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昙翼” 相关资源
释昙翼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姚氏。
羌人也。
年十六。
师事安公。
以精律有名。
而三藏皆究其要。
一时流辈推尊之。
游蜀。
刺史毛璩设中食。
得谷于食中先啖之。
以不辜信施加敬。
后饷米千石。
为分遗诸刹焉。
安公在檀溪
长沙太守滕含方。
江陵舍宅为寺。
从安乞僧领住持事。
安曰。
不可。
即今长沙寺是也。
后又避难上明立寺。
江陵
复脩长沙寺
遂感金刚舍利于斋座。
伐木洞庭君山
而梦神随喜。
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
忽光发城北。
白马寺僧驰至见像。
不能举。
因得舁之以归。
平昔之所恳求而致之也。
视其旁有梵书曰。
某年月日。
阿怒王造。
年八十。
于像前泊然而化。
同时有僧卫
学业甚著。
殷仲堪所重。
释昙翼
姓姚氏
羌人也。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檀溪寺。
长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总领
安谓曰。
荆楚士庶始欲师宗。
成其化者非尔而谁。
遂杖锡南征缔搆寺宇。
后至贼越逸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避难上明。
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荡。
复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斋座。
乃顶礼立誓曰。
若必是金刚馀阴愿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
瓶渐出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莫不挹神感后。
巴陵君山伐木。
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
退还所住。
乃谓山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
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窃。
还至寺上材已毕。
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
其诚感如此。
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
皆多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
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
不能令动。
乃往祇礼。
谓众人曰。
当时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
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车马轰填。
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阿育王像。
何时来此。
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
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释昙翼
姓姚
羌人也。
或云冀州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为门人所推。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
于饭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
密以敬异。
知必不孤信施。
得后饷米千斛。
受而分施。
尝随安在檀溪寺。
长沙太守腾含。
江陵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纲领。
安谓曰。
荆楚士庶始欲师宗。
成其化者非尔而谁。
遂杖锡南征缔构寺宇。
长沙寺是也。
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避难上明。
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荡复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斋座。
乃顶礼立誓曰。
若必是金刚馀荫愿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
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莫不以神感。
当于尔时虽复富等见亦回伪归真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海经所谓洞庭山也。
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人甚惮之。
率人入山。
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
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窃。
还至寺上材已毕。
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
其诚感如此。
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
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
乃往祇礼。
谓众人曰。
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车马轰填。
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阿育王像。
何时来此。
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长沙寺复有僧卫沙门
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尤善十住。
乃为之注解。
姓姚
羌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
为设中食。
躬自瞻奉。
于饭中得谷一粒。
先取食之。
密以敬异。
知必不辜信施。
后饷千斛。
受而分施。
尝杖锡南征。
缔构寺宇。
后互贼越逸。
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
避难上明。
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
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
置于斋座。
至乎中夜。
有五色光彩。
从瓶渐出。
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
莫不挹神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上有穴。
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
人甚惮之。
率人入出。
路值白蛇数十。
卧遮行辙。
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
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
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
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
沿流而下。
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
容仪神瑞。
皆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
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
请求诚应。
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
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
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白马寺僧众。
先往迎接。
不能令动。
乃往祗礼谓曰。
当是阿育王像。
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
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
车马轰填。
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阿育王像。
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
像圆光。
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