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题目
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771年4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麻姑者。
葛稚川神仙传云。
王远字方平
欲东之括苍山
过吴蔡经家。
教其尸解。
如蛇蝉也。
去十馀年忽还。
语家人言。
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
到期日。
方平乘羽车。
驾五龙各异色。
旌旗导从。
威仪赫奕。
大将也。
既至。
坐须臾。
引见经父兄。
因遣人与麻姑相闻。
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
王方平敬报。
久不行民间。
今来在此。
麻姑能暂来。
有顷信还。
但闻其语。
不见所使人。
麻姑再拜。
不见忽已五百馀年。
尊卑有序。
修敬无阶。
思念久。
烦信。
承在彼。
登山颠倒。
而先被记。
当按行蓬莱。
今便暂往。
如是便还。
还即亲观。
愿不即去。
如此两时间。
麻姑来。
来时不先闻人马声。
既至。
从官当半于方平也。
麻姑至。
蔡经亦举家见之。
是好女子。
年十八九许。
顶中作髻。
馀发垂之至腰。
其衣有文章。
而非锦绮。
光彩耀日。
不可名字。
皆世所无有也。
得见方平
方平为起立。
坐定。
各进行厨。
金盘玉杯。
无限美膳。
多是诸华。
而香气达于内外。
擗麟脯行之。
麻姑自言。
接待以来。
东海三桑田
向间蓬莱水。
乃浅于往者。
会时略半也。
岂将复还为陆陵乎。
方平笑曰。
圣人皆言。
海中行复扬尘也。
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
弟妇新产数十日。
麻姑望见之。
已知。
曰。
噫。
且止勿前。
即求少许米。
便以掷之。
堕地即成丹沙。
方平笑曰。
故年少。
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
麻姑手似鸟爪
蔡经心中念言。
背蛘时。
得此爪以杷背。
乃佳也。
方平即知经心中念言。
即使人牵鞭之。
曰。
麻姑者神人。
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邪。
见鞭著背。
亦不见有人持鞭者。
方平曰。
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
真卿抚州
按图经。
南城县麻姑山
顶有古坛。
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
坛东南有池。
中有红莲
近忽变碧。
今又白矣。
池北下坛傍有杉松。
皆偃盖。
时闻步虚钟磬之音。
东南有瀑布。
淙下三百馀尺。
东北有石崇观。
高石中犹有螺蚌壳。
或以为田所变。
西北有麻源
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
麻源第三谷。
恐其处也。
源口有神。
祈雨辄应。
开元中
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
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
二十七年
忽见虎驾龙车。
二人执节于庭中。
顾谓其友务猷曰。
此迎我也。
可为吾奏。
愿欲归葬本山。
仍请立庙于坛侧。
元宗从之。
天宝五载
投龙于瀑布。
石池中有黄龙见。
元宗感焉。
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于戏。
麻姑发迹于兹岭。
南真遗坛于龟源。
表异于井山。
女道士黎琼仙。
年八十而容色益少。
曾妙行梦琼仙而餐花绝粒。
紫阳侄男曰德诚。
继修香火。
弟子谭仙岩
法箓尊严。
史元洞左通邹郁华。
皆清虚服道。
非天地气殊异。
江山炳灵。
则曷由纂懿流光。
若斯之盛者矣。
真卿幸承馀烈。
敢刻金石而志之。
时则六年夏四月也。
邓仙客邓仙客延康代为国师,锡紫服,葬麻姑山。) 唐 · 天峤游人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鹤老芝田鸡在笼,上清那与俗尘同。
既言白日升仙去,何事人间有殡宫。
麻姑山 中唐 · 刘禹锡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
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
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儗种灵芝
麻姑山 唐 · 鲍溶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引用典故:蓬莱 青鸟
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一作境)殊。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盱江麻姑山题绝句 唐 · 缪岛云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万迭峰峦入太清,麻姑从此会方平
一从燕罢归何处,宝殿瑶台空月明(见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下。)
麻姑山 唐 · 刘沧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麻姑此地鍊神丹,寂寞烟霞古灶残。
一自仙娥归碧落,几年春雨洗红兰
帆飞震泽秋江远,雨过陵阳晚树寒。
山顶白云千万片,时闻鸾鹤下仙坛
南城县麻姑山 其一 唐 · 崔橹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似前如却玉堆堆,薄带轻烟翠好裁。
斜倚兔钩孤影伴,校低仙掌一头来。
盘疑虎伏形难写,展认龙拿势未回。
惊讶昔人曾羽化,此中争不接瑶台。
南城县麻姑山 其二 唐 · 崔橹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诗手难题画手惭,浅青浓碧叠东南。
尘愁世界忙心在,霞伴神仙稳梦酣。
雨涕自悲看雪鬓,星冠无计整云篸
家风负荷须名宦,可惜千峰绿似蓝。
南城县麻姑山 其三 唐 · 崔橹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差烟危碧半斜晖,何代仙人此羽飞。
高袖镇长寒柏暗,古祠时复彩云归。
红尘鞭马颜将换,碧落骖鸾意有违。
声利系身家系念,今生辜负六铢衣
麻姑山喻供奉 唐 · 李翔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羽客乘风下九天,拨云亲自拣林泉。
檐吞海魄迎真气,路绕岩根谒古仙。
道胜早为三洞伏,诗成曾被六宫传。
如今万事皆轻弃,只待还丹驻鹤年。
麻姑 唐 · 李翔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险翠峨霄压上游,大仙曾向此幽求。
云埋三级坛空在,月照千寻水自流。
偃盖鹤还清露滴,古池龙睡碧莲秋。
桑田未必翻为海,香火何人解继修。
麻姑山 五代 · 沈彬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绀殿松萝太古山,仙人曾此话桑田。
闲倾云液十分日,已过浮生一万年。
花洞路中逢鹤信,水帘岩底见龙眠。
我来游礼酬心愿,欲共怡神契自然。
麻姑山 北宋 · 张士逊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结友寻真重驻留,行行浑似近蓬邱。
人擎绿玉简齐立,水带碧桃花乱流。
松盖几层须自老,芝英三秀又谁收。
坐中忽见红云起,疑是仙姑访旧游(清黄家驹同治麻姑山志》卷七)
麻姑 宋初 · 陈陀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晓入麻姑瑞气浮,羽人重喜故人游。
鹤从仙仗归丹穴,药种灵苗满旧洲。
乔木老含春色澹,夜溪寒带月光流。
登临已觉凡尘少,何必区区慕虎邱(清黄家驹《重刻麻姑山志》卷七)
麻姑山 北宋 · 晏殊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昔年权暂领军城,静爱仙山咏过春。
天下云车曾祖驾,城中鳌海几生尘
明知绿发升真籍,堪笑苍颜预宪臣
我若粗成忠国事,赤松曾羡汉廷人(以上宋李庚天台续集》卷上)
徐殿丞麻姑山陈屯田闻之以诗见寄次韵第二首 北宋 · 李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尘寰渐远渐凄清,似向昆崙采玉英。
此地已知邻华子,几人犹道识方平
步高那复肌肤重,心逸都疑羽翼生。
苦恨俗缘无了处,归来依旧马蹄声。
徐殿丞麻姑山陈屯田闻之以诗见寄次韵第一首 北宋 · 李觏
五言排律 押尤韵
良友嗟尘网,相期物外游。
求珠非赤水,不死是丹丘
机上麟交擗,樽中蚁乱浮。
仙家一度醉,人世几千秋。
药气多留鼎,茶香细出瓯。
尧人方旷荡,容易学
麻姑山1042年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二、《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正德《建昌志》卷二、《古今合璧事类》前集卷五、《文章类选》卷二、康熙《西江志》卷一四一、康熙《麻姑洞天志》卷七、《历代赋汇》卷一九、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六、道光《南城志》卷三一、同治《重刊麻姑山志》卷五
巍乎高哉!
兹山之为异也,吾不知夫几百千里之广。
但见土老而石顽,顶天而直上。
验地势之所极,固亦东南之藩障者乎。
路蹊蟠郁,前后相失。
冈峦崒嵂,左右驰突。
鸣泉百雷,跃下云窟。
万矛,舞破烟骨。
灵奇恍惚,变见出没。
匮耳目之观听,曾不究夫万一。
其间则有名天之洞,礼神之堂。
高台层瑶,吸日月之光;
缭垣筑粉,孕芝兰之香。
偏门曲廊,入迷其方。
斜轩乱窗,或温而凉。
况乎御龙膏之酒,倚云和之瑟,一饮一石,一醉千日
安知亿万人,尘衣飞蚤虱。
其或黯然而雾,飘然而雨,跬步之内,则朦无所睹。
夜长漫漫,山空月寒。
鹤群戏风,舞羽跚跚。
老猿抱子,吟声欲乾。
怪物参差,柯水湄。
或步或驰,或啸而悲。
仙乎鬼乎?
千态万状而使人心疑。
别有涧石之迤逦,圜潭之无底,是曰蛟龙之所止。
懒而为旱,怒而为水。
嗟我力耕之民,辍衣食之资,而为祷祠之费。
岩岫冥冥,古无人行。
百兽饥死,虎狼夜鸣。
是何假上真之名,而神奸之所凭也?
悲夫!
以地之奇,以物之灵,而逋客之经营。
全形养气,采术茹菁,未尝有笳箫之声,鸾凤之迎。
谢人品而凌太清者,徒见山寒兮青青,水兮泠泠,云路咫尺,而不能以升。
岂非仙可得而不可求,道可悟而不可学?
彼其叛稼穑之功,遗室家之乐,越天常而慕冥寞,宜乎白首于丹灶之下,幽死而无所托也。
麻姑山重修三清殿康定二年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四、《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三、康熙《麻姑洞天志》卷六、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同治《重刊麻姑山志》卷四
幼时读颜鲁公《麻姑仙坛记》,观其称道壤地之殊绝,人物之瑰怪,目想其处,谓如钧天帝庭,非下土所髣髴也。
乃长,游山纵观所有,则歌吟云烟,餍饫水石而已。
其馀古屋数百楹,或腐或湿,无足可居,惟仙若神,何以顾享?
噫!
物有愈衰而后复,理之常也。
则所谓三清殿者,今为复之先乎!
按是殿之作,背山向阳,得地之正。
五代迄兹,载祀远矣。
虽其营缮颇甚盛壮,而木穷于蠹,瓦困于雨,日坏月堕,几将压焉。
颍川陈公某,乡之耆德,勇于为善。
一见其事,恻然于中,乃发家财以葺之。
工之巧者必至,材之良者必备。
或改以新,或完其旧。
昔挠以隆,昔卑以崇。
赭焉而霞烘,垩焉而云溶。
真仪之位,得以如礼。
山英水灵,若喜若慰。
虽大道之要,本乎澹泊,安在土木之华而后张显
然名山之景,列在图籍,非有游览之盛,不足称述。
故言神仙者必曰昆崙之墟、海中洲岛,宫阙之侈,视珠玉不啻如土,世俗相承,以为美谈。
麻姑山,著称久矣,元和辞人白乐天辈咸有咏歌,粲于屋壁。
自尔以来,言者溢口,书者满牍,天下灵境,兹不后焉。
茍非崇饰栋宇,严事上灵,其何足观之?
颍川公之意,岂徒然哉?
之视公,大父行也,见命为记,谨书其略。
于时岁在辛巳大宋康定二年
麻姑山仙都观御书阁后记皇祐三年六月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四、《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三、康熙《麻姑洞天志》卷一五、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同治《重刊麻姑山志》卷四、《道家金石略》第二七二页
皇祐三年,以御书「明堂」及「明堂之门」,篆、飞白二体,藏诸名山,麻姑仙都与焉。
夏六月道士黄太和为言:「今者圣人肆笔,而山薮得之,其奚翅金简玉字。
盖犹嵎夷、昧谷,天象所出入,撮土勺水,罔不光华,非复与尘俗等,幸哉!
愿有志焉以示后,何如」?
伏思念,王者制作,史书乐歌,幽则物魅,远则夷貉。
耳者必闻,口者必诵,安在愚儒识之?
况礼不斥尊,其可以犯?
已而又念江南卑薄,与上国人不日接,异时故老既没,传闻将失实,史官记注,秘莫得见,则吾君之行礼,彼山之受赐,曷从而知之?
先王盛公亦尝为《御书阁记》,所以述太宗之事,殆可继也。
矧兹严父配天,古之大事。
汉收秦烬。
失其根萌。
冉冉至唐,名在实去。
五代鱼肉,诚所不暇。
祖武宗文,志亦未集。
佑启我王,及此希阔。
如废斯起,如断斯续。
合符天鬼,匪自群议。
礼明乐备,又申之以翰墨。
河图大训,永以华国
周公宗祀,而文字无传,宣王岐阳,而石鼓非手书,未有华实相副,若是之彬彬者也。
汉武帝泰山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曰:「命也夫」!
乃者,季秋大飨,而知其说者有不在焉,则谓之何?
尚从仙宇见是宝书,抑天幸也。
故就叙其语,俾刻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