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法冲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为宗。
后行中原。
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后。
(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后大聪(出疏五卷)道荫(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莹(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兖州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曰。
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曰。
打人罪我自当。
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僧慧智武周
释慧智
其父印度人
婆罗门种。
因使游此方。
而生于
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天皇时从长年婆罗门僧。
奉敕度为弟子。
本既梵人善闲天竺书语。
生于唐国复练此土言音。
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
所有翻译皆召为證。
兼令度语。
后至长寿二年癸巳
东都佛授记寺自译观世音颂一卷。
不详所终。
沙门明佺者。
不知何许人。
出家隶业悉在佛授记寺。
尤善毗尼兼闲经论。
天册万岁元年
敕令刊定经目。
佺所专纂录。
编次持疑。
更与翻经大德二十馀人。
同共参正。
号曰大周经录焉
智升云。
虽云刊定繁秽尤多。
徒见流行。
寔难凭准。
盖此录支经别品杂沓不伦。
致为升公之所黜矣。
僧靖迈
释靖迈
梓潼人也。
少孺矜持长高志操。
特于经论研覈造微。
气性沈厚不妄交结。
游必择方抵于京辅。
贞观中玄奘西回。
敕奉为太穆太后
于京造广福寺
就彼翻译。
所须吏力悉与玄龄商量优给。
遂召證义大德谙练大小乘经论为时所尊尚者。
得一十一人预其精选。
即居慈恩寺也。
普光寺栖玄广福寺明𤀹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
同执笔缀文。
翻译本事经七卷。
后与神昉笔受玉华宫慈恩寺翻经院。
皆推适变故得经心矣。
后著译经图纪四卷。
铨序古今经目译人名位单译重翻疑伪等科。
一皆条理见编于藏。
开元中智升
又续其题目焉。
僧圆照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等序奏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长安中寺重雠校。
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武德元年戊寅岁
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
其时天长寺昙邃
住寺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圆照
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僧行修吴越 ? — 951
师名行修
号法真
泉南陈氏。
家本豪右。
尚儒学。
师独存心清净。
不乐处俗。
十三出家。
遍参诸方。
得法于雪峰禅师存公。
师生有异相。
耳垂至肩。
上过于顶。
下可结颐。
时号长耳和尚
后唐天成二年
天台国清寒岩游钱塘
吴越国王待以宾礼。
南山法相院。
平昔常募人作福。
或问和尚募人作福。
未审有何形段。
曰。
能遮百丑。
乾祐四年仲冬二日
钱氏以诞辰饭僧。
永明
此会有圣僧否。
永明曰。
耳和尚乃定光如来化身也。
既而永明预戒侍者曰。
长耳或来。
但云我寝矣。
师诣永明
侍者依戒告之。
师取永明革履覆之而返。
翌日坐逝。
门人漆其全身。
至今存焉。
崇宁二年赐谥崇慧大师
赞曰。
佛为群生  悲愿叵量  应身衍福  为世津梁 现大人相  双耳悬珰  永明有语  是佛定光
释行脩
俗姓陈
泉州人也。
少投北岩院出家。
小心受课诵念克勤。
十三削发。
长乐府戒坛受上品律仪。
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
随众请问。
未知诠旨。
师言入浙去。
曰。
与汝理定容仪。
令彼二人睹相发心。
遂指其耳曰。
轮郭幸长垂珰犹短。
吾为汝伸之。
双手平曳登即及肩。
如是者三。
自此长垂见者举目。
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岁入浙中。
倾城瞻望檀施纷纷。
遂构室于西关高峰。
为其宴息。
后郁成大院。
别无举唱默默而坐。
人问唯笑而止。
士女牵其耳交结于颐下。
人号长耳和尚
乾祐三年庚戌岁十一月示疾。
动用如平时。
以三月中夜坐终。
檀越弟子以漆布。
今亦焉后寄梦睦州刺史陈荣曰。
吾坐下未完。
之元不漆布。
重加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