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张鹤鸣明 1551 — 1635
维基
张鹤鸣(1551年—1635年)字元平号凤皋晚号飘然翁河南都司颍川卫军籍,直隶凤阳府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告老还乡后,于李自成兵乱中殉难。
善诗文,有「趵突泉诗」流传至今。
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河南乡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式丙戌科会试,因父病驰归,未就殿试。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进士
山东历城知县,值“矿使四处扰民,公力抗陈珰。
”“凡便民兴利之事,鹤鸣无不为之。
”离任后,历城人怀其德,建「仙令祠」祀之。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南京兵部主事,升吏部郎中,留曹管事。
三十一年丁母忧三十四年服除,补礼部祠祭司郎中
三十五年七月山东副使,分守济南道
三十八年三月陕西右参政兵备临巩。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升陕西右布政使,同年八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大破红苗,擒贼首老蜡鸡,威名甚著。
天启元年(1621年),升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赴任中途,召还回朝,佐理兵部事。
同年兵部尚书王象乾出督蓟军务张鹤鸣遂升兵部尚书,视侍郎事。
辽东经略熊廷弼张鹤鸣有隙,遂大力支持辽东巡抚王化贞
熊廷弼请付二十万金为军,张鹤鸣不予,专庇王化贞,边疆事大坏。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廷议熊廷弼王化贞二人去留,张鹤鸣依然主张撤换熊廷弼,专任王化贞
廷议完,王化贞已经放弃广宁驻地逃跑。
张鹤鸣内惭,且惧罪,自愿前往辽东,诏加太子太保,赐蟒玉及尚方剑。
而拖延不行,又逗留十七日,始抵山海关
每日只是下令捕捉间谍,用财物诱惑蒙古炒花、宰赛诸部。
延宕数月后,就告老还乡,由王在晋接任。
归乡后,住颍州古楼北张家胡同。
天启六年(1626年)春魏忠贤当政,张鹤鸣起为南京工部尚书
十二月安邦彦未灭,张鹤鸣先前有平苗功,改偏沅巡抚七年(1627年)兵部尚书总督四川贵州云南湖广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赐尚方剑
同年崇祯帝嗣位后,被弹劾,诏加太子太师致仕还乡。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军攻陷颍州,八十五岁的张鹤鸣被缚倒悬于树,大骂而死,其次子张大壮,与弟张鹤腾张鹤龄皆死,诏令以尚书之礼葬之。
乔允升明 1553 — 1631
维基
乔允升(1553年—1631年)字吉甫号鹤皋河南孟津籍,洛阳人,万历进士
天启崇祯间两任刑部尚书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河南乡举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
太谷县知县,擢御史,累迁顺天府
万历末党政激烈,称病归里。
天启初年,起太常寺卿历官刑部左右侍郎,进刑部尚书魏忠贤吏部尚书赵南星,以其为南星同党,落职閒住。
崇祯初,官复原职崇祯二年(1629年)冬十月后金皇太极率兵由喜峰口入关,逼近京师,在押囚犯刘仲金等狱囚一百七十人乘机越狱。
崇祯帝震怒,诏令逮捕乔允升,论死,因年老改遣戍边卫。
崇祯四年(1631年)允升被押解至戍所,不久卒,年七十八。
曹学程明 1554 — 1608
维基
曹学程(1554年—1608年)字希明号心洛广西桂林府全州人,民籍,明朝御史
万历七年(1579年)孝廉
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曾经因日本侵略朝鲜上书直谏,得罪万历帝,多次差点被斩首。
但仍然遭拷打、入狱十年,李太后向皇帝求情,才被流放。
出狱不久后病死,年仅五十五岁。
天启帝为之昭雪,并追赠太仆寺少卿
广西乡试第七名,三十岁中式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会试第一百九十一名,登三甲第二百二十五名进士,任石首县县令,后改宁海县县令,十八年(1590年)修《宁海县志》。
政绩卓著,二十年广东道御史
二十三年清理屯田,二十四年巡按直隶
后来日本侵略朝鲜,万历和战失据,又想派宋应昌等出援;一面又想与日军议和。
曹学程上疏反对议和,触怒万历,万历称其受指使,刻意攻击皇帝,命逮下锦衣卫严讯。
学程被拷打成体无完肤,也不说出所谓的指使者,改由刑部定罪。
朝中大臣萧大亨侯廷佩陈于陛沈一贯赵志皋等不分东林党、齐楚浙党,都为他上书陈情,并说曹学程其母九十馀岁,希望能释放,但万历都无动于衷。
万历非常恨曹学程,多次赦免罪人,惟独不肯释放曹学程
曹学程身陷囹圄十年,三次令押赴法场陪斩,有一次万历想斩杀他,但因出现龙捲风吹翻屋瓦,监斩官乞求延期。
学程之子曹正儒上血书,乞求代父一死,皇帝也不答应。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李太后得知曹学程其母九十馀岁,于是帮他向万历帝求情,阁老朱赓、东厂提督陈万化也看他可怜,乘机向皇帝跪求。
万历看在太后朱赓与陈万化的面子,才让曹学程出狱,但依然发命其发配湖广宁远
曹学程因多年牢狱、拷打,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久后病逝,年五十五。
天启初天启帝认为他忠义可风,为其平反,赠太仆寺少卿
崇祯帝旌表曹正儒为孝子,立牌坊。
冯从吾明 1556 — 1627
维基
冯从吾(1556年—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陕西长安(今西安市)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河南道监察御史
巡视中城,有宦官求见,但被他拒绝。
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奸诈狡猾,多次弹劾不去。
冯从吾揭发他作奸犯科之事,遂被调往外地。
当时正值考核外官政绩之时,冯从吾严格巡查,贿赂受请之事便不再发生。
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冯从吾上疏告戒明神宗:“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禦,章奏留中不发。
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励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
近颂敕谕,谓圣体违和,欲藉此自掩,不知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
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
天下后世,其可欺乎!
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宴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
神宗盛怒,想要在大殿之上杖责冯从吾
恰逢仁圣太后寿辰,加上阁臣们竭力化解才得以倖免。
随即便告老还乡,后被起用为巡查长芦等地盐政
冯从吾洁身自好,任内惠利商人,违法乱纪之事均有所收敛。
不久,冯从吾返回京师,适逢神宗因军政之事大罢谏官
冯从吾也因而被革职,仍然是因为之前上疏谏言的缘故。
冯从吾生性纯朴诚实,有志于濂、洛之学,受业于许孚远
罢官归乡后,闭门谢绝客人来访,拿来古代贤人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语句,体察考验自己身心,学问造诣更加精深。
在家闲赋了整整二十五年
万历四十八(1620年)明光宗登基。
冯从吾被起用为尚宝卿后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因为兄长去世而未赴任。
不久改任大理寺少卿
天启二年(1622年)左佥都御史
不到两个月,又升任左副都御史
廷议梃击、红丸、移宫等三大案,冯从吾说:“李可灼以至尊尝试,而许其引疾,当国何心!
至梃击之狱,与发奸诸臣为难者,即奸人也。
”自此以后朝中群小皆畏惧他。
不久,与邹元标共同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人在这里讲学,给事中朱童蒙上疏诋毁书院。
冯从吾说:“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
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皆讲学也。
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则不为,可乎?
先臣守仁,当兵事倥偬,不废讲学,卒成大功。
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而为此也。
”于是冯从吾再次称病求归,明熹宗温言安慰挽留。
但是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又相继努力诋毁邹元标
冯从吾又说:“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
京师讲学,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为诟厉?
”于是再次上疏请求归乡。
天启四年(1624年)春,起任南京右都御史,都接连推却不任。
熹宗召见授予工部尚书
恰逢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相继离开朝廷,冯从吾连续上疏,极力请辞,熹宗遂同意其致仕。
天启五年(1625年)秋,魏党张讷上疏诋毁冯从吾冯从吾被革职。
同乡人王绍徽向来对冯从吾怀恨在心,等到他成为吏部官员,就立刻派遣乔应甲陕西巡抚,想搜集各种罪證获罪于他,但都没有收穫。
于是便毁掉了书院,推倒了圣贤塑像,将其扔到了城墙边角。
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
崇祯初年(1628年)明思宗恢复冯从吾官职,并追赠其太子少保谥恭定
邹元标钟羽正等人并称“西台三正人”。
黄正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府歙县人
万历间以赀为舍人,思树奇节,疏诋首辅申时行,斥为民,遂为清议所许。
李三才顾宪成咸与交往,益有声士大夫间。
思宗嗣位,复官致仕。
岳元声明 1557 — 1628
元声字之初号石帆一号潜初子嘉兴人
万历癸未进士
旌德国子监丞
诏选良家,上疏谏止,并言用铜械挞宫侍为伤仁,神庙纳之。
升工部郎。
时有三王并封之议。
元声顾允成张纳陛上书,复与陈泰来等八人面质相臣于朝。
又移书比之林甫敬宗
相臣始有三误三愧之疏,事乃寝。
后以奸人沈惟敬日本封贡事元声三疏争之,落职里居。
天启初,起南光禄卿,累转兵部侍郎
魏珰擅政,应山杨公劾其二十四罪,得严旨。
元声发愤,与同官陈道亨公疏触珰怒,道亨称疾去。
台臣以他事劾元声,削籍。
思宗御极,复原官。
元声已无宦情,筑室孤山岁寒岩。
以老感念东林死难诸友,勒名于石而为之记,且作诗吊之。
潜初子集。
成基命明 1559 — 1635
维基
成基命(1559年—1635年)字靖之号毖予直隶大名人
官至内阁首辅。
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称。
成基命长身玉立,为诸生时,与高阳孙承宗齐名。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选庶吉士
历任司经局洗马国子监司业等职,升礼部右侍郎太子宾客,改掌南京翰林院
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因其为杨涟的同门,迫使其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吏部左侍郎
次年恰逢己巳之变,京师戒严,成基命上疏请求起用孙承宗再次任为枢辅,并消除争议,得到明毅宗嘉许。
后以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辅政。
庶吉士金声推荐僧将申甫,明毅宗命其视察,其上言该部队不可用,后果也正如此。
袁崇焕祖大寿戍京时,发生满桂的“关宁军箭射事件”(即当时满桂带军攻击后金军主力,并在北京城外与金军拼杀溃败后,向关宁军(袁崇焕部队)靠拢,却遭到友军箭射。
满桂身中五箭,其中三支贯体,箭上有关宁军标记)。
思宗逮捕了袁崇焕祖大寿在一旁双腿颤抖。
成基命于是叩首请帝慎重,但帝未许。
祖大寿回营后即带兵东逃,思宗非常忧虑。
成基命于是提出由袁崇焕写信召回,后在孙承宗协力下稳住军心。
但在召对中,基命提出施政从缓,却与思宗想法相左。
工部主事李逢申成基命欲脱逃袁崇焕的罪行,李逢申反被降职。
韩爌李标相继离职后,崇祯三年(1630年)成基命成为过渡首辅,与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主持内阁
之后,温体仁吴宗达也进入内阁
后来在商议袁崇焕事时,恰逢成基命得病,锦衣卫张道浚工部主事陆澄源等上疏指责其在袁案中委卸避事,有牵入迹象。
成基命自感大势已去,当年辞职。
崇祯帝挽留,成基命连续上疏三次请辞离任。
崇祯八年成基命于家中去世。
少保谥号文穆
葬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南关
郭巩
维基
郭巩直隶永平府迁安县人
晚明官员。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顺天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联捷癸丑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四十六年十一月刑科给事中姚若水册封建德王朱常沄。
泰昌元年十月考选,授南京兵科给事中天启元年三月疏论旧经略熊廷弼丧师误国,假病欺君,并以票拟起用罪辅臣刘一燝以同声附和,罪科臣陈所志,乞俱赐罢斥,上切责,夺俸半年,寻以论沮用熊廷弼之罪,降一级调外任。
六月陕西按察司知事添注。
二年五月复原职九月复除户科给事中
三年二月福建道御史周宗建相讦,不久给事中刘弘化御史方大任等亦纷纷疏攻郭巩弘化等党熊廷弼,谋为脱罪;宗建等亦讦交结近侍魏进忠,住其甲第,上疏自理,且乞廷辨,上切责等,各夺俸三月
六月郭巩被外派册封吉府长沙王朱常淠并继妃徐氏,十月大理寺左寺丞四年京察去职。
五年二月大理寺丞徐大化举荐,以原官起用。
六年二月大理寺左少卿六年闰六月太常寺卿八月兵部右侍郎十二月本部添设左侍郎,未任告病
七年八月被令冠带闲住。
庄烈帝定魏党逆案,被削籍为民。
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清兵攻拔迁安郭巩逃入京师,奏乞师,自述拒受清军聘任职,且上所撰《却聘书》作证。
兵部尚书梁廷栋弹劾其书称大金非法,命下狱论死。
久之,崇祯八年被遣戍广西横州
彭凌霄明 1560 — 1628
维基
彭凌霄(1560年—1628年)字用沈号参柱明代淅川安洼人(今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安洼村),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考取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享年44岁的彭凌霄赴京参加殿试,考取进士第三甲,被任为庶吉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至天启二年(1622年),均出任朝廷的监考官。
天启五年(1625年)殿试时任副总裁,后入内阁,官至礼部侍郎
天启七年(1627年)8月,因性情耿直,不畏权贵而触怒宦官被迫退隐还乡,翌年在家逝世,后被明思宗追封为尚书
葬于淅川老城镇三里桥附近,墓前有石狮、石猪、石羊等,近代文革期间被砸。
彭凌宵为官清廉,善于体恤民情。
彭凌霄回乡后,曾主持修复马蹬龙巢寺欧阳修读书处。
刘鸿训明 1561 — 1631
维基
刘鸿训(1565年—1634年)字默承号青岳山东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太和庄人
明代东林党政治人物。
刘一相之子。
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进士,授庶吉士,改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修国史
泰昌元年(1620年),出使朝鲜,回国时辽阳已被清军占领,朝鲜为其建造二舶舰,绕境而返。
途中收容多位难民。
升任右中允,又改左谕德
天启六年(1626年),任少詹事,因忤魏忠贤,被削籍为民。
明思宗时,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后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任内遇事敢任,曾建议先朝官员转调太速,需行久任之法,又推荐了毕自严出任户部尚书
刘鸿训在庙堂议事,当其意见不被皇帝同意时,便会感叹说「圣上毕竟只是年轻的君主」,崇祯帝都会因而生气。
崇祯二年(1629年),因改太傅惠安伯张庆臻敕书事,谪戍代州,按例总督京营者不辖京师巡补,刘鸿训中书舍人田佳璧在敕书上多加「兼辖捕营」四字,遭御史吴玉弹劾,给事中张鼎延御史王道直刘鸿训,此时正值「宁远闹饷」之时,且在罗织株连所谓阉党之后,加上他曾说:主上毕竟是冲主。
崇祯帝无意维护,而众臣大作文章,御史田时震给事中阎可陛接连劾其贪污收贿案。
最终刘鸿训谪戍代州兵部尚书王在晋职方郎中苗思顺遭削籍,田佳璧斩于市,张庆臻停禄三年
因痛斥阉党杨维垣李恒茂杨所修田景新等人,谪戍代州(今山西代县)
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卒于戍所,享年七十。
著有《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等。
吕兆熊明 1561 — ?
维基
吕兆熊(1561年—?
),字宗望一字恒伯号渭阳,更号鸿原, 直隶柏乡县人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乡试六十七名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二百八名,登三甲第四十七名。
吏部观政,任直隶昆山县知县
在任五年,治县有方。
兵科给事中
宁夏出现叛乱,吕兆熊奉命阅边,驻守开原十年。
万历四十一年河南大梁道佥事,累擢光禄寺少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巴渝变乱,吕兆熊移驻汉中,抓获乱首。
天启二年十二月1623年初),以功升户部右侍郎总督漕运,海防巡抚凤阳等处地方。
天启五年(1625年),升户部尚书总督仓场
崇祯帝即位,兆熊起赴南京任职,未到任卒。
缪昌期明 1562 — 16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2—1626 【介绍】: 常州府江阴人字当时一字又元号西溪
诸生时有盛名。
万历四十一年始成进士
检讨,时人视为东林党人。
以主张梃击案当重办,被人疏攻,移疾去。
天启元年还朝,迁左赞善,进谕德
杨涟魏忠贤,有言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贤恨之,乃乞假归。
寻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毙于狱。
思宗追赠詹事
弘光时追谥文贞
有《从野堂集》。
袁可立明 1562 — 1633
维基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阳卫(今睢县)人,祖籍河南颍州(今安徽阜阳)
晚明政治人物,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进士
苏州府推官
弹劾应天巡抚,平反苏州知府石昆玉冤案。
袁可立执法不避权贵,“至犯令抵罪者,虽宠近必行,似欧阳永叔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擢拔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
曾官登莱巡抚,期间成功游说刘兴祚归明,使清人忿怒,造成日后袁崇焕反间计之原因。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朝鲜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发动政变,废光海君,史称仁祖反正。
袁可立表示:“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
并上书朝廷,力主讨伐。
朝鲜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袁可立
后因直谏触帝怒,削职为民,史称“震门之冤”。
罢官期间,袁可立与友结诗社。
泰昌元年(1620年)尚宝司司丞,历太仆寺少卿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晚年崇信道教,在睢州建袁家山。
崇祯帝袁可立敕建的“三世尚书坊”。
施凤来明末清初 1563 — 1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3—1642 【介绍】: 浙江平湖人字羽皇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殿试第二,授编修,以礼部尚书入阁,素无节概,阿附魏忠贤
崇祯帝即位,为首辅,旋被纠,告归。
忠贤诛,落职闲住。
孙承宗明末 1563 — 1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3—1638 【介绍】: 明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
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
万历三十二年进士
编修,进中允
谕德洗马
熹宗即位,充讲官
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
帝不欲承宗讲筵,不许。
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承宗自请督师,既至,汰逃将,遣疲兵,用马世龙等为将;又从袁崇焕请,筑宁远等城,令崇焕守之。
在关四年,凡修复城堡数十,练兵十一万,开屯五千顷,遣将戍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拓地四百里。
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
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承宗通州
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
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
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
子孙多人皆战死。
王时谥文忠
有《高阳集》。
维基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西庄村人。
明朝政治、军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致仕后与清军战斗殉国。
谥文忠,清朝改谥忠定
孙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
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甲午科顺天乡试第五名举人(经魁)。
万历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孙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
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史称“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因而“晓畅边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
万历四十二年詹事右春坊左中允万历四十七年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
万历四十八年,矫旨遗诏废矿税、发内帑
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读,期间与高攀龙赵南星等东林党人相交甚善。
不料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即驾崩,年仅16岁的皇长子来不急册为太子即仓促继位,即明熹宗孙承宗继而做了熹宗的老师。
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
经东林党人推荐后,熹宗孙承宗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至辽东勘查。
据说与经略王在晋争执,熹宗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以孙承宗辽东经略,以为“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
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
此极弊也。
今天下当重将权。
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
”期间大胆起用袁崇焕孙元化鹿善继茅元仪等人,修复宁远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顷,“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后金当时与察哈尔部交战,并未进攻朝。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太监应坤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为孙承宗所鄙视,同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马世龙因冒进兵败,魏忠贤孙承宗不附己,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参劾孙承宗
十五日熹宗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后以高第代为经略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长城,进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复用孙承宗
袁崇焕被执下狱后,孙承宗力保祖大寿,复用孙承宗督师,移镇山海关,修建入海长城之「老龙头」,且于建后由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题字「宁海城」于「老龙头」城楼上,辽左得以粗安。
崇祯三年(1630年)祖大寿马世龙等诸将克复永平遵化迁安滦州四城,人史称“遵永大捷”。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清军攻大凌河祖大寿坚守城池,命宋伟、吴襄救援,二将阵前不和,张春的援军也被击溃,祖大寿被逼杀何可纲而降清。
明思宗因此罢孙承宗官。
家居七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四次入长城,犯保定,攻高阳
孙承宗年已75岁,率领全家子孙拒守,高阳城墙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
孙承宗被俘,望阙叩头,投缳而死。
明思宗闻讯,追复其故官,给予祭葬。
南明弘光帝时,予谥文忠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专谥忠定
孙慎行明 1564 — 1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4—1635 【介绍】: 常州府武进人字闻斯号淇澳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编修,累官左庶子
数请假里居,键户息交,覃精理学。
四十一年,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
于朝政缺失,屡疏切谏。
福王久留京师事,至合诸臣伏阙力请。
熹宗立,拜礼部尚书
天启二年,以追论红丸案,主张严惩首辅方从哲,与廷臣意见不合,谢病归。
其冬,廷推阁臣,以慎行为首。
魏忠贤抑不用。
既而忠贤势炽,议修《三朝要典》,以慎行为红丸案之罪魁,当遣戍宁夏
未行,庄烈帝嗣位,得免。
崇祯间朝士数推慎行入阁,为吏部尚书王永光所挤,不获用。
八年召入,至都即卒。
谥文介
有《周易明洛义纂述》、《不语易义》、《玄晏斋困思抄》等。
韩爌明末清初 1565 — 1644
维基
韩爌(1565年—1644年)字虞臣号象云山西蒲州(今永济)盘底村人,进士出身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进士历官庶吉士少詹事东宫讲官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礼部右侍郎
泰昌元年(1620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天启元年,上书请求开经筵、发内帑等俱得到明熹宗允许。
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妄兴汪文言狱,杨涟愤而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忠贤惊恐,求韩爌解救,韩爌不应。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二十六日杨涟左光斗同日死于狱中。
同年,遭魏党李鲁生弹劾,韩爌去职,后又被诬陷贪赃白银二千两,倾家荡产,家人也被打死了,韩爌只能居先人墓地。
崇祯元年(1628年)明思宗即位后,十二月,再召为首辅。
韩爌与天主教人士如徐光启汤若望有往来,家族中有领洗入天主教者。
出任首辅期间,主持了钦定阉党逆案,又曾反对兵科给事中刘懋的裁驿之议,并向崇祯帝进言收敛了熊廷弼的遗骸。
崇祯三年(1630年)因门生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事被罢职,正月十五日上疏辞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蒲州,挟持韩爌孙强迫见面,韩爌不得不出面。
不久忧愤卒,年八十岁。
南居益明末清初 1566 — 1644
维基
南居益(1565年—1644年)字思受号二太,陕西西安府华州渭南县人进士出身
万历二年进士南宪仲之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广平府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任按察使左右布政使等职。
天启二年(1622年)太仆寺卿,天启三年(1623年)擢为右副都御史
荷兰人佔据澎湖福建巡抚商周祚私下答应荷兰舰队司令雷约兹(Cornelis Rijersz Schoonhoffman),只要撤出澎湖,就允许他们在台湾贸易,但双方一直无法取得共识。
最后商周祚命令南路副总兵张嘉策强行要求荷兰人撤返,“但师行粮从,无饷则无兵。
御史凤翔痛批:“非惟船不回、城不拆,且来者日多。
”最后张嘉策被朝廷革职查办,改由抗倭名将俞大猷之子俞咨皋接任。
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朝廷以南居益取代商周祚出任福建巡抚南居益“未出都门,辄痛心切齿,毅然以必诛红夷为己任”,集结一万名士兵与两百艘船,包括运兵船、炮船与火船。
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渡海出击收复澎湖
福建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领兵船至澎湖,登陆白沙岛,与军接战。
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
是年九月总兵俞咨皋统率三军与军苦战七个月。
天启五年(1625年)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因被魏忠贤黄承昊等人劾奏而被罢官。
崇祯元年(1628年)被重新起用,任户部右侍郎,曾提议增加军饷。
工部尚书张凤翔因军械未能齐备而下狱,南居益代理工部尚书
不久,兵部尚书梁廷栋弹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南居益上疏说情,被崇祯帝以徇私削籍遣还。
不久,又因叙守城功复职。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破渭南,招降南居益,不从。
十七年(1644年)正月,与族弟南居业绝食而死。
叶宪祖明末清初 1566 — 1641
维基
叶宪祖(1566年—1641年)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解园居士紫金道人等,浙江余姚人,晚明剧作家、戏曲家,吴江派代表人物。
少年好学,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方登进士
广东新会县知县,因政绩显著,升调至北京任御史
与东林党人黄尊素儿女亲家,遭奸臣魏忠贤排斥,降为大理寺评事,转工部主事,因阻止在长安街魏忠贤生祠,遭革官撤职回乡。
崇祯帝即位后,朝廷再次起用叶宪祖
叶宪祖历南京刑部主事四川顺庆府知府辰州兵备副使沅州兵备副使,转四川参政广西按察使,皆未任。
易应昌明至南明 1566 — 1645
维基
易应昌(1566年—1645年)字瑞之一字瑞芝号白楼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易应昌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举人次年(1607年)联捷进士,授福建瓯宁知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河南道御史,理顺漕政;天启元年(1621年)改为巡按应天,很快改任督学,提拔为大理寺丞,进少卿大理寺卿,阉党弹劾他是东林党人,被革职。
崇祯二年(1629年)起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和曹于汴扶持史𡎊高捷起用官务一事上甚为出力,不久因为以救刑部尚书乔允升而逆旨,遭下诏入狱论死。
崇祯帝采用大学士成基命言论,将易应昌送往三法司审讯,被谪罚戍边守卫。
弘光帝继位,将他官复原职,升任工部右侍郎,被阮大铖列入大悲案的十八罗汉之一,南京失守后去世,虚岁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