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浙江省宁波市雪窦山”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其一 后周 · 释延寿
 押蒸韵
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冰。
按:延寿初明州雪窦山,时有僧问雪窦一径如何履践,师答之云云。
依韵和雪窦山昙颖长老见寄1053年 北宋 · 梅尧臣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处山无厌山,林鸟正关关。
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閒。
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还。
闻欲观沧海,高峰峻亦攀。
昙颖师四明十题 其一 雪窦山1053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屑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重云不藏春,深窦常有雪。
晓月号猿,晴壁挂海霓。
终恍无心人,区区佩环玦
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治平二年二月 宋 · 吕夏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明觉禅师语录、《延祐四明志》卷一七、《四明图经》卷一一、《雪窦寺志》卷六
夫真空不空,是有无證;
寂灭不灭,是往来相。
佛以权实一法,开顿渐之径,使随器而趋之,有不离道场得大智慧,有难行苦行为人天业。
日月为明矣,而盲者不见睫毛;
舟枻可济矣,而溺者沦于波浪。
人之未有恶明而忘济者,其心一也,其途异矣。
昆蚑之性,群行食啄,倦则息,触则避,求所以安乐,不待教而能也。
人之于贵贱贫富寿夭得丧,不知自然之分,爱恶悲欣,廉贫静躁,纠缠桎梏,无所解脱。
昼劳形骸,夜动梦寝,至于老死,且不知息。
彼昆蚑知所以安乐,人顾不能也。
佛之教人,推性命之际,以极天地之外,乃至观身如掌中物。
传付法宝,不寓文字,是谓禅那。
山岳之大,有时而泐,金石之刚,有时而刓,形器之用也。
我则异于是,无去无住,无取无离,不见于内,不见于外,不见中间。
自利义也,利他仁也。
是谓涅槃妙心诸佛法印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
佛以授摩诃迦叶,传僧伽梨衣,以待补处出世,为成道之符。
自是衣法相传,二十有七世香。
至王子初入中国,谥曰圆觉
圆觉传大祖大祖传鉴智,鉴智传大医,大医传大满大满传大鉴,大鉴藏衣传法而已,大慧继之,大寂承之,其后皆以所居称。
若天皇、龙潭、德山,雪峰、云门、香林、智门,其世次也。
禅师讳重显字隐之,大寂九世之孙,智门之法嗣也。
俗姓李氏,母文氏,以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大师遂州
始生瞑目若寐,三日既浴,乃豁然而寤,屏去荤血,不习戏弄。
七岁,有僧过其门,挽持袈裟,喜不自胜。
闻梵呗之声,辄泣下。
父母问其故,恳请出家。
父母执不可,师不食者累日。
咸平中终父母丧,诣益州普安院仁铣师,落发为弟子。
大慈寺僧元莹,讲《定慧圆觉疏》,师执卷质问大义。
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请益,往复数四,莹不能屈。
乃拱手称谢曰:「子非滞教者,吾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子其从之,彼待子之求也久矣」。
师于是东出襄阳,至石门聪禅师之席。
居三岁,机缘不谐,聪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
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
师乃徙锡而诣之,一夕问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祚招师前席,师摄衣趋进,祚以拂子击之,师未晓其旨,祚曰:「解么」?
师拟答次,祚又击之,师由是顿悟。
寻往庐山林禅师道场,问之曰:「法尔不尔,云何指南」?
林曰:「只为法尔不尔」。
师遂拂衣而退,众皆股栗。
有毁于林者,林谕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也,非汝等辈以取舍心可了别也」。
师辞往池州景德寺首座,为众解肇法师《般若论》。
知州曾公会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即今在何许」?
师指景德长老曰:「只此长老亦不知落处」。
曾公云:「上座知也,不得无过」。
师曰:「明眼人难瞒」。
师南游杭州,住持苏州洞庭翠峰,嗣智门也。
未几,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请师住持雪窦资圣。
苏人固留不可,师曰:「出家人止如孤鹤翘,去若片云过顶,何彼此之有」?
雪窦本智觉禅师道场,智觉雪峰五世孙,备传琛,琛传益,益传韶,而寿继之,智觉其号也。
一法同源,而地有盈虚,师之至犹家焉。
决潢污,变清泚,掖躄偃,争迅驰,州邦远近,辐辏座下。
驸马都尉和文李公表锡紫方袍,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
师住持三十一载,度僧七十八人。
先是,门弟子建寿塔于寺之西南五百馀步,一日命侍者洒扫塔亭,行至山椒,历览久之,曰:「自今过此,何日复至」?
左右皆大惊。
众迎师还,师坚指塔所,众皆号泣。
随至塔前,或曰:「师无颂辞世耶」?
曰:「吾平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屦衣盂,散遗其徒。
有问疾者,留食,殷勤与之约曰:「七月七日复来相见。
其夜盥浴整衣,侧卧而灭。
时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
七月初六日入塔,如师之约。
呜呼,师得妙用善机,不敢诸法,能知去来、达性命。
故方是时升堂皇、游墙藩者,悟性相体空,顿息万缘,为大乘法器,曰义怀、在和,凡百五十人,传其法于天下。
彼遮护意根,网绊初心,背觉合尘,逐念流徙,得少为多,妄立知见,虽三诣投子,九陟洞山,师亦援手濡足,而无以救之。
是犹孔子之有宰我孟子之有盆成括,非其师之过也。
自师出世,门人惟益、文轸圆应文政、远尘、允诚、子环,相与裒记提唱语句诗颂,为《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凡七集。
师患语之多,而其徒怆然犹以为编捃有遗,盖利他之谓也。
余得其书而读之,二十馀年,虽瞻仰高行,而录利所縻,无由亲近。
使得稽首避席,沾彼法雨,觉悟尘劳,庶几可教者,今蔑如之何。
师辞世十有三年,碑表未立,馀杭僧惠思撰《行业录》,与其徒元圭觉济大师悟朋继踵,褒文请铭。
跂慕之心,重之以门人之请之勤,抑有待耶?
愚公叩壤以移山,虽不量力,其则至矣。
谨焚香再拜,系之以铭曰:
噫惷愚,背本源。
一念,生二根。
胜与劣,驷马奔。
嗜所得,自诈谖。
失大道,南北辕。
艾至老,愉朝昏。
正遍觉,人天尊。
迷者挽,溺者掀。
朝暾出,彗霾云。
渴得浆,寒得薪。
悟报化,知非真。
趣安隐,摆客尘。
王叔生,广佛事。
破六宗,弹指。
法来东,非会际。
信衣传,只履逝。
五山,真法器。
立积雪,殊其臂。
忍非忍,得法髓。
债必偿,有裔嗣。
皖公潜,佛日翳。
翩南游,立如椔。
乞解脱,彊哉慧。
攘蜂虿,神兵卫。
破头峰,众云从。
横六气,酾二宗。
教任意,任懒融。
黄梅儿,陌上童。
阙七相,了诸空。
圣服劳,杵臼佣。
和心偈,掊争锋。
夜南骛,怀是逢。
帝稽首,晞下风。
舟复新,叶归丛。
有道得,无心通。
世有承,四众依。
灯相绩,埙应篪。
师异禀,自孩提。
斥腴隽,蹈圣梯。
慈固挋,不得施。
恭孝,终苴缞。
铣落发,莹质疑。
汉之东,得我师。
抉盲瞆,柞荒菑。
昔无有,今委蛇。
遇沾洽,发萌荑。
淫蛙鸣,钟未簴。
鱼目藏,明珠吐。
岿二山,下担负。
来万里,足茧踽。
訇春雷,披蛰户。
辩缚解,诀去住。
沃醍醐,𣂏甘露。
百五十,胄蕃庑。
穷车辙,诵句语。
瞻骨肉,轴绘素。
远胡越,近杖屦。
捐粗相,悉开悟。
山茀郁,泉咿幽。
虎迹交,鼪猱啾。
塔门閟,樛。
天南垂,海彪彪。
囊破褐,笈单裯。
来环绕,五体投。
名彊身,禄饱喉。
狃怨憎,甘鲍鱐。
睨真乘,等赘疣。
庆我生,辩蕃莸。
蕲诱掖,邈无由,瑑坚石,摅我忧。
治平二年乙巳岁二月五日
雪窦山 北宋 · 沈辽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世路衮衮何年休,青山白云且淹留。
千寻飞雪下岩窦,落日洗耳前溪头。
雪窦山奉慈禅院 北宋 · 舒亶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白云堆里笑呵呵,上接天衢不较多。
翠锁(原作镇,据诗文存改)亭台山月冷,香风吹裓尽莎罗。
次韵郑郎中四明谢遗尘九题走笔不二 其七 潺湲洞 宋 · 史浩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金作栏干玉作塘,莲漪一派注仙乡。
涓涓波及人间世,雪窦山白练长
次韵潘德鄜山行(即雪窦山 宋 · 史浩
 押词韵第十六部
学佛以佛魔,学儒为儒缚。
胡不朝隐几,㗳焉似南郭。
是非风过耳,名利束高阁
回视平生心,无乃亦大错。
便当息万缘,摆去如斧削。
神游八极表,笑傲有馀乐。
山水得胜处,一揽襟量廓。
杖锡群峰颠,宫殿浮碧落。
下瞰徐符岩,居然在山脚。
众水会一涧,颓波泻珠箔。
奔放出中涂,隐潭钟万壑。
轰如破蛰雷,急似晴空雹。
或复地中行,鸢飞鱼自跃。
跻攀至飞电,乳窦知谁凿。
向来因风絮,句法诚软弱。
六花倾万仓,千古无锁钥。
濛润遍寰海,何止洒林薄。
凭栏眼欲眩,顿洗眵昏浊。
翻身上妙高,愈觉吟魂矍。
凿齿对弥天,相视两无怍。
祇恐星轺登,蕙帐闻怨鹤。
雪窦山奉慈院 宋 · 张良臣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迢迢岭外雪云明,犹忆尘中见伟人。
沙上岂无新到雁,附来莫厌尺书频(《延祐四明志》)
雪溪仙隐 南宋 · 楼钥
君之生兮天之西,望雪山兮名之以雪溪
君之游兮海之湄,隐于雪窦兮杳然何归。
子从其父兮孙访吾祖,子志不遂兮孙之心良苦。
嗟嗟,阆中君兮弃家而远游,蹇胡为乎不久留。
其遂蝉蜕尘埃而仙耶,其亦肥遁得道不死而隐于四窗之幽耶。
扪萝以寻于烂平兮既不可见,莽白云之廿里兮欲进兮焉求。
青棂兮实繁,莎罗兮花稠。
鞠侯兮相与群,白鹇兮啸其俦。
谓为远兮何景物之良是,谓在迩耶将径之何由。
肖君像兮兹堂,谨奉尝兮良畴。
君其来兮庶几其见之,君之不来兮徒相羊以夷犹(原注:是集传写多讹缺处,因无善本参校,每仍其旧。此首“青棂”句,原缺“棂”字;“鞠侯”句,原缺“鞠”字。今据陆龟蒙四明山诗小序》云:有青棂子味极甘,有猿谓之鞠侯补入。又考《宁波府志》:宋耕号雪溪,世家双流。绍兴中阆中,后仙去。其孙德之,闻其在四明,来访至雪窦山,遇蜀僧告以山后烂平山宋宣教居焉。德之攀跻,至巅,果见丹灶,而终不得所在。乃置祠其上而归云。足补楼钥是序所未详,谨附注于此。 以上同上书卷六)
黄刺史公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五九、《攻愧集》卷七五
余从妹适新昌石时亨文,今主桐庐簿。
其婿黄君日宣自言鼻祖名从日从成,唐五季间为明州刺史,始居鄞之隐学。
后徙于,所居号北庄,且携其家藏明州公移三纸相示,草书,皆手泽也。
余每见旧物,无不爱玩。
又念先大父少师宣和中乡郡,首尾四年,中更兵燬,不惟家集不存,吏牍亦不复见。
君家此帖传三百年,可宝也。
谛视之,其第三帖天祐三年
呜呼,唐昭宗天复四年三月改天祐,八月而遭朱全忠之祸,哀帝嗣位,竟不改元。
三年,岁在丙寅明年四月而唐亡矣,岁在丁卯,是为梁开平元年
馀二帖,皆开平二年岁在戊辰
第二帖则正月,而第一帖乃九月
三帖之次,正失其前后,当一正之。
二帖为雪窦山者,前止称监,盖专为盐事也。
印文漫灭,仅辨一二,疑是监中之印。
一牒补吴德为衙官,则「明州重铸之印」六字甚明。
晚唐名器益轻,一刺史检校太傅骑省宪衔下及胥史
是时钱武肃王据吴越,或劝拒使者武肃笑曰:「吾岂失为孙仲谋耶」?
故用其正朔。
又言董昌之诛,明州君预有力,故有「佐忠去伪功臣」之号,因并著之。
雪窦山锦镜记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八、《攻愧集》卷五七、开庆《四明续志》卷一一、《四明文献考》第三○三页、《四明山志》卷一
雪窦山名天下。
自下而升,既至绝顶,而地始平旷。
四山又环之,寺据正中,气象雄秀。
二水不知所从来,出山之两腋而会于前,径赴大壑,峭石削立,险不可测。
崩空落崖,飞雪千丈,洞心骇目,胜绝一方。
此山之所以得名也。
繇古以来,登览之士不知其几,眩于创见,何暇拟议。
绍兴甲子郡太守尚书莫公将来游,乃始发妙意于万象之表,谓水去太亟,属寺僧以田为池,使二流汇其中,宽纳而缓出之,则寺当少利。
有诗云:「能废千畦渟玉雪,不妨飞练挂丹梯」。
读者韪之。
而四十馀年,十易主人,咸睥睨以为难。
淳熙十一年足庵鉴公禅师既至,百废修举,取莫公之说斟酌之。
八月己未,遂兴畚锸。
池深一寻,纵四百三十尺,广半之。
筑堤南西,以便往来。
因桥为闸,视水涨落而闭纵焉。
明年二月庚子池成,漪涟拍堤,渟濙如拭,千岩倒景,空明相映,道俗欣叹,见未曾有。
禽鱼下上,咸有喜色。
师问名于雪窗张武子良臣武子曰:「是所谓渊林锦镜者也」。
遂以「锦镜」名,而谓余记之。
余不能习阴阳家言,然通天下一气耳,山如人之定形,水如人之脉络,或潴或泄,当适其中。
池之未作也,水若建瓴,山之气与之俱逝而不留。
及其既积,则淑灵之气得以扶舆磅礴于兹矣。
继自今,其必有卓然超彻之士深藏若虚出于此山,以振祖风者,岂惟利而已哉!
曩尝一再游焉,间久不雨,水仅相续,萧索轮囷,固自不恶。
惟积雨暴涨,则尤为壮伟可观,顾安得每每如许?
及今过之,既坐亭上,徐彻三版,水则大至,怒涛迅雷,凌驾震叠,素蜺万数,哮吼层出,真天下之奇观也。
始惟见寒莎野卉纷骇相应,少焉,觉两涯石壁亦为之低昂不已。
此非亲至其上深矉而驻观者,不足以知此。
莫公止谓不妨飞雪之胜,不知此池之成,关机阖开乃大有功于瀑泉也。
足庵传洞下心宗,精鍊刻苦,等慈接物,法施不吝,所向倾动缁白。
数主废刹,皆立兴之。
壮年尝出力于此,以办众缘。
晚座道场,年踰八十。
适丁歉岁艰食之馀,他人支倾补坏犹惧不济,乃于谈笑间成此胜事。
用钱百万,外不以谒诸人,内不以费诸帑,倾囊倒箧,一力为之,信有大过人者。
是役也,僧德宣实相其事,妙有智思,规画多出其手。
又得信士单承亮割膏腴以补田之废,此池益可以久矣。
故并书之,以告来者云。
书老牛智融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七一、《攻愧集》卷七九
淳熙七八年间,始闻雪窦山僧智融者,善画而绝不以与人。
一日见其画,心甚敬之,曰:「此非画者,其殆有道之士乎」?
往山中访之。
素严冷,不可挹酌,一见心许,气韵谈吐果如所期。
归取匹纸寄之,久不见与。
催以古风,有曰:「古人惜墨如惜金,老惜墨如惜命」。
又曰:「人非求似韵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
地蒸宿雾日未高,雨带寒烟山欲暝」。
得之喜,遂为余尽纸作岁寒三友,妙绝一时。
尝问尚可作人物否,曰:「老不复能作。
盖目昏,不能下两笔也」。
问:「岂非阿堵中耶」?
曰:「此虽古语,近之而非也。
吾所谓两笔者,盖欲作人物须先画目之上睑。
此两笔如人意,则馀皆随笔而成,精神遂足」。
只此一语,画家所未发也。
自是数年间,时得其得意之笔,精深简妙,动入神品。
尤好作牛,自号老牛智融
或云源流出于范牛,而妙处过之。
亡矣,不可复得。
从其徒问以平生,俗姓邢名澄世居京师,以医入仕。
南渡居临安万松岭号草庵邢郎中
官至成和郎,出入禁廷,赏赉殊渥。
不知何从得道,年五十弃官谢妻子,祝发入灵隐寺,诸公贵人挽之不可。
犹以去尘俗不远,又游诸方,径山匡庐,经行殆遍。
闻是山之胜,遂投迹,为终焉计
假一室深坐,土木形骸,泊然如偶人。
斋馀或曳杖以出,有欲相随,则谢遣之。
山有千丈岩、妙峰亭、栖灵隐潭,皆幽僻绝胜之地,意行独坐,或至移晷,人莫窥其际,初亦不知其能画也。
山深多蛇,忽作二奇鬼于壁,一吹火向空,一蹋蛇而掣其尾,蛇患遂除。
而时有火惊,或者病之。
又于火端作土枭,枭声为之革。
尝画龙首半体,祷旱辄应,颇近于灵怪,师亦不以自矜也。
遇其适意,嚼蔗折草,蘸墨以作坡岸岩石,尤为古劲。
间作物像,不过数笔,寂寥萧散,生意飞动。
或极力摹写,亦有形似,而遽不及远甚。
此自是悟门,非积学所能及也。
始知向来幽寻之时,山林云气四时万变,到眼入心,一寓笔端,游戏点化,自然高胜。
前无古人,超出翰墨畦畛,略不可以画家三尺绳之。
或加以势利,则避之愈深。
意苟相与,亦辄不吝。
作诗不多,语意清绝,字画亦无俗韵。
初,自言:「若得为僧三十秋,瞑目无言万事休」。
绍熙四年五月某日卒,寿八十,僧腊如师言。
足庵尤契合,相与终始。
先一年,足庵示寂,侍者道元来都下,求铭于余。
师亦以书见属,未几而师亡,亦异矣。
师晦藏自秘,虽与之周旋者不能尽知,余亦安能知其所至?
陈后山渊明无意作诗,但写胸中之妙,余于师之画亦云。
东坡文与可竹石曰:「呜呼!
孰有爱其德如爱其画者乎」?
此余所以又叹也。
元之来也,以师所予足庵弥勒像及元所藏牛溪烟雨二轴遗余,师又寄《归牛图》,意盖有在。
余为作三偈,元欲刻之石,且请书师之大略,附足庵碑阴,因慨然为书之。
大宋永明智觉禅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师讳延寿,本丹扬人,后迁馀杭
总角之岁,诵《法华经》,五行俱下,经六旬而毕。
尝为北郭税务专知官,见鱼虾辄买放生。
后盗官钱,并为放生用。
事发坐死,领赴市曹,钱王使人视之,若悲惧即杀之,否则舍之。
而彼澹然无异色,乃舍之。
因投明州翠岩出家,次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尺鴳,巢于衣裓中。
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其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
又中夜旋绕,次见普贤前供养莲华忽然在手。
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
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阄,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
冥心自期曰:「傥于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须七返拈著为證」。
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并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
由此一意专修净业,遂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于口,从此发观音辩才。
初住雪窦山,晚诏住永明寺,徒众常二千,日课一百八事,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决。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山中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
遂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师志。
大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跏趺而逝。
雪窦瀑布一首1190年 南宋 · 王阮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雪窦山
碧空无雨忽潺潺,此水何人激在山。
塔现玉光依石侧,柱因冰冻沥檐间。
长风浩荡更相和,元气淋漓挽不还。
欲究本来源出处,湘江谁借一枝斑。
雪窦山妙高峰 南宋 · 郑清之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陆地芳洲拥翠翘,巨灵穿石滚云涛。
抟空苍凤欲飞舞,奔海玉龙争怒号。
万象横陈坤轴富,一亭平挹月轮高。
独醒未觉孤清景,笑酌寒泉读楚骚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一七)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八十二 南宋 · 释师范
 押庚韵
灵山山上藤树,引蔓牵枝遍界生。
惭愧波旬推倒后,东西有路与人行(佛涅槃)
按:以上辑自如海编《住庆元府雪窦山资圣禅寺语录》
雪窦山 南宋 · 释文珦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寺在诸峰顶,寥寥远世纷。
岩飞千丈雪,门掩万重云。
地冷春疑晚,深日易曛。
孤猿清叫月,僧向定中闻(同上书页二一九五)
雪窦山主僧(少野)馈生日小引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本堂集》卷八六
某老而不死,偶及曰耄之年;
爱而欲生,乃记载弄之日。
素帖粲其下贲,已诗与之俱来。
画烛瓣香,非所施于茅屋;
玉尘珍果,且相友于松醪。
辱礼孔勤,登嘉良愧。
孔子释氏抱送之始,非我所知;
惠远渊明往来之频,于今可见。
匆匆占谢,感感馀怀。
雪窦山资圣禅寺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四、《本堂集》卷四八、光绪《奉化县志》卷一五
雪窦山秀甲四明,正峰昂首下视,臂左右引宽,抱百顷平麓之阳,资圣禅寺宅焉。
山出二水,交于寺西南隅,战险噀怒,泻峭舞空。
俯之以纳奇观,有飞雪亭。
汇支涧而池,环池植美花佳木。
关其拗,延览风月,有锦镜桥。
径而北,陟悬崖,纵寻丈许,立万仞表,其下群山紫翠,远近映带,数老松在上,多过龙迹。
筑危而阑槛之,以壮临眺,有妙高台
寺擅名胜,天镜参错,居者游者,如在半空五云中,盘礴不能去。
至元庚辰,师善来以宿望公选领此寺,日以葺,岁以营,气象益以宏丽。
戊子夏四月夜,寺灾风烈,不可扑灭。
惟众寮、涅盘堂存。
师曰:「变酷矣!
非数可诿,秪自引咎。
然栋宇无常,风景故在,坏者复兴,吾责矣。
即日西上,沥苦语白之总统所,莫不感恻赞勉,捷飞公椟,楫沮挠,蠲料歛,主张之孔力。
奋然东还,誓以必办。
特烬馀,茫无费源,于是倾箧蓄,贸财转粟,鸠梓匠,走奴隶,抗焦𡏖以涤瓦砾,拔绝磴以抡屋材,神气劳魄,心计乘之。
不日而伽蓝祠、圆通阁、香积院、仓廪、水碓硙成。
而大佛殿、三门方丈成。
明年而斋堂、明轩、东西廊成。
明年今年冬十月,而诸像设,而法堂、明觉堂,而楼馆、寮序、湢溷,若梵具皆成。
金碧峥嵘,钟鼓时节。
纪纲规矩之,休其徒数千指。
山川草木,亦焕焕有新意。
厥初罹变,议者谓非三世四世莫克规复,今而三年七越月,翕忽变化,纤悉备完,非他有缪巧也。
天下事,公则立,私则踣,勇则决,懦则贰。
师以平昔服用之赀,弃掷无遗馀。
以不事筋力之年,食息不便安,一念之烈,贯金石,质鬼神。
人无人心则已,有心焉则人必服;
事非人为则已,有人焉则事必济。
人百其力,事倍其功,其速成也固宜。
东南名刹,废者良多:诞不事事者废,猥自营营者废,甚而利其灾则去者废。
以此视,何如哉!
寺本唐会昌以前创,名瀑布
咸通八年更名雪窦宋咸平二年更今额。
以唐慧通禅师为第一祖,尔后湖海称「二觉道场」,以智觉明觉重。
绍兴末燬而复,莫详为谁。
今师之于此寺,不惟复之,而又大之矣。
余家寺之近,杖屦去来为数。
于其成,往观焉。
师以记请。
吁!
世道流易,人事废兴,触于中者浩浩,乃于佛者流,见如师之美迹,是不可不记。
若其以行道说法为己任,则非记寺者所及。
师,郡之象山姓樊氏子自号石门,年今七十有六。
相其役者,耆旧、僧,类有劳,而始终之者三人:允枢、宗永、如明。
具官陈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