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魏光禄懋忠平乐书来兼示见怀之句次韵 明 · 唐伯元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似君须向古人求,想见归怀尚百忧。
卜筑应同蒋诩,春风回首仲宣
渔吹细浪摇歌扇,天入沧浪一钓舟。
谷口子真吾忆汝,何时更得曲江游。
欧阳宜诸平乐二首 其一 明 · 焦竑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粤西诗载卷十二
相送昭潭去,无言雁亦稀。
山川足形胜,徒驭有光辉。
问俗风猷播,行春谣颂归。
悬知合浦叶,遥向洛城飞。
欧阳宜诸平乐二首 其二 明 · 焦竑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粤西诗载卷十二
相逢元不易,分手即前期。
岂复辞艰阻,行当慰别离。
功名边郡重,岁月主恩私。
慷慨临岐意,无劳行路知。
七益诗(有序,七首) 其三 石国学东村 清 · 李锴
 押词韵第八部
靡靡平乐习,华侈相崇高
幽兰芳意别,神剑精芒韬。
风烟扫遗迹,筑馆邻近郊。
微吟弄篇翰,绠汲古兴遥。
方沼延素月,虚亭会凉飙。
佳期肯云旷,胜引时招邀。
授餐联日夕,絷驹竭场苗。
顾予悲触藩,趑趄良告劳。
废瑟奏深堂,节应宫角调。
将无叶公好,坐使尘清标。
八月接东村书闻遂移居盘阳以诗代柬赠答 其五 清 · 李锴
 押药韵
秋山抱孤村,葺茅枕虎落。
息肩匪恤劳,田家岁耕作。
大夫能纬萧,娇儿罔纺缴。
白马金当卢,看人返平乐
浆水令 明 · 顾大典
 出处:六十种曲 青衫记 第七出
听春声莺娇燕小。览春色繁李秾桃。
平乐事是今朝。生:顾盼之间目眩魂摇。
依稀似妖神庙。尤云殢雨知多少。
小生外:天将暮。天将暮游情未了。
相留恋。相留恋月儿高。
大学释褐观石鼓因读韩苏二诗同同年李巨州作一百韵 清 · 诸锦
京城高言言,首善惟太学
雍正二年冬,循例初释屩。
陈君三百辈,奠币森有恪。
祭酒王先生(绍薪。),端拱容毋怍。
纡绸冠峨峨,逢掖谢表襮。
堵墙桥门列,观听动飞跃。
文翁图礼殿,方此犹寂寞。
朝旭射棠梨,清光荫松柏。
稽古观车服,遗迹怀履舄。
琬琰堂涂碑,肉好宗庙璧。
瑚簋笾豆登,尊罍彝洗濯。
洒离鼖馨巢,簥篞篎筊箹。
爪目鳞之而,牙羽虡业。
摩挲鼐鼎鼒,淳古镂金错。
忽于重檐下,十鼓焕丹雘。
其形像古础,其色类深墨。
其围倍肤寸,其修崇二尺。
其一刳中央,半体不覆幕。
有如无足锜,左右曾采芼。
其九互行列,耦俱善标格。
有如瞿容客,贯坐尉离索。
宛虹尾卷舒,琼树柯连属。
鸾凤骞复留,虎駮怒欲脱。
铁丝妙萦盘,莼菜垂络绎。
活师戏食水,肥遗出浑夕。
疏如屯千骑,密不容一发。
不可意减增,诸天方丈室。
不能评肥瘦,丰肌细腰匹。
长短本自然,足凫与胫鹤。
东西两得势,越阡兼度陌。
百幅百砗磲,一字一缣帛。
治水已沦胥,吉日付飘泊。
卫州铜盘倾,延陵墓碣剥。
《诅楚》复何有,宣和空宝惜。
独此表中兴,大蒐深刻石。
环玮谁铸辞,传是史籀作。
尚想周宣王,功德南海薄。
江汉》《常武》诗,《车攻》《六月》什。
仲山以衮补,方叔以乱拨,张仲善孝友,吉甫诗孔硕。
程伯整六师,召公洽四国。
载诵《鸿雁》篇,度比金玉式。
勋劳宜有颂,贞珉代典籍。
不有秦峄山,野火焚石阙。
德薄其文惭,合为天所扑。
谁夫证斤权,殹丞太穿凿。
荠堂断宇文,如以瞽手摸。
叩槃扪烛见,考据都未确。
词严不可删,风味加质悫。
转注潘郑薛,其书愈噩噩。
区区君庶,何足穷状貌。
表之自苏勖,得韩乃煜爚。
宛陵倍雷硠,眉山益恢廓。
我思昌黎翁,所见仅纸拓。
阑风长雨夜,丰草深藉。
疲行人坐居,掉尾牛砺角。
蜗涎腥点点,原燎炎熇■({米高})
鼓兮独无恙,倘有神物护。
凤翔收余庆,五代更流落。
赖有司马池太庙十驼橐。
南渡委草菅,钩金弃若若。
道园端好古,收拾丝缠珏。
大厦广与庇,石阑周与络。
椎拓所不到,讲切手磨琢。
入门探古物,疑义发先觉。
鼓兮何凄凉,显晦亦凡数。
譬如清流济,洑见至绵邈。
譬如延平,会合固如昨。
星霜更几劫,静正抱蹇谔。
颠蹶任嬴刘,聚散无主客
菁英不销亡,著述欣有托。
名世五百年,皇帝亿万朔。
河鼓正吐芒,九鼎飞出洛。
天苞与地符,诸福休徵各。
岂止翙翙鸣,岐山一鸑鷟。
风云际时会,喜起升平乐
文德书钟彝,武事镌钲镯。
征伐表钺旌,蒐狝树山岳。
文章称尔雅,训词汰糟粕。
深厚追典诰,诘曲妙咀嚼。
莫以鼓不鸣,试取蜀桐斫。
叩之定有声,渊渊配《韶》《濩》。
我衰笔力退,分量不自度。
画墁愧平生,镂冰笑一握。
生涯甘冷淡,委顺忘美恶。
行书类蛇蚓,喜愠付鸦鹊。
夙昔慕韩苏,两诗比琼玉。
韩如受降城,高坚绝绳削。
锐师一昔至,唾手鹅鹳捉。
投盖悬布勇,匹马只轮掠。
依方立硬寨,健笔谁敢搦。
苏如大洋海,溟渤犹瀺灂。
回澜吹紫气,坐见蓬瀛卓。
钜若蛟龙吞,眇若虾蟹擉。
不害其洪流,盛气不可轹。
捧心粗效颦,快意过猎较。
谁云宝燕石,祇可自娱乐。
刘寀作封事,三日雪漠漠。
微时逊才壮,寄语李百药
斗转才三更,瞻仰云汉倬。
僧道光 宋 · 李廉访
七言绝句 押阳韵
蒙泉崇福僧道光,只有诗肠无酒肠。
野鹤性情猿伴侣,啸吟风月独昂藏(《舆地纪胜》卷一○七《广南西路·昭州》 《舆地纪胜》:僧道光喜作诗,尝吟《云》诗。廉访使李某喜之,赠诗云云。)
乙丑契饮图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十四○第十二
少年同甲最情真,昭代蜚英总搢绅。
直以金兰曾托契,更于绡幅恍传神。
从容宴集升平乐,伯仲风流气象新。
珍重交游当自惜,功名衮衮富青春。
兴元新路记 唐 · 孙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
扶风东皋门。十举步。
折而南。平行二十里。
下念济坂。下折而西。
十里渡渭。又十里至郿。
郿多美田。不为中贵人所并。
则籍东西军。居民百一系县。
自郿南平行二十五里。至临溪驿。
驿抱谷口。夹道居民皆籍东西军。
出临溪驿百步。南登黄蜂岭。
平行不能百步。又登潗潗岭。
盘折而上。甚峻。
而下潗潗岭。岭稍乎。
二岭之间。凡行十里。
临溪有支路。直绝涧。
并山复绝涧。蛇行碛上十里。
合于大路。下黄蜂岭。
复有支路并涧。出潗潗岭下。
行乱石中五六里。与涧西支路合。
由大路十里。桥无定河。
河东南来。触西山下隳。
号怒北去。河中多白石。
磊磊如斛。又十里至松岭驿。
逆旅三户。马始食
松岭平行又三里。逾二桥。
登八里阪。甚峻。
下阪行十里。平如九衢。
又高低行五里。至连云驿。
自连云驿西平行二十里。上五里岭。
路极盘折。凡行六七里。
及岭上。泥深灭踝。
路旁树往往如挂尘缨。纚纚而长。
从风纷然。讯于薪者。
曰此泥也。岂此岭常泥。
而树有此名乎。凡泥行十里。
稍稍下去。又平行十里。
则山谷四拓。原隰平旷。
水浅草细。可耕稼。
有居民。似樊川间景气。
又五里。至平川驿
自平川西并涧高下行十里。复度岭。
上下岭凡五里复平。不能一里。
复高低有阁路。行七八里。
扼路为关。北为临洮
关为河池。自黄蜂岭洎河池关。
中间百馀里。皆故汾阳王私田。
尝用息马。多至万蹄。
今为飞龙租入地耳。入关行十里。
皆阁路并涧。阁绝有大桥
蜿蜿如虹。绝涧西南去。
桥尽路如九衢。夹道植树。
步步一株。凡行六七里。
至白云驿。自白云驿西并涧皆阁道。
行十里。岩上有石刻。
横为一行。曰郑淮造。
凡三字。不知何等人也。
又一十三里。至芝田驿。
皆阁道。卒高下多碎石。
自芝田至仙岑。虽阁路皆平行。
往往涧旁谷中有桑柘。民多丛居。
鸡犬相闻。水益清。
山益奇。气候甚和。
自仙岑南行十三里。路左有崖。
壁然而高。出其下。
殷其有声。如风怒薄冰。
里人谓之鸣崖。岂石常鸣耶。
抑俟人而鸣耶。又行十五里。
至二十四孔阁。阁上岩甚奇。
有石刻。其刻云。
褒中兴阁主簿王禺汉中郡道阁县椽马甫汉中郡北部都邮回通都匠中郎将王胡典知二县匠卫绩教蒲池石佐张梓等百二十人匠张羌教褒中石佐泉疆等百四十人阁道教习常民学川石等三人。凡七十字。
其侧则曰太康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按其刻。
武平吴时。盖晋由此路耳。
又行十五里。至青松驿。
自仙岑而南。路旁人烟相望。
涧旁地益平旷。往往垦田至一二百亩。
桑柘愈多。至青松
即平田五六百亩。谷中号为夷地
居民尤多。自青松西行一二里。
夹路多松竹。稍稍深入。
不复有平田。行五六里。
上小雪岭。极峻折。
岭东多泥。土疏而黑。
岭西尤峻。十里百折。
上下岭凡十八里。四望多丛
又高低行十里。至山辉驿。
居民甚少。行旅无庇。
自山辉西高低行二十里。上长松岭
极峻。羊肠而上。
十里及岭上。复羊肠而下。
十五里及岭下。又高下行十里。
至回雪驿。自回雪驿南行三里。
平乐坂。极峻。
盘折上下。凡十五里。
至福溪。又高下行十里。
至黄崖。崖南极峻折。
上下黄崖六七里。至盘云驿。
西行。复并涧行二十里。
即背绝小岭。上下凡五六里稍平。
又行十里。至双溪驿。
双溪南平行四里。至天苞岭。
羊肠而上。凡十五里。
极峻折。往往阁路。
至岭上。南望兴元
烟霭中也。下岭尤峻绝。
凡三十里。至文川驿。
自文川南行三十五里。至灵泉驿。
灵泉平行十五里。至长柳店。
夹道居民。又行十五里。
兴元西。平行三十里。
褒城县。与斜谷旧路合矣。
孙樵曰。古人尚谋新
仍曰何必改作。利不十。
法不变。岂谋新亦未易耶。
荥阳公为汉中。以褒斜旧路修阻。
上疏开文川道以易之。观其上劳及将。
下劳及卒。其勤至矣。
其始立心。诚无异于古人。
将济民于艰难也。然朝廷有窃窃之议。
道路有唧唧之叹。岂荥阳公始望耶。
况谋肇乎贾昭。事倡乎李俅。
役卒督工者。不增品秩于天子。
则加班列于荥阳公。荥阳公无毫利以自与。
而怨咎独归。岂古所谓为民上者难耶。
八次蕃仲韵 其一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三十一○第十九
豪杰登庸盛履簪,圣朝文教被东南。
河清更值千年一,岳祝曾闻万岁三。
寿域乾坤仁泽遍,春台日月惠风酣。
家家饱得升平乐,挑尽灯花万口谈。
七言答老农 北宋 · 沈遘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圣主仁恩务息民,收兵方外卷威神。
老农自保太平乐,焉用空言羞使臣
金柅赋(以贞而能一斯可制动为韵) 唐 · 孙玉汝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二
圣人患人情多迁。
物象不一。
爰指道枢之要。
因明金柅之质。
盖以金则持坚而有常。
柅则制动而无匹。
当全模于大冶
曾因鼓铸之功。
及入用于生民。
保安贞之吉。
原易道之所施。
得器度之攸宜。
任重而难胜者。
非刚莫能致其定。
利转而不息者。
非一无以止其随。
所以适其所适。
斯焉取斯。
在如轾如轩之时。
自能劲挺。
处无輗无軏之地。
物莫称推。
美其叶范选而见辞。
取锻鍊而兴制。
虽成形于橐籥。
不假饰于磨砺。
常无销铄。
怀可以明。
确禀安排之理。
端居退止之旌。
首于万化之内。
而乃百度惟贞。
然以上经之旨难分。
先儒之见无果。
一以节驱驰而为事。
一以当径路而待我。
苟在镕而备物。
固察其所由。
如持重以知名。
则用无不可。
是则寓质之时。
惟工所资。
永平于轨辙。
亦致理于麻丝。
不为事迁。
可类仁之方也。
终然静胜。
固知道岂远而。
夫如是。
观六爻之所总。
皆遵乎不动。
验一德之可称。
莫与彼争能。
我皇由是立心坚固。
引义依凭。
躁竞者息之于静域。
回邪者制之于直绳。
然则金柅之为器也。
于今而其道益宏。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铭嘉祐二年十月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七、《西溪文集》卷一○
至和元年秋七月乙亥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卒于晋州
后三年,当嘉祐二年,其子士禹为西京留守推官,始谋以冬十月辛酉,葬公于河南府永安县归恩乡,乃使人以公之世次、阀阅、始终之状来请铭。
予为之论次曰:裴氏出河东闻喜
唐丞相文献公耀卿,公九代祖也。
其后或徙于蒲之万泉
至公之皇祖,赠右神武军将军延,复来居京师,遂为开封人
皇祖三子:伯丽泽,右补阙
仲济,内客省使
季丽正,尚书金部员外郎,赠刑部尚书,公之皇考也。
补阙文学客省以武功,尚书以政事,皆为祖宗名臣。
于是开封之裴,独盛于世。
公讳德舆字载之
皇妣曰河南县太君宋氏。
公少以仲公任,赐同学究出身,再迁太常寺奉礼郎、监和州酒,大理评事、监越州税,光禄寺丞大理寺详断官,遂为其寺丞通判河中府
河中,公故里也,亲戚故人多在。
公既至,悉召,戒以国法不可犯,为吏者不得以私贷。
已而皇妣之族弟以事至府,公辨其曲,置于理。
自是讫公去,不复有至府者。
太子中舍、知梁山军殿中丞通判永兴军
有盗十七人杀人于市以逸,公以谋获之,请其帅,宜尽戮以徇。
帅难之。
公曰:「白日杀人长安市上,此非常盗也。
不尽戮,无以威众」。
帅勉从之。
既而有以言于朝者,诏遣御史覆视。
帅惧,且让公。
其后狱自白,而诏不问,帅乃伏。
徙知商州
州有官冶,其徒皆四方流人,常絷之以役。
公曰:「是亦人也,岂不可以善待之,而使之迁耶」?
悉弛其絷,卒无一人敢冒法。
国子博士虞部员外郎,入权开封府推官,出知颍州
民有少孤而畜于舅氏者,舅死,随其妻适某氏。
某妻又死,乃告某氏曰:「昔我孤,舅氏夫妇育我,甚恩。
今又不幸,愿得其丧以归,合葬于舅」。
某氏不与。
乃间使人盗其骨去。
某氏怒,执以告,法当坐死。
公呼某氏前,曰:「若知彼盗若妻墓何也」?
曰:「是尝欲求吾妻之丧,将以合葬于其舅尔」。
公曰:「是故可嘉者也」。
笞而遣之。
提点梓州路刑狱,进金部,知陕府
耀州,不行。
同州饥,以选知同州,民流者复业。
召对,赐三品服,提点京东路刑狱。
所部有广济渠,岁调民浚之,而其被调者独二州。
既久,不堪其困。
公奏代以漕兵,岁省民力数十万,至今赖之。
司勋、知凤翔府
是时,元昊反,而兵久不解,关中调发百出,府所赋十倍它州。
公谕民以国事,与期而宽之。
众乐,皆先期以办,连诏褒异。
夔州路转运使,迁主客郎中
大臣荐公有文武材,拜西上閤门使益州路兵马钤辖
岁满,益帅赖公自辅,乃上言,愿留公。
即诏加昭州刺史,复留二岁。
还,迁四方馆使、知贝州,徙冀州
未几,贝州乱。
公闻即发兵,既至,贼已拒守,犹夺其西关城,所全者甚众。
冀去贝百里,初闻其乱,民大扰,或劝公为备。
公不为动,闾里帖息。
贝部镇有恶民,乘醉辱镇吏,出不逊语。
吏顾无所属,则来告。
公立斩之,自是无敢哗者。
贝久不下,有素害公者,言公前为贝,断妖狱不能绝其类,使有今日乱,诏以属御史
事虽辨白,黜为池州团练副使
起,拜染院使、信州兵马都监,进洛苑使,徙宣州,又徙开封府太康县
朝议直前枉,且复用,遂加英州刺史晋州兵马钤辖
又徙知泾州,未行,以疾不起,年六十七。
公为人刚廉笃实而自信,不为茍合。
其居家如在官,毅然不可犯。
遇事无大小皆为度,使可持久。
为吏长于治民,前后更七州,至今称思之。
其自岐徙夔州,人遮道以泣。
及自蜀还岐,父老复相率出迎。
是时天久旱,公至而大雨,岐人益以德。
既去,而送者如初去时。
其自贝徙冀,民捝持之,终日而骑不得前。
冀吏或排其众,击之,曰:「汝乃夺我公」!
吏卒或伤。
贝守怒,使械数人,众乃稍去。
天性勤于公家。
其谪信州,愈自励,纤悉必躬。
或谓公:「少居此,且迁,优游而已,何自劳也」?
公曰:「凡谪者,固将以苦之也。
且吾职当尔」。
尤喜荐士,盖所荐者数百,其至公卿,为时闻人者多矣。
平生读书,善老、庄之说。
故其被黜流者累年,虽家人不见其有异也。
夫人宣城县君史氏,继夫人安平县李氏。
二子:士龙太庙斋郎,早亡;
次,士禹也。
二女,适泸州军事推官杨谔温州军事判官赵颉
二孙:陟、随。
陟,试将作监主簿
予少已闻公之名,得识公者又十年,知公为深。
尝叹公之材方进而斥,既起而不能尽其用以卒,为后世之悲,故为之铭而不让。
铭曰:
裴出河东,其远岁千。
耀卿之后,七世再迁。
迁于京师,厥家既大。
及乎尚书,其美益济。
公初从政,奋然敢为。
四十年间,实称吏师。
其刚莫摧,其勇莫遏。
斥去无言,我完我节。
君子之学,重乎有施。
公治七州,于今歌之。
位虽弗充,公则亡恨。
琢石以铭,来世之信。
浯溪三绝记堂皇祐六年三月 北宋 · 孙适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二、《新安文献志》卷一一、隆庆《永州府志》卷八、康熙《永州府志》卷六、嘉庆《湖南通志》卷一七九、同治《永州府志》卷三七、光绪《湖南通志》卷三三、民国《浯溪志》卷三
永州祁阳县南浯溪之北,有奇石焉,元次山唐中兴颜鲁公书,世名三绝。
次山道州,即家溪上,作亭二峰。
垂三百年,碑缺亭圮,吏于县者莫能兴。
皇祐五年平乐齐君术始来为令,期月称治,行视其亭,闵然惜之,乃作堂以护其文,又复东西峰𢈪亭。
二公之迹,江山之观,洗然复新。
觞寮寀以落之,而属予为记。
鲁公之方,元子之介,文翰之劲,发于其心,至者莫不慕焉,传而习之,周于天下。
岂贵其人而珍其粕哉?
然不心其中,而徒迹其外,吾未见其得也。
齐君所以振饰夸耀,风劝来者,其志不亦美哉!
东崖之岭,次山尝铭右堂颂之,左皇甫湜诗文,漶漫不明,浚而新之。
傍有徐彦若题石,水发其光,洞鉴百里,因并列之,以示观者。
皇祐六年三月一日记。
游侠篇 明 · 郑善夫
 押阳韵 出处:少谷集卷二
长安逢少年,意气何昂昂。
鸣鞭六陵坂,先驱势正强。
戒途列万骑,一一羽林郎
铙吹动地来,飒沓若云翔。
面前五花骢,宝絷金丝缰。
腰间双龙剑,吴钩饰英璜。
弄儿十四五,藉绮凝素光。
行行且游猎,游猎及上阳。
张弧向大漠,忽坠双飞鸧。
持归平乐宴,象筵欢未央。
借问此何谁,云是汉金张。
六年起卒伍,一日倾侯王。
文人天帝子,出入乘金阊。
扬声重纶綍,流燄烁朝堂
逆鳞不可婴,太阿手所将。
乃知朱门贵,溢恩胡可量。
乞于总领所靖州额钱内减免十万贯奏绍熙五年八月 南宋 · 张釜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一○、《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八之四○(第六册第五二九八页)
今准指挥,岁减盐额一十万贯,仰见朝廷加惠远人之意。
除高、廉、雷、化、钦五州系沿海去处,昨来已经裁减外,更不再减,止将自馀一十六州府盐额照应通融裁减,条列于左:静江府元额卖盐三万一千五百六十一箩,每箩价钱一十贯文足。
缘本府逐年所卖盐箩,系全拨息钱付本府支遣,今减去盐三千五百七十四箩零一十七斤,共展计钱四万六千四百一十七贯七百九十二文省;
内除循环盐本脚钱每箩三贯五百五十三文足,共展计一万六千四百九十二贯二百四十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两项,通计二万九千九百二十五贯五百五十二文省。
融州元额卖盐二千二百七十五箩,宜州元额卖盐三千四百五十八箩,每箩价钱一十三贯文足。
缘本州逐年所卖盐箩,系全拨本脚息钱付本府支遣。
融州今减去盐一十九箩,通计亏下本州钱三千二百七贯七百九十三文省;
宜州今减去盐五百八箩,通计亏下本州钱八千五百七十六贯六百二十四文省。
藤州元额卖盐三千三百二十五箩,每箩价钱八贯文足,今减去盐四百二十五箩,共展计钱四千四百一十五贯五百八十五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二贯五百九十八文足,共展计一千四百三十三贯九百六十一文省外,内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二千九百八十一贯六百二十四文省。
贵州元额卖盐二千六百二箩,每箩价钱九贯文足。
今减去盐六百二箩,共展计钱七千三十六贯三百六十四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二贯七百三十八文足,共展计二千一百四十贯六百一十七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四千八百九十五贯七百四十六文省。
容州元额卖盐二千九百六十一箩,每箩价钱七贯文足。
今减去盐五百六十一箩,共展计钱五千一百贯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二贯四百八文足,共展计一千七百五十四贯四百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二项,通计三千三百四十五贯六百文省。
梧州元额卖盐二千箩,每箩价钱八贯文足。
今减去盐三百箩,共展计钱三千一百一十六贯八百八十四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二贯八百四十八文足,共展计钱一千一百九贯六百一十一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盐本钱,通计二千七贯二百七十三文省。
昭州元额卖盐三千六百箩,每箩价钱一十贯文足。
今减去盐六百箩,共展计钱七千七百九十二贯二百八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三贯三百四十八文足,共展计钱二千六百八贯八百三十二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五千一百八十三贯三百七十六文省。
邕州元额卖盐五千八百箩,每箩价钱一十贯文足。
今减去盐六百箩,共展计钱七千七百九十二贯二百八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二贯七百三十四文足,共展计二千一百三十贯三百九十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五千六百六十一贯八百一十八文省。
横州元额卖盐一千四百三十三箩,每箩价钱九贯文足。
今减去盐一百三十三箩,展计钱一千五百五十四贯五百四十六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二贯四百一十四文足,共展计四百一十六贯九百六十四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一千一百三十七贯五百八十三文省。
浔州元额卖盐二千七百九十箩,每箩价钱一十贯文足。
今减去盐七百九十箩,共展计钱一万二百五十九贯七百四十二文省;
内除循环本脚钱每箩二贯九百八十八文足,共展计三千六百一十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七千一百九十四贯一百三十二文省。
贺州元额卖盐四千五百四十五箩,每箩价钱一十贯文足。
今减去盐一千七十五箩,共展计钱一万三千九百六十一贯三十九文省;
内除循环盐本脚钱每箩三贯四百四十八文足,共展计四千八百一十三贯七百六十七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九千一百四十七贯二百七十三文省。
柳州元额卖盐三千五百一十箩,每箩价钱一十二贯文足。
今减去盐五百一十箩,共展计钱七千九百四十八贯五十二文;
内除循环盐本脚钱每箩三贯五百四十八文足,共展计二千三百四十九贯九百七十四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五千五百九十八贯七十八文省。
宾州元额卖盐二千三百八箩,每箩价钱一十一贯文足。
今减去盐四百八箩,共展计钱五千八百二十八贯五百七十二文省;
内除循环盐本脚钱每箩三贯三百三十八文足,共展计一千七百六十八贯七百六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四千五十九贯八百六十六文省。
郁林州元额卖盐三千箩,每箩价银七贯文足。
今减去盐三百箩,共展计钱二千七百二十七贯二百七十三文省;
内除循环盐本脚钱每箩二贯一百三十八文,共展计八百三十二贯九百八十七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一千八百九十四贯二百八十六文省。
象州元额卖盐二千五百八十箩,每箩价钱一十贯文足。
今减去盐六百箩,共展计钱七千七百九十二贯二百九文省;
内除循环盐本脚钱每箩三贯三百四十八文足,共展计二千六百八贯八百三十一文省外,共亏下岁额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通计五千一百八十三贯七十八文省。
以上共均减盐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六箩零一十七斤,除循环盐本脚钱外,亏下息钱及元奏存留盐本钱共十万贯,内诸州府岁计息钱五万四千九百九十六贯八百五十二文省,诸州三分息钱一万二百三十二贯八百四十文省,漕司七分息钱二万三千八百八十三贯八百九十四文省,元奏存留盐本钱一万八百八十六贯四百一十四文省。
若逐州府似此减下盐额,即自今以往,盐数不多,委实可以发卖及额,不致妄作名色科配扰民。
但各州见卖息钱及每箩元奏存留盐本钱,皆是指定应副逐处一岁支用,及漕司起解上供买马,并全年应干支拨之数,分文不可久阙。
今既准指挥岁减卖十万贯,所有诸州府合得钱六万五千二百二十八贯四百四十四文省,漕司合得钱三万四千七百七十一贯一百三十一文省,未委于是何窠名内拨还?
今契勘本司一全年合支拨四十一万七千二百五十馀贯,应付一十六州府岁计,并籴阙米钱八万,应付经略司买马钱五万三千二百馀贯,拨还诸州府三分钱二万四千馀贯,应付广东摧锋军券食钱八万四百四十馀贯,起发湖广总领所钱三万,应付靖州岁计钱四万九千二百馀贯,贴助广副逐年进奉银两,三年一次大礼银,经略提刑到任陈设,出戍官兵挂甲、卸甲,宜州蛮人生料盐本,郁林州甲军诸场官吏请受公使杂支,船场打造丁灰等钱。
以上并系掯定紧要窠名,不可那辍。
于内独有总领所靖州两项钱,检照旧例,却见得本路前来行客钞年分,即不曾起解。
乞朝廷检照臣同经略朱晞颜元申奏事理,于逐年合发卖趁办总领所靖州额钱内,减免十万拨还今来减下发卖盐额息钱,庶几本路官般之法,自此永久无弊。
观灯行 清 · 姜再恒
 出处:立斋先生遗稿卷之一
维岁四月八,观灯城南陌。
寥廓泰宇霁,月明众星历。
灯光缤炜煌,恍惚忘南北。
都邑百万家,富丽冠八域。
繁华此一时,竞高聊自适。
高者连千丈,下亦百馀尺。
纵横百二坊,一望无涯极。
香烟郁腾雾,天色为黯黑。
掫人撤夜禁,来往多豪客。
香车引宝马,遏云轰丝竹。
士女竞合沓,罗裙青紫绿。
分曹结队伍,穷宵为娱乐。
我从乡谷来,始见心内惑。
此事起何代,无亦先王俗。
试向长者问,愿闻其始作。
长者乃答云,在古西天竺。
佛祖初降生,实维是日夕。
心心自相印,比诸灯传烛。
流传入中华,遂复来我国。
我国亦因循,至今未之革。
我得闻此语,沉吟更叹息。
圣朝法三代,治教何沕穆。
衣冠遵周孔,道学宗伊洛。
斥邪辨异教,拔本要源塞。
如何尚容此,公然为放僻。
佛乃胡之产,其法异禹稷。
服饰既殊诡,言辞无伦脊。
虚无以为教,涂民之耳目。
此宜绝之去,毋使民俗易。
云胡王城里,四方所观则。
千灯复万灯,高张无所惜。
固知执事者,燮理穷心力。
年丰道既泰,民安时复若。
幸此太平乐,嘉与共恩渥。
是亦为民耳,为此固无刻。
民心未厌邪,岂宜示之辟。
张弛文武道,厥德亦无忒。
此风不可长,在法所当辟。
不塞不为流,不止不为作。
在门墙挥之,如淫声乱色。
勿谓其何害,天地久蟊蚀。
谁回此灯烛,尽焚其书籍。
反经民自正,圣法固明析。
当时诸君子,为我任此责。
语罢灯亦熄,钟鸣天澄碧。
请减昭州夏税折布钱奏绍兴二十年正月 宋 · 路彬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一
静江府昭州夏税折布钱最重于诸州,盖自都督行府一时措置,折纳价钱,比旧增及一倍以上。
广西地瘠民贫,百姓艰于输纳,道远不能赴愬。
今寇盗宁息,海内晏清,自宜蠲减。
平乐遇同乡刘明府松岚即别 清 · 李宪噩
 押遇韵
屡误剡溪访,乃有石邱遇。
辍棹一欢然,天涯感乡故。
云山杳无际,江郭霭方暮。
会合良难期,分舟复相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