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五台山清凉寺碑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
上尊王之分护大千也。甘露以洒之。慈云以覆之。香风以熏之。惠日以暖之。忽恍乎无相之体。通洞乎有形之类。演正法。降毒龙。在清凉之山。苑经行之地。其山也。左溟渤。右孟津。恒岳揭其前。阴山屋其后。五峰对耸。四望崇崇。蓄阴阳之神秀。含造化之奇特。每至丹霄出日。俯拍云霞。清汉无波。下看星月。可以侔鹫岭。可以辟莲宫。在炎汉时。卜中箭领。用肇造我清凉寺。在北齐时。以八州租税。食我缁徒焉。历代帝王。莫不崇饰。洎我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丕宏妙教。大阐元宗。渥泽浸而恒河流。景福烝而铁山固。仍复旧号。祗以修先。是长安年中敕国师德感供以幡花。文殊应见于代。具大神变。发大光明。俨兮似或存。倏兮无处所。凡厥稽首。咸怀欣怿。傍顾此身。尽在光影。其毕弃咎。乃罔不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偫生而无所度。非大圣至神覆护。其孰能如此者欤。夫其清凉之为状也。壮矣丽矣。高矣博矣。靡可得而详矣。赫奕奕而烛地。崒巍巍而翊天。寒暑隔阂于檐楣。雷风击薄于轩牖。星楼月殿。凭林跨谷。香窟花堂。枕峰卧岭。尊颜有睟。像设无声。观之者发惠而兴敬。居之者应如而合道。天花覆地。积雪交辉。梵响乘虚。远山相答。珍木灵草。仰施而纷荣。神钟异香。降祥而闻听。凄风烈烈。谁辨冬春。奔溜潺潺。不知晨暮。经所谓吉祥之宅。岂虚也哉。开元二十有八载。帝之元女曰永穆公主。银汉炳灵。琼娥耀质。发我上愿。归乎大雄。爰舍金钱。聿崇妙力。奉为皇帝恭造净土诸像。钦铸铜钟一。骈之以七宝。合之以三金。影摇安乐之界。声震阎浮之国。是以涤除烦恼。足以开鉴聋盲。二沙门清白怀忠。置陈于禅林之院。树法幢以供之。声梵乐以安之。惟时孟秋月望。庆云出山。西北圆光。五百馀丈。有万菩萨。同见其间。前后感应。不可遽数。意者其福我圣君乎。天宝七载。贵妃兄银青光禄大夫宏农县开国男上柱国鸿胪卿杨⿰(舍舌)。奉为圣主写一切经五千四十八卷。般若四教天台疏论二千卷。俾镇寺焉。海墨树笔。竹纸花书。密藏妙论。千章万品。置之以宝案。盛之以玉箱。上褫祐于君亲。下泽润于黔庶。善夫上座昙财寺主神庆都维那智诜。入妙觉海。登大空山。大德忠翰智空昙开如岸。玉宝先觉。莲花不染。高僧清超净法云光庭观。谷荫禅枝。岩栖戒叶。并鸾凤比德。龙象叶心。岂即旧而增修。亦惟新而超构。备致灵应。昭彰邑郡。以为智德斯遗。靡筹称谓。句偈不忘。式图刊勒。敢承前矩。强述斯文。铭曰。
天作五山兮实曰五台。山上出泉兮有龙为灾。大圣煦妪兮戢毒徘徊。西南其刹。赫赫枚枚。翠微之上兮崒崛崔嵬。金容月满兮宝座莲开。祈我圣皇兮其至矣哉。以感以通兮为祉为福。前际后际兮无去无来。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 唐 · 僧不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癸酉正月一日辰时。于荐福寺道场内。金刚三藏与僧慧超授大乘瑜伽金刚五顶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秘密菩提三摩地法教。遂于过后受持法已。不离三藏奉事。经于八载。后至开元二十八年岁次庚辰四月十五日。闻奏开元圣上皇于荐福寺御道场内。至五月五日。奉诏译经。卯时焚烧香火。起首翻译。三藏演梵本。慧超笔授大乘瑜伽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法教。后到十二月十五日。翻译将讫。至天宝一年二月十九日。金刚三藏将此经梵本及五天竺阿阇黎书。并总分付与梵僧目叉难陀娑伽。令送此经梵本并书。将与五印度南天竺师子国本师宝觉阿阇黎。经今不回。后于唐大历九年十月。于大兴善寺大师大广智三藏和尚边更重咨启。决择大教瑜伽心地秘密法门后。则将千钵曼殊经本至唐。建中元年四月十五日。到五台山乾元菩提寺。遂将旧翻译唐言汉音经本在寺。至五月五日。沙门慧超起首再录。写出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秘义。诸佛出世。应物随形。志求者智镜元通。念之者无幽不入。根缘感赴。必藉此经。登菩提山。除去邪执。契传二密。得究瑜伽秘要法门。穷理微妙。身口意业。用智修持。戒定慧学。显现通达。證如来地。以信为首。乘般若舟。速超彼岸。今述曼殊之德。灵迹殑伽。圣觉无方。神力潜运。以多尘劫悲愿。不住菩提。一主无二尊。见为菩萨。自兹金色世界。来其忍土之中。于清凉之山。导引偫品。而即现灯现云。及万菩萨。信生奇特。现光现相。人身皆发正智。为因利益三世。苍生有趣。愿到菩提。次略举经。都题序目。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总摄一切法。金刚五顶五智尊现大圣曼殊室利菩萨。显千臂千手千钵。化千释迦。灌顶曼荼罗一切诸佛。修證如来金刚菩提具足一切法。入毗卢遮那五金刚界。圣智圆通。入如来佛心三密三十支金刚智镜圣道性海故。
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水之性不动而鉴。得非夫实相之体耶。虽积为洪溟而未尝变。亦真我自在之妙致也。如来大师独秉至教。偫圣拱手。俾寘冥到识。破坚冰之惑。岂逾一念之中哉。灵隐大师虽外精律仪。而第一义谛。素所长也。故小子志之。大师生缘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元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受具足戒。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久而方没。盖得戒之祯也。后至荆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教所至。无不至焉。无畏三藏受菩萨戒香。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三千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两。小大双机。在我圆音。未尝异也。乃发殊愿。诵持华严。遂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三百遍。追宿心也。又转大藏经三遍。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道俗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亦乘如而去。亦其必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非至人。岂逃其尽。以此月二十九日告终于兹地。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既多。度人无数。今不复纪也。显明弟子苏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如彼鸑鷟之彩。共集旃檀之枝。江淮名僧。难出其右。昼之身戒。亦忝门人。幸参四子之科。独许一时之学。斯文在我。何敢让焉。词曰。
房星在天,降为应真。
好爵縻我,视如埃尘。
既投其簪,亦壤其服。
戒日才佩,禅秀乃沐。
四十馀夏,振振盛名。
大江东南,为法长城。
宣尼既没,微言乃绝。
我师云亡,真乘亦辍。
灵隐峰上,春日秋天。
风生松柏,如师在焉。
持教门人,楚英吴杰。
儒方荀孟,道比文列。
宿习未尽,妄涕犹雪。
宿己忘真,如水如月。
古之君子,名书彝器。
大师不书,将坠于地。
纪功者铭,传心者灯。
藏诸名山,不骞不崩。
送无知上人往五台山序 中唐 · 欧阳詹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七
无生永存。旨不易源。绵兮在烦。澄兮处浑。释氏子味其实。归其根。其教虽传。非言可言。唯相似者。复到其门。无知上人。其到门者欤。上人从儒至道。从道至释。如历星月。以得白日。若弃扇霎。而洒长风。真空洞照。热恼顿尽。水其性。云其身。周四海以终静。出六合而非寄。维扬秋杪。方至自闽。日未成旬。作台山之适。目关河于不计。拟衣食乎随施。怡如也。澹如也。此行逢流得抵。虚舟无程。峨峨五峰。几日而上。登异清凉。侣善知识。所至也之至。元之又元乎。予弱冠之年。同时谛之学。神不远逮。溺在名利。礼足而别。悽然自伤。歧路既殊。聊各以行。勉哉无知公。勉哉欧阳生。
通泉县灵鹫佛宇记 唐 · 李浦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出梓城百三十里。山开而川长。城川而为之县。县其名曰通泉。由县以出西山。峭而压于泉。宇岩而为之庙。庙其名曰灵鹫。灵鹫居通泉僧境之绝。其初有头陀僧选而居焉。僧有神通力。乘白驴与白象同。视一眼而五眼具。蜀民为商者。行及太原。北上五台山。求见大菩萨。众坚莫能致。有老人出曰。菩萨在蜀。尔弗见耶。奚远迹吾山焉。就穷所隐指。是头陀即其人。还蜀而望拜。且深诉其辞。为商者因大布所闻。自是头陀乃遍告邑人以西行。邑有乌众寺。僧骑白驴。揖对言别。略无差焉。咸请备僧食而饯。不移晷而千户毕至。归无疾而坐终岩上。幽隐而来化。自显而化去。少动蜀人之耳目。暨藏其身岩侧百馀年。僧宇大废。斸岩发其骨。深莫能获。殆今无遗迹。窅不可测。独有所刻佛像。有感必契。前邑长以头陀胜迹。不可泯闭于岩穴中。及僧居尽复。顾像在岩。犹感声其事。后数十年。方启其迹而宇焉。僧有惠澄者。能经律有道行。未能成其宇而卒。邑人共致禅僧道严续而成之。是宇也。中出翠微。旁开石室。古木凝黛。疏篁锁烟。于冬夜燠。当夏昼寒。且屏立前峰。席铺四野。望冠偫宇。卓然境异。异泉石出。滴其涓流。而通大像之侧。自一而干。汲必敷其用。泉与像迹。始于头陀。于今灵不绝焉。浦客是邑。日登是山。或夕景将过。晓色未隆。当轩月行。半壑云起。披襟独啸。万象在目。而严禅师端居禅室。客尘不动。教所谓證戒定慧。乃自戒以得定。自定以入慧也。言不戒而在定者。妄人耳。未定而求慧者。妄人耳。今严定不离戒而慧可求。吾信其能。呜呼。天下言禅者多矣。行禅者寡矣。严其行禅者乎。同居僧法如。亦久游禅林。深入禅境。心相契而事同。其徒行源。律自束而禅习焉。齿甚少。未可纪其岩室。浦以文自处。岂识禅者耶。徒见待以头陀之前事。未有纪者。希颂而刻之。得述其灵异之旨。并严禅之迹。同碣于岩下。光启二年丙午九月九日立。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唐 · 释志静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从西国来至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圣潜灵。唯有大士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教诸菩萨。波利所恨。生逢八难。不睹圣容。远涉流沙。故来敬谒。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言已。悲泣两泪。向山顶礼。礼已举头。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不惮劬劳。远寻遗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必识。师可却向西国。取此经来。流传汉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偫生。拯济幽明。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僧闻此语。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泪。至心敬礼。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其僧惊愕。倍更虔心。系念倾城。回还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二年。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大帝。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此经。敕施僧绢三十匹。其经本禁在内不出。其僧悲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远取经来。情望普济偫生。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庶望含灵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经。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将向西明寺。访得解善梵语汉僧顺贞。奏共翻译。帝随其请。僧遂对诸大德。共顺贞翻译。译讫。僧将梵本向五台山入山。于今不出。今前后翻两本。并流行于世。小小语有不同者。幸勿怪焉。至垂拱三年。定觉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见日照三藏法师。问其逗留。一如上说。志静遂就三藏法师咨受神咒。法师于是口宣梵旨。经二七日。句句委授具足。梵音一无差失。仍更取旧翻梵本勘校。所有脱错。悉皆改定。其咒初注云。最后别翻者是也。其咒句稍异于杜令所翻者。其新咒改定不错。并注其音讫。后有学者。幸详此焉。至永昌元年八月。于大敬爱寺见西明寺上座澄法师。问其逗留。亦如前说。其翻经僧顺贞。见在西明寺。此经救拔幽显。最不可思议。恐学者不知。故具录委曲。以传未悟。
五台山设万僧供记 唐 · 王士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一
弥陀居西国。照师宗焉。帝尧在位。邠公辅焉。是知佛宝国宝。殊躅而同体也。竹林精刹。应现施工。已立西方教主。大师法照。自南岳悟达真要。振金锡之清凉。根瑞相以徘徊。蹑云衢而直进。跻灵山。入化寺。周历□□□百二十院。所睹异光奇迹。具纪于大师实录。海□□播故略而不书。兹乃净土教主东流也。故治地□□寺焉。
为五台山僧谢赐袈裟等状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一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右。中使苏明俊至。奉宣圣旨。赐臣巾袜香茶念珠袈裟等。伏以推恩之义。法雨露而必均。受施之心。戴邱山而不坠。伏惟皇帝陛下为人心印。得佛髻珠。垂衣于空寂之门。倒屣于清凉之境。每因令月。常降信臣。辇珍宝于九天。散芳馨于十地。巾裁吴纻。靡不轻盈。帔衲齐纨。无非丽密。臣某等名非长者。迹在凡夫。既结袜以经行。又焚香而宴坐。啜楚山之新茗。烦恼顿除。持越海之名珠。圣贤可数。而煎和百品。周遍万僧。睹奕叶以重光。知分畦而謺庆。岂大雄慈悲之力。尽上帝福德之田。誓当洁已祷天。虔诚报国。以无疆为圣寿。以常乐为昌期。长承覆护之仁。永助清平之理。限以修习。不获匍匐陈谢。无任感戴之至。
第二状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一
右。中使苏明俊至。奉宣圣旨。赐前件袈裟莲子念珠等物。均散五台山诸寺。伏以稻畦可制。降自九天。莲菂亲规。生于八水。或光浮眼界。或香满鼻根。岂意凡夫。今蒙宠锡。山积于楼台之下。无不庄严。云散于林岭之中。悉皆周遍。咸承覆露。孰不欣荣。誓将传印之功。以助垂衣之庆。谨并准敕分散讫。无任感戴之至。
失调名 其一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道场乞请暂时间。
至心听赞五台山。
毒龙雨降如火海,文殊镇压不能翻(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一)
失调名 其二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大周东北有五台山。其山高广与天连。
东台望见琉璃国。西台还见给孤园(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二)
失调名 其三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灰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大圣文殊镇五台。
尽是龙众尚如来。
师子一吼三千界,五百毒龙心胆摧(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三)
失调名 其四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豪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东台岌岌最清高。
四方巡礼莫辞劳。
东望海水如观掌,风波泛滥水滔滔(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四)
失调名 其五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滔滔海水无边畔。
新罗王子泛舟来。
不辞白骨离乡远,万里持心礼五台(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五)
失调名 其六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蒸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南台窟里甚可憎。
里许多饶罗汉僧。
吉祥圣鸟时时现,夜夜飞来点圣灯(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六)
失调名 其七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庚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圣灯焰焰向前行。
照耀灵山遍地明。
此山多饶灵异鸟,五台十寺乐轰轰(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七)
失调名 其八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南台南脚灵境寺。
灵境寺里圣金刚。
一万菩萨声赞叹,圣钟不击自然鸣(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八)
失调名 其九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佛光寺里不思议。
玛瑙珍珠镇奠基。
解脱和尚灭度后,结跏趺坐笑微微(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九)
失调名 其十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清凉寺住半山崖。
千重楼阁万重开。
一万菩萨声赞叹,如若云中化出来(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
失调名 其十一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歌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西台险峻甚嵯峨。
一万菩萨遍山坡。
文殊长讲维摩语,教化众生出渿河(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