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解难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客有难玄太深,众人之不好也,雄解之,号曰《解难》,其辞曰:
客难扬子曰:「凡著书者,为众人之所好也。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今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聘于有亡之际,而陶冶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亶费精神于此,而烦学者于彼。譬画者画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文选》曹子建《七启》注引作「譬若画者放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殆不可乎?
扬子曰:「俞,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盖难与览者同也。昔人有观象于天,视度于地,察法于人者,天丽且弥,地普而深。昔人之辞,乃玉乃金。彼岂好为艰难哉,势不得已也。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乎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不阶浮云,翼疾风,虚举而上升,则不能撠胶葛,腾九闳,日月之经不千里,则不能烛六合,耀八弦(《文选》刘桢《赠徐干诗》注引「自日月之经」至此同)。泰山之高不嶕峣,则不能浡滃,云而散熇蒸。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北堂书钞》十七制作引「伏羲作易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今夫弦者(《文选》张协《七命》注引「弦」作「弦」),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试为之施《咸池》,揄《六茎》,发《箫韶》,咏《九成》,则莫有和也。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号众鼓;夔人亡,则匠石辍斤,而不敢妄斫。师旷之调钟,俟知音者之在后也;孔子作《春秋》,几君子之前睹也(陆绩《述玄》引「俟知音之在后;孔子作《春秋》,冀君子之将睹」。)。老聃有遗言,贵知我者希,此非其操与(梅鼎祚《文纪》)」。
春泛若耶溪 盛唐 · 綦毋潜
押有韵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一作好)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大唐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和尚讳不空。西域人也。氏族不闻于中夏。故不书。元宗烛知至道。特见高仰。讫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以元言德祥。开右至尊。代宗初。以特进大鸿胪褒表之。及示疾不起。又就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皆牢让不允。特锡法号曰大广智三藏。大历九年夏六月癸未。灭度于京师大兴善寺。代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司空。追谥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荼毗之时。复遣中谒者赍祝文祖祭。申如在之敬。睿词深切。嘉荐令芳。礼冠偫伦。举无与比。明年九月。以舍利起塔于旧居寺院。和尚性聪朗。博贯前佛万法要指。缁门独立。邈荡荡其无双。稽夫真言字义之宪度。灌顶升坛之轨迹。即时成佛之速。应声储祉之妙。天丽且弥。地普而深。固非末学所能详也。敢以概见。序其大归。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义。后数百岁。传于龙猛菩萨。龙猛又数百岁。传于龙智阿阇黎。龙智传金刚智阿阇黎。金刚智东来。传于和尚。和尚又西游天竺师子等国。诣龙智阿阇黎扬攉十八会法。法化相承。自毗卢遮那如来貤于和尚。凡六叶矣。每斋戒留中。导迎善气。登礼皆答。福应较然。温树不言。莫可记已。西域隘巷。狂象奔突。以慈眼视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半渡。天吴鼓骇。
以定力对之。未移晷而海静无浪。其生也。母氏有毫光照烛之瑞。其殁也。精舍有池水竭涸之异。凡僧夏五十。享年七十。自成童至于晚暮。常饰供具。坐道场。浴兰焚香。入佛知见。五十馀年。晨夜寒暑。未曾须臾有倾欹懈倦之色。过人绝远。乃如是者。后学升堂诵说。有法者非一。而沙门惠朗。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绍六为七。至矣哉。于戏法子。永怀梁木。将纪本行。托余勒崇。昔承微言。今见几杖。光容渺漠。坛宇清怆。篹书昭铭。小子何让。铭曰。呜呼大士。右我三宗。道为帝师。秩为仪同。昔在广成。轩后顺风。岁逾三千。复有肃公。瑜伽上乘。真语密契。六叶授受。传灯相继。述者牒之。烂然有第。陆伏狂象。水息天吴。慈心制暴。慧力降愚。寂然感通。其可测乎。两楹梦奠。双树变色。司空宠终。辩正旌德。天使祖祭。宸衷悽恻。诏起宝塔。旧庭之隅。下藏舍利。上饰浮屠。迹殊生灭。法离有无。刻石为偈。传之大都。建中二年岁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已已建。
上楂庵法师论十六观经所用观法书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二
元照顷年过台州,谒见于赤城,此时询及净土事,晚蒙示及惑对,其间二三疑处,摘以请益,而不蒙见答。过往同人传其言,意如见讶,所以此际数相会,并不敢措一词。元照仰慕吾丈学行,非一日矣,虽蒙以同辈待之,然且衷心不敢辄易,所以欲论及净土,爱师过耳,凡乡里讲员未曾与之语。碧泉累次见闻,此人强戾自负,非学道之器,亦对之唯唯而已。今亦欲师之相知,略举一端,可否请试裁之。大抵诸师章记,并以十六妙观混同止观观法,故有观心观佛之诤,约心观佛之漫耳。尝考诸大乘观法,能观心虽一,而所观境随机不同。且说二种:一以心为所观,如天台止观、贤首法界观、还源观、南山净心观,以至少林壁观等,并指现前觉心体性为净土,如净名、心净、土净、圆觉、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志公六祖等皆云「即心是净土,不须求西方」等,此指理体为土,唯佛一人居之,众生虽不离,而未能显。《圆觉》、《楞严》、《占察》等诸大乘经所诠观法,皆是此方,破惑入道,无生理观。二以诸佛菩萨修成功德,依正色像为所观,如《观佛相海经》、《普贤行法经》、《观弥勒上生经》、《观无量寿佛经》等,题中标定,能所分明。此又三别:一者《观佛相海经》即观释迦,《普贤行法经》即观普贤,皆不离此界,而观亦为破障灭罪,助成理观,非求生也。二者《上生经》即以心想天界弥勒内院,求生彼天(此二者不出娑婆。)。三者《观无量寿佛经》十六种观,并以送想西方十万亿刹之外弥陀依正庄严,求生净土。是故初落日观,指其路头,至第三地想成,已除疑破障,盖心念已达彼方矣。《天台疏序》云「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岂非明据?今人说十六观反令观心,乃是摄想,岂名送想耶?故知地观才成,身虽未死,心已往生,修净业入莲池中,已有华生,良由于此。诸师反以十六观为阴境,故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且弥陀愿力积劫,修成清净境界,岂得反同众生生死阴邪?又云「揽彼依正,归心观之」,此由不辨两土观法各异,但见本宗多赞唯心,遂一混释之。呜呼,误却多少人邪!每一思及,不觉潸然。自诸师章钞行世,学教者多不生净土乡中。诸老讲员,讲却多少《弥陀观经》,临终只在人家托生,是为苦事。却是行翁行婆不知教相,直信而生者多矣。「若尔,十六观应非理观,疏中何以用三观释邪」?答:非谓理观,只是观心。若达理则佛法,众生法心,法皆是理也,故曰「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等。当知能观心所观境,修成净业,莲胎净报,皆是因缘生法,缘生无生,即空假中何妨理观。但此方观心理观,唯上根达理者可修。若十六观,达者则为理观,不达者则为事想,不妨皆生净土,但悟有迟速,位有浅深耳。而宗师见天台多用观心,遂将一代观法作观心解耳。若不信者,请以《十疑论》證之。彼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此乃真无生(炽然者猛盛也,求生即能观心,净土即所观依正,皆缘生法,此则能所俱空,即为无生也。)。愚者为生所缚,闻生作生,解闻无生,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彼文第二疑甚,详请细看之。)」。今人乃云能所俱泯,取舍皆亡,方成圆观,若存能所,即是偏邪。呜呼,岂不与祖师相反乎?又云:「以心想佛,此是取舍生死心,何能生净土?故谈净土者不取言能所取舍往来之义,而不知能所取舍等,皆缘生法。缘生无生,故泯能所取舍;无生而生,故不妨能所取舍;不出法性,故能所取舍,无非自心。若尔,以心取境,则非唯心义邪」?答:祖师云,凡欲修观,先了方法。唯心但是了达诸法,非谓唯心顽然不动,都无心念。故《摄论》云唯识义不失,亦不无能取所取,当知终日想彼净土,取彼净业。若能若所,无非自心,皆非他法。乃至舍此生彼,虽过十万亿刹,未始出于心外,只由净秽唯心,故使往来无碍。譬如江南江北,虽彼此往来,而不出大宋天下。非谓唯心守心不动,非谓理观凝然寂住。若谓守心亡能绝所为理观者,祖师那云「用标送想之方」邪?岂非送心往于彼方,方名净土观法,但了此能想所往皆缘生法,即理观也?更有释疑通妨,不能细举,信笔写去,不成次绪。望为留心思择,俯照志心。如更不信,请观《十疑论》第二答并《十六观经》、《大无量寿佛经》等。窃观往古飞锡寿禅师等诸公,虽苦劝往生,亦为事理所碍,纵令分辨,终成混漫,况馀人乎!世谓先德文字,一信其说,况容情党于其间,遂不考是非,迟疑不决。又凡学人多以旧见为碍,他人之言难为入耳,傥令有取,密知而已,不敢外扬。此皆人情,非实心为生死者。幸无以人废言,或狂狷有所不到,专听慈诲,幸勿见外。写此书时,不胜倾泪,若或见悉,弥陀会中愿为法侣。元照再白。
按:《芝苑遗编》卷下,续藏经第二编第一○套第三册。
次韵王丈丰父待制荔枝二十韵 宋 · 苏籀
七言排律 押词韵第二部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叶实根株尚老苍,龙鳞皋比贵先尝。
千林断送诗骚酒,三绝无逾色味芗。
烂酝恢台养风骨,涵滋沆瀣结天浆。
怕寒僻处深于越,贽贡无阶遇有唐。
葱郁梧楸共庭户,风流芝玉秀斋房。
剖缄绛锦纷狼藉,莹手摩尼可比方。
赪卵鳞皴雄俎豆,双珠同蒂媚钗梁。
摘忧林薄明朝竭,缪论蕉卢几许黄。
口腹定非孤寓客,甘腴尽道胜吾乡。
峡山高咏诗昌白,韶石英风赋予张。
芍药亦能烦驿置,蒲萄岂必擅西凉。
弹圜金橘差坚久,瑛赤含桃讵可双。
逆目提笼过阛阓,解颐梦渴吸湖江。
仲宣鸿笔丝纶手,摩诘清才黼藻光。
妙绝拣枝墙欲动,纤攕称(自注:去声。)擘侍于傍。
翰林纪绩延真赏,县长绳愆且弥忘(自注:先伯祖云:莫遣骚人说功过。)。
赐燕行看与怀核,分题今日记升堂。
伤时有似少陵杜,上疏岂惟临武羌。
深忌河豚恕瑶柱,沈思橄榄过糖霜。
词情鉴裁俱超卓,促召龙墀献皂囊。
送岑婿归许昌 南宋 · 李处权
押侵韵
恨我生不早,不拜苏范岑。
伥伥斯文中,永叹一何深。
世家颍川上,万卷脩竹林。
相望群玉府,清风犹至今。
合好一大事,遗训敢弗钦。
求之且弥年,齐大肯见临。
侍郎著清德,温厚如球琳。
吐而为文章,中有太古音。
嗣孙固多贤,玉立俱及寻。
近坦东床腹,执礼不免簪。
留连岁将晏,离索秋正阴。
往崇丘索志,用壮爵禄心。
一杯须重持,为子商声吟。
当复记衰懦,病懒何可箴。
赠柳泗澜孝子歌 宋 · 万衣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萝薜阴阴蕳草香,羲皇上人开北窗。
高歌长啸眇六合,不与尘世论雌黄。
好友何方来,贻我尺素书。
开函朗然诵,杂锦联琼琚。
琼琚杂锦未为贵,孝子仁人最堪畏。
郑君荣善心不小,华衮文章令辞气。
我闻孝乃百行源,一人笃孝天下尊。
格天动地感鬼神,蝉联五福垂来孙。
君哉虞舜邈难及,文武周公几俦匹。
曾参赤帜且弥望,闵损乘风已高习。
宰我招呼弗肯来,吴起登门亦相闟。
赤汉炎炎许大家,可怜拥彗迎高迓。
晋唐已下好标榜,芳名所树多虚誇。
卧冰杀子谩称许,哀筠岂必生寒芽。
我朝治本在忠孝,馀韵流风尚堪绍。
江山毓秀几百祀,更令柳生发光耀。
柳生孝友本性真,承颜顺志欢如春。
怀橘让果等閒事,服劳就养宁艰辛。
君不见吁天代死天帝哀,天门忽启天医来。
刺血和入亲口饮,竖子却走真人回。
又不见萱花早谢椿影孤,矢心不娶为鳏夫。
哀哀左右说孤注,鸾胶再续良家姝。
良家姝,婉且敕,柳生事继如事嫡。
一朝坐草几不禄,行祷皇皇内如爇。
须臾掌上玩明珠,族长于今指为的。
馨香德行满人耳,出口令人都脍炙。
几见宣言奖檄来,天王宠赉金书开。
匡庐一旦增颜色,颂声四起轰如雷。
我行已耄矣,笔砚久不理。
如斯孝友人,岿然可仰止。
拂简作长谣,将以砺孙子。
岂惟孙子砺,锡类广无纪。
君才瑰伟当妙龄,齑粥朝朝事杀青。
孝廉指日应明举,乃与四海为仪型。
风淳俗美报天子,天子登庸国高喜。
九凤推恩下二人,冠盖煌煌照闾里。
吁嗟乎今世之人兮口中骨肉心中非,此风不振将日微。
老夫拭目望吾子,吾子努力中天飞。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孝弟部
上大田王先生书 宋末元初 · 车若水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九三、《三台文献录》卷一四、嘉庆《太平县志》卷一五下、《宋元学案补遗》卷五五
天授才于人,才不必与位期也。然必与位兼,而后才始名。位苟适均,高下在才。才苟适均,高下在位。闾巷之穷吟,泉石之孤啸,友朋之清咏,近不出乡党,远不踰州里。而朝廷缙绅,天子盻睐,大臣敬惮,新宾旧僚,百口美善,一语脱笔,则朝阁省而暮天下。盖登高而招,与引领跂足于墙阴者,所居之地相辽也。虽然,位而后名,固也。天下遂无不位而名者乎?孔子、孟子皇皇于春秋战国时,时君不能用,或暂用而辄弃。然时君不孔孟,当时天下孔孟也,后世至今孔孟也,名岂囿于位哉?孔孟不可思矣,本朝老泉以布衣来自万里蜀,一时名人自韩、欧皆下之,欧称其似荀子,韩以其文章议论追典诰,极皇王。片言断句,人到于今诵之。此亦无位而名者也。世固有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者,仆犹疑老泉之名,曷为尚假于韩、欧之位也?先生之文简严沉邃,实似老泉,虽规模不践,而气象实侔。先生身不能于位,荐而称者又不能如韩、欧之位,宜若失步墙阴,引领跂足,见不见者未之必也。而大田之滨,袂牵贽接,分求一言,墨沈未乾,已实客袖,得者自贺,未得者谓奚独后予。远且弥见,乃不异于高而招者。今之荷世大名,漫塘、鹤山、筼窗数先生,掬指可计,而先生之名则布衣于其中。况数先生名溢于位,非位而后名也。位而名者已不敢望,今以不位参之,则又不止无异于高而招者矣。呜呼!仆今而后知使天下无欧阳,不能使天下无老泉也。老泉之遇,老泉之不幸尔。先生非有老泉之遇,而名曷尝不老泉哉?且位而名易也,而位者尚不能皆名;不位而名难也,而乃与名之大者偕其名,则难不愈难乎!惟其愈难,故老泉以后寥寥。虽然,同此不位而名也,其文则同此简严沉邃也。而老泉本于《战国》,先生本于《春秋》,所以简严沉邃者不同矣。仆受才最凉,位非吾能也,名非吾事也,而少学《春秋》者也,愿闻《春秋》之所以简严沉邃者。
移居且弥月旧主迟迟未去诗以促之 明 · 林光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变换门庭更买新,休论谁富更谁贫。
梁间已换来巢燕,榻外那容鼾睡人。
两耳岂堪闻毁瓦,千金犹欲买比邻。
我来暂作栽花主,莫怪晨昏吠犬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