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徐夜明末清初 1617 — 16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17—约1688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字东痴初名元善字长公
诸生
工诗。
明亡后更名夜字嵇庵
隐居东皋郑潢河上,顺治间曾南行访林和靖故居,登严子陵钓台
康熙间荐鸿博,不赴。
有《东痴诗钞》。
徐夜初名元善字长公更字嵇庵又字东痴山东新城人
诸生
有《东痴诗选》。
清诗别裁集
字东痴山东新城人
县学生
○《池北偶谈》云:“东痴年二十九,即弃诸生,掘门土室,绝迹城市,有朱桃椎杜子春之风。
”举博学鸿辞,以老病辞。
○诗格清瘦自然者近韦左司,刻削者近孟东野
徐诗·序
徐诗者,刻徐夜先生诗也。
先生初名元善字长公,慕嵇叔夜之为人,更名夜字嵇庵又字东痴
世为济南新城人
曾大父守吾公准,万历间进士历官云南布政使时称山东四君子,公其一也。
先生为从祖考功季木先生外孙,少读书外家,湔染风气,束发工为诗,为外祖所爱。
年二十九遭世乱,母死,遂弃诸生,隐系水之东,茅屋数椽,葭墙艾席,凝尘满座,晏如也。
顺治辛丑,一游钱塘,过孤山,访林和靖故居;渡浙江,溯桐庐,登严先生钓台,酹谢皋父墓,裴回赋诗而返。
又十三年为康熙癸丑,赴故人之约,西游宛、邓,归,遂不复出。
戊午己未间,有诏旁求岩穴之士,士皆鳞集阙下。
有司将以先生应诏,力以老病辞。
先生少为文章,原本《史》《》《庄》《骚》,工于哀艳。
五言诗似陶渊明,巉刻处更似孟郊
中岁以往,屏居田庐,邈与世绝,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语,储、王已下不及也。
癸丑春,余与先西樵、东亭两兄过其村居,老屋三间,雨久穿漏,若将压焉。
余遗书邑令曰:「昔道州状举处士张季秀,请县官为造草舍十数间,给水田几十亩,免其徭役,令得保遂其志,使士人识廉耻之方。
杨君谦《苏谈》记中峰和上草堂,冯海粟炼泥,赵松雪搬运,中峰涂壁,吴人至今传为雅谈。
徐先生并日而食,簟瓢屡空,所居一亩,与蓬藋鼪鼯共之。
公诚能修式庐之典,捐草堂之资,继迹次山海粟雪三君子者,亦佳话也。
」今又十年,先生贫日甚,年且七十矣,当路益无知之者。
其诗亦散佚,半饱虫蚕。
余在京师,数寄书索其稿,先生但逊谢而已。
余乃就箧中所藏断简编缀之,共得二百馀篇,刻梓,以传先生千载。
人可传于后者,固不在区区文字之末;而后之人或因此百篇,想见其流风馀韵,是亦知人论世之资也。
先生貌癯而神清,望之如溪松露鹤,书法酷类虞永兴
在里中与余兄弟尤厚善,尝属西樵为作传,未果;今东亭又奄随物化,夙昔之交,独余在。
先生之诗,思畴日兄弟友朋游处倡酬之乐,为之泫然而流涕也。
渔洋山人王士禛序。
东痴祖遗诗·绪言
尝闻吾东痴祖遗诗多矣,然于王阮亭先生所刻二百馀篇传世以外,其馀诗稿率多漂荡于水,不得其传焉。
迄至民国二十三年春,吾族重修谱系,坤绩等又于各处搜得东痴祖遗诗抄稿,仓卒付梓,未获校正,诸多舛误,不无遗憾。
兹经阖族会议,拟延当代名流详加核阅,再付剞劂,冀免鲁鱼亥豕之讥耳。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谷旦,八世孙克运、九世孙承奎、十一世孙学德谨述。
东痴祖遗诗·绪言
吾堂伯祖孝行公,原名元善字小峦别号东痴
明季由入庠而食饩,中式崇祯辛丑科副榜贡。
至大清定鼎,更名夜,不欲仕进,惟与一时名公,如同邑王阮亭王木青毕载积傅彤臣,淄邑高绳东高念东邹邑张孟养,历下孙仲孺,携酒往来,诗歌赠答而已。
凡宇内山川盛迹,无不游览,当时称为高,而邑乘载其孝,入祠享祭,固其宜也。
但吾伯祖所作诗赋词章,不下千馀篇,意在尘埋,未行表录。
迨同邑平澜张先生荣江左,强吾伯祖袖稿同行,以冀刊刻梓行,传流海内。
讵料造物忌材,不爱播扬。
舟行至扬子江心,波浪骤起,将所载诗赋稿文掀翻江内。
吾伯祖感愤成疾,未至江右而返。
至既没已后,门衰族薄,书香莫继,所遗稿文,尽弁髦弃之。
侄孙笃上念先人,下视子孙,忧愤百出,置身无地。
是余至亲旧友,诗礼传家,延门敬访,二十年来未获一觏。
迩于古城沈会东家,访得吾伯祖所遗诗稿一册。
会东即吾伯祖之外曾孙也。
则吾登门敬求,彼亦欣然乐授。
笃乃焚膏继晷,息心抄录。
虽云贫乏无资,不能遽为剞劂,而先人之心血,藏于笥中,传之奕世,凡我后人,如有兴者,览手泽而顿起,瞻简编而愤发,是则余之志也夫。
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雪月谷旦,堂侄孙笃训薰沐敬述。
东痴祖遗诗·绪言
吾家东痴祖,方伯守吾祖曾孙也。
初名元善字长公,以廪生中式崇祯庚午科副贡。
东痴祖事母至孝,兼工诗。
国朝初,家遭兵变,母以烈终,东痴祖乃弃诸生改名夜别号东痴,隐于系水之东。
东痴祖之外祖,为季木王公,故东痴祖与渔洋先生兄弟交尤厚。
渔洋京师,数以书索东痴祖诗稿,然卒不可得。
渔洋乃取箧中所藏,得二百馀篇,刻梓以传。
英自幼读刻本,流连三复,想见东痴祖之志节,然每以不见遗稿为恨。
丁酉年馆于徐家店间,皮某挟一册业来,有诗二百馀首,煤涂漫灭,而系东痴祖真笔,英即宝而藏之。
,又于乙坦胡先生处得东痴祖遗稿一编,乃吾族祖笃训所抄也。
其小序云,昔同邑张平先生将赴任江右,尝强东痴祖袖稿同行,舟覆净阳,诗稿遂没于水,而藏于家者又因秋潦水发,一切漂荡。
后乃于东痴祖之外曾孙古城沈会东家得此遗稿,因亲隶以贻将来。
英读而叹曰:「呜呼!
若笃训祖者,诚可谓东痴祖之功臣矣。
」乃亦急为抄录,复合间所藏,共集为一编,虽家贫不能付梓,然存此亦聊可补遗也。
后之阅是编者,倘亦感发兴起,抑或终以付梓焉,则又英之所厚望也夫。
道光十七年丁酉阳月二十三日谷旦,七世侄孙英绩谨识。
徐东痴先生诗·序
余自戊戌年听鼓杭州,日往来于西湖之上。
有时邀二三知己,登孤山,谒林和靖墓,或坐放鹤亭中,流连终日。
又尝差次严州,过七里滩,观严子陵钓台谢皋羽书台,则为之低回往复,不忍遽去。
若是者何也?
余初入宦途,常怀退志,故深慕此三人,英声奇节横亘于古今天地之间,而震慑乎人之耳目。
噫!
此非轿情也,盖有微意也。
今观于东痴徐先生而益信。
先生生于明之季世,而入于清廷,其文章词赋,本可以猎取功名而立致卿相,而乃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者,此何为也哉?
其出游也,之钱塘则但访林和靖而已,之严州则但访严子陵谢皋羽而已,以外更无人焉可以寓吾之目而悦吾之心。
渔洋先生立传,而叙其所游历之处,亦止叙此两事而已,以外更无他处山水可以寓于其目而悦于其心。
呼呜!
此何为也哉?
先生心目中只有此三人,三人之外,不知尚有何许人也。
袁简斋以诗名海内,享山水之乐,写林泉之趣,信可谓高且清矣。
然而人或有訾之者,谓其犹不免于慕外也,犹不免于热中也,故其诗有似乎,不足以训示后人。
先生则不然。
先生孝友纯笃,为名教中完人,一时发为咏歌而形诸简编者,不过自鸣天籁而已。
然天资明敏,实与古人吻合无间。
其古体诗类陶、孟,近体诗类储、王,哀艳动人,缠绵悱恻。
又酷类《庄》《骚》,一言一动,随时随地,纯任自然,毫无矫饰。
以视乎口是心非而勉强支吾者,相去何啻天渊
民国甲戌,距先生之殁将二百年矣,先生之裔孙馨山、聘之两君,持先生诗集同来,丐余为先生作序。
且曰:吾族谱功将告成,愿将吾东痴祖诗集并付剞劂,以广流传,是亦显亲扬名之一端也。
余学殖荒落,自维何敢胜任?
然细思先生之诗之工,与先生之品之高,爱其诗则愈重其品,重其品则愈爱其诗。
立乎千载以下,与千载以上之人遥遥相对,林和靖严子陵谢皋羽三人也,并先生而为四矣。
我幸得附骥尾而忝末议,何快如之,其又可以无言乎哉?
或曰先生为明季诸生,乃心明室,始终不变,其改名为夜也,乃思明之意;别号东痴,亦向明之意。
向明思明,而不能复明,故曰痴,一痴字最有味。
余曾于大庭广众之中,与诸友之有深识者研论及此,皆以为然。
民国甲戌冬十一月朔日,同邑后学郝毓椿敬撰。
徐诗·跋
家兄司徒京师东痴先生诗成,余受而读之,不知其涕之无从也。
先生为叔祖考功季木公外孙,与先君生同年,少与文玉、嫏嬛两世父唱和齐名。
晚节肥遁,有戴安道朱桃椎之风,隐居东皋,不践城市。
贤令君如泾阳李屺瞻井研笏山凤山昆弟,皆修式庐之敬。
先生虽不为崖异,亦未尝辄通铃下三公,顾益重之。
先君昔游吴越强先生与俱,今卷中吊严子陵林和靖谢皋羽诸诗皆是时作也。
先生诗不啻千篇,秘不示人。
司徒昔官祭酒,日屡索之,卒不肯出。
后往江西,渡浔阳,其稿尽没于水,今所存才什一耳,惜哉!
先生诗,感怀今昔所云,对此茫茫,百端交集,辄附数语于卷末。
康熙戊寅,中表弟幔亭王士骊书。
(录入:顾青翎)
主要活动
  • 万历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