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品日
品日禅师
盐官安禅师法嗣。
僧法常中唐 752 — 83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襄阳之郑氏。
幼于荆之玉泉寺入道。
弱冠登具品于龙兴寺
貌清峻。
资禀刚敏。
衲衣缀钵。
冷然世表。
性慕禅悦。
大寂方王化钟陵
乃趋其座下。
而问曰。
如何是佛。
曰。
即心是佛。
因有省。
贞元间
天台四明
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
而居焉。
地深僻。
衣食无所从致。
乃啖松花
以充饥。
荷叶以被体。
徙其庵重崦中。
以避世人相接之迹。
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
提唱海上。
僧有自其会中。
入山求主杖者。
见之遂以闻大寂
大寂令僧问云。
和尚马大师得个什么。
便住此山。
答以马大师向我道。
即心是佛。
我便向者里住。
僧云。
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云作么生别。
僧云。
又道非心非佛。
云者老汉惑乱人。
未有了日在。
任你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
僧回似马师。
马师召大众云。
梅子熟也。
于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
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
未。
答云熟了也。
只是无汝下口处。
士以口作嚼势云。
百杂碎。
伸手云。
还我核子来。
自此学者渐臻。
道誉弥著。
示众云。
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
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
其末自至。
若欲识本。
惟了自心。
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
故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本自如如。
万法亦尔。
僧问。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云蒲花柳絮针麻线。
夹山定山同行言话次。
定山云生死中无佛。
即无生死。
夹山云。
生死中有佛。
即不迷生死。
二人上山参礼。
便举问
未审二者见处。
孰亲孰疏。
云且去明日来。
夹山明日再问。
云亲者不问。
问者不亲。
一日忽谓其徒云。
来莫可遏。
往莫可追。
从容间。
闻鼯鼠声乃云。
即此物非他物。
汝等诸人。
善护持之。
言讫而逝。
寿龄。
八十八。
腊六十九。
阇维获舍利无数。
以葬而塔其上。
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释法常
俗姓郑
襄阳人也。
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
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
容貌清峻性度刚敏。
纳衣囊钵毕志卯斋。
贞元十二年天台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
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
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
神蛇每吐气成楼阁。
云雨晦冥。
边有石库。
内贮仙药神仙经籍。
寄宿于房。
乃梦神人语之曰。
君非凡夫。
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
受之者为地下主。
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
谓之曰。
石库之书非吾所好。
僧稠不顾仙经。
其卷自亡。
吾以涅槃为乐。
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
神曰。
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
曰。
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
因号梅山也
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
居仅四十年。
验实非常之人也。
开成年初院成。
徒侣辐凑请问决疑。
可六七百纳徒矣。
四年忽示疾。
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
辞众而逝。
报龄八十八。
戒腊六十九。
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
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
常先隐梅岭
有僧求拄杖。
见之白盐官安禅师
曰。
梅子熟矣。
汝曹往寻。
幸能疗渴也。
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僧从谏唐 ? — 866
释从谏
姓张氏
南阳人也。
徙居广陵生于淮甸焉。
为性倜傥器宇崇峙。
于闾里间为时畏服。
遇相工曰。
子身长八尺眉目秀朗。
他日必荣寄。
曰。
心不愿仕于荣寄何有。
相工曰。
所寄不可测也。
越壮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颇护心珠。
因悟禅那顿了玄理。
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
一一指订俾其开觉。
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
禅客鳞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洛中有请设食。
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
其为人之钦奉皆此类矣。
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
沙门复桑梓。
亦例澄汰。
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
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夏中常就此入定。
或补毳事。
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
凡在此者惊奔恐慑。
唯欣然加趺而坐。
若无所闻者。
或问曰。
恶畜生何尔。
大中初宣皇诏兴释氏。
还归洛邑旧居。
其子一日自广陵来觐。
适与遇于院门。
威貌严庄不复可识。
乃问曰。
从谏大德所居。
指之东南可寻。
其子既去。
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若此也。
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
忽出诣檀越家。
辞别曰。
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闻耳。
至秋七月朔旦
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已。
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诫之曰。
人身难得而易失。
急急于物无心无为流转。
无生灭法一切现存。
今乃生也有涯。
暂与尔别。
是日无疾而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
一无近者。
遂以饼饵覆之。
经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身且俨如。
乃议用外国法焚之。
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人尤归信香火不绝焉。
次有杭州径山释鉴宗
湖州长城人也。
姓钱氏
礼部侍郎徽之孙
父晟有疾。
割股肉馈啖之绐云。
他畜之肉。
未几病间。
孝誉闻于亲里。
乃求出家。
时州开元寺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
善草隶。
尝对懿宗御前书。
甚高华望
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
遂常讲习。
闲公亦示其笔法。
渐得凤毛焉。
倏往谒盐官悟空大师
随众参请顿彻心源。
却复故乡劝人营福。
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
道俗归心恢扬法教。
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启。
敕赐紫衣。
背山行满皆分枝化物。
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
迁塔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
追谥大师曰无上
祖门传号为径山第二祖
吴兴沈修者。
自号白牙先生
述德为赞记焉。
僧鉴宗唐 ? — 8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
湖州长城人俗姓钱
钱徽孙。
早以孝闻,出家依湖州开元寺僧高闲
高闲善草隶,传其笔法。
后参盐官齐安,得悟禅法。
寻归乡,传徒讲法。
懿宗咸通三年,住杭州径山院,为径山第二祖
卒于山。
吴越时追谥无上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钱氏
湖州长城人
祖徽礼部侍郎
父晟不仕。
卧病久之。
刲股肉作羹以进。
病因愈。
孝誉远著。
高闲内供奉上都临坛大德。
居州之开元寺
善草书。
声名藉甚。
请礼以为师。
而剃染焉。
盐官悟空大师
获印记。
咸通三年辛巳
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
道俗归心。
化以弘阐。
有弟子洪諲
以讲论自矜。
谓之曰。
佛祖正法。
直截亡诠。
汝算海沙。
于理何益。
但能莫存知见。
泯绝外缘。
离一切心。
即汝真性。
闻茫然。
礼辞游方。
沩山悟旨。
知宗训为不诬也。
七年丙戌。
闰三月五日示灭。
塔全身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
吴越国王尚父钱氏。
表请谥曰无上天下号为径山第二祖
云芽先生吴兴沈敬脩述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