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智实初唐 601 — 638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腾入其众。
哭述斯乖逆。
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恐法雅犹乘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沈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涸鳞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汉魏已来。
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乃勇身。
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相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大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史局公集。
郎监命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表。
牵挽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常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相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大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僧贞固初唐 652 — 696
苾刍贞固律师者。
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
俗姓孟
粤以驱乌之岁。
早蕴慈门。
总角之秋。
栖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难保。
知法门之可尚。
爰兴正念企步胜场。
遂于氾水等慈寺远法师处。
申侍席之业。
意存教网便诵大经。
经三两岁师遂沦化。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欲致想禅扃。
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
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复往安州猷禅师习学方等。
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
复往荆州历诸山寺。
求善知识希觅未闻。
复往襄州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
当尔之时。
交望弃索诃之秽土。
即欲趣安养之芳林。
覆思独善伤大士行。
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
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
禅师则沈研律典。
世尊五德之重寄。
𨏦轹经论。
当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潋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耸六度而疏岩。
五尘无杂。
九恼非惊。
外跨四流内三定。
法俗钦望推为首。
特蒙纶旨召入神都。
在魏国东寺
居多闻之数。
师年馀二十。
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
才经一载总涉律纲。
覆向安州律师处三载。
端心读宣律师文抄。
可谓问绝邬波离。
贯五篇之表里。
受谐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关。
律云。
五岁得游方。
未至岁而早契。
十年离依止。
不届年而预合。
其秀律师蜀郡律师之上足。
既进圆具仍居蜀川。
和尚处学律四载。
后往长安律师处。
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饮鹅之善识精粗。
竭智水瓶。
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
研穷诸部淘鍊数家。
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
然后去三阳之八水。
复向黄州报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兴律教。
诸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详知。
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
蝉联靡绝继踵相承。
实谓汉珠荆玉
虽别川而俱媚。
桂枝兰叶
纵异节而同芳。
师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经论。
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续念念恒持。
三业相驱四仪无废。
覆往襄州和上处。
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
颇通蕴处薄捡衣珠。
化城是息终期宝渚。
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
仰上德之清尘。
住东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
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
渐之清远峡谷。
同缘赴感。
后届番禺广府
法徒请开律典。
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
既而威仪者律也。
亦众所钦情。
三藏道场讲毗耶教。
经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诱时俗。
于时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讲席亲自提奖。
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
阇梨童真出家高行贞节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虽闲诸法体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
作无上之津梁。
而屡写经常营众食。
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
劝悟诸人共敦律教。
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毕幽栖之志。
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辞是务。
师意欲息想山门。
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润。
傍开坛界。
冀阐七聚之芳规。
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
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
布萨轨仪已绍纲目。
又每叹曰。
前不遭释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时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际。
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
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
见求墨纸抄写梵经。
并雇手直。
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
遂被载来求住无路。
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
与诸法俗重得相见。
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
本行西国有望流通。
回住南经本尚阙。
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
并在佛逝终须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沧波。
隙驷不留身城难保。
朝露溘至何所嘱焉。
经典既是要门。
谁能共往收取。
随译随受须得其人。
众佥告曰。
去斯不远有僧贞固
久探律教早蕴精诚。
傥得其人斯为善伴。
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
启封暂观。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
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
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
攘臂石门之前。
褰衣制旨之内。
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
既投五体。
契虚怀于曩日。
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颇论行事。
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亲。
时将至求抑而不可。
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
于是重往峡山
与谦寺主等言别。
寺主乃照机而作。
曾不留连。
见述所怀咸助随喜。
己阙无念他济是心。
并为资装令无少乏。
广府法俗悉赠资粮。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长驱。
作含生之梯橙。
为欲海之舟舻。
庆有怀于从志。
庶无废于长途。
师年四十矣。
赞曰。
智者植业。
禀自先因。
童年洁想。
唯福是亲。
情求胜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
贞明意。
大善敦心。
小瑕兴畏。
有怀脱屣。
无望荣贵。
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
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
只步汉阴哲人务本。
律教是寻。
既知网领。
更进幽深。
致远怀于觉树。
遂仗桂林(其三)怡神峡谷。
匠物广川
既而追旧闻于东夏
复欲请新教以南遄。
希扬布于未布。
冀流传于未传。
庆斯人之壮志。
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
其届金洲。
能坚梵行。
善友之由。
船车递济。
手足相求。
傥得契传灯之一望。
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听未闻之法。
还观不睹之例。
随译随受。
详检通滞。
新见新知。
巧明开制。
博识多智。
每励朝闻之心。
恭俭勤怀。
无忧夕死之计。
恐众多而事挠。
且逐静而兼济。
纵一焰之随风。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