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智徽隋至唐初 560 — 638
释智徽
俗姓焦
泽州高平人也。
年十三。
志乐出家不希世累。
住本州清化寺
依随远法师听涉经论。
于大涅槃偏洞幽极。
故齿年学稔为诸沙弥之卓秀者也。
立性勤恪乐理僧务。
每有执役不惮形苦。
昼供养僧夜读章疏。
衣不解带研精无怠。
受具已后。
神思高正戒行明洁。
然平恕俭约见者钦属。
歆慕弘道岁常讲涅槃十地地持维摩胜鬘。
用为恒业。
声务广被近追风。
提襆裹粮寻造非一。
隋炀御历珍敬弥隆。
大业七年
下诏延请入于东都内道场。
礼异恒伦日增荣供立操自昔一不受之。
盈尺之贮不附箱囊。
率性超然不妄倾涅。
但专讲诵宣导为先。
之初洛城恒闭。
以兵戈方始开悟未因。
乃杖锡出城思济乡壤。
于时守卫严防梗涩难通。
安行限阈守当不觉。
斯固善神之所送也。
既达高平道俗欣赴。
世接屯难饥馁相委。
乃遗以粮粒拯济寔多。
皂素赖之皆餐法味。
便即四时长讲屡有升堂。
外施衣帛悉供讲众。
频值俭岁米食不丰。
异客暴来两倍过旧。
以听侣不安。
为营别院。
四方学士同萃其中。
财法两施无时宁舍。
怀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钦抱德教延讲说。
道俗屯赴。
又结河阳
乃请为菩萨戒师。
珍敬道风誓为善友。
讲涅槃。
解恣便讫。
觉少不悆。
众咸怪之。
还房静念俄顷便逝。
春秋七十九。
贞观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也。
怀州道俗哀若至亲。
送葬归于本邑。
自徽之在门也。
敬法尊人诚孝第一。
每登法席。
讲析幽通。
皆云。
大法师意如此。
因即声泪俱下。
常谓诸徒曰。
父母生吾肉身。
法师生吾法身。
恩报此恩何由可逮。
惟有弘教利物。
薄展馀怀耳。
所以每岁常讲不敢告劳。
以惟斯故也。
兼以课己行业无亏六时。
手执熏炉约数承礼。
夜不解衣一生恒尔。
清素寡欲不乐交游。
敷化之馀便营僧事。
故泽部长幼咏仰于今。
僧智实初唐 601 — 63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
儿时恢诡超异。
与群童戏。
发言必涉佛乘。
眉间白毫。
可长数寸。
光映颏颡。
十一岁出家。
大总持寺
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
皆领其微奥。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远召。
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
京邑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义宫。
年十三。
处末座。
上令对论。
而言辞清卓。
惊施前闻。
馀无敢继响者。
上及诸王叹曰。
小师俊烈。
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
沙门吉藏谓之曰。
子有瑞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豳州
京师戒严。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
别为一军。
使己将之以御敌。
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举事。
诚怀异图。
祸败之来。
为大法累。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起善星之悖见。
鼓调达之恶风。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声扬于后世。
岂不以朝含安忍。
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
述斯顽见。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析石已分。
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
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
兰艾殊臭。
则朝廷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毋终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
科督糇粮器械益急。
剋日将发。
宣言于众曰。
雅将构逆。
法轮。
诚为魔事。
哭。
千僧同时俱哭。
声震原野。
闻者悲之。
实遂前击雅数拳。
雅走匿。
遽以事闻。
诏付法推劾。
无惧色。
后以仆射萧瑀奏。
释其罪。
放令还俗。
其千僧亦停罢。
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
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检校佛法。
惧雅犹滥清众。
致书于杜公曰。
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敢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积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
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
奉酬覆载之德。
顾以支提净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禅林。
镇作妻拿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悔兴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
摩腾入洛以来。
如是之僧。
未之闻也。
皇帝受禅。
抚育万方。
叹使王道惟清。
法界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
慧华扶疏。
茂实嘉声。
震于邦国。
宁能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游踪于塔庙。
龙门深浚。
奉见无由。
天陛高悬。
登对何日。
惟公监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
翼于深笼。
涸鳞穷辙
轻尔于陈。
但增悚惧。
伦以闻。
诏曰。
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还俗以来。
而戒行弗亏。
守道愈笃。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
驾幸洛。
诏以道士女道士
凡斋供行立之地。
悉处僧尼之上。
闻之。
因与大德法常
进表谏。
其略曰。
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张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诚恐真伪混淆。
有损国化。
谨录道经。
汉魏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诏曰。
明诏久行。
不伏者赐杖。
遂各杖之放还。
寻遁迹于渭阳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拥。
未几。
感气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归所住大总持寺诀别曰。
以虚薄。
妄厕僧俦。
脩短有命。
夫复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浅劣。
用以慨然。
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
自尔生生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顷之乃瞑。
二年之正月也。
寿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摄论。
傅奕肆谗毁。
群僧坐视。
莫之用力。
应乃入太史局
对论。
凡所问。
不能答。
但云。
秃丁妖语。
谁复叙接。
应曰。
自古圣贤崇尚。
而卿独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论二卷。
背负籧篨。
朝堂经进。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馆郎署
使达上听。
以售其说。
苟遇
则牵挽遮邀。
折以正理。
素无学。
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
尤刚断。
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
见废塔坏祠。
必加缉理。
武德初
所在诸刹。
尤未复行开接待。
以济往来者。
老幼归美焉。
并隶大总持寺
故兹得以附见云。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腾入其众。
哭述斯乖逆。
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恐法雅犹乘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涸鳞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汉魏已来。
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乃勇身。
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相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大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史局公集。
郎监命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表。
牵挽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常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相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大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僧鉴真武周 688 — 7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63 【介绍】: 唐僧。
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
器度宏博。
武则天时智满禅师,循其奖训。
二十二岁受具足戒。
寻游二京,遍研三藏
后住扬州大云寺,专宏戒律。
玄宗开元中日本国遣使延之,遂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国,时鉴真已失明。
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
卒于日本
鉴真精医学、通《本草》,传有《鉴真上人秘方》,其随行弟子思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
僧戒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尸罗达磨
华言戒法
于阗人
北庭
大法师
贞元中
沙门悟空
节度使杨袭古
北庭龙兴寺
译主
出十地回向轮等经。
躬读梵文。
兼译语。
沙门大震。
笔受
法超润文。
善信證义
悟空證梵文。
既缮写。
沙门不通所译经本。
附宣慰中使段明秀。
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
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
梵夹留龙兴寺藏。
释尸罗达摩
华言戒法也。
于阗人
学业该通善知华梵。
居于是国为大法师
唐贞元中悟空回至北庭
其本道节度使杨袭古
龙兴寺僧请译主
翻十地经。
躬读梵文并译语。
沙门大震笔受
法超润文。
善信證义
悟空證梵文。
又译回向轮经。
翻传才毕缮写欲终。
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讫回。
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等。
相随入朝。
沙河不通取回鹘路。
其梵夹留北庭龙兴寺藏。
赍所译唐本至
贞元五载也。
译事方终。
却回豁丹。
豁丹一云于遁。
此皆岭北人之呼召耳。
若五印度语云瞿萨怛那。
华言乳国。
亦云地乳也。
僧寂默中唐 ? — 806
释牟尼室利
华言寂默
其为人也。
神宇高爽量度真率。
德宗贞元九年发那烂陀寺拥锡东来。
自言从北印度往此寺。
出家受戒学法焉。
十六年长安兴善寺
十九年徒崇福醴泉寺
复于慈恩寺请行翻译事。
乃将奘师梵本。
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又进六尘兽图。
帝悦檀施极多。
元和元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慈恩寺
说中天竺摩伽陀国那烂陀寺。
周围四十八里。
九寺一门。
是九天王所造。
在寺日住者万馀。
大法师处量纲任。
西域伽蓝无如其高广矣。
案守护国界主经。
是般若译。
牟尼證梵本。
翰林待诏光宅寺智真译语。
圆照笔受
鉴虚润文。
澄观證义焉。
僧道丕五代 889 — 955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勇贵每斗万钱。
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前。
摇曳良久。
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大师曰广智。
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同议时问难交发开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世宗登极。
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之力也。
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安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御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答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御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授帝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帝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成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