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照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611 【介绍】: 僧。
京兆人
幼为僧,师于静霭。
北周灭佛时,独居秦岭修习。
隋初,出鄠县田寺,养徒授业,名振渭川。
文帝末,栖隐岐山
文帝欲召见,遣杨素谒之,以老疾辞。
又欲重饰寺塔,亦拒之。
凡为僧六十余载,三衣不改,以戒行为世所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京兆人
未详氏族。
幼师静蔼出家。
所至感化。
屡获祥徵。
第恐眩众。
辄隐閟不敢泄。
周氏废教。
乃复独处秦岭
禅燕自娱。
每顾影笑曰。
世宁有乐过于此者乎。
彼朝市间。
俛仰尘俗。
一何鄙陋哉。
逮隋室隆兴
佛运益启。
遂筑神田寺鄠县南山之田谷。
聚徒综业。
名振渭川。
文皇在御。
仆射杨素
入山宣旨邀之。
不奉诏。
上愈益敬慕。
仍遣致香币。
而申之以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邃初。
穷处岩阿。
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
用展翘敬。
亦有所施予。
且请受归戒。
皆不许。
大业七年
终于所居寺。
僧照
京兆人
不详氏族。
幼年入道。
师于静蔼
游履盛化。
每居幽隐频感徵异。
高恒度恐致惊俗。
故罕闻之。
俗遭周灭法。
不偶尘嚣。
独处秦岭高步苑。
顾影与心相娱自得。
乃曰。
吾今居此安泰
宁有乐过斯者乎。
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
用斯优给一何倾附。
及隋初弘教。
遂于鄠县南山田谷。
立神田寺
养徒纵业。
名振渭川。
道俗崇仰立信弥积。
文帝末纪。
栖隐岐山
道德远闻。
意延相见。
左仆射杨素就宣敕旨。
躬迎谒见。
预知之。
告侍人曰。
当有贵客来至。
可办诸食。
明日果达山寺。
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
及到之住篱。
不觉惬然丧胆。
下乘将进欲步不前。
乃通信达照。
端拱如初。
命素前进。
而通身沐汗。
情智失守。
才得传诏。
馀无厝言。
久时少解。
乃以情告曰。
山林幽静。
计无非异。
檀越善意相寻。
理无虚结。
食讫辞退。
曰。
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
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
又以老疾相继。
接对莫因。
具事闻。
述其情惧。
曰。
戒神之威也。
以卿雄武故致斯惮耳。
乃重敕赍香油。
再申景仰下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遂初。
躬处岩阿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用展翘敬。
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门。
卑处身心方陈对晤。
为说正教深副本怀。
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
曰。
岩泉林野即可励心。
塔寺禅坊庄严城邑。
凡所送者一不受之。
又请受戒法。
以戒行轻毁沈浑难清。
乃为说慈悲仁育。
陈理喻遣。
竟不授戒。
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
大业七年终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三。
一受具后。
仪奉宪章。
六十馀三衣不改。
虽重补缉而受持无离。
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举者。
而重若太山
初无离席。
之捧接。
轻若鸿毛。
因事以详。
斯亦大德之清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