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 初唐 · 卢照邻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若夫三清上列。瑶关控日月之图。八洞深居。贝阙吐山河之镇。虽复扶桑大帝。传赤字于东华。安宝神君。受青符于南极。犹未能发挥不宰。复归无物之功。开凿妙门。言谢有为之业。其冯冯翼翼。百姓存焉而不知。杳杳冥冥。万族死之而无愠。独为众化之宗者。其惟元始天尊乎。暨乎蹩蹩为仁。跛跛为义。鸿胪传小儒之具。缄縢为大盗之术。尧禹生而天下火驰。姬孔出而偫方鼎沸。则有氤氲帝祖。发皓鬓于东周。兆朕皇舆。飞紫云于西道。凤交开景。返徐甲之营魂。龙光照天。杜宣尼之神气。得一吹万。有大造于苍生。把十蹈五。树灵基于宝祚。能使秦皇东指。见赤舄而长怀。汉帝北游。望青烟而下拜。于是灵山水府。俱为鍊玉之场。甲第离宫。多入空歌之地。青牛道士。按锦节于中都。白鹿仙人。列瑶坛于八表。乃剑门西拒。邛关南望。星桥对斗。像牛汉之秋横。月硖萦城。疑兔轮之晓落。武骑迁升之路。冠盖云飞。文翁讲肄之堂。英灵雾聚。岩开菌桂。蕴金碧之祥光。涧吐夭桃。积神仙之粹气。至真观者。隋开皇二年之所立也。寻属炀帝骄淫。蜀王奢僭。冕旒多事。有惭七圣之游。几杖不朝。未遑八仙之术。紫台初构。霜露沾衣。碧洞新开。蓬莱变海。仙居制度。与云雷而共屯。象帝威仪。将市朝而犹梗。皇家缵戎牝谷。乘大道而驱除。盘根濑乡。拥真人之阀阅。高祖以汾阳如雪。当金阙之上仙。太宗以峒山顺风。属瑶京之下视。武皇帝凝旒紫阁。悬镜丹台。运璇极而正乾坤。坐闿阳而调风雨。变铜浑于九洛。鳞羽登歌。鸣玉銮于四清。烟霞变色。焚符破玺。更闻绳燧之初。剖斗折衡。重睹人伦之制。银书纪岱。登日观以论功。玉牒封梁。下云邱而校美。千龄胎化。申以驾羽之期。万岁岩音。献以华封之寿。耕田凿井者不知自然。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呜呼。岂非道风幽赞之效欤。乃回舆诏跸。亲幸樵谷。奉策老君为太上皇帝。仍令天下诸州各立观一所。于是碧楼三袭。上接虹蜺。绛阙九成。下交星雨。乘云御气。日夕于关山。荐璧投金。岁时于岳渎。此观地当极要。任切会昌。南邻覆锦之城。西逼吞珠之界。使星连注。皇华结辙。既而绿地榛芜。朱宫板荡。非夫位膺金策。名载琼轩。为紫帝之偫宾。列黄庭之上格。孰能居此。栋梁平圃。丹雘长楼。大开流电之庭。广制明霞之宇。观主三洞法师。姓黎讳某。广汉雒人也。金天命秩。即有天地之官。火正分司。实掌羲和之任。夏殷之际。代为伯相。或食邑于鲁。或书社于卫。故鲁之黎城。卫之黎阳。即其地也。魏晋之交。或立功于吴。剖符于蜀。在吴者其后封于寿春。黎将故城有黎氏之墓。石文石阙之字在焉。在蜀苻坚时奉为蜀郡太守。北齐时练山为益州刺史。故子孙因家于蜀。法师练山之六代孙也。祖宗父泉。并为州郡都主簿平正七职之任。蜀文公之好智。固让朝恩。秦子整之多才。终从郡辟。礼仪体制。乡校取式于公曹。狱讼章程。府主责成于平正。时无留事。复闻坐啸之谈。野有让耕。重听行歌之乐。元珠结庆。剖江汉之圆流。紫胞贻祉。动岷精之垂曜。豫章七岁。非复常材。朝阳五色。岂云凡鸟。初登小学。笑孔墨之神劳。一见元书。以彭聃为已任。玉笈云囊之术。龙缄凤蕴之图。莫不吞楚梦于胸中。指鲁城于掌上。临长水而饮犊。不就尧徵。卧巨泽而牧羊。徒劳汉使。冥邱耸驾。左肘符观化之辰。谆壑停装。横目传栖真之地。贞观之末。有昭庆大法师。魁岸堂堂。威仪肃肃。裂圆冠而焚俗制。横大帐而抗山谷。声若坻颓。辩均涛发。仲尼河目。飞电惊人。子贡斗唇。连环动坐。昂昂不杂。如独鹤之映偫鸡。矫矫无双。状真龙之对刍狗。于时三蜀耆老咸相谓曰。兴大道者。其在兹乎。初袭羽裙。且莅真阳小观。才麾玉柄。已驰天下大名。寻而广汉士人固请法师为灵集观主。去长桑之故苑。临隐弅之新邱。经之营之。既雕既斲。银台中天而孤出。珠树匝地而丛生。同赤城之建标。有黄房之贞构。观中先有天尊真人石像。大小万馀区。年代寖深。仪范凋缺。沈沈宝座。积万古之埃尘。邈邈琼颜。被千龄之苔藓。法师睹斯而流涕曰。不图先圣尊容。零落至此。乃重趼即路。无胈永哀。栉沐几于四时。栖遑周于百舍。誓将崇辑事毕。然后寝食为期。乡曲争持钱物。竞施珍宝。费馀巨万。役不崇朝。还开紫翠之容。更表圆明之色。行益州刺史驸马都尉乔君。主婿懿亲。勋门盛族。任高方面。寄切西南。法师道叶半千。神疑正一。而至真福地。荒凉日久。不有上德。其谁振之。又表请师为至真观主。法师升堂慷慨。吐纳元科。摄齐嘹喨。分明紫诀。词峰云郁。触剑石以飞扬。义壑泉奔。横玉轮而浩荡。入其门者披烟雾于九天。闻其音者听咸韶于三月。由是户外之履。鱼贯江水。堂下之宾。鸿行关塞。黄老之学。复于今矣。则有王孙之党。都公之伦。名亚春陵。气高韩魏。鹴裘玉剑。散圆庭以陆离。骥子银鞍。委山衢而沛艾。法师以兹众施。即于天宫后起大讲堂。并造长廊二十馀丈。琳堂郁其峙起。星闱忽以环周。仰䆗窱以嶙峋。下峥嵘以广朗。阴娥假道。窥玉女于南轩。阳乌回辔。炤青禽于北阁。又于观内铸铜钟一口。重七十斤。立石坛三级。周回一百步。悬黍玑于碧落。明月流光。建琼乳于元都。飞霜蓄韵。坛开锦砌。类江浦之澄霞。庭列瑶阶。疑昆邱之积雪。每至三辰法会。八景真游。霓裳荡耀魄之华。羽盖转风云之路。通天亘景。兼造化之全模。带鸟衔虹。连飞动之奇势。可谓德光而功济。道胜而名扬者也。前长史范阳公。一代羽仪。门倾四海。前长史谯国公。两朝肺腑。威动百城。并屈银黄。俱伸元素。法师雍容坐镇。啸傲行藏。虽郭先生之礼峻晋侯。蒙庄子之身轻梁相。不能尚也。若夫言出于口。龙骥所不能追。行成于心。王公所不能及。悲怀徇物。风雨晦而逾勤。苦节横秋。冰霜急而逾固。户居环堵。而岁计有馀。道周稊稗。而日用无竭。又于学射灵山别立仙居一所。即至真之珠庭也。栽松莳柏。与月树而交轮。刻角雕甍。共星楼而接翼。苍郊却倚。犹太行之北登。锦肆前通。似灞陵之南望。华表千年之鹤。未见成都。津亭八月之龙。时归乡里。法师出家入道。三十馀年。弟子所得儭施。不可称量。尽入修营。咸供众用。见诸疾苦。便开五色之囊。遇彼饥寒。辄有千金之费。巾拂之外。馀无所留。凡所经过。洪济多矣。法师又于咸亨二年正月十八日寝疾之际。闻空中有声曰。天上今欲相烦为玉京观主。法师辞以至真功德未就。固请不得行。少选之间。所疾便愈。左右侍者。无不同闻。自是远近道俗。咸共惊嗟。曰。天上知余不肖。将弃余矣。上座监斋某等。并回流左映。策地景于丹田。浩气中升。养天倪于紫室。虽复同班玉籍。并列仙宫。每屈宗师之道。仍修弟子之敬。亦犹披衣齧缺。同德而相尊。云将鸿濛。比肩而相下。大弟子并仙庭十哲。道家童师。闭门鍊火。陪啸父之高烟。卜肆驱筠。记壶公之远御。咸用辑琼台之坠典。正搴树之颓风。散在人间。敷扬道教。可谓庚桑畏垒。致大壤以匡时。范相鸱夷。行计然而济俗。佥曰。吾师也。整万物而不以为义。利万代而不以为仁。逍遥乎有无之表。仿偟乎尘垢之外。东郭顺子。无择存而不论。伯昏瞀人。禦寇论而不议。岂使为山九仞。道不列于珠庭。筑馆三休。功未书于瑶版。下官迷方看博。邀赤斧于禺山。失路乘槎。问君平于蜀郡。汾阳处子。目击而言忘。汉阴丈人。德全而机谢。是用搜奇井络。题片石于灵邱。观艺协晨。见乘云之飞将。苍苍中野。同销地媪之魂。眇眇太初。独昧天师之化。其词曰。
象帝之先。其谁之子。徒观其妙。莫究其始。果而勿代。为而不恃。强为之名。谓之道纪(其一)。
太朴云季。孝慈已彰。邈邈帝祖。绳绳帝乡。曰神曰圣。为龙为光。千年受箓。万古称王(其二)。
于铄帝唐。丕承天秩。道风吹万。元猷配一。五载乘云。三山礼日。荐璧延士。投金访术(其三)。
地分舆井。城连剑阙。锦濑开霞。嵋峰吐月。白云舒卷。青山回没。菌阁香飞。桃源花发(其四)。
紫宸高映。丹宫洞开。岩舒金碧。地起楼台。鹤飞龙度。鸾歌凤回。星雨交接。风烟去来(其五)。
宝龟涵影。玉颜乃眷。神剑九光。华冠万变。日轩朝敞。云歌夕转。紫树琼钟。元坛竹院(其六)。
伟与上士。昭哉至人。笙簧道德。粉泽人伦。汾阳处子。箕山外臣。遂荒白屋。奄有元津(其七)。
玉扃将坠。金阶无主。草滋红壁。苔凝绣柱。式伫贤才。崇其彟矩。福庭霞焕。仙徒雾聚(其八)。
缥缈四真。雍容十哲。俱升紫宇。并邀清节。松子排烟。焦君卧雪。辨云悬宇。神游朗彻(其九)。
玉垒庭绅。珠乡胜践。钟鼎纷蔼。江山悠缅。薛县池平。莱州水浅。悬日月于鳌极。播天人于凤椽(其十)。
佛顶尊胜陁罗尼幢铭 唐 · 僧昔真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粤惟尊胜者佛也。陁罗尼者法也。敬知佛法高妙。最胜最尊。四生不测其源。三天罔观其相。胜妙无极。将喻佛顶也。如来为善住天主所说。灭七返之深殃。朽骨蒙沾。息三涂之苦寿。自我法王韬逝。灭迹金河。后有天竺梵僧佛陀波利。是应真菩萨。传教东来。至永淳二年。重届唐国。闻奏大帝。天下流传。标幢相于长衢。操银钩于金偈。拂尘影者。灭罪恒沙。况乎受持。镌题书写。大矣哉众法之王。妙矣哉人天敬仰。厥有信士黎城县尉曹公。委佛法不思议焉。遂刻记妙幢。兹亡女之灵矣。惟亡尼惠寂。宿承静命。童真出家。学戒□乂未蒙进具。禀灵梵网。从政法王。持诵维摩法华。以为游神之菀也。后广德二年十一月。忽为北狄浸淩。南奔云骑。朱旗□电玉剑如霜。挥霍目前。潜身无暇。惠寂因恐。坠井殁焉。臻尝收焚。灰散诸寺。呜呼。丧我法宝。落我眼光。痛割吾心。伤汝非命。至大历六年十月十四日。招魂想念。建幢于县西北尧山乡。迁座于六井古社坛之东。左临大路。敬崇毕矣。其状也。玉柱楞层。耸涌青莲之上。金铃晃曜。璨垂化塔之傍。内雕宝像之容。外刻陁罗之咒。平座镇势雄之地。峰珠辉大梵之天。嗟乎。逝川有舟。夫何往而不敏。其词曰。
妙哉佛顶。雄乎大圣。夜壑明灯。昏途宝镜。逝者乘兮灵光。所寿生兮清净。入佛刹。归真境。黯玉质兮无形。悲宝幢兮有咏。
削夺李筠官爵令诸道会兵进讨诏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一、《宋大诏令集》卷二○三、《宋朝事实》卷一七
周文圣德,尚伐于崇侯;汉祖神功,亦征于英布。不有戎臣之叛乱,曷彰王业之艰难?其有素蓄奸谋,不知天命,将定一戎之略,须兴九伐之兵。诞告六师,其陈名罪。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令李筠,出于贱隶,列在公侯。长兴中事秦王从荣,不能死难;天福末随燕王延寿,姑务自全。既侥倖于乱离,每包藏于诡谲。昔周祖在位,已萌不轨之心;世宗临朝,益露无君之状。朕以天人合庆,历数在躬,念同事于前朝,每曲形于厚礼,推赤心而示信,指白水以申盟。而不体明诚,自怀反侧,窥觎神器,干犯天常,囚辱使臣,虔刘民吏。结刘钧于并垒,害张福于高平,窃弄干戈,谋犯京阙。罔顺两阶之舞,爰兴六月之征。止罪渠魁,无治逼胁。宜削夺李筠在身官爵,令诸道会兵进讨,戮兹大憝,吊我疲民。况上党成师,黎城旧俗,素推效顺,必自改图。茍去危以就安,即转祸而为福,立功名于当世,保富贵以终身。勿怀迷复之凶,自取覆亡之咎。凡尔士庶,当体朕心。
乞于相州开河渠引水溉民田奏(天圣四年八月) 北宋 · 王沿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玉海》卷二二
渠田起于战国。魏襄王时,东有全齐,西有强秦,韩、楚在其前,燕、赵居其后,干戈岁动,封疆日蹙,苟不尽其地利,则为强国所吞。故史起谋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亦不知用,请引之以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臣考观记传,但载灌溉之饶,不书疏导之法,惟《相州图经》称:「天井堰,魏武帝所作,二十里,分十二墱,每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故左太冲《魏都赋》云:「墱流十二,同流异口」。详此,则古漳水浅不与岸平,必就岸开渠,临渠作堰,则水流渠内,渠灌田中。盖为渠之初,必就高阜,渠行数里,方达平田。若水与岸平,田岸相接,为渠甚易,溉田不难,则久已开治矣,又岂假臣言而后隐度哉?臣闻韩欲疲秦,无令东伐,乃俾郑国说秦凿渠引泾水,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郑国乃曰:「为韩延数年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夫以强秦之力而凿一渠,而曰「欲疲之」,郑国又云「为韩延数年之命」。则是举秦国之人,役之数年然后成。持此较彼,则史起之引漳水也,岂一朝一夕之功哉?是必岁役万人,数岁而后获其利。又郑国凿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里,则是相高仰之地以为渠,不与平田接明矣。非若此,则浇溉之利岂能远及三百里哉?臣详王轸所度漳水渠,大率谓水卑岸高,渠已湮塞。轸曰功大,则亦然尔。若云水浊不可以溉,及所作堰遇川溢必复坏,则是轸等不知溉田之方、作堰之法。臣按郑、白渠之引泾水也,在耀州之云阳、三原、富平及京兆府之泾阳、高陵、栎阳六县,沿渠皆立斗门,多者置四十馀所,以分水势,其下别开细渠,则水有所分,民无奔注之患。且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故能溉粪禾黍,今言水浊不堪以溉,斯岂轸之不知而自为知邪?又其作堰之法,皆用大石方四五尺者,锢之以铁,积于中流,拥为双派,其南流为泾水,其东流为二渠,故虽骇浪不能坏。若不如此,则是岁辄修治,岂有利哉?故漳水之岸若复渠田,请访诸云阳,择水工十数,就摹古人作堰决渠之法,及观今人置斗门溉田之方。或云阳民犯罪当配者,令皆徙相州,教百姓水种陆莳之利,则谋易成矣。至如北边本无水田,后徙江南罪人,转相教语,皆知水利。臣尝建请命水工诣郑、白渠观疏导之制,亦虑磁、相民不知作渠法尔。又王轸谓:「不开旧渠而截河作堰,当役七十五万馀工,若从渠口穿一丈四尺,当役十三万馀工」。以臣算之,若渠开二丈四尺,则作堰之工可损半,当并役五十万工,日役万人,五旬而罢。依郑、白渠之法,采岯山之石,取磻阳之木,给黎城之铁,扼中流,据长岸,资木石之固以为堰,上为大渠,疏导别派,沿渠数里,分置斗门,溉馀之水,东入御河,或遇涨溢奔注,则以栈塞渠口。其磁、魏、邢、洺既居下流,堤岸又浅,或馀波可及,别渠可穿,则所谓「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又曰「首起谷口,尾入栎阳」也。夫如是,复三百年废迹,溉田数万顷,虽役万人,数岁而毕,不足为劳。且王轸谓开古渠则穿掘民田,况万金、都领首等渠,寻之无迹。凡沟渠岂有不占民田哉?此虽史起复生,亦不知计之安出?其万金诸渠亦在田中,但岁久湮没尔。轸称:「高平渠民有牒诉税籍已重,虽得水以溉,利犹不充」。臣所作堰,盖欲利民,轸乃不思,先议增税,致其忧疑,不愿浇溉,斯岂恤民之意?或又以堰成之后,安阳水减,不可胜舟,虑失关市之税。夫以一渠之流,不过减河数分,孰谓舟不通?苟利于民,虽捐征税,其亦末矣。轸不寻今古利害,徒采野人下卒之语,以斟酌三百年废渠之迹,安能尽其术乎?昔西门豹贤臣也,史起尚以为不知用,是不智也。况野人鄙卒能知此耶!传曰:「民可与乐成,不可谋始」。若俯从臣议,恢复农功,则禹之疏浚川泽,周之均别庐井,无以加矣。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又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七(第五册第四九○九页)、食货六一之九一(第六册第五九一九页)。
相度并县牒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五、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二七、光绪《屯留县志》卷六 创作地点: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
当所体量得潞州八县内,屯留、黎城、壶关三县,地居僻远,户口凋○,全少词讼盗贼,逐县虚占令、佐及诸色公人、色役。今欲擘画将三县并省,分割入邻近县分,可以宽减民役,兼省吏员,须议差官相度利害者。右具如前。今欲牒上党县郐主簿,请详上项事理,躬亲遍往屯留等县,相度地里远近、接连疆畔,就近可以分割并省利害,务令人户稳便。仍具可以分并地里,画成纸图,及取索逐县见在户口、赋税、见役诸色公人数目,画一开坐连申,无致卤莽者。
过吴儿谷 北宋 · 韩琦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吴儿谷
晓入吴儿谷,危涂信不虚。
千峰疑绝路,一径俯容车。
山鸟过云语,田夫半岭锄。
时平尽周道,天险欲何如。
法堂记 北宋 · 韩固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乾隆《潞安府志》卷二九
黎之地,商家近圻之域也。壤界□□□化民忻□□少文,流俗之心,乐趋释氏。开皇五年,粤建兹寺,国赐其额,名曰宝泰,取乎民宝其教而泰宁也。迄于本朝,俾于更置。太平兴国三祀,易其寺目,揭为庆安,亦取乎民赖庆而获安也。天圣三载,县迁白马,官吏既去,地生荆棘,寺之旧址,佛舍残缺。主僧道球能持苦行,耻其教有可施而居不壮丽,抑教之累也。于是求丐瓦木,营构栋宇。高缔堂室,以传法戒,西亘修阁,严妆绘像,寺庭之制,巍然可观。邑大夫浩公素达南宗之学,以慈忍之意为字人之意,得其宜矣。怜其山刹□庀,僧笃行愿,亦赞治之一端也。命簿尉韩固笔其事,谨不敢避,因纪其实。宋至和二年岁在乙未,三月初吉日记。
按:康熙《黎城县志》卷四,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潞祠记 北宋 · 韩固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
愚读《春秋》: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未尝不废书而作,恶其周道凌弱,而诸侯专行杀伐。五等之列,始由周之命,而终不由周以灭之,天王之势,不亦衰乎!噫,潞种虽出于赤狄,奈何子爵奉周命而立,丘明之传又叙潞之五罪,则由其相酆舒而得焉,可以相之罪而灭潞之国哉?其抑强扶弱之体也安在?乃知晋人杀酆舒则可也,荀林父灭潞则非也。深人韩固为尉于黎,游黎之东南十五里,有潞子旧祠。其山则曰潞祠,盖山之名因庙而得也。昔灭其国,今存其庙,盖后人居潞之国,追子之烈而修祀尔。今天下赏罚专于天子,上之令未出,则下不敢辄诛其怨,其公也至矣。是知潞子之庙宜其纪叙,以證周由建侯而兴,终以诸侯僭度而败,士大夫伤乎古而重于今也;以知晋之事周,不及后之民神事其潞,遂作《潞祠》以纪之。
按: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康熙《黎城县志》卷四,乾隆《潞安府志》卷七。
送客至黎城 北宋 · 李复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二年三送客,空复往来情。
野色浩无主,秋风暮独行。
山连长狄国,水过邺王城。
试问式微咏,犹歌怨卫声。
黎城酒 北宋 · 唐庚
黎城酒贵如金汁,解尽寒衣方一吸。
狱曹参军到骨穷,簿书吻燥何由湿。
夜来细雨落檐花,对客惟有尝春茶。
明朝踏月趁早衙,免使路中逢曲车。
钱随州墓志铭(代人作)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一、《太仓稊米集》卷七○
故吴越武肃王之五世孙钱公名燮,字弼世,为杭州钱塘人。赠天下兵马司大元帅、吴越王倧,是为公之曾大父。翰林学士、知制诰、赠太尉易,是为公之大父。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同判司农寺、赠太尉彦远,是为公之皇考。公生九岁而孤,薿薿自立,群儿数呼与嬉,不往。夜闻诸父读书,常立其旁窃听,已而辄成诵。吴国太夫人济阳丁氏,故相晋公之孙女,贤而有文,闻诸父之言,心异之,稍自授以书。后从伯氏翰林公学,日益刻苦。性喜文,弄笔即成,易若翻水,见者不以为儿曹语也。既壮,不肯自售其术。皇祐二年,用伯父修懿公恩授将仕郎、守将作监主簿。会明堂及治平登极恩,两迁大理评事。初监杭州龙山酒税,时方二十馀岁,智略沉敏,老于吏事。部使者闻其能,数以冗剧兼之,至朱墨满案而公处之甚暇。钱塘官吏以百数,无能出公右者,虽一时健吏皆自以为不及。翰林学士沈公文通于人物少所推下,一见,待以国士,谓其兄翰林公曰:「君弟少年豪气固未除,他日要是伟器」。自是诸公皆争荐之惟恐后。久之,遇熙宁登极恩,迁光禄寺丞。用举者监咸平仓草场,三司使薛向奏,辟监在京布库。用开府尹孙采奏,辟同管勾检库,复辟开封户曹参军。复用权知开封府陈绎奏,充军巡院。考绩三迁至国子博士。以论狱不合,降监吉州万安仓。到官,丁吴国忧。服除,会朝廷改官制,换授承议郎、监沂州盐酒税,复知郑州荥阳县,转朝散郎、通判鼎州,旋改通判临江军,迁朝奉大夫、知随州。未之官,寓家扬州,感疾于陈留县之僧舍而终。公天资宽厚,临政不务苛刻。每论狱决囚,必详审数四,得情,则终日惨然为之不乐。故其所至,未尝不以长者称。任右军巡日,故相陈公之子世儒,其妻李氏谋杀其姑,而事颇暧昧,系狱者甚众。府尹知公之能,乃下其事。公推鞫得实,狱成且上,言者谓公于世儒失在故出。凡两移,迄论初上以断,所使江夏英不实坐责。人或冤之,公曰:「吾不欲以酷取名也」。荥阳当孔道,地瘠民贫多讼,宰邑者率以罪去。公至,抚以恩信,秋毫不扰,久而民辄相戒:「有犯宰君教者,众必殛之」。不逾年,民富讼息,草生狴犴,荥阳父老相与画公像而祠之。鼎州近临蛮獠,凡三易郡守皆武人。公不以贵胄高之,事之益谨,相得甚欢,郡倚以安焉。公当官清谨,处事不苟,虽号能吏,至于出处大节则雍容可观。大抵不急于进,每调官京师,率以三月为期,过是乃去,僦舍委巷,足迹不至吏省,往往人不及知而公已行矣。公娶陈氏,故相尧佐之孙,兵部郎中道古之女,先公十五年而亡,于是合祔焉。生二子:将仕郎汝士,隆德府黎城县尉;邠老,儒林郎、怀州武陟县丞。女六人:长嫁进士马与,次早亡,次归瀛州防禦推官、监开封府陈留县酒税朱从悌,次归假将仕郎姚衍,次归进士邹希燮,未嫁者二人。公享年五十有四,实以绍圣五年五月八日捐馆陈留,既以其年六月七日葬于开封府汴阳乡之原矣。至政和之壬辰秋八月,公之犹子鲁望始状公之行,求余为之铭。初,公倅鼎,余时为桃源令。是时州县之政皆倚公以办,郡中号为无事。公日率其僚相与燕饮,已而赋诗,殆无虚日。余与公游从之久,且为姻家,知公为最详,非余谁其铭之?铭曰:
武肃之枝,其叶有奕。组袭圭传,世有令德。矫矫翔鸾,以奋以翼。谓当大施,以播奇绩。用不尽才,口语籍籍。隐以自晦,勤以自饬。宁屈不伸,肯枉吾尺。凛然高风,懦夫可激。穷岂在人,达岂计力。繄此令名,不系通塞。言无挠词,面有刚色。谁其似之?古之遗直。不有君子,其何能国。如何昊天,荣不配植。不究公年,俾屯其泽。用作铭诗,以相窀穸。
句 其一 宋 · 利州路运判
押阳韵
嘉陵横其阴,剑门屹其阳。
绿野宋江细,绝磴九陇长。
黑水环禹迹,青原带秦疆(宝峰寺)。
蜀道万里险,黎城千古荒(宝峰寺)。
按:以上《舆地纪胜》卷一八四《利州路·利州》
送成仲礼除黎城令 元初 · 张之翰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西岩集卷七
九万扶摇第一程,今年试手治黎城。
东风金水河边别,西日青山道上行。
墨绶铜章元自贵,冰壶水镜不妨清。
苍髯老父无他望,日日逢人问政声。
过黎城县 元末明初 · 王翰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晓过黎城县,川原似画成。
鸡栖连树着,牛铎上山鸣。
小酌茅柴酒,新尝荞麦羹。
周文犹用武,圣代不烦兵。
自涉至黎城山行即事 元末明初 · 王翰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涉城城下渡衡漳,一道青林百里长。
云表连峰驰健马,途中乱石卧群羊。
溪头雨过莓苔滑,谷口风来药草香。
鞍马倦人聊少憩,山蝉无数噪斜阳。
涉潞水 元末明初 · 王翰
押词韵第七部
早发黎城县,一水横其前。
其涘立行人,相聚声喧喧。
我问今何之,欲渡无所缘。
县官欲安桥,漂流随奔湍。
邑人议舟航,沙浅胶其船。
几人徒涉之,激射若洄涟。
相望无百步,艰险如登天。
我观古圣人,舟楫用济川。
杠梁有国政,使民无病褰。
圣人知有穷,而况私智焉。
退居待水落,王事匪可延。
扶掖一济之,河伯诚所怜。
作诗识吾喜,书之山石巅。
河东请告归次黎城阻雨 明末清初 · 毕自严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孤城沾宿雨,旅客困征蹄。
冀北音难至,齐东望转迷。
金风入夜肃,蛩韵趁人低。
留滞中山道,式微吊古黎。
黎城遇雨 明末 · 申佳允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策蹇聊为汗漫游,流光倏忽又惊秋。
萧萧黄叶濛濛雨,惹起离人一段愁。
送陈纬云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佚诗
比邻斗酒数同倾,忽漫关河是客程。
木落地看三晋远,云开山见太行晴。
单车诗思从霜雪,半路官斋接弟兄(时令弟子万官黎城。)。
待到春风回骑好,江城还遂故乡情。
题黎城令去思画像同韵(像坐石手持一杯)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西河集卷一百六十九
驱虎曾留治,栖鸾旧有名。
弹琴怀赵亮,画像对方平。
坐隐壶关石,杯衔潞水清。
披图遗老在,谁不认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