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仵墉” 相关资源

没找到。

仵墉清末至民国 1870 — 1947
维基
仵墉(1870年—1947年)字崇如陕西蒲城人
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仵墉举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历任直隶省乐亭县知县长垣县(今属河南省)知县祁州(今安国县)知州安州(今安新县)知州沧州知州滦州知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仵墉历任昌黎县饶阳县长垣县赵县霸县临榆县(今属秦皇岛市)县知事县长等职务。
在清末民初前后共任知县知州县知事县长28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任临榆县县长仵墉张学良荐任察哈尔省民政厅厅长。
察哈尔省主席兼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赴前线督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12日仵墉被国民政府令暂代察哈尔省主席。
任内仵墉北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请示,后来留在北平未归,任北平市政府参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仵墉辞去北平市政府参事职务,在家闲居,并拒绝了到满洲国做官的邀请,后称病入住医院。
日军进入北平后,强占了其位于钱粮胡同的住宅,仵墉乃令家人在北平西城租房居住。
在此期间,他与尚节之贾佩卿、陈紫伦等朋友结成“龙亭会”,每周六在北海龙亭聚会,创作诗词,后又改在其家聚会。
抗战期间,仵墉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儿子49岁便病死,但他仍对家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全家饿死,决不受日伪一粟一缕!
”抗日战争胜利后,仵墉失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返回了陕西蒲城贤坡村
次年春,胞弟病逝,仵墉悲痛生病,于当夏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