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杜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东沂水人字子润
洪武中文学授本县训导,以荐累进詹事府丞
朴实持重,言动不逾礼。
洪武二十九年吏部尚书,掌官吏铨衡,慎守不欺。
以年老致仕。
顾潜明 1471 — 15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1—1534 【介绍】: 苏州府昆山人字孔昭号桴斋晚号西岩
弘治九年进士
官至直隶提学御史
尚书刘宇,出为马湖知府,未任罢归。
诗文平正朴实,不事修饰,有《静观堂集》。
盛汝谦明 150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庆府桐城人字亨甫号古泉
嘉靖二十年进士
性敦厚朴实,行事必以礼为据。
人称古君子
王慎中明 1509 — 1559
维基
王慎中(1509年—1559年)字道思,初号南江,更号遵岩居士
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
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泉安(又称安平,今安海镇)人,历官山东学政河南参政等。
慎中为唐宋派宗师,崇尚内容丰富、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文风。
正德四年(1509年)王慎中出生于晋江泉安(今安海镇)。
四岁能诵诗,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授吏部员外郎,进郎中
又谪常州通判,改户部主事,不久改礼部祠祭司。
历任吏部员外郎山东提学佥事江西参议河南参政
侍郎王杲爱其才,欲议进用,唯慎中昔曾忤大学士夏言,故为所黜落。
僧祩宏明 1535 — 1615
莲池
字佛慧
仁和沈氏子。
父号明斋
母周氏。
师生而颖异。
试屡冠诸生
于科第犹掇之也。
顾志在出世。
几案间。
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
一日阅慧灯集。
失手碎茶瓯。
有省。
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
于世相一笔尽勾。
作歌寄意。
弃而专事佛。
虽学使者力挽之。
不回也。
从蜀师性天剃度。
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
即单瓢只杖游诸方。
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
坐炼呓语。
忽现旧习。
京师
遍融笑岩二大老。
皆有开发。
东昌府
忽有省。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时以母服未阕。
怀木主以游。
每食必供。
居必奉。
金陵瓦官寺
病剧。
几为主者舁就茶毗。
病间。
归得古云栖寺旧址。
结茅默坐。
悬铛煮糜。
曾绝粮七日。
倚壁危坐而已。
胸挂铁牌。
题曰。
铁若开花。
方与人说。
久之檀越争为构室。
渐成丛林。
清规肃然。
为诸方道场冠。
而师始启口说法。
弟子日进。
六时观念。
中夜警策。
慈颜温谕。
无异花开见佛矣。
师以精严律制。
为第一行。
沙弥要略具戒便蒙。
梵网经疏。
以发明之。
又从参究念佛得力。
遂开净土一门。
著弥陀疏钞。
融会事理。
指归唯心。
又以高峰语录。
最极精锐。
乃并匡山永明
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
名曰禅关策进。
以示参究之诀。
自是道风大播。
朝野归心。
大司马宋公应昌
太宰陆公光祖
宫谕张公元忭
大司成冯公梦祯
陶公望龄
并一时诸缙绅先生
次第及门。
道者
以百计。
靡不心折。
尽入陶铸
观兴浦庵偈所谓。
一朝踏破香岩钵。
双报君恩与佛恩。
始知东昌悟真
戴角虎。
不但称理而谈已也。
师持论严正。
诂解精微。
监司守相。
下车就语。
侃侃略无少屈。
诸贤豪候参者。
无加礼。
皆忘形屈势。
至则空其所有。
非精诚感物。
何能至是哉。
侍御左公宗郢
问念佛得悟否。
师曰。
返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樊公问。
心杂乱如何得静。
师曰。
置之一处。
无事不办。
坐中一士曰。
专格一物。
是置之一处。
办得何事。
师曰。
论格物。
只当依朱子
豁然贯通去。
何事不办得。
或问。
师何不贵前知。
师云。
譬如两人观琵琶记。
一人不曾经见。
一人曾见。
而预道之。
毕竟同观终场。
能增减一出否。
侍郎王公宗沐问。
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云。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代云。
走却法师
留下讲案。
又书颂云。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𦘕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师直摈曲说。
语无回互。
而世所宗。
天主寔义。
又期立论破之。
净慈僧性莲
请师讲圆觉经。
听者日数万指。
大釜日炊两度。
众犹不给。
募赎寺前万工池
放生。
因盟朝士
天圣故事者二纪。
后师八十诞辰。
又增拓之。
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
皆为放生设。
著放生文。
行于世。
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
崇重三宝。
偶见师放生文。
甚嘉叹。
内侍赍紫袈裟斋资。
往供。
问法要。
师拜受以偈答之。
师极意悲幽冥苦趣。
自习𦦨口。
时亲设放。
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
观力之使然也。
师天性朴实
简淡无缘饰。
虚怀应物。
貌温粹。
无崖岸。
而守若严城。
画丛林。
日用量。
施利厚薄。
因果覈。
罪福明。
虽粒米茎菜。
未尝虚费。
五十年中。
不设化主。
养老病供众僧。
海内衲子
担簦负笈而至者。
肩摩毂击。
食指日以千计。
稍有盈馀。
辄散施诸山。
库无储蓄。
别有供师者。
咸纳之。
以为衣药贫病施。
略无虚日。
简私记近七载中。
实用五千馀金
师生平惜福。
尝著三十二条自箴。
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
终身衣布素。
一麻布帏。
乃丁母艰时物。
今尚存。
他可知已。
师以平等大悲。
摄化一时。
非佛言不言。
非佛行不行。
非佛事不作。
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
依四安乐行。
师实以之。
憨公云。
观从上诸祖。
单提正令。
未必尽修万行。
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
即尘劳而见佛性者。
古今除永明
唯师一人而已。
先儒称。
寂音为僧中
予则谓。
师为法门之也。
万历乙卯六月
入城。
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
及故旧。
但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还山。
具茶汤设供。
与众话别云。
此处吾不住。
将他往。
众罔知。
七月朔
晚入堂坐。
嘱大众曰。
我言众不听。
我如风中烛。
灯尽油乾矣。
次夜入丈室。
示微疾。
瞑目无语。
弟子围绕。
师复开目云。
大众。
老实念佛毋捏怪。
毋坏我规矩。
众问谁可主丛林。
师曰。
解行双全者。
又问目前。
师曰。
姑依戒次。
言讫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
师。
生于嘉靖乙未
世寿八十一。
僧腊五十。
师自卜寺左岭下。
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耦汤氏。
亦后师祝发。
建孝义庵。
为女丛林主。
先一载而化。
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师得度弟子广孝等。
为最初上首。
其及门受戒得度者。
不下数千计。
而在家无与焉。
缙绅士君子及门者。
亦以千计。
而私淑者无与焉。
其所著述。
除经疏外。
有戒疏事义问辩。
疏钞事义。
楞严摸象记。
遗教节要。
水陆仪文。
竹窗随笔。
二笔三笔。
四十八答。
净土疑辨。
往生集。
崇行录。
名僧辑略
正讹集。
知录
云栖纪事。
山房杂录等。
二十馀种行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京师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宏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宏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
李廷训
维基
李廷训(1559年—17世纪),字孔教号士昂陕西平凉府固原州人
李廷训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第十九名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进士兵部观政,授博野县知县,以政绩经推荐入,召对时称旨,二十八年(1600年)升为南京户部主事二十九年(1601年)以考察调简。
起补河南宁陵县知县三十四年(1606年)丁忧归。
起复户部江西司主事,擢任湖广司员外郎掌印郎中;京察后列等,获授河南驿传道佥事
他的文章朴实,被誉为西陇宿儒
胡献来明至南明
维基
胡献来(16世纪—17世纪),字子良号觉非浙江台州府宁海县大胡乡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胡献来个性朴实,不喜欢和他人竞争,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次年(1628年)联捷进士,获授行人,转刑部主事,考选时因策论忤逆权贵被贬为松江同知
当地并无寇警,人民苦于劳役,他数日调剂完毕,升武选郎中,杜绝勋戚袭补、武将竞争;转岳州兵备道副使,上疏设立兵船,击破遇上的盗贼,解除湖广祸患,又因忤逆巡抚被任命兼为沔阳兵备道,但贼人得知他来到却望风而逃。
其后胡献来转为南昌上江防副使,废除盐政规例,商人被杖打后闻风不敢再试,任满后说:「我现在可以谢天子回归了!
」上疏辞职,弘光年间曾任命为云南参议,很快辞去。
在家乡遇上贫穷的邻居,他总会热情关怀对方,绝无吝啬,夫人冯氏、阎氏都穿著简单的服饰。
他六十岁时对儿子说:「我没什么给你们,只有《迪吉》一书,受用无穷。
」来不及再说就去世了,二子胡定国胡定祥都有文艺声誉。
僧智旭明末清初 1599 — 1655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智旭字素华,晚称藕益老人姓钟氏吴人也。
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
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遂生子。
七岁闻父训,甘蔬食,不逐腥膻。
年十二就傅读书,日聆师说,即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
弱冠,阅莲池《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乃取所著论焚之。
年二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者累日。
是岁,居父丧,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心,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郁郁三载。
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因于佛前发愿舍身。
后梦礼憨山,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大晚。
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时憨山曹溪,不能往从,乃从其徒雪岭剃度。
明天启二年也。
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窃怪之,佛法岂有二耶?
”遂入径山坐禅。
明年,精进益深,觉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
明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未几母病,刲股和药,卒不能救。
既葬,掩关于吴江
疾甚,乃一意求生净土。
及疾少閒,结坛持往生净土咒七日,说偈云:“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
观世音势至,诲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
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
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
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
乘我本愿船,广度沈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
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
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迥向心。
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
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
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
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独居二年,足不踰阈,既而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
律学坠废,多缘讹误,以弘律自任。
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网》,爇香告佛,以决所宗,拈得天台,于是究心台部。
已而居九华华严,述《梵网合注》。
旭律仪虽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应居何地位?
卒得菩萨沙弥,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
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种,其著者有《首楞严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谶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切,今有《净信堂集》行世,可见一班。
当时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
旭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卓左车者,尝设四问:“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
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
如何是淆讹脑后一锤?
”旭答之曰:“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果大丈夫,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
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毕露。
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若设现前弥陀,别言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此是脑后一锤。
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岂待外求?
清顺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维后,屑骨和粉,施诸水中。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后二年将就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
门人不忍从遗言,收骨塔于灵峰
年五十七,腊三十四。
其别众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
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
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
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
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
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
”尝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
其生平行事,多实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