
曹溪
乃举拂子曰。
曹溪还有者个么。
曰。
非但曹溪
西天亦无。
曰。
子莫曾到西天否。
曰。
若到即有也。
曰。
未在更道。
曰。
和尚也须道取一半。
莫全靠学人。
曰。
不辞向汝道。
恐已后无人承当。
即令驰书到南岳曰。
汝速回。
吾有个鈯斧子。
与汝住山去。
至彼。
未呈书。
便问让和尚云。
不慕诸圣。
不重己灵时如何。
曰。
子问太高生。
何不向下问。
曰。
宁可永劫沈沦。
不慕诸圣解脱。
休去。
回。
思问。
曰。
子送书达否。
曰。
信亦不通。
书亦不达。
曰。
作么生。
举前语。
却曰。
发日蒙和尚许鈯斧子。
便请。
垂一足。
礼拜神。
会来参。
思问什么处来。
会曰。
曹溪
曰。
曹溪意旨如何。
会振身而已。
曰。
犹滞瓦砾在。
会曰。
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
曰。
设有与。
你向什么处著。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
庐陵未作么价。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升堂告众跏跗而逝。
僖宗谥弘济
塔号归真。
僧神会盛唐 686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6—760 【介绍】: 唐僧。
襄阳人
俗姓高
初投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后至韶州曹溪慧能,受“顿悟”说。
玄宗开元八年,住南阳龙兴寺
后于洛阳慧能学说。
与北宗禅师论辩于滑台大云寺
安史乱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
肃宗为造荷泽寺洛京,故又名“泽大师”。
卒谥真宗大师
有《显宗记》等。
神会俗姓高氏
襄阳人
幼投本郡国昌寺。
依颢元禅师出家。
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
天宝二年敕住荆州开元寺
肃宗朝敕入内供养。
又敕住西京河泽寺。
上元元年卒。
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高
襄阳人
资性惇明。
年方幼学。
即事郡之国昌寺显元法师出家。
受经具戒特异群类。
能禅师
弘唱心法于岭表。
闻而乐之。
竟往无复沮。
及见。
曰。
从何所来。
曰无所从来。
曰如是则汝且归去。
曰亦无所归。
曰太茫茫生。
曰身现在路。
曰犹未到在。
曰曾不滞留。
于是居曹溪者数载。
开元八年
诏配南阳龙兴寺
后复开导洛阳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两京之间。
皆神秀化地也。
普寂又秀之嗣。
世谓之北宗。
普寂之门绝人迹。
则南北之宗。
各树党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毁誉交起。
天宝初
御史卢奕奏。
聚众图不轨。
诏辨对。
卒无他。
均州
二年
又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
举兵内向。
陷两京。
车驾幸蜀。
郭子仪
以天下副帅禄山
大农空乏。
军兴绝资费。
右仆射裴冕策以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坛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给国用。
会由是获主洛阳事。
其所输入尤多。
肃宗朝娄入内廷供养。
将作大匠
造禅宇于荷泽。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与门人嘱别。
俄避席望空顶礼。
归方丈。
是夕卒。
寿九十三。
建塔葬洛阳宝应寺
谥真宗
塔号般若。
释神会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厥性惇明。
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乃无仕进之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
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
大律仪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
乃敩善财南方参问。
裂裳裹足。
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
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
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时始判焉。
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
诬奏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时驾幸昭应
汤池得对言理允惬。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僧税缗谓之香水钱。
聚是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时卢弈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
将作大匠并功齐力。
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
会之敷演显发祖之宗风。
使秀之门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
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
其夜示灭。
受生九十三岁矣。
建午月十三日也。
迁塔于洛阳宝应寺
敕谥大师曰真宗
塔号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者。
贵其渐也。
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弥盛如不自异。
外护已成则可矣。
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
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过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
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
知化行难耳。
无令固己而损法。
慎之哉。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
厥性惇明。
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
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
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无仕进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讽诵群经。
易同反掌。
大律仪。
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
盛扬法道。
裹足以见。
问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
敕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
大行禅法。
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
皆宗神秀。
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
南北二宗。
时始判焉。
十四年
范阳安禄山
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
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
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聚香水钱。
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卢奕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
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
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
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
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
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
诏入内供养。
大匠
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僧希迁唐 700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
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
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
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
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
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
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
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
卒谥无际大师
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卷九有传。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
端州高要人
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
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著《参同契》,为世所称。
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
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厌恶荤血。
及生岐嶷。
异群童。
既冠重然诺。
色气和易。
性刚悍。
为人所畏伏。
乡俗多淫祀。
顺时率椎牛酾酒。
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
往往毁丛祠。
夺牛纵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尝有灾祸。
近远由是稍信。
寻趋曹溪
大鉴
鉴器之。
因曰。
苟欲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笑曰诺。
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罗浮而归。
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
游池水中。
觉而自喜。
曰。
龟灵智。
池性海。
兹吾与师。
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
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
复往承之。
当是时。
思公之门。
学者莫之计。
思公语人曰。
众角虽多。
一麟足矣。
天宝初
衡山南寺
寺东有石如台。
绝出物表。
就结庵。
以居其上。
因号石头和尚
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
曹溪之徒也。
犹曰。
石头真师子吼。
师子儿闻能无勇猛。
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机敏而当。
皆此类。
广德二年
门人请下居梁端。
时天下佛法。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云。
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顺化
寿九十一。
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共建塔于东岭。
塔成之三十年。
长庆中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
元尚祖风。
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迎前烈。
为文其碑。
谥无际
塔号见相。
释希迁
姓陈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怀孕不喜荤血。
及生岐嶷。
虽在孩提不烦保母。
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
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
乃直往大鉴
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
为我弟子当肖
[这-言+(占@口)]尔而笑曰。
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
是年归就山。
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
觉而占曰。
龟是灵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梦邪。
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曹溪补处。
又摄衣从之。
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
及迁之来乃曰。
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
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
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
曹溪门下。
佥谓其徒曰。
彼石头真师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门人归慕焉。
或问解脱。
曰谁能缚汝。
问净土。
曰谁能垢汝。
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
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
春秋九十一。
僧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相与建塔于东岭。
塔成三十载。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钦尚祖风。
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
敕谥无际大师
塔曰见相焉。
僧满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域人
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
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
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
开成中
进梵夹。
会有甘露之祸。
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声明学。
师事
因请出诸禁祝。
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
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
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大中间
行大㬅拿罗灌顶法。
阿阇梨
著佛法根本。
其说以为陀罗尼者。
法之根本。
盖大毗卢遮那。
寔诸佛所依。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
速疾。
无不可者。
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印度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辞也。
二彦底多。
典正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是。
二唯细非粗。
法护宝云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云音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不关典非子史之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老子西出关过西域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互相出入也。
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者。
即密教也。
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者(义加此)即禅法也。
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沙门道含姚嵩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姚兴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无谬矣。
居士伊舍罗證译毗耶梵本是也。
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义净译场。
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河中府密教沙门法进
西域三藏法天译经蒲津
州府官表
上览大悦。
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下梵夹。
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照大师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解沙门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校量寿命善恶报应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
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沙门赐紫衣并帛差。
御制新译序冠于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验。
斯胜古踪。
师犬译诸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
华胥之理致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