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106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寓居苏州,字子厚。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擢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察访荆湖,用兵溪洞,拓境数百里,置沅州。元丰二年参知政事。坐事罢知蔡州,徙陈、定二州。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除知枢密院事。与司马光力辩免役法不可废,为刘挚、苏轼等所劾,黜知汝州。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引用蔡卞、蔡京等,倡“绍述”之说,尽复青苗、免役诸法。排挤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又反对还西夏故地,断绝岁赐,战争重兴。哲宗死,力阻议立徽宗。及徽宗立,累贬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湖州。
全宋诗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苏州。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九),耻名位于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知商洛县。神宗熙宁初,历湖南、湖北察访使,入为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出知湖州。十年(一○七七),入为翰林学士(宋《乾道临安志》卷三),知审官院。元丰三年(一○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四年,出知蔡、陈、定三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旋黜知汝州,提举洞霄宫。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徽宗立,封申国公,为山陵使。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崇宁二年(一一○三),改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改湖州。四年卒,年七十一。政和三年(一一一三),追赠太师。《东都事略》卷九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八、实录《章丞相惇传》、《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五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举进士,耻出侄衡下,四年再登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熙宁初,王安石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经制南北江群蛮,命为湖南、北察访使。召还,擢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因言者论,出知湖州,徙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罢知蔡州,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宣仁听政,驳司马光所更役法,黜知汝州。哲宗亲政,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复熙、丰之政,力排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天下怨愤。徽宗初,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徙睦州。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一。著有《导洛通汴记》一卷(存)、《熙宁新定孝赠式》一五卷、《元符敕令格式》一三四卷。见《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卷二○三、二○四《艺文志》二、三。
主要活动
- 1059年,进士
- 1072年-10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1074年3月为起居舍人、知制诰
- 107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户房公事,5月改礼房
- 107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礼房公事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1075年10月知湖州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军器监,5月已在任。
- 1074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75年10月知湖州1077年5月知杭州市
- 1074年-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9月权发三司使1075年10月知湖州1080年2月除参知政事
- 1076年-1077年,两浙路湖州(吴兴),湖州知州,三月到任
- 1076年-1077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1077年2月言事
- 1077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未行
- 1080年-108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85年除知枢密院事
- 1081年-1082年,河北路定州(河北省定州市),定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5年-108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1086年闰2月知汝州
- 1086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未赴
- 1094年-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
- 1095年-1096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5年-1096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