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冯使君山水障子872年 五代 · 贯休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忆山归未得,画出亦堪怜。
崩岸全隳路,荒村半有烟。
笔句冈势转,墨抢烧痕颠。
远浦深通海,孤峰冷倚天。
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红泉。
绣与莲峰竞,威如剑阁牵。
石门关麈鹿,气候有神仙。
茅屋书窗小,苔阶滴瀑圆。
松根击石朽,桂叶蚀霜鲜。
画出欺王墨,擎将献惠连
新诗宁妄说,旧隐实如然。
愿似窗中列,时闻大雅篇。
滦阳道中杂兴 元 · 陈秀民
 押词韵第七部
晨出建德门,暮宿居庸关
风鸣何萧萧,月出何团团。
短辕驻空野,悲笳生夕寒。
我本吴越人,二年客幽燕。
幽燕非我乡,而复适乌桓
前登桑乾岭,西望太行山
太行何盘盘,欲往愁险艰。
寓形天壤内,忽如水上船。
昨日东海隅,今夕西江(《列朝诗集》无上二句。)
役役何所求,吾将返林泉。
拟齐梁体寄冯使君三首 其一 872年 五代 · 贯休
 押词韵第一部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庭鸟多好音,相呼灌木中。
竹房更何有,还如鸟巢空。
赖逢富人侯,真东晋谢公。
煌煌发令姿,珂佩鸣丁冬。
故山有深霞,未如旌旗红。
惭非卫霍,何以当清风。
拟齐梁体寄冯使君三首 其二 872年 五代 · 贯休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露益蝉声长,蕙兰紫带
清吟待明月,孤云忽为盖。
伊余石林人,本是烧畬辈。
频接谢公棋,输多未曾赛。
冯使君五首 其一 872年 五代 · 贯休
 押支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撑船碧江上,春日何迟迟。
汀花最深处,拾得鸳鸯儿。
冯使君五首 其二 872年 五代 · 贯休
 押词韵第十八部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渔父无忧苦,水仙亦何别。
眠在绿苇边,不知钓筒发。
冯使君五首 其三 872年 五代 · 贯休
 押屑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樵叟无忧苦,地仙亦何别。
屋岸花中,弄孙头似雪。
冯使君五首 其四 872年 五代 · 贯休
 押纸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
㠔㠔数片帆,去去殊未已。
寄大愿和尚(注内缺三字)872年 五代 · 贯休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道朗太山,达磨住熊耳。
手擎清凉月,灵光溢天地。
尽骑,去世久已矣。
吾师隐庐岳,外念全刳削
孔圣之日月,相空王之橐籥。
曾升麟德殿,谭无著。
赐衣三铢让不著太平裴相公与师诗云:“竟辞圣主宫中诏,来赴遗民社内期。”),唯思红泉白石阁。
因随裴楷离京索(时裴公出守钟陵,与师同行),迩来便止于匡霍。
瀑布千寻喷冷烟,旃檀一枝翘瘦鹤。
岘首故人清信在,千书万书取不诺(裴公镇襄阳,频使迎取,师坚不往)
微人昔为门下人,扣玄佩惠无边垠。
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嚬呻江西三载诵《法华经》)
一从散席归宁后,溪寺更有谁相亲。
青山古木入白浪,赤松道士为东邻。
焚香西望情何极,不及昙诜泪空滴(诜,远公弟子,常在左右)
桐江太守社中人,还送郗超米千石(昔郤鉴送米入山与道安
宝书遽掩修章句,万里空函亦何益。
终须一替辟蛇人,未解融神出空寂匡山神为远公侍者□辟蛇人,大师曾□书□不知何缘得相见,惟冲融无相而会耳)
甲戌上巳修禊南海丰泽园之颐年堂春水始波红杏在林宾主五十人摄影于瀛台分韵得觞字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押阳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集外诗
驱车入上苑,修禊及辰良。
窈窈丰泽园,巍巍颐年堂。
东风煦台沼,嘉禾含芬芳。
客起流杯饮,一一奉酒浆。
众意不在酒,于义祓不祥。
昔称颐年殿,盛世应寿昌
仰想帝尧年,壶中日月长。
于此乐清晏,端拱坐玉床。
无为多几暇,儒臣盛文章。
自古多夷患,我武维一匡。
天王圣且明,四裔小戎羌。
边臣拓万里,南服与西疆。
放牛天下息,神武汉唐
外臣自西来,稽首致恐惶。
至德绵弈祀,馀泽绳成康
化成浃草木,群生遂潜翔。
其间二百载,鸡犬得安详。
饱食鼓腹歌,至老无离乡。
深宫养大耋,玉食徕万方。
灵台与灵沼,独坐清八荒。
嗟嗟我生晚,东海绿桑
眼见铜仙人,登车辞洛阳
郁郁凝碧池,今为诗酒场。
况当春服成,鱼鸟在沧浪
杂花满小山,清泉鸣洞房。
故物抚屏扆,乔木发棠。
阳和岂不美,骀荡心神伤。
瀛台先皇居,宋景鹓鹭行。
坐中多遗臣,一二须发苍。
抚松上便殿,燕泥犹在梁。
胡马满长城,幽燕古朔方。
举目河山异,半壁沦犬羊。
景物抑何丽,风烟春茫茫。
何以异东晋,退保但建康
岂无绝裾人,袖手徒激昂。
谁与渡中流,击楫酬清狂。
一举新亭酒,再举兰亭觞。
流连宫莺啭,踯躅幽草香。
栖栖永和人,所惜非风光。
斯会五十人,诗成毋相忘。
冯使君五首 其五 872年 五代 · 贯休
 押庚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仁政无不及,乳獭将子行。
谁家苦竹林,中有读书声。
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873年 五代 · 贯休
 押阳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霜打汀岛赤,孤烟生池塘。
清吟倚大树,瑶草何馨香。
久别青云士,常思白石房。
谁能共归去,流水似鸣珰。
寿昌节赋得红云表夏日 唐 · 栖白
七言律诗 押盐韵
景候融融阴气潜,如峰云共火相兼。
霞光捧日登天上,丹彩乘风入殿檐
行逐赤龙千岁出,明当朱夏万方瞻。
微臣多幸逢佳节,得赋殊祥近御帘。
雪晴登阖闾城 明 · 郑善夫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少谷集卷二
屯车阖闾城,北风吹我缨。
残雪辉远山,牛羊缩郊坰。
四望靖氛祲,何以烽火明。
荆豫复梗化,巴渝未休兵。
东方乱新定,讵可言太平。
淮蔡连齐梁,繁华转凋零。
新鬼夜群啸,贪攘日相乘。
阛阓少人烟,狐兔行其庭。
向来膏腴地,眼见白草生。
白草何田田,不足饱蝗螟。
县吏尚夏楚,馀民死诛征。
我生夫何为,罹此百忧并。
拔剑出故里,捧心向明廷。
八月过沛水,长路愁榛荆。
宵雨恻野哭,晨风起鸡声。
空日积悲愤,岂不怀志诚。
承乏下三吴,伏枕惟独醒。
遭逢想马周,■(𥫗甜)然惭匡衡
客从北方来,因之问神京。
狸鼪宣慢慆,凤麟多自屏。
荃蕙委厥美,艾榝朝盈盈。
语罢各掩涕,使我心逾怦。
捐佩遗故人,答我非众馨。
媒拙终受诒,好修谁共成。
吴侬亦有谣,辛酸不忍听。
东门有瓜场,予亦将归耕。
迟迟俗士驾,望望灵修情。
补注本草总叙 北宋 · 林亿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三
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而英公李世绩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
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
惟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
或疑其间所载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繇是见于经录。
然旧经才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
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
唐显庆中监门卫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表请刊定。
乃命司空英国公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王祜、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板摹行。
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
而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草》,今亦传行。
是书自汉迄今甫千岁,其间三经撰著,所增药六百馀种,收采弥广,可谓大备。
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浸多,参校近之所用,颇亦漏略,宜有纂录,以备颐生殴疾之用。
嘉祐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臣亿、臣颂、臣洞等再加校正
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覈。
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槩见诸书,浩博难究。
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
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
或俚俗尝用,而大医未闻。
向非因事详著,则遗散多矣。
乃请因其疏语,更为补注。
应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
自馀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粗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
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
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釐改。
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
其旧已著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俱存之,欲详而易晓。
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
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见某书」。
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著先后为次第。
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著人名曰某人;
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
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
《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
馀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
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
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
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
凡今所增补,旧经未有者,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
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辩,但以类附见。
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栘次于水杨之类是也。
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
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
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
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
出于开宝者,曰「今注」。
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于其端。
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
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辩證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
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
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
旧者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云。
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三百六十种《神农本经》,一百八十二种《名医别录》,一百一十四种唐本先附,一百三十三种今附,一百九十四种有名未用,八十二种新补,一十七种新定
按:《證类本草》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校定脉经序 北宋 · 林亿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三
臣等承诏典校古医经方书,所校雠中《脉经》一部,乃王叔和之所撰集也。
叔和西晋高平人
性度沈靖,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其行事具唐甘伯宗《名医传》中。
臣等观其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藏、六府、三焦、四时之痾,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
文约、其事详者,独何哉?
盖其为书,一本《黄帝内经》,间有疏略未尽处,而又辅以扁鹊、仲景、元化之法,自馀奇怪异端不经之说,一切不取。
不如是,何以历数千百年,而传用无毫发之失乎?
又其大较,以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兼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之惑,专之指下,不可以尽隐伏,而乃广述形證虚实,详明声色王相,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故得十全无一失之谬,为果不疑。
然而自晋室东渡,南北限隔,天下多事,于养生之书,实未遑暇,虽好事之家,仅有传者,而承疑习非,将丧道真。
非夫圣人,曷为釐正?
恭惟主上体大舜好生之德,玩神禹叙极之文,推锡福之良心,鉴慎疾之深意,出是古书,俾从新定
臣等各殚所学,博求众本,据经为断,去取非私。
大抵世之传授不一,其别有三:有以隋巢元方《时行病源》为第十卷者,考其时而缪自破。
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义无取稽。
是二者均之未睹厥真,各秘其所藏尔。
今则考以《素问》、《九墟》、《灵枢》《、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并《千金方》及《翼》说脉之篇以校之,除去重复,补其脱漏。
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仍旧为一十卷,总九十七篇。
施之于人,俾披卷者足以占外而知内,视死而别生,无待饮上池之水矣。
国子博士保衡尚书屯田郎中孙奇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谨上。
按:《脉经》卷首,宛委别藏本。
慈竹引二首 其一 明 · 郑善夫
 出处:少谷集卷三
北堂慈竹连理枝,青阳含惠流绿滋。
堂中佳人云佩垂,霞冠鹤帔光陆离。
麻姑盈盈进紫觞,东方小儿翱且翔。
徐歌缓节宵未央,明星煌煌应寿昌
慈竹引二首 其二 明 · 郑善夫
 出处:少谷集卷三
芙蓉朱蕤紫芽,含风被露齐发花。
庭中象席连凤珈,流辉照耀麒麟车。
麻姑盈盈进紫觞,东方小儿翱且翔。
徐歌缓节宵未央,明星煌煌应寿昌
经界图籍序开庆元年十月 南宋 · 潜说友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六、《景定严州续志》卷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三、乾隆《严州府志》卷二八、光绪《建德县志》卷一四
绍熙经界,距淳熙未久,图籍已多散失,且尝诏漕臣督州县补葺之,则自淳熙至今日,其弊又可知已。
豪右诡名规避,奸胥舞文变易,赋额销蚀,岂惟严陵哉!
宝祐戊午版曹始用旧额徵诸郡,太守告院谢公谂于众曰:「有土此有财,固也。
泛以旧额责之县,则产去税存者,其奚堪!
毋已,则按经界之旧,而修明之乎」?
亟闻于上,玉音俞之
说友学制附庸,奉行唯谨,遂询佥谋,宾乡望,严选任,曾不期月,而九乡二十一都各以其籍来上。
乃视乡分广狭,计物力多寡,裁其溢而覈其亏,因其轻而革其重,不底于均不止,于是旧额无损,新征顿轻,义役成规,藉以息民词,科买均配,藉以应上命。
宿奸老蠹既为之风洒雪涤,而数十年之苦于白输者,脱然如沉疴去体。
圣君贤太守之赐,不其大哉!
既成,父老请以等则锓诸梓,俾勿坏,用略叙其梗概。
朱文公曰:「三十年一番经界方好」。
至哉言乎!
润泽而推广之,尚有望于来者。
开庆己未良月既望宣教郎、特差知严州建德县主管劝农事兼军政潜说友序。
钱云骙家借到阙书乞推恩奏绍兴十七年十一月 南宋 · 秦熺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八、《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二九(第三册第二二四四页)
右迪功郎、前严州建德县主簿钱云骙家,首必关借到阙书二千九百九十馀卷,望量与推恩,以劝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