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孙思邈隋末唐初 581 — 6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1—682 【介绍】: 京兆华原人
少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善言老庄,兼通佛典。
隋文帝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
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年已老,欲官之,不受。
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上元元年称疾还山。
采药治病,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后世称为“药王”。
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释会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
出家隐居终南豹林谷
每读法华经。
药王品。
忻然慕效之。
私积薪槱为窟。
誓必自烬。
贞观之季。
静夜于林中唱经下火。
清声烈𦦨。
与风俱远。
讫于熸息。
犹见其跏坐如故。
寻而西南有大白光。
流入火聚身方偃仆。
逮晓寂然。
乃收其遣骸。
起塔勒铭焉。
荆州有姊妹比丘尼者。
亦志脩药王本事。
于是渐断粒食。
服诸香油香蜜等物。
而神爽高明。
气力不衰。
贞观三年二月八日
于州之逵道中。
二高座。
姊妹乃以蜡布缠身。
自踵至顶。
惟出其面。
众共以华香幡盖。
迎升高座。
姊妹更以火炬炷顶。
端坐以诵法华。
烟𦦨及眼。
声犹宏亮。
下及口鼻。
而后息绝。
达旦合座。
骸骨消化。
二舌独存。
众为起塔以葬。
僧善导道绰之教化行京师
亲写弥陀经数万卷。
散诸士女。
奉之以脩净业者不可胜计。
一日说法光明寺
或者问曰。
今称佛名号。
定生净土否。
曰定生定生。
或者礼拜讫。
口唱南无阿弥陀佛。
声声相续不少置。
因出寺立门前柳树上
合掌西望。
投身于地而死。
释会通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
欣道检游泊林泉。
苦节戒行是其顾习。
终南豹林谷
潜隐综业。
读法花经至药王品。
便欣厌舍。
私集柴木誓必行之。
贞观末年
静夜林中积薪为窟。
诵至药王便令下火。
风惊焰发烟火俱盛。
卓尔加坐声诵如故。
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
身方偃仆。
至晓身火俱灭。
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
勒铭存焉。
贞观之初
荆州比丘尼姊妹。
同诵法花。
深厌形器。
俱欲舍身。
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
后顿绝谷惟啖香蜜。
精力所被神志鲜爽。
周告道俗。
剋日烧身。
贞观三年二月八日
荆州大街置二高座。
乃以蜡布缠身至顶。
惟出面目。
众聚如山。
歌赞云会。
诵至烧处。
其姊先以火柱妹顶。
请妹又以火柱姊顶。
清夜两炬一时同耀。
焰下至眼。
声相转明
渐下鼻口方乃歇灭。
恰至明晨合坐洞举。
一时火花。
骸骨摧朽。
二舌俱存。
合众欣嗟。
为起高塔。
并州城西有一书生。
年二十四五。
诵法华经誓烧供养。
乃集数束蒿乾笼之。
人问其故。
密而不述。
后于中夜放火自烧。
及人往救火盛已死。
乃就加柴薪尽其形荫。
近有山僧善导者。
周游寰寓求访道津。
行至西河遇道绰部。
惟行念佛弥陀净业。
既入京师广行此化。
弥陀经数万卷。
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时在光明寺说法。
有人告导曰。
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
曰。
念佛定生。
其人礼拜讫。
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
柳树表。
合掌西望。
倒投身下。
至地遂死。
事闻台省
释无染
释无染者。
不委氏族何许人也。
中条山受业。
讲四分律涅槃经因明百法论。
善者从之。
恒念华严经。
至说诸菩萨住处东北方金色世界。
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
从昔已来止住其中而演说法。
或现老人。
或为童子。
近闻佛陀波利西国来。
不倦流沙无辞雪岭
而寻圣迹。
高宗朝至台山思量岭。
启告扣礼乃见老人。
即文殊也。
利虽云面接未决心疑。
令却往西国取经。
诣金刚窟入文殊境界。
于今不回。
古德既尔。
吾岂无缘乎。
乃从彼发迹遍访名公。
成遇禅宗穷乎理性。
或经法席探彼玄微。
贞元七年台山善住阁院
时有僧智頵台山十寺都检校守。
僧长之初也。
遂挂锡栖心誓不出山。
每念文殊化境非凡者之可胜。
岂宜懈怠。
即采薪供众。
即跣足登游。
春秋不移二十馀祀。
前后七十馀遍。
游历诸台睹化现金桥宝塔钟磬圆光莫穷其际。
且曰。
之鼠不知堂密中有美枞乎。
言更有愈于诸瑞。
吾得少未为足也。
最后于中台东忽见一寺。
额号福生。
内有梵僧数可万计。
从头礼拜递互慰劳。
见文殊亦僧也。
曰。
汝于此有缘。
当须众勿得唐捐。
有愿无行而已。
言讫化寺众僧寂无所睹。
叹而言曰。
睹兹灵异岂可徒然。
此危脆身有何久固。
乃遵言广兴供施。
每设一百万僧。
乃然一指以为记验焉。
渐及五百万数。
遐迩委输若海水之入归塘焉。
及千万供毕十指然尽。
迨开成中白大众曰。
吾于此山薄有因缘。
七十二遍游诸圣迹。
人所不到吾皆至止。
又不出兹山已报深愿。
幸莫大焉。
奈何衰老今春秋七十四。
腊五十五。
及存馀喘欲于中台顶上焚一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
或息我以死。
谁甘相代。
况诸人等并是菩萨门人龙王眷属。
莳栽善种得住此山。
夙夜精勤羁勒三业。
龙华三会共结要期。
此时下山勿有留难。
合掌曰珍重而去。
众初不喻其意。
皆言早回。
乃但携瓶锡惟爇名香。
遂命季氏赵华将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汁一斗于中台顶。
从旦至暮礼拜焚香。
略无暂憩。
都不饮食。
念佛虔诚声无间断。
已至深更。
赵氏怪其所以。
陟彼崔嵬见不移旧止转更精专。
谓赵曰。
吾有密愿汝与吾助缘不得相阻。
为取蜡布麻油将来缠裹吾身。
于夜半子时要然身供养诸佛。
吾若得道相度汝也。
赵氏谏之苦劝不止。
将布缠身披麻灌油。
从顶而炼。
言曰。
将吾灰骨当须飘散。
无使显异。
赵氏一从其命略无移改。
从顶而炼至足方仆矣。
赵氏叹曰。
昔闻药王然身。
今见上人。
奇哉痛哉。
后门人收真骨于梵仙山南起塔。
至今在矣。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
母张氏。
感异梦娠。
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
年十八进具。
自尔游历诸方。
天台四明之胜。
尤所研玩。
既与德韶禅师
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
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
课诵法华妙经。
无怠昼夜。
俄莲华开庭宇间。
人以为精诚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药王焚身供养。
吴越钱氏笃敬之。
固留乃止。
又尝趋曹娥江自溺。
以饱鳞互。
会渔者拯之以出。
卒无恙。
固徙越之法华山
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
开宝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门人曰。
吾平生诵经。
满二万部。
所愿以生安养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丧费悉给王府。
茶毗获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亟命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节度使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