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佛陀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西域人
既习静虑。
且以观方利物为志。
而交友六人
其五人者。
已證果矣。
其未證者。
尔。
愤悱之至。
如不自容。
于是證果之友。
谓之曰。
道以无心得。
非可以力致也。
且子于震旦。
当有别缘。
度二弟子。
作世利益。
此其所得则亦大矣。
盍行乎。
因复游历。
至魏之北台恒安而止焉。
孝文方隆尚吾教。
厚加礼遇。
凿石以龛其居。
给粮以饱其侣。
而徵应累著。
识者异之。
城内康氏饶资。
更为造院以遵常业。
一日小儿于门隙窥
他无所见。
但见大火赫然而已。
走告其家使窥之。
无见也。
由是知其获證不诬。
及迁都伊洛。
诏于少室构寺以处之。
今之少林是也。
每谓众曰。
此精舍将来终无所乏。
吾固别召灵祇卫护之矣。
故兹逮二百载。
虽其间凶歉荐臻。
而寺赋充实。
则抑之愿力欤。
尤善声论。
后于洛。
慧光僧稠二弟子。
始皆引杖以击其头。
知为法器。
遂以度之。
异日果名天下。
事各有传。
以老不预众。
感一善神与俱饮食起居。
惟神是听。
亦时令设馔祀飨之。
已而手画其像于房壁间。
未几告终。
佛陀禅师
此云觉者。
天竺人
学务静摄志在观方。
结友六人相随业道。
五僧證果。
佛陀无获遂。
勤苦励节如救身衣。
进退惟谷莫知投厝。
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时来便剋。
非可斯须徒为虚死。
卿于震旦特是别缘。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从之游历诸国。
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
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
凿石为龛结徒定念。
国家资供倍架馀部。
而徵应潜著。
皆异之非常人也。
安城内康家。
赀财百万。
崇重佛法。
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自静遵业
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
惊告院主
合家总萃。
都无所见。
其通徵玄。
观斯例众也。
识者验以为得道矣。
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
复设静院敕以处之。
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
屡往嵩岳高谢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处。
四海息心之俦。
闻风响会者。
众恒数百。
笃课出要成济极焉。
时或告众曰。
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
一立已后终无事乏。
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载。
虽荒荐频繁而寺业充实。
远用比之佛陀无谬传矣。
时又入洛将度有缘。
沙门慧光年立十二。
天门街井栏上。
反蹋蹀䤻。
一连五百。
众人諠竞异而观之。
佛陀因见惟曰。
此小儿世戏有工。
道业亦应无昧。
意欲引度。
权以杖打头。
声响清彻。
既善声论。
知堪法器。
乃问。
能出家不。
曰。
固其本怀耳。
遂度之。
解冠终古。
具如别传。
又令弟子道房沙门僧稠
教其定业。
自化行东夏。
惟此两贤得道记之。
谅有深疑。
年渐迟暮不预僧伦
委诸学徒自相成业。
躬移寺外别处零
感一善神常随影护。
亦令设食而祠飨之。
后报欲终。
门之壁手画神像。
于今尚存。
僧玮北周 513 — 57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潘
汝南平舆人也。
素事蔬布。
年十三。
获圆顶相。
习诵金光明等经。
既具戒品。
遂依杨都帝释寺昙瑗律师听十诵讫。
五年而持犯开遮之旨。
无所疑滞。
乃入摄山栖霞寺凤禅师所。
禀承息观。
频蒙印可。
后又徙居南阳之雾露山焉。
声光昭被。
诏至京师屡加顾问。
仍诏公卿近臣。
后妃外戚。
咸受归戒。
天和五年
葬母而东。
安州三藏。
绥理四众备悉六和。
经营寿山梵云二寺。
尤美轮奂。
未几。
诏于都城之内。
起天宝寺。
以奉禅燕。
既被徵召。
身范林野。
壤衣粝味。
以尽馀报。
朝廷推敬焉。
建德二年九月十日
遘疾。
无几而终。
春秋六十一。
三年二月
返葬于安陆之山。
新野庾信制文勒碑。
僧玮
姓潘
汝南平舆人也。
器量沈深风神详雅。
十三出家。
仍服以弊衣资以菜食。
致使口腹之累渐以石帆水松。
寒暑之资稍以荷衣蕙带。
故得结操贞于玉石。
情风拂于烟霞。
初诵金光明经。
进受具后下杨都
于帝释寺听昙瑗律师讲十诵。
淹于五载斋镜持犯。
仍入摄山栖霞寺
凤禅师所学观息想。
味此情空究检因缘。
乘持念慧频蒙印指。
传芳畅业。
远承申息之国山名雾露岩洞幽深川香水美。
遂命楫西浮鋿声林薮。
终焉之志结此山焉。
声问光彻被于周壤。
天子遵贤待德下车问道。
召至京师亲奉清诲。
乃敕公卿近臣妃后外戚。
咸受十善因奉三归。
天和五年以葬母东归。
敕使为安州三藏。
绥理四众备尽六和。
在任之日经始寿山梵云二寺。
南望楚水东指隋城。
度轨程功轮奂成美。
僧玮德播江淮。
帝王隆重。
爰有别敕。
于王城之内起天宝寺用以居之。
既被徵召身范僧伦
纳衣坏味任报资给。
静缘洁操齐志林朝。
建德二年九月十日遘疾。
少时终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一。
门人恸感士女惊奔。
即以三年二月归葬于安陆之山。
僧玮容止恭庄威仪整敕。
游之者肃然清规。
见之者自生敬仰。
新野庾信
载奉芳尘。
勒碑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