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可能是:山西运城中条山,河间府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中条山,平阳府浮山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中条山,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中条山,平阳府临晋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中条山,平阳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中条山,平阳府安邑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中条山,平阳府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条山,平阳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中条山,平阳府平陆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中条山,平阳府芮城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中条山,平阳府垣曲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中条山,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中条山”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伯夷庙 中唐 · 卢纶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中条山下黄礓石,垒作夷齐庙里神。
落叶满阶尘满座,不知浇酒为(一作是)何人。
过中条山 中唐 · 许棠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引用典故:孤竹
徒为经异岳,不得访灵踪。
日尽行难尽,千重复万重。
云垂多作雨,雷动半和钟。
孤竹人藏处,无因认本峰。
放司空图还山敕 五代十国初 · 李柷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四
前大中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司空图。俊造登科。朱紫升籍。既养高以傲代。类移山而钓名。志乐漱流。心轻食禄。匪夷匪惠。难居公正之朝。载省载思。当徇幽栖之志。宜放还中条山。
赠潘阆 北宋 · 许洞
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
倚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汝口呶呶。
罚教临老头补衲,归中条。
我愿中条山,山神镇长在。
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
顷客解梁有诗云中条山下读周易定是前身关子明是时频与张芸叟侍郎通书亦尝寄此诗呈视今再过此郡遇芸叟之客王六东起感怀而作 宋 · 晁说之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坂路十年尘坱身,不知何事往来频。
敢言上国非吾土,自许中条是故人。
志在韦编徒寡与,人亡陆海漫多珍。
龙门有客暂相值,颇话年来(原缺,据四库本补)亦苦辛。
游公墓志铭 北宋 · 张舜民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
公讳师雄,字景叔,姓游氏,世居京兆之武功。曾祖永清,祖裕,皆潜德不仕;考光济,始为大理寺丞,赠朝请郎。公为儿时,不妄戏笑,闻弦诵声,则悦而慕之。授以书,如夙习,握笔为诗,语已清拔。年十五,入京兆学,益自刻励,蚤暮不少休。同舍生始多少之,已而考行试艺,屡居上列,人畏敬,无敢抗其锋。横渠张载,以学名家,公日从之游,益得其奥,由是名振一时。豪俊皆慕,与之交,宿望旧德,争相引重。治平元年,乡举进士第一,遂中其科,授仪州司户参军。郡委公以学校,公徙而新之。士皆就业,其后登科者继踵。丞相范公为转运使,闻而荐之,于是使者识与不识,争荐其能。忠献魏公在长安,遣公督刍粮,筑熙宁寨,及使相视叶燮会胡卢河,定西三川之地,复中利病,魏公爱其才。蔡挺帅泾原,以公权管句机宜文字。熙宁四年,迁德顺军判官。时初议役法,常平司以公相度秦凤路,公条画甚多,其后朝廷下陕西役法,悉用其说。韩康公为宜抚,委公同提举。常平刘琯往鄜延,与主帅措议战守之策。初,琯欲自延州入安定黑水堡,过绥平寨地,逼贼境,公疑其有伏,请由他道。已而谍者至,言西夏尝伏精骑数千于黑水傍,伺其过掩之,将诘以机事。琯惊曰:「向非公,堕于虏矣」。赵卨帅延安,以公权管句机宜文字。夏人将扰边,时鄜延之兵与战具,悉为保安、啰兀二将所分据,自延州龙安以北,诸寨无屯备,卨患之。公为谋发义勇以守,且聚石于城上以待寇,夏人闻其有备,乃引兵入麟州,袭荒堆三泉而归。韩康公尝遣公按视啰兀,城抚宁和市。公言啰兀无井泉,抚宁在平川,皆不可守,康公然之。未几,抚宁果陷贼中,啰兀终弃而不用。丁母艰,服除,充鄜延路经略司句当公事,复从赵卨之辟也。熙宁七年,河溢,坏永宁关宁和桥。商贾道绝,河东之粟,不入于鄜延,有诏治桥甚急。议者谓石岸险,用力多,非期以岁年不可就。公往经度,两月而成,人皆服其神速。时旱甚,卨委公行诸垒振贷,公使弓箭手、汉番户磨铠运石,浚沟完壁。计口而授粮,人无殍亡,边备因之以固。八年,王师征安南,赵卨为宣抚招讨副使,首辟公,舍于同文馆。卨方迫奏禀,不暇省文檄,皆倚公以办。王韶为枢密副使,谓卨曰:「幕中得士,良可贺也」。军将行,闻父忧,有旨给告百日,复赴军。公丐以终丧,凡三被诏,恳辞乃免。卨之行,与主帅郭逵议不协,公忧其无功,悉以书勉之。其后皆如所料。服除,升颍州团练推官。秦帅吕大防辟充管句机宜文字。朝廷命徐禧计议边事,禧持议不同,大防遣公往条白,禧悦其言,留之数日,边议始合。禧叹曰:「诸幕府如游君,复何虑」!元丰四年,王师问罪夏人,转运副使李察辟公句当公事。军驻灵武,馈饷之计,公力为多。升忠武军节度推官,充泾原路经制司句当公事。未几,以疾辞归。赵卨帅庆阳,再辟公管句机宜文字。环庆当用兵之后,扶伤补弊,师壮民安,皆公之赞画。卨移延安,范丞相代之,留辟。事无巨细,一以付之。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朝廷以夏人久为边患,思有以怀来,欲以四寨归之,未决。执政以公习知西边事,召问之。公曰:「四寨,先帝所克,所以形势夏人者也。上当守而勿失,奈何轻以畀人?且割地以纾边患,不唯示中国之弱,将启蛮夷无厌之求。四寨既予,泸南荆粤,如有请者,亦将予之乎?非特此也,若燕人遣一介之使,奉只赤之书,求关南十县之地者,又将予之乎?六诸侯割地以饵秦,当时犹以为耻,安有以天下之彊盛,而弃地以悦夷狄者哉」?因进《分疆语录》二卷。而主议大臣不听,卒弃四寨。夏人夷其地而不有,侮慢加前。□年春,迁军器监丞。夏四月,吐蕃寇边,其酋长青宜结素号桀黠,熙宁中陷河州,踏白城,杀主将景思立者也。元祐以来,例行姑息,因乘閒胁属羌,结夏贼为乱,谋分据熙河,朝廷患之。□可使者与边臣措置,佥以公行。公奏以谓奉使绝塞,兵谋军势,閒不容发,俟中覆则失于机会,欲如古者大夫出疆之事。上允其请,许以便宜从事。公既至,谍知西夏聚兵于天都山,前锋已屯通远境上;吐蕃之兵,欲攻河州;鬼章又欲以别部出熙州。公将先发以制之,告于熙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奈何」?公曰:「在谋不在众,斗知不斗力,此机一失,后将噬脐。傥不济焉,愿为首戮」。议三夕而后从之。乃分兵为两道,姚兕将而左,破六逋宗城,斩首一千五百级。攻讲朱城,断黄河飞桥,青唐十万之众不得渡。种谊将而右,破洮州,擒鬼章及大首领九人,斩首一千七百级。馀众奔溃,溺死者数千人,洮水为之不流;遗铠仗刍粮数万。于是奏捷曰:「臣闻憺天威,震皇武,所以讨不庭也。今西夏授策而弗谢,辄阴援吐蕃、鬼章,结衅搆奸,欲为边患。臣与宋帅合谋,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圣神,陷阵克敌,斩获以万计;生禽元恶,系送并阙下,愿戮尸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书奏,百寮班贺,遣使告裕陵。朝廷欲厚赏公,而言者谓邀功生事,必开边隙,甚则欲坐以擅兴,遂薄其赏,止迁奉议郎,赐绯。先是,青唐酋长来告主帅,曰:「董毡死,阿里骨秘不发丧,诈以为嗣当立,请封于朝廷;已而复杀董毡妻心牟氏,囚温溪心部族首领,国人怨之。若中国以兵问罪于境上,当煞阿里骨以献,愿立董毡之后,以安国人」。主帅未纳。公方使而闻之,喜曰:「此天赞我也」。以利害上于朝,且曰:「若遣赵醇忠于青唐,城依府州,折氏世受封爵,则西方可保百年无变矣」。会鬼章就禽,其事遂寝。出为陕西转运判官。行郡邑则首兴庠序,过田里则亲劝农桑。新驿传四十馀区,轮奂之美,甲于天下。自周秦已来,古迹之堙没者,皆表之以示往来。凿故关山道为坦途,便熙秦之飞挽。长安之北,泾阳栎阳,沃壤千里,而水不浸灌。公教民浚沟洫,引泾渭之流,于是溉田数千顷。自陕以西,水利之兴者,复万馀顷,民赖其惠。熙河地不种粟,粟由他道往者,常高其直而后售;而马亦病于无草。公以粟与农具给汉蕃□民,而教以耕种之法。不数年,所收富于内地;又课边人种木,所在森蔚。其后公私材用,皆取足焉。五年,移秦凤等路提点刑狱公事,迁承议郎,加武骑尉。完郡县之狱,且授以唐张说《狱箴》,使置之坐右,朝夕省观;尽心于听讯,买书以给学者。开大散关路,利巴蜀之行人。自朝廷弃四寨之后,熙河与夏人分疆,至是未决,命公往视之,具利害以闻,由是形势之地,皆为我有。六年,夏贼寇泾原,复入熙河,杀掠甚众。公上疏曰:「元丰以拓土为先,故进筑之议略;元祐以和戎为务,故进筑之议废。今兰州距贼境一里,而通远军不及百里,又非有重山复岭为之限障,犬羊之势,得以潜窥而轻突,边民不安其居者屡矣。宜自兰州定远城东,抵通远军定西城,与通渭寨之閒,建汝遮、纳迷结、珠龙三寨,及置护耕七堡,所以固藩篱,使寇至而不可犯:此边防无穷之利也」。疏入不报,公又论土民之亲,死而不葬,寓骨于佛舍,岁久暴露,于风教有伤,宜立法禁之。其贫而死于道路者,愿委郡县给閒田以聚葬,如《周官》墓大夫之法。又言州郡奏疑狱,下其案于刑部大理寺,往往历岁时而不降,淹狱缓刑,宜有以督之。又上役法廿条,朝廷多行其说。七年,召拜祠部员外郎。言天下祠庙多颓弊,春秋荐享,牲瘠酒漓,非所以敬鬼神、严祭祀也,愿申戒州县。改工部员外郎。鄜延阙帅,上欲用公,御延和殿谕宰执,上三问不答,既而对以资浅,姑再使以待之。乃除公集贤校理,权陕西转运副使。同列欲变民租为钱,意在取羡馀以献,公面折之,曰:「五路宿兵以待饷,反令输钱,钱可食乎?借若帑藏盈积,而仓廪空虚,边陲有警,师徒雾集,君能任其责耶」?同列无以应。内州两税支移于边者,民常以为病,公为奏曰:「在昔边士不耕,仰粟于内,故设支移之法。今沿边之粟既多,籴之军食自足,宜令内州税户,随升斗计地里输脚乘钱,以免支移之劳。既可以休民力,又可以佐边用,公私便之」。九年,迁朝奉郎,加云骑尉。以疾丐郡,有旨免按行以自养,犹上章坚请,乃召赴阙。上谓辅臣曰:「有自西方来者,言游师雄已安,旦夕当至矣」。辅臣初皆不知,及将陛见,班当第四,御笔升班第一。既赐对,上顾谓曰:「知卿所苦已安,殊可喜也」。公方谢,上又曰:「洮州之役,可谓奇功,恨赏太薄耳」。公对曰:「平黠羌,执丑虏,皆上禀睿算,臣何力之有焉。叨被宠光,实已过其分矣。但当时将士,奋命力斗,而其劳未录,此为可惜」。因陈其本末,又奏元祐中尝议筑汝遮等寨,上皆然之,复面谕公,将付以边阃。公辞以疾,乃除卫尉少卿。上数问公边防利害,公即具庆历以来,边臣措置之臧否,庙堂谋议之失得,及今捍御之切务,凡一十六事上进,曰《绍圣安边策》。绍圣二年,恳求外补,以公知邠州;未几,改守河中府。时河中久旱,公入境,天即大雨,民皆欢谣;又自中条山下,立渠堰,引苍陵谷水,注之城中,人赖其利。三年春,迁直龙图阁,权知秦州,兼权发遣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加飞骑尉。方及境,被旨摄帅熙河。时夏贼寇延州塞门寨,诸路皆屯将兵于境上,以防不虞,久而未罢。公至,则命解严彻备以休士卒,已而虏亦不犯,人皆服其持重。西鄙自破洮州之后,如于阗、大食、拂林、邈黎等国,贡奉般次,道常不绝。朝廷惮于供赉,抑留于熙河,限二岁一进。公奏曰:「夷狄慕义,万里而至,此太平之盛事,汉唐欲之而不得者。今抑之,使不即朝于阙下,恐非所以来远人也」。朝廷从之。于是异国之使,接踵于中都焉。夏五月,朝廷遣使与熙河、泾原、秦凤之帅合谋以制夏国,使者锐于成功,意在讨击。公以谓宜且进筑城垒,以为藩卫,席卷之师,未可轻举,因上疏论列,不报。而使者日持攻取之说以迫公,公度不可共事,乃三上章求引避。六月,被命还秦,再求内郡,移公知陕州。其后使者悟攻取之难,卒用修筑之议。如建汝遮寨、金城关,皆公已陈之策也。四年,自陕及雍大旱,公日夕斋戒祷雨。已而沾霈,境内独丰,民无流徙;而旁郡饿殍,相枕于沟渎。陕当西道之冲,兵民繁夥,使传旁午,为守者惮之。公抚治有经,应接多暇,不见其劳。优居无事,时常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以劝诸生。七月六日,以疾卒于治,享年六十。公初寝疾,有星殒于州宅思邵堂下,光燄炯赫。不数日而终,人咸异之。公娶张氏,承务郎程之女,封仁寿县君,贤淑有妇道,先公六年卒。子八人:靖,前河南府左军巡判官、管句书写秦凤路机宜文字;竑、𥫃、伫、竦,皆举进士;端、翊、邵奴,早夭;女一人,适前蔡州遂平县尉李圭。孙男四人,孙女一人,尚幼。以其年十月丁酉,葬于京兆府武功县西原凤凰冈之先茔,以仁寿夫人祔焉。公有《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藏于家。公幼丧母东阳县太君习氏,茕然悲啼,人不忍视。及侍继母江陵县太君杨氏,尤以孝行著于里中。尝侍疾,衣不解带者累月。既执丧,毁瘠过制。朝请君殁于延安。公被发徒跣,躬负其榇而归,行路为之伤恻。友爱其弟师韩甚笃,尝遇明堂推恩,不奏其子,而以师韩为请,朝廷虽不从,而人皆义之。不喜聚货财、广田宅为子孙计,独以赒给亲旧为心。族人生无以赡、死无以葬者,皆公是赖。故卒之日,家无馀赀。从宦二十馀年,率常在边塞,其蕃汉情伪,将佐才否,以至熟羌生界住坐,山川险易,种落族姓,靡不周知。抚循劳问,下逮孩幼,故远蕃之人,莫不怀附。及摄镇洮,羌人欢呼,争迎于境上;比其去,汉蕃士卒,泣诉于走马承受,曰:「为我闻朝廷,使公且留此」。所至民尤爱戴;其殁也,陕民号恸,如丧其所亲;而蒲人之哭奠者,相属于路。羌酋边卒,旧将故吏,多绘公之像而事之者。其后于阗之使入贡,必过公之墓而祭之。其得人心如此!公恢廓敦大,不事边幅,奫然莫窥其涯。遇人接物,未尝忤其意;至于论当世事,则毅然正色,辞劲而不挠。虽人主前,亦不阿合。左右方恐惧,而公言益亹亹;临危难不顾其身。呜呼!才猷器识,度量风槩,瑰奇卓绝如是,而不得尽所蕴焉,可不为惜哉!铭曰:
游本姬姓,吉兴于郑。元魏靖侯,儒风聿修。悠悠千祀,典刑孰继?嶷生陕州,文武之器。文则华矣,其武伊何?矢谋于军,书劳实多。在昔熙宁,鬼章方命,先帝不诛,以待嗣圣。嗣圣继明,公初请缨。指踪将士,机发雷霆。既破洮州,仍执丑虏。告庆庙陵,百寮蹈舞。穷发鬼区,詟我皇武。桓桓奇功,焜耀海寓。乘轺关陇,剖竹蒲豳。省曹卿寺,出入拖绅。忠以利国,仁以爱民。其所施设,同风古人。憬彼夏羌,屡齧西境。公提将符,岳立山挺。忽徙一邦,志不获骋。乃令犬羊,尚保要颈。大勋不遂,非公独然。廉颇去赵,乐毅离燕。惟有令名,炯如星悬。刻名幽宫,万世哀焉(《画墁集》补遗。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二,《金石萃编》卷一四一,《金石一隅录》卷一,《古志石华》卷二七,国家图书馆拓片·章专一二六七。)。
临安府临安县学记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鸿庆居士文集》卷二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九、《咸淳临安志》卷五六、万历《杭州府志》卷一九、《浙江通志》卷二五
三代之学尚矣,自京师至于党庠、遂序,皆有学。自幼壮至于老,自天子至于公卿、大夫、士,皆不可一日而去于学。养老劳农,乡社饮酒,论狱、受成、献馘之事,一皆出于学。而贤能之书,考言选艺之政,又皆兴于学。当是时也,王道大洽,人文化成,士有常心,家无殊俗,自朝廷之上,以至四方万里闺门侧陋之隐,君子宿道向方,小人修慝徙义,武夫好德,贱妾知命。牛羊之牧,不践行苇。有一不善,如见怪焉,固已不容于其间。而弦诵之音洋洋然,所谓比屋可封者。周道衰,学校废,时君世主惟钱谷甲兵之问,而不及于俎豆,于是谋夫说客、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皆得以靡衣玉食馆于上,而王者之迹息矣。间有豪杰特起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而卓然自立于一世者。道虽不明乎天下,必明乎己;虽不行乎天下,必行乎妻子。孝弟者,人子事亲之常道也,乡大夫得一人焉,以为独行而表其闾;忠义者,人臣事君之大谊也,太史氏得一人焉,以为奇节而列于传。唐有阳城,隐于中条山,而远近化其德,争讼者不于有司而赴于其门。太宗以一旅定天下,而房、杜、王、魏之勋,独出于王通之弟子。嗟夫!三代之王,同四海于一堂之上,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世衰道微,仅得一二于千万人之中,可悲也已!临安府临安县旧有学,在今治所东南隅,自三舍罢废,再更方腊之乱,埽地尽矣。而县以春秋释菜著于令,盖尝改寓西郭佛舍之保锦院为学,帅其属以祀孔子。绍兴十四年,诏天下州县皆立学。左朝请郎知县事王侯传字庆长,相其宫湫溢破露,上无盖障,旁无师生之庐,不足以称天子隆儒重道、教养多士之意,乃议徙故地少西屋而垣之。一邑之豪、欲进子弟于学者,相与图之,恐不及于是。门闼静深,殿寝崇邃,讲艺之堂,栖士之舍,庖湢、库庾皆具;又命工更塑先圣先师之像,与凡从祀者十人。巍冠盛服,配食侑坐,凛然如生。侯乃涓日斋戒,属邑民之秀者陈牲币三献之礼。礼成,父老聚观太息,以为未尝有也。乃为书抵故人孙某曰:「县之新学成,为我记之」。临安,东南一大县,在大山谷中,桑麻丝枲之富自足而无贫民。惟侯好学知方,不务出奇以立声威,而以教化礼义为世标表,有古循吏之迹。俗怙杀牛,更数十令,峻笞朴、严赏捕莫能禁。侯至,遂徙业。人死则习用浮图法,举而燔之。侯教以丧死葬埋之制,其俗大变。及是奉诏修起学宫,士民向化兴于行谊,彬彬然比齐鲁焉。凡为屋若干楹,经始于诏下之十二月之某日,落成于明年九月之望。余闻之,士非怀居也,而环堵之不庇;士非谋食也,而藜藿之不充。于以求道,岂不难哉!故自一亩之宫,进居庙堂论道之地,自一箪之食,起从九鼎大烹之享,皆上之人所以养贤之具。夫食焉而怠其事,虽圬者不敢一日舍墁而嬉,况承学之士,蒙被教养之泽,而忽焉不省哉!居相群,出相友,镌磨考练,以充其材。穷为匹夫化一乡,达为公卿化天下,无愧于中而已。绍兴十六年六月日,晋陵孙某记。
咏史赠王侍御 南宋 · 赵孟坚
押词韵第七部
昔有阳城子,高卧中条山。
粤从丹诏聘,职谏居朝端。
北垣七八年,一词曾靡殚。
于中常戚戚,事以秦越看。
诤臣论一篇,见诮昌黎韩。
城日洽壶觞,视之无汗颜。
一朝天子误,鼎鼐庸雄奸。
皇皇朝野人,敢议不敢言。
城曰兹可矣,不言吾岂安。
当廷坏其麻,势若回狂澜。
臣言不可夺,臣肉所可剜。
孰谓雄猜主,天听亦为还。
一鸣必惊人,朝阳之祥鸾。
一飞必冲天,北溟之鹏抟。
啾啾燕雀辈,终岁寒檐间。
君今踵其武,可想倚任专。
士习弊滋久,未易一匕痊。
遗臭偃月奸,殆今逾百年。
利欲锢人心,深矣莫洗湔。
几新更化机,仍涩胶柱弦。
洗泥何能清,救弊应其源。
昔无起楼地,今举田连阡。
而以求善治,却行而欲前。
复有事诞衒,奋臂张虚拳。
驱虎戕良民,臧否已较然。
胶舟倚航海,恻耸忧世肩。
夷甫在晋朝,举世无几先。
卓哉辩奸论,万世一老泉。
瞽言再拜献,感愤涕泗涟。
昔者汉更生,危言扶彼颠。
皎余明寸心,不向流俗宣。
维君中流柱,屹是障百川。
向来稍诡遇,高官怀袖间。
耿介甘不售,岁寒松柏坚。
国无君子哉,缄默谁复言。
松江千顷浪,涵月金蜿蜒。
于兹送君行,商歌频扣舷。
明当重回首,晚风杨柳边。
伫希御史雨,汛扫靖幅员。
饶娥庙记 宋末元初 · 马廷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八八、《碧梧玩芳集》卷一八、同治《乐平县志》卷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娥立节唐宝应壬寅,更五代暨先朝,迄于今五百二十有七年,历壬寅者八矣。呜呼!唐于此时,银貂纵横,王室如燬,妖狐起仆,河朔为墟,斯六阴之穷也。而有贞女子,行烈丈夫事,独于吾州邑见之,幽姓而节亘千年,荒江而名振八表。斯昭昭者岂偶然哉!制书之赐于唐者一,于先朝者一;石章之立于唐者二,于先朝者八。自娥立节以来,八年而祠与碑立;二十年而唐制书初下,柳河东之碑继立;百一十年而废碑再立;二百一十六年而先朝邑官碑阴有记;又三十四年而宋景文之史有书;又十五年而迁庙立,有碑;又百六十年而别庙立,有碑;又二十一年而先朝制书再下。褒表者,节义也。自娥立节以来,百有一十年而初祠焚,前碑燬;又四百有六年而别庙焚,众碑悉燬。废兴者,时变也。呜呼!节义贯天地,时变自古今。纲三常五,宁同榱桷以俱焚?天典民彝,岂与瓦砾以偕烬!譬如众星分耀,日毂冥濛,有时而阳耀大明;四渎争流,沧溟浩渺,有时而鲸浸洞开。又安知无恻怛勤民,慷慨望古,为之兴仆植僵者乎!盖娥之英烈,地行为神,空飞为仙。或搴月窟之芳,使士之舒翘扬英者叩焉;或洒天瓢之霖,使农之植稻种黍者祈焉。于是别庙焚、群碑毁之十年,当彊圉大渊献之岁,邑人稽赞府应公分祠东山之始谋,踵文元杨公迁祠邑西之旧规,而新大之。其明年三月壬子首事,六月庚辰落成。前筑月台,中敞殿宇,丹雘粲然,鼓钟炉案备具。祠之初建也,有白犬伏神座下,依依终日,投之鱼肉不食,齧灰而去,不知所之。岂异时娥感父尸,固有衔机梭之祥,而厖也复出于斯时欤?吁嗟厖兮,彼固进不得拟桃花,以扈嵩洛之涂车刍灵,退犹得附黄苍,以彰吴越之义夫烈妇也。生斯时,睹斯异者,欲不流涕叹息于斯,而不可得也。于是士民相与授简于里之病叟,而记其成焉。娥之烈,前人之述备矣,无复谆谵赞一辞。姑详废兴以纪时,述幽灵以感物而已。病叟者,卧中条山,久幽不死,而名不称焉者也。叟既成文,又作迎享送神三章,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其词曰:
日吉兮辰良,芳菲菲兮满堂。蕙殽烝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驾飞龙兮于征,邅吾道兮乡之长城。波滔滔兮泪盈盈,望汾潭兮磐石横。仙滩兮扬灵,扬灵兮未极隐。思君兮太息,朝驰骛兮江之浔,夕弭节兮县西之侧,待娥不来兮使我心恻。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唐世衰。有父溺死兮谁者怜之?呼天与地兮涕涟洏。至险不测涛与风,至幽不仁鱼与龙,至孝不昧感即通,岂人之灵兮不若厖之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吾生之弱龄。往者吾不及兮,来者吾不获观其败与赢。愚公老矣山为平,精卫藐然海为倾。枕吾戈兮縳尔缨,猛志毅气妖氛澄。昊天克巩兮靡人弗胜,诵娥之烈兮摇我心旌。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大田多稼兮,屯膏是忧。雄虹朝隮兮,雌霓夕虬。触石兮通气,雷车兮电帜,雨甚至兮神哉沛。农有成功兮,怀鸡黍之招邀;士未失职兮,冀鹏鲲之扶摇。锡之丰岁兮,俾尔馀饶。报以修程兮,匪我宣骄。扬桴兮拊鼓,饯飙游兮远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祝娥之来下兮,慰我士民于终古。
捣练子 赠中条山无为子 金 · 马钰
押豪韵
志为剑,慧为刀。
石娥劈玉见金鳌。
戏青莲,跃碧涛。
刀圭饮,胜香醪。
六三公子著绯袍。
系云腰。
万万遭。
悬泉 金 · 袁从乂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翠岩高列势摩天,岩上轰雷泻玉泉。
绝壁飞来浑是雨,长风捲去忽成烟。
围茅小隐初经眼,跨鹤先儒已著鞭。
吟罢徜徉眠月窟,梦回犹听鼓鼘鼘。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中条山部
虞坂 金末元初 · 曹之谦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长坂悠悠接古虞,行人鞍马问征途。
寒鸦隐树鸣初起,残月低山淡欲无。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中条山部
留别赵讲师 其二 元初 · 胡祇遹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紫山大全集卷五
学贯天人际,同尘诵老庄。
我知心志远,人喜舌锋刚。
两袖飘仙驭,双瞳隐电光。
中条山色里,谁识吕纯阳。
中条山 元末明初 · 汪广洋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新安文献志卷五十六
平沙漠漠草萧萧,一剑宁论万里遥。
犹愧未偿山水愿,暮冲寒雨过中条。
送胡叔雅从军 元末明初 · 王翰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中条山下分携处,跃马南行道路长。
插月雕弓秋有力,倚风宝剑夜生光。
龙韬策略前贤敌,麟阁功名后代扬。
奏凯归来当赐节,忠肝义胆永难忘。
望中条山怀道卿王先生 元末明初 · 王翰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雨洗烟岚千万岑,卜居真得古人心(用司空图事)。
黄金挥尽诗书富,白发从生道义深。
出处须因时显晦,声名不逐世浮沉。
几时听雨蓬窗底,樽酒论文细细斟。
送李可宗归汴 元末明初 · 王翰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中原烽火二十年,避地今成雪满颠。
无柰忆乡愁似海,不禁哭子泪如泉。
入门惆怅看松菊,隔水依稀认墓田。
此夜中条山馆里,归心应不负啼鹃。
送杨秉文赴京 元末明初 · 王翰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中条山下柳丝飞,送客花村问酒旗。
风递晴岚沉极浦,雨添新水涨前溪。
问程见说孤烟外,散饮那逢落照时。
渭北江东更愁绝,暮云春树总相思。
狡兔行 元末明初 · 王翰
押词韵第十八部
中条山下三尺雪,狡兔不出深藏穴。
连日不食仍苦饥,偷入林间行蹩躠。
林间山麓无丰养,草根木实恣噬齧。
岗头猎骑如云来,俛耳缩颈心惙惙。
踪迹发露一跃出,健足过眼才一瞥。
黄犬脱手疾风飞,苍鹰掣臂翻云抉。
窘迫只作婴儿啼,狼藉平原洒毛血。
兔肉不甘皮不美,徒逞骑射供笑咥。
笑者何乐死何苦,更忍搜索倒绝灭。
世上只言兔性狡,不见人心更险谲。
仙游篇 元末明初 · 王翰
押先韵
无钱可买季子田,无地可置杨公廛。
中条山下饶斥卤,营田一区屋数椽。
床头閒读种树书,有酒可斟琴可弦。
酒酣耳热声呜呜,对客起舞身翩翩。
既不能骑鲸鼓浪游汗漫,又不能披云扫雾瞻青天。
我来此世三十年,豪气压倒江湖前。
轻舄两只凫,扁舟一叶莲。
足濯沧海流,头枕昆崙巅。
仙山鳌背青连延,三十六宫飞紫烟。
仙人一笑三千年,摩顶授我长生诠。
我欲举手谢尘世,此身萦绕终无缘。
仙兮仙兮辞我清泪之连连,盻我美目之娟娟。
群仙知我不可留,送我淡月清风边。
归来两耳声喧喧,六合尘土厌腥膻。
呼儿汲取蔷薇露,涤手为写仙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