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延熹七年五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
惟延熹龙甲辰三月甲子,伤民康集,济舟扶携□□□□□忧,造此莋桥,□之□基。改奢就俭,莫不安之。以五月甲午竟,领道杨□荷杜仁领道杨瑗□□叙德勒石,文不能叹一,以褒贤君。其辞曰:
(阙二字我邦,乾坤垂极。阙二字)土《圭丸》□汜反侧。位在角精,崖崖山岳,水□汶江漂□湍浊道□丘阜栈陵陵地则居□新□□桓竟□官□夷羌虏贼,顷年畔厉,有道则服,有□□隘,吏民□栗。赫赫皇辟,矜哀下民。命彼喉舌,拜我明君。惟君至德,应甫及申。恩怀贫,其知如□汉□□□谋谟若神。小阁明府,协同断金。西征鄙国,抚育犁元。除烦省苛,公刘之仁。单甫牧英,不忍战民。恤彼(阙二字,)戏险登陵。桥坏求正,岁岁(阙二字,)津□满首□□□□□□□呵,逆流沈深。往往覆没,傍害行人,四县冲冲,老弱所湛,耿耿实劳。□□殷殷□□曰晨闵此之艰,记吉领道,杜沂杨瑗,作莋桥梁,帅尔徒屯,待事杨□□□守古荷贼曹掾杜仁,至孝殷勤,虽不□□□□出神祗佑助,桥遂考□萌兆赖祉。子子孙孙,百谷丰穰。内外靖安,必□□□我君高迁,取公□侯,福流后昆,万寿元疆,干禄亿年。乱曰:□□我君,明且□兮。徕仪于国□□□兮,吏民河润,受灵福兮。莫不慕化,心如结兮(阙十字)。鼎足,期不逝兮(《隶释》十五)。
游名山志 其一 南朝宋 · 谢灵运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三
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俗议多云:欢足本在华堂,枕岩漱流者,乏于大志。故保其枯槁,余谓不然。君子有爱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横流之弊,非才不治。故时有屈己以济彼,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邪?语万乘则鼎湖有纵辔,论储贰则嵩山有绝控。又陶朱高揖越相,留侯愿辞汉傅,推此而言,可以明矣。
破石溪南二百馀里,又有石帆,修广与破石等度,质色亦同。传云:古有人以破石之半为石帆,故名彼为石帆,此名破石。
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便是赤石。又枕海、巫湖三面悉高山,枕水,渚山溪涧,凡有五处,南第一谷,今在所谓石壁精舍。
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
神子溪南山与七里山分流,去斤竹涧数里。
华子冈,麻山第三谷。故老相传,华子期者,禄里先生弟子,翔集此顶,故华子为称也。
桂林顶远则嵊尖疆中。
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馀,左望湖中,右傍长江。
始宁又北转一汀,十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步许对横山(并见《文选注》引)。
游名山志 其二 南朝宋 · 谢灵运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三
地胏山者,王演《山记》之木榴山,一名地胏(《初学记》五。)。
游名山志 其三 南朝宋 · 谢灵运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三
新溪蛎味偏甘,有过紫溪者(《御览》九百四十二。)。
游名山志 其四 南朝宋 · 谢灵运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三
吹台有高桐,皆百围,峄阳孤桐,方此为劣(《初学记》二十八。)。
采药游名山 南北朝 · 刘删
押寒韵
《诗纪》云:郭璞游仙诗: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
名山本郁盘,道士贵黄冠。
独驭千年鹤,来寻五色丸。
石床新溜乳,金灶欲成丹。
定知无二价,非复在长安。
登名山篇(《诗纪》云。乐府失载名氏。在梁武帝后。诗汇作武帝诗。误也。考文苑英华作李巨仁。) 隋 · 李巨仁
名山称地镇(乐府作本镇地。文苑云。一作本镇地。),千仞(乐府作迢递。文苑云。一作迢递。)上凌霄。
云开金阙迥(乐府作云披金涧近。文苑云。一作云披金涧近。),雾起石梁遥。
翠微横鸟路,珠涧入(乐府作珠树拂。文苑云。一作树拂。)星桥。
风急青(乐府作清。)溪晚,霞散赤城朝。
寓目幽栖地(乐府作客。),驾言(乐府字缺。)追(乐府作寻。)绮季。
避世(乐府作迹绝。)桃源士,忘情漆园吏。
抽簪傲九辟,脱屣轻千驷。
沈冥负俗心,萧洒(乐府作疏索。)凌云意。
苍苍耸极天,伏眺尽山川。
叠峰如积浪,分崖若断(乐府作斜。)烟。
浅深闻度雨,轻重听飞泉。
采药逢三岛,寻真值(乐府作遇。)九仙。
藏书凡几代,看博(乐府作传。误。)已经年。
逝将追羽客,千载一来旋(○文苑英华二百十一。《乐府诗集》六十四佚作者姓名。作登名山行。《诗纪》百二十七。)。
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 盛唐 · 李隆基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
真子今将命,苍生福可传。
江山寻故国,城郭信依然。
二室遥相望,云回洞里天(《纪事》云:“法师观宇在今蜀州新津县也。”)。
赛祭畿内名山敕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顷缘少雨。遍于致祭。旋降甘泽。实荷灵祇。其先令中使祭者。别有昭报。京兆府比来应有祈请处。并畿内名山灵迹。并令府县长官。各申赛祭。
李博士弟以余罢官居同德精舍共有伊陆名山之期久而未去枉诗见问中云宋生昔登览未云那能顾蓬荜直寄鄙怀聊以为答 中唐 · 韦应物
押陌韵
引用典故:高阳族
初夏息众缘,双林对禅客。
枉兹芳兰藻,促我幽人策。
冥搜企前哲,逸句陈往迹。
髣髴陆浑南,迢递千峰碧。
从来迟高驾,自顾无物役。
山水心所娱,如何更朝夕。
晨兴涉清洛,访子高阳宅。
莫言往来疏,驽马知阡陌。
赛阳朔县名山文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年月日。赛于阳朔县名山之神。惟神受命上元。奠兹南服。云台日观。远让于高标。蓬岛昆邱。遐通于爽气。峻若藏刀之岭。崇如倚剑之门。是宜铨管阴司。拘囚异物。为神仙之下府。开龙虎之殊庭。属岁不宁。旱既太甚。驰诚謺嶂。托意通波。果闻雷出地中。电流岩下。既兹沾足。敢荐香芬。愿终如响之灵。无怠孔明之鉴。尚飨。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
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秘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躔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乍标华于海上。或回竦于天中。或弱水之所萦。或洪涛之所隔。或日景所不照。人迹所不及。皆真经秘册。叙而载焉。太史公云。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间五岳作镇。十山为佐。又龟山玉经云。大天之内。有洞天三十六。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精庐。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镇诸山。今总一卷。用传好事之士。其有宫城处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张。仙曹品秩。事条繁广。不可备书。聊纪所管郡县。及仙坛宫观大数而已。天复辛酉八月四日癸未。华顶羽人杜光庭于成都玉局编录。
醮名山灵化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
伏以大道融精。是分二象。元尊布化。以播万灵。咸禀运于裁成。共辑宁于邦国。钦哉群望。实总休祯。伏自应天顺人。开基创业。虽未致升平之理。而幸成庶富之乡。四国爰来。百辟咸在。人心允若。天意昭然。而或教失义方。情牵慈爱。付粢盛之大任。委监抚之重权。庶人元膺。益恣胸襟。都忘孝敬。用奸邪之扇惑。兴背叛之凶狂。矢石欲及于乘舆。金鼓近喧于侍从。犹赖上天垂祐。灵化降祥。不容枭獍之心。坐殄豺狼之党。未更昏旭。悉已荡除。中外再宁。寰海称抃。爰择良日。仰报威灵。远申昭告之诚。辄罄潢污之荐。敢期鉴祐。永叶安贞。不任。
百丈松 唐末 · 克符道者
七言绝句 押冬韵 出处:全唐诗续拾
百丈和霜岭上松,蛇盘鹤性瘦如龙。
下堂索著称名字,不会师心一万重。
住名山日陈情上府主高太保 五代 · 蒋贻恭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名山主簿实堪愁,难咬他家大骨头。
米纳功南钱纳府,祗看江面水东流。
运使虞部按行洛西诸县因游所过名山有诗百馀首合为一编蒙赐宠示俾之继作一首 北宋 · 司马光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属城穷僻地,揽辔遍周流。
弊政已更化,名山不废游。
鸣驺留谷口,轻屐历岩幽。
聚看官仪者,相扶半白头。
明堂礼成奏谢名山诸佛表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三、《华阳集》卷一○
伏以秋昊晚序,世室宗祈。礼乐具将,神祇昭格。大慈济力,能事成熙。敢达至忱,以绥鸿施。
蕃官右武卫将军兼监察御史柱国香布咩布𠾎拸可并加上柱国右监门卫将军兼侍御史骁骑卫侬宗旦右监门卫将军兼监察御史武骁尉嵬名山可并加骑都尉制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七、《苏魏公文集》卷三四
敕具官某:向者礼行泰畤,恩浃群方。眷言忠顺之臣,宜厚庞鸿之泽。以尔才雄边部,心溯本朝。环卫荣阶,早膺于嘉命;禋燔庆渥,特霈于殊私。进加勋级之华,益壮裔藩之观。爰兹受宠,无怠勤王。可。
乞进洞天海岳名山图状 宋 · 李思聪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一、《洞渊集》卷一
虔州大中祥符宫道士李思聪。右,思聪草野微躯,生逢昌运,长遇无为之教,叨居有道之朝,性愚罔究于仙书,智浅曷量于溟渤。以思聪自明道元年相次于道门秘典、列圣真诠,探赜幽微,精究妙本,撰成《玉虚璇极图》,述虚无旋象之神化;《洞天五岳图》,赞五岳仙山之灵境;《蓬壶阆苑图》,颂蓬岛十洲之胜概;《大溟灵渎图》,序龙宫海渎之奥妙;《名山福地图》,吟紫府丹台之秘景;《金液还丹图》,集神仙之火候。其图广大,虑烦寻绎,又别纂集《卧披图》一十轴,并已了毕。念以思聪采摭事实,刻苦弥年,祗愿美赞于皇猷,岂敢叨求于帝渥!今遇乾元节将近,拟乞以前件图子陆本并《卧披图》一十轴具状通纳,乞与进呈者。
奏乞罢榷名山等三处茶以广德泽亦不阙备边之费状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三、《净德集》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八
臣伏见朝廷察知蜀中茶法贻害数路,生灵受弊之深,特遣使者按视本末,意欲更张,与民休息。今黄廉遍诣诸郡及山场等处,寻究弊端,尽见其实,累具奏列,皆有条绪,蜀茶之害,十去七八。疲民延颈,日望弛禁,过于饥渴之待饮食。而朝廷尚迟迟未决者,盖为边费巨万,仰给于茶,虑或缺用,不敢遽然予夺。臣愚以为持此说者,知其一未知其二也。夫陆师闵增岁课为百万贯,而又献羡馀百万贯者,岂皆茶息哉?盖勇为屠侩之事,扼民之喉,刮剔骨髓,攘夺百货,公为贩易,其极至于典米豆、鬻物货,惟增厚利,以欺朝廷尔,今日陛下忍为此事乎?恭惟陛下深仁博爱,惠养万物,惟恐一夫或失其所,必不忍为此也。既不忍为师闵之事,则禁可以尽废,利不可以过取,虽黄廉之说,犹未能尽副朝廷之意焉。故臣愿少变其议,广陛下之德泽,以慰人望,至于边备,又岂敢阙而不计哉?且黄廉所以欲榷名山、油麻坝、洋州三处者,犹利榷买之贱,觊出息之多尔。然诸场不榷,而此独榷,则民有幸不幸;榷法犹在,则严刑滥赏随而复作。譬如治病不去根本,未可以言愈也。为今之计,莫若稍高三处之直,如郡县和籴米谷、民间交易之类,就彼和买,及其起纲运致,比于榷法,须费一倍(名山茶一驮,榷买载脚至秦州,不满十贯,而卖三十贯以来或四十贯。今既和买,须添原价并脚钱,约及二十贯以来,至出卖已有一倍之利。)。每岁约以五万驮应副熙河,仍设秦凤、泾原两路卖茶之禁,并如黄廉之请,则自可得一万贯,以助边计,以行博马法,亦不阙少,又何必独榷三处,以贻斯民之忧乎?其他诸路所入素薄,宜一切舍之,以与商旅,庶为招来之渐也。又况蜀茶岁约三千万斤(元丰七年二千九百一十四万七千斤,八年二千九百五十四万八千斤。),除和买五百万斤入熙河外,尚有二千五百万斤,皆属商贩流转。三千里之内,所谓住税、翻税、过税者,亦可得五十万贯(旧例住税每斤六文,客人买出,翻税每斤六文,两项可得二十五万贯。所过场务,远者十处,近者三两处,再远者四五处,过税每斤收二文,五场共计十文,又可得二十五万贯。熙宁七年,兴元府一处收茶税七百馀万斤,计钱四万二千馀贯。以此推之,其数必有。)。自榷法之行,茶有牙税、脚息、头子、笼索等钱,皆为无名之敛,今既解去罗网,一切不问,第以一贯之茶,纳长引钱百文,则人情简便,必亦乐输,又有十馀万贯(川茶贵者每斤三百,贱者三二十文,今总计为五十文,凡二千五百万斤,计一百二十五万贯,乃得长引钱十二万五千贯。)。仍于六十馀万贯中,三分损一,以为未必皆然之数,则四十万贯乃有其实,而茶商诸货之税,复在此外,总计其数,则边防之费,粗可足用。三郡之茶,不必禁榷,利害愈明矣。
〔贴黄〕臣今所奏,皆据其实,盖于民不扰而有百四十万贯之利,以助边计。伏乞圣慈,采纳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