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宝公 南宋 · 释祖庆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一二、《灵谷禅林志》卷一二
王化三朝,神出鬼没。
劈破面皮,自纳败阙。
咄!
巍巍坐断独龙冈,缁素皈依心拱月。
榆关纪痛诗(十首。十月二十四,黄海舟中作。)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二
甲子秋七月,浙督卢永祥兵败,被逐于齐燮元,乃遣使乞援于奉天。张雨亭耻于辛酉之败,思修怨于我者三年矣,于是苏、浙之战方熄,而直、奉之祸又作。八月举兵十二万,长驱犯山海关彭寿莘与战,互有胜负。上将军吴公,受朝命督师为总司令,直鲁豫副使王承斌为副司令。十九日,公自洛阳三师之一旅至京师,设讨逆军总司令部于四照堂。全国诸侯咸愿会师榆关听驱使,公编制调请,旬日而定。编正军四军,一军总司令彭寿莘,以王维城、董政国副之,二军总司令王怀庆,以米振标副之,三军总司令冯玉祥,无副,四军总司令曹锳,以殷本浩、曹士杰副之。乃定行军方略,一军分三路进,一路司令彭寿莘,二路司令王维城,三路司令董政国,而以冯玉荣、葛树屏、时全胜属之;二军分二路进,前敌总指挥刘富有、副指挥龚汉治属之;三军分二路进,一路司令李鸣钟、二路司令张之江属之;四军分二路进,二路司令永祥属之。乃编援军十路,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一路司令曹锳,二路司令胡景翼,三路司令张席珍,四路司令清臣,五路司令靳云鹗,六路司令治堂,七路司令张治功,八路司令李治云,九路司令潘鸿钧,十路司令庆林,而以曹士锳、林起鹏、田维勤、马灿林、吴长植、张金标等副之。海军总司令杜锡圭,副司令温树德。当是时,各督入,倾国云从,天下将士,无不以得受吴将军驱策为荣。命使面请,率军效命者争先恐后,坐为之满,文电日积盈尺。是役也,统计正军九路,援军十路,司令四十,而后防筹备各司令不与焉;马步炮辎工兵额共为二十馀万,而飞机、海军不与焉。某将驻某地,某军取某势,则皆各受吴公之命。冯玉祥驻热河,为左翼,公知其不可恃,命胡景翼驻喜峰、平泉以监之。于时诸路诸司令,期会而发,信宿而集,飞挽则依山陆梁,徵赴则排虚缩地,万轨一涂,昏晓无间,甲帐山积,战马云逝,东西南北数千里,肩摩毂击,途为之塞者累日兼旬,田夫耒以观兵,绅商壶浆而犒士,出师之盛,近今无有焉。九月初十夕上将军督师北京,纛车在前,幕府车次之,余以秘书兼机要参议,与闻戎机,随纛车次乘。十二日,军次秦皇岛,时诸路军云集长城,战稍却。先是,冯玉荣失守九门口,敌军得入关,公电令斩冯玉荣以徇,自往督师。既至,军威大震,公亲指挥,衣不解带,大战十日,数夺要塞。惟时饷无的款,军需告匮,公内忧之。初,财政总长王克敏数谋承认佛郎案,以得大贿,公在数电曹公,力持不可,痛斥其奸,事遂寝,克敏于是衔公而思中伤以败公功。军事既兴,王不任筹饷,尝争论于曹公前。公索之急,王曰:「实无钱。无已,则承认金案,旦夕可得数百万。」公怒曰:「君乃欲乘国家危急,胁劫卖国耶?我宁饿死沙场已耳。」朝士咸劝杀克敏辈以清侧,为曹公所解。至是军饷需日必十万,而兵站、运轮、制造、弹械、衣甲、医药、谍报、赏恤、舟车、供给一切杂支,实且两倍其数犹不与也。秋尽霜高,边海苦寒,士卒有无衣之叹,有司兴仰屋之嗟。公知不可以持久,利在速胜,乃思出奇兵。于是躬冒炮火,相度形势,朝浮洲岛,夕返大营,涉海踰岭,日必数十百里。归则披阅文书,抉择可否,目无停视,耳无辍听,五官并用,穷极夙夜,弗以为劳。遂密定以海军载兵暗截葫芦岛,出锦西直达沈阳之计。事待发矣,时奉军转战经月,久困榆关,精锐死伤略尽,士无斗志,佥怨用兵之非计,至躯贫民以充士卒。辽东豪杰,群焉思逞,以效顺于吴公,而我以奇兵出间道临之,直捣黄龙,此其时也。奉军既侦公日游弋海面,知必有奇谋,顾关下诸军攻之急,不可懈,弗得顾后防,于是大惧。张雨亭知冯玉祥性好作乱而贪财,方思报怨于吴将军,乃急使至承德祥,使倒戈,约券千万为寿,而先辇二百万。祥果利其多金,许之,遣使约承斌、孙岳,共谋去曹结张,而据北方政权。惧景翼监军也,说之曰:「公遇子厚乎?」曰:「厚。」曰:「以子之功,宜分茅矣,乃猎食顺德,饷械往往不给,曾不得尺寸之土,且今兹之战,君意何欲?」曰:「立功得土耳。」祥笑曰:「岂不闻吴公面曹公之言乎?三省巡阅非子衡莫属,三省各督,则懋宣子耕赞勋可。战而胜,事内定,败,俱死而已。」于是景翼怒。祥曰:「鸟尽弓藏,奉灭,曹、将不可复制。我将以和平应民意,倡停战以存奉,成,奉必我,而政自我出,不成,则我得美名,亦足自给。一举两得,君其从我游乎?」因述奉军急求意。胡素贪而贫,大悦,是夕先辇老头票十万至胡营,祸遂作。二十一日,冯、胡以其军叛,倍道疾趋,夜半至德胜门孙岳开门纳之北京陷。祥以炮围总统府,囚曹公于延庆楼,承斌入逼曹公下令停战,褫吴将军职,解其兵柄。吴公方统大军苦战山海关,闻变,命援军总司令张福来当榆关,自率卫队一百人,疾趋天津,电调长江、鲁、豫诸军入。各军未及发,而鲁督士琦段祺瑞通,先叛,陈兵济南,断津浦路,命胡翊儒据德州兵工厂,毁铁道,遏南军不得北上,惟潘鸿钧旅先得至,与冯玉祥战于杨村、张庄间,败绩。时山海关主客军犹十馀万,受张福指挥,居四日,不战而遁,军中莫知所措,则大渍,先津军败,张宗昌遂以骑兵下滦州矣。公以首尾皆败,援路绝,知事不可为,率残部五千,退唐沽,乘海军南渡,至烟台,将假道入士琦不许,乃入长江,由汉口洛阳焉。祥既据北京自称国民军革命,自建摄政内阁,然意尤在得皇室财宝,命张壁、鹿钟麟勒兵入宫,露刃逐清帝、后妃下殿,而籍其宫室财货。于是元明以来,三朝御府珍储,十代帝后珠玉宝器,以至三代鼎彝图书,九洲百国方物,天府嫏嬛、宇宙韫閟希世之物,无虑几千万万亿,至是尽以出,戈断行人于道路,六日夜不绝,盖不知其纪极。夫浃旬之间,两举大逆,虽赵高之害蒙恬董卓之劫洛阳宫,华歆之逼汉献帝,不能专恶于前矣。变初发,京津士民,无不发指,及公至,犹冀一战而反正也。败耗既传,咸伤吴公以忠正见欺,而国事将益不可问,无不相向扼腕,有痛哭者,有愤而痫癫者,外人会饮,言冯事则怒掷酒器于地至粉碎。综海内外士论,咸吴公功败垂成,与岳忠武班师同为千古恨事,同声惊痛惋惜,不能已已。余侍从帷幄,历有年所,久安从军之乐,数被战胜之荣,今乃于千载不偶之事,天崩地坼,目击而躬逢之。伤正义之不伸,慨天心之助长,恸尊亲之忧辱,哀网纪之沦亡,痛定纪痛,示不忘焉。
六合军需动,安危仗令公
长驱二十万,鼓角下辽东
不以兵车力,何由衽席功。
执鞭吾所愿,长揖事英雄(古今万国,无不以武力而能底定者。以杀止杀,先哲盖已言之。不然者,区区霸业之不以兵车,何足多管仲之力?而谓暴民大憝,可空言而和平哉?)
听话丛台 唐 · 李远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一作尽),树绕漳河地(一作掌上)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一作消息),风雨惟(一作谁)(一作年年)长绿苔。
为齐遗赵三书 战国东周 · 苏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熟,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
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
秦赵与国,以强徵兵于韩,秦诚爱赵乎?
其实憎齐乎?
物之甚者,贤主察之。
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天下。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
恐天下畏已也,故出质以为信。
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于韩以威之。
声以德与国,而实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
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
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
亡韩,秦独擅之。
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
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
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
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王有已。
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
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
愿王熟虑之。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
天下属行,以谋王也。
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徐广曰:「根柔,一作芸柔,一作平柔)
于魏,反巠分、徐广曰一作王公。)先俞于赵。
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愿王孰计之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
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史记。赵世家》:「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于是赵乃辍秦不击齐。」案《战国策》十八作苏秦,彼篇多误,当以《史记》为正)
为齐上书说赵王 战国东周 · 苏秦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臣闻古之贤君,德行非施于海内也,教顺慈爱非布于万民也,祭祀时享,非当于鬼神也。
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而贤主恶之。
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于秦国,而怨毒积恶,非曾深淩于韩也。
臣窃外闻大臣及下吏之议,皆言主前专据,以秦为爱赵而憎韩。
臣窃以事观之,秦岂得爱赵而憎韩哉?
欲亡韩吞两周之地,故以韩为饵,先出声于天下,欲邻国闻而观之也。
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赵、魏。
恐天下之惊觉,故微韩而贰之。
恐天下疑已,故出质以为信。
声德于与国,而实伐空韩。
臣窃观其图之也,议秦以谋,计必出于是。
且夫说士之计,皆曰韩亡三川,魏灭晋国,恃韩未穷,而祸及于赵。
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今燕尽韩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
钜于捍关,至于榆中千五百里。
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挈者七百里。
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
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
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
今从于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
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参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雠作,五国之兵有日矣,韩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什清于赵,此王之明知也。
夫韩事赵宜正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今王收天下,必以王为得,韩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
然则韩义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韩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已。
臣愿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计而重谋,先事成虑而熟图之也(《战国策》十八,又见《史记。赵世家》作苏厉为齐遗赵王书,小同大异,今别载于后。)
十五日回海山仙馆荔支初结子耳戏用坡公荔支叹韵癸亥 清 · 何绍基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五
高田渐欲扬尘灰,低田水须龙骨催。
广州贤守三日祷,大雨直从天上来(史兰溪同年。)
我从顺德南海,一路农歌懒蒐采。
但看荔子雨催熟,可验诚祈通焘载。
忆昔持节蜀州,嘉实啖遍眉叙涪。
此间风味乃大胜,补憾差足偿前游。
可怜饱啖如苏子,忍生苛论疵疮痏。
岂知天意秘且珍,何与人间灾与瑞。
名园不见牡丹芽,两美难合防相加岭南牡丹。)
快登雪阁再呼酒,又泛苏舸听煎茶,姗姗者来何迟耶。
海山仙子未还家,满园开遍素馨花
邢台 南宋 · 李壁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北地霜浓九月寒,驼(原误作驰)裘破晓上征鞍。
也知骨相非麟凤,惭愧州人向掌看(同上书卷二六○五)
戴石屏天台 宋 · 陈宗道
天台四万八千丈,一根直下寒银浪。
青莲老子夜不眠,往往飞魂到其上。
诗情不减流白云,千载重见戴叔伦
莲花峰赤城洞,芒鞋翻笑山中人。
秋风孤篁八九尺,老面百摺赪铜色。
田文席上摩吟髭,鹘立苍苔烟雨黑。
我家竹屋栖龙冈,夜捣孤月餐寒霜。
醉骑白鹿军峰下,一见赠我青瑶珰。
南山台前春正好,万壑千涯清梦晓。
苍苔石磴抚阑干,往事飞鸿天亦笑。
君今东首回牙樯,我亦西去凌苍苍。
截江桥南春水急,酒酣不记攀垂杨。
军峰江南最高处,我上峰头望君去。
归时定入天台山,举首云间一相顾。
襄阳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七言绝句 押豪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一
襄阳信宿登临兴,为感前贤万古劳。
汉上名山天下胜,龙冈争及鹿门高。
失剌斡耳朵(锡喇鄂尔多)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五首 其一 元 · 乃贤
七言律诗 押齐韵
诏下天门御墨题,龙冈开宴百官齐。
路通禁籞联文石,幔隔香尘镇水犀。
象辇时从黄道出,龙驹牵向赤墀嘶。
绣衣珠帽佳公子,千骑扬镳过柳堤。
悔斋汪舟次龙冈 明末清初 · 吴嘉纪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陋轩诗卷一
正值梅花开草堂,扁舟何事去天长。
家园入梦同遥夜,老病无依各异乡。
药裹半囊为旅食,诗篇几帙是行装。
他时见月应相忆,君上龙冈蜀冈
滦京八景(录二首) 其一 龙冈晴雪 元 · 张嗣德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皇元风雅卷之三、御选元诗卷五十九
阴山积雪亘春秋,霁景玲珑灿十洲。
玉展画屏当黼扆,翠凝香雾绕龙楼。
吟怀暖动鼠须笔,酒力寒轻狐白裘。
清署年年动游幸,冰壶六月坐垂旒。
泊雁汊寄主簿 宋 · 董嗣杲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穷通归造化,踪迹易参商。
自画新居样,谁传旧稿香。
寒沙埋虎坂,晚烧起龙冈
相望风尘阔,愁怀不可量。
奏请四皇后庙升祔状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九、《无为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
右臣先曾上言,伏为皇后庙四室,第一室孝惠皇后贺氏,第二室孝章皇后宋氏,第三室淑德皇后尹氏,第四室章怀皇后潘氏。
孝惠皇后太祖首纳之后也。
淑德皇后太宗首纳之后也。
章怀皇后真宗首纳之后也。
并遇初潜,嫔于帝室,正位乎内,至化所基,生享礼封,后行追册。
孝章皇后在太宗之朝已母仪天下,及太宗即位号曰开宝皇后
以上四后顺德徽音,见于彤史
奉安别庙,荐享有常,升祔之仪,久而未讲。
每遇禘祫,则迁神主,设席于太庙本位、帝主、后主之次,虽云合食,其实异牢,礼意人情,有所未尽。
或者以谓孝惠、淑德、章怀三后生无尊称,殁加盛礼,难以升祔太庙。
臣谨按《国朝会要》、《礼阁新编》所载,懿德皇后符氏,开宝八年崩,亦在太宗登极之前。
至太平兴国二年,方行追册,今已升祔太宗室。
况又孝章皇后在太祖之朝已正中壸而母仪天下乎?
伏请比用懿德皇后礼例,升孝惠皇后、孝章皇后祔于太祖皇帝室,升章怀皇后祔于真宗皇帝室。
所贵严升配,正始人伦,推广孝思,风化天下。
奏入已久,未蒙付外施行。
今伏见慈圣光献太皇太后上仙,山陵有日,陛下以嫡孙号慕过哀,外示易月之文,而实遵三年之制。
谓园陵有所谦抑,故隆以因山;
谥法未足形容,故增以四字。
权宜祥禫之服,却而不御;
公卿群臣表章,七上而始得。
瞻望更朝,又表章五上,然后勉从正殿之请。
每降手诏,发扬太皇太后仁圣功业,莫不出于至诚,感动天地。
自载籍以来,天子孝德未有过今日也。
将来九虞礼毕,则崇配于仁宗室。
臣愚不避诛殛,再敢上浼天听,伏乞陛下扩充不匮之心,等而上之,至于祖宗后庙,因慈圣光献崇配之日,升孝惠、孝章、淑德、章怀四后神主祔于太祖、太宗、真宗祏室,断天下之大疑,正宗庙之大法,以垂永久,不胜至愿。
其升祔昭穆,准淳化元年敕,宜依旧懿德皇后在淑德皇后之上;
咸平三年敕,孝章皇后宜在孝惠皇后之下。
祥符五年敕,禘祫之日,孝惠、孝章、淑德三皇后神主,祔飨于太祖、太宗本室,次于正主。
祥符六年,言者请以元德皇后神主升祔在懿德皇后之上,真宗诏曰:「载念尊亲,盖惟极致。
在乎陟降,非敢措辞。
惟以祔庙之岁时,用为合享之次序,宜恭以元德皇后神主祔于明德皇后之次」。
至庆历五年,言者请以章懿皇后序于章穆、章献皇后之上。
仁宗诏曰:「祗览祥符之诏,深原文考之旨,极意尊亲之际,重形陟降之辞。
故以祔庙之岁时,用为合享之次序。
义无差别,情无重轻。
恭依礼官所议,奉章献皇后、章懿皇后序于章穆之次」。
是至庆历祀仪,凡行禘祫,皇后神主并设席于太庙本位、帝主、后主之次,永万世不易之典也。
如蒙允臣所请,其升祔昭穆,即乞依三朝诏旨及庆历祀仪、熙宁祀仪施行。
谨具奏闻,伏候敕旨。
杨氏世谱序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一、《无为集》卷八
杨氏,姬姓也。
其先曰尚父伯侨,盖周武王第三子。
唐叔虞之后,始封为杨侯
侯生文,文突,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
职,惠公上卿。
肸,字叔向,亦曰叔誉太傅:食采杨氏邑
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
伯石生章,征东大将军华山侯,始居华阴
欸,字太初秦上卿,后除弘农,始作家谱以示子孙。
硕,字弘远,隐居华山仙谷,见五星聚东井,知汉必兴,后为太史
硕生喜,字幼罗,从汉击项羽封赤泉侯谥曰严
敷,字伯宗袭封赤泉侯谥曰定,其后为新昌院。
胤,字无害袭封赤泉侯
敞,字君平,任大司农御史大夫封安平侯,预谋立宣帝,拜大丞相
忠,封安平侯谥曰顷
谭,字君公大鸿胪、卿属国、安平侯
宝,字稚渊汉明帝三诏不出,谥曰静节先生,尝有灵雀衔环之瑞。
宝生震,字伯起,汉太尉,称关西孔子,畏四知,惟忠孝清白以传子孙。
奉,字季节后改名众字君师,任谏议大夫河东太守,迁中书侍郎
敷,汉黄门侍郎,其后为东垣宜阳房。
纂,字叔绪献帝时太中大夫封常山王
纂生品,字文璨魏文帝时太中大夫
国,字彦高晋武帝时弘农
准,太常
准生林,其后为荥阳房。
又蜀中《院谱》:林乃准之后,林铉,铉生结,仕慕容氏中山相。
继,继晖,洛州刺史谥曰简
晖生恩,河间太守
恩生钧,魏朝越国公谥曰恭
俭,一名伦字景则西魏时封夏阳靖侯
文异,字文殊刑部尚书
文异安仁安仁德,德生立。
立之孙曰隐朝,为合阳
隐朝生燕客,临汝
燕客生宁,国子祭酒
宁生汉公字用乂,为天平军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
其后为淮南院、蜀院、闽院。
汉公范,字宪之楚州刺史
玢,字表文,吏部尚书监察御史,其后为扬州丹阳房。
玢之孙徽,字隐父,初自靖恭里挈族来淮南,是为淮南府君
南宅府君炳、橐皋府君杲。
濡须府君德明。
德明富,字文翁
大夫复,字庶几
试秘书省校书郎县,字晏之
僖、价、佸、僎、佃,复生、传、伋、作、佺,县侁、仲、依。
洙、滋、泳、浩,传滂,伋濛、汶,作枹、朴、,佺泾、洞。
尧叟,滋生袭吉、袭圭,是为淮南院子孙。
熙宁元年,同南海监郡尚书郎沆及其子上卿、客卿、列卿会于豫章两院各出世牒,合若符契。
至元丰四年秋礼官准诏祀华岳,乃拜太尉祠冢,访讲堂藏书穴,酌阿对泉于龙冈
道过好阳,省五公坟,尽图隐碑以归。
参考宗枝,得阌乡华阴谱,本末详。
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二月吉日,重书于会稽妙峰亭。
第四十七世大宋左朝请郎尚书礼部员外郎杰序。
雪后大名旅怀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六
乍霁川原冻,朔风寒倍增。
暮禽饥啄木,疲马渴衔冰。
大陆云千叠,恒山雪万层。
翻思岩谷里,曝背有閒僧。
奉赆嘉陵先生出宰龙冈县 其一 清 · 李匡德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冠阳诗集卷之一
半生蔬水任长贫,晚入承明白发新。
公视饱饥同幻境,天将穷达戏高人。
参卿婉画牙旗底,傲吏清游鳄海滨。
洛下即今风浪恶,不须回首望天津
奉赆嘉陵先生出宰龙冈县 其二 清 · 李匡德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冠阳诗集卷之一
百忍堂中论语书,一身型范七篇俱。
孔门政事皆高弟,汉吏循良尽大儒。
犷悍尚应知孝悌,脂膏那肯涴清癯。
朝廷独向龙民厚,俭岁欢谣遍海隅
奉赆嘉陵先生出宰龙冈县 其三 清 · 李匡德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冠阳诗集卷之一
阳关西出妙香清,浿水逶迤系彩舲。
行带𥠧儿兼弱媚,路过雄镇又名亭。
黄花绕郭伤分袂,紫塞连天阻执经。
独怜朝暮从游地,柳巷南扉月下扃。
陈肖平擢守大名且得长孙短言赠行兼以志喜 其一 明 · 余继登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邢台今辅郡,此去况专城。
人望使君至,当如澶水清。
何心萦紫绶,雅志在苍生。
肯让循良传,独高汉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