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题目
建安君为豫章郡(元年)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朕少遭悯凶,慈训无禀,抚育之勤,建安君之仁也。
一旦薨殂,实思报复,永惟平昔,感痛哀摧。
其赠豫章郡,虽立庙于京都(《晋书·后妃下·豫章君荀氏传》)
建安郡重彩记事 北宋 · 韦骧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泮水秋深爽气全,簪绅戾止共拳拳。
丹青图写三千礼,藻绘形容七十贤。
如堵聿来观盛集,采芹应有赋新篇。
诸生好进公卿业,此日风流亦与传。
措置建州茶官取旨推恩诏政和元年四月二十七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八、《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三八(第六册第五三三七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六九四页
福建诸置茶事,今岁造到建州北苑龙焙官茶制作堪好,特异平常。
所有措置官柳庭俊已下,可将上取旨推恩,以劝能吏。
早发建宁至兴田驿 元末明初 · 刘基
 押词韵第十七部
鸡鸣戒晨装,上马见初日。
露泫叶尚俯,雾重山未出。
客途得霁景,缓步非纵佚。
矧兹岁有秋,高下俱颖栗。
牛羊散原野,鹅鸭满阡陌。
怀抱既夷旷,神情自清谧。
寒花蔓篱落,候虫响曚密。
霞标青枫林,雪绽乌桕实
幽览虽云遽,佳趣领巳悉。
我行固无期,况乃尘事毕。
明叔建宁 南宋 · 程珌
 押支韵
顷与君别时,君颐未生髭。
曶曶二十年,惊见紫髯奇。
相逢不相识,视刺乃得之。
尊酒出文卷,芙蓉阴未移。
白露团虚檐,素蟾堕寒池。
胡为于此时,与君又语离。
自言甘旨急,毋失旧馆期。
丈夫属有志,富贵无定姿。
愿君勉自力,上以慰亲思。
明年寒雁来,殷勤寄书词。
为报秋风高,吴仙得桂枝
建宁府到任谢表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八、《洺水集》卷三
祈閒五表,冀弭馀菑;
疏渥九重,辄叨异数。
控辞莫遂,拜命知荣中谢。)
窃以南渡宸奎,莫峻尧储之直;
东瓯节镇,独高舜履之封。
唯久班常伯之联,始克称公朝之宠。
如臣者虚庸特甚,忝冒尤多,岁月因循,称效寂蔑。
分量既溢,菑害日侵。
所冀归休,庶几弭咎;
幸蒙从欲,又拜腴恩。
皇帝陛下盛德图终,至仁惠下。
既垕经筵之侍,尤优词禁之臣,遂使孤踪,亦冒殊宠。
臣敢不江湖望阙,畎亩戴君。
付以菟符,当开万井三登之乐;
畀之祠馆,尤虔两宫万寿之祈。
建安郡封邑表 南朝宋 · 王弘
 出处:全宋文卷十八
臣闻赵武随会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无隐情。
臣千载幸会,谬荣遇,虽以智能虚薄,政绩蔑闻,而言无隐情,窃所庶几。
向令天启其心,预定大策,而名编司勋,功不见纪,固将请不赏之罪,县龙蛇之书,岂当稽违成命,苟修小节。
但无功勤,暴之四海,进阙君子劳心之谋,退微小人劳力之效,而圣朝僭赏于上,愚臣苟忝于下,则为厚诬当时,永贻口实。
窃财之诮,比此为轻,惟尘盛猷,亏玷为大。
微躬所惜,一朝亦尽,非唯仰尘国纪,实亦俯畏友朋。
忧心弥疹,胡颜靡托。
且凡人之交,尚申知己,况在明主,可用理干。
所以敢遂愚狷,守之以死(《宋书·王弘传》。)
韩缜祖母周氏追封魏国太夫人祖母郭氏追封魏国太夫人可并追封冀国太夫人章惇祖母福昌县太君杨氏可追封建安郡太夫人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九、《王魏公集》卷二
朝廷褒赠之典,所以饬既往而劝将来也。
若夫善积厥身,庆钟后嗣,荣怀追贲,可无称哉!
具官某祖母某氏,淑懿见躬,来令族,母严妇顺,宜其家人。
若时贤孙,登豫机要。
章云「登豫政事」。
嘉而有后,改锡章云「疏锡」。
大邦。
尚此休荣,通于幽穸。
可。
书两朝忠义录后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五、《洺水集》卷一三
阵亡而曰忠义可也,染瘴而曰忠义可乎?
谓之殁于国事则可矣。
建安叶洪封事后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五、《洺水集》卷一三
此书甲寅乙卯建安叶君洪所上,三代而后龙逢也。
予时居山间,绝不闻知,比相逢于建溪之上,又失于刮目,平生一恨也。
洪字子大。
如有几会,当言之史官
王君聘瓯宁 明 · 卢龙云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宜人秋气蓟门时,仙令飘飘万里驰。
五岭乡心随白雁,八闽海色动青骊。
烽烟西北频惊眼,民力东南可察眉。
我亦分符同作吏,知君为政是吾师。
瓯宁许秀才赓皞武夷山志坠岩死 清 · 郭柏苍
五言律诗 押歌韵
九曲峰头路,吟魂日夜过。
死奇曾是夭,诗好不须多。
谷雨谁寄,名山志永讹。
年年江水满,愁绝忆岩阿。
吴玠特授检校少师奉宁保静军节度使依前川陕宣抚副使进封建安郡开国侯食邑食实封1134年7月9日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一、《北海集》卷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门下:朕躬临江表,虑在坤维。
陆海神皋,既失秦川之利;
铜梁剑阁,敢言蜀道之难。
属予屏翰之良,扼彼关山之险。
连摧巨敌,继上殊勋。
将大耸于师瞻,用显颁于廷号。
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川陕宣抚副使建安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六百户吴玠,沉雄而先计,壮决而尚谋。
结发戎行,勇气夙闻于绝塞;
建牙方面,威名自折于遐冲。
顷典护军,尝资捍敌。
据其胜地,初营原上之屯;
克彼全师,悉殄目中之寇。
能保四川之固,尽凭一战之威。
何忿戾之罔悛,尚窥觎而未已。
维此杀金之役,实当全蜀之蹊。
豫料敌情,逆为战备。
交锋百斗,尝以逸而待劳;
捣垒四攻,乃用寡而覆众。
酋渠各遁,党类几歼。
载嘉三捷之闻,独赖一军之重。
方趣第战多之赏,肆稍稽国典之行。
制在中权,顾孰先于主帅
位升左棘,俾首视于孤卿
两镇节旄,盛元戎之仪物。
肇开公社,并衍圭腴。
以侈大于俊功,以昭明于褒律。
于戏!
懋贤贤之道,名遂亚于师臣
恢将将之模,任亦兼于连帅
往钦服命,思广尔庸。
斯西鄙之载,觊中原之可定。
繄乃忠力,岂烦训言。
可特授检校少师、奉宁保静军节度使,依前川陕宣抚副使进封安定郡开国侯,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主者施行。
宋故朝议大夫太府寺丞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休宁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黄公何行状嘉定二年二月 南宋 · 汪泳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四、《新安文献志》卷八四
曾祖宗议,妣程氏。
祖中理,妣吴氏。
父杰,赠奉直大夫,妣吴氏,赠太恭人
徽州府休宁县千秋乡永庆里黄何字景萧,年七十四岁。
黄氏世绪高华,代有显异,其在新安休宁,始大者则公也。
奉直弱冠有文名,未强仕,卒。
公生仅三月,祖奇公,谓「当亢吾宗」,爱之特异诸孙。
奉议郎吴公舜选,公祖妣之弟也。
祖垂殁,托公于吴公,吴公使与二子俯、儆游。
二吴为乡先生,聚徒甚重,昆仲驰名声太学,时人有云:「眉山三苏江东二吴者」是也。
已而复从文简程公大昌游,所得益超诣,与贤书,登丙戌第。
太恭人华发在堂,公调吉州泰和主簿而归,喜动慈颜,里党羡艳,周旋膝下凡三年。
丁太恭人艰,再调饶州鄱阳簿。
公谓赋版公私所系不轻,出朱入墨,不敢少纵。
三年三易守,皆知其才。
委檄沓至,公悉心区处,上下翕然。
部使者以私怒一尉,俾馀干丞核其罪,丞以无罪报,使者怒,复委公。
公察之,实无罪也,并丞直之
使者愈怒,斥公府廷,谓当与尉并核,公不为动。
使者罢,乃免。
公平时出语,如恐伤人,至临义,则毫发不屈,类如此。
既满,郡守王公师愈留为掾,凡数月,公辞而归。
关升用三表,公登独五,阶从事郎,堂除三衢教官
衢多士,学不肃,有宗姓为学生者,以其父与公雅好,踰规矩,屏去不恕。
职掌无大小,升补必以课试,有谒于郡、于外台送至者,皆不纳,士乐其公。
复市田及僦屋,岁增以万计,使教与养俱备,荐者如式。
宣教郎,知兴国大冶
冶当孔道,凋敝殊甚,痛革浮费,铢粒有经。
下车期年,公私浸洽。
蜀骑西来,岁无虚月,前此刍粟不备,凡部送者系马县庭,殴击吏胥。
公经理闲田,许民耕佃,颛一司掌之,以备马纲之用,且具言于郡与部使者,俾勿坏,至今赖之。
土产铁,境有湖,中峙三山,适两淮严盗铸之禁,麇至其山,至四千馀人。
尉出警,辄角敌,尉虑其有他,乃不白州县,而密闻帅、宪司
帅闻之朝,调九江官军,军且至,公曰:「彼民尔,奚至是哉」!
乃檄主将,军于境,走一介,持尺纸谕以祸福,且抽戍兵开间道,使可以趋生避死。
其徒未信也,遣数辈来觇,知果撤戍也,乃一夕遁去几半。
公复匹马入其巢穴,其不去者,望见公单骑小艇从湖中来,乃相与言:「知县果无害我意」。
遂相率俱去。
公复取屋庐栅寨,凡盗铸之具,悉焚之乃归,不费一镞,不僇一人,卒使一邑晏然。
邑人合词,以为不然必生大变,滥杀无辜,当如奚山茶商之事矣。
士民相与祠于乡校,人谓可以言功,公嘿不言。
初,县有学,无以为资,尘封讲席,公为具缗廪,延其乡之秀民万人英,尝从晦翁先生游者,为之长,劝来学徒,讲贯问难,不专为科举计。
县事之暇,公复横经,与之发明大义,自是诵声日盛,邑之应举者倍曩时,偕郡计者浸多。
学宫隳毁,遍为茸治,春秋器服,不惟不备,抑多非制。
乃选学徒,持书旁郡,求齐公庆胄淳熙间讨论制度,更造之,俎豆冠冕,焕然一新。
每释菜,济济洋洋,观者知所向矣。
秩满,适四明佥幕近次,公亟就之。
甲寅乙卯明、越大祲,馑死相属,公佐其长,修举荒政,谓使当食者群集一所,则纷然淆乱,乃家至户到,不避涂潦雨雪,米圭撮,必使人披之,不为虚文。
枢密何公澹四明,知公实劳,且遇公素厚,言之朝,减磨勘,擢提榷务
务弊如毛,随事剔疏,洞见幽隐,吏不敢欺,且请罢优润,以惠商人,以革坐贾颛利,由是岁增四十万缗。
司农寺主簿,迁太府寺丞,皆出纳之地,公究心其职,刬革奸蠹,蚤莫出入,寒暑不渝。
初,内帑有积金,前后称校,折阅殊甚,庙堂疑焉,命公称之。
公权衡精密,有增无亏,吏戟手旁视,大惧不免,庙堂以为能,枢密何公尤加称赏。
公居官不茍细物,大抵然也。
凡再转对,奏议四篇,惓惓恳恻,欲广圣德,结人心,严郡守责实之政,重县令之权,上嘉之。
求外任,时丞相谢公深甫与公同年进士,再三谕公盍少留,序迁在朝夕,公请益力,分括苍处州左符
括山深,人多盗夺,凡有诉者,公欲示急捕之意,必檄尉逮之,小扰不恤也。
至若壅植稚良,则不啻乳哺。
首与属县约:情均一家,应有逮会,悉书于历,囊以往来,不遣一吏至县。
旁有贪沓挠政者,事无巨细,必私情据理,从违多不满欲,乃旁午遣人,造说百端。
侍御史陆公峻诒公书曰:「是譊譊者岂足恤!
愿益推所学,以惠凋郡,若因浮言辄尔退缩,则张官置吏,皆可废矣」。
公不遣一书入长安,唯自信其所志,已而流传公当祠去者,公笑曰:「朝廷黜陟,岂容预知邪」!
已而命下在月馀之后,乃前譊譊者自倡。
先是,郡计赤立,凡前后政四方月馈,公到官悉罢之,怨谤已哗。
适又有以宗姓祠禄来请者,实已溢额,公迟之,浸不悦,遂与譊譊者酝酿至此。
公归才数月,清议益白,复畀岳阳,凡所施行,悉如括旧。
为政无几,声诵翕然,具见于士民仁明十事之称。
如岳太守入境之初,义勇凡七千馀人,例迓于境,公恐其落事,亟散遣之。
州受牒,例五鼓投箱,职官检沓,吏胥批朱,所诉未伸,费已不少,公以卯时开谯门,纵其投箱,检沓批朱,一切不用,且揭榜。
以郡土瘠民贫,官赋官征,悉自斟酌,蠲减倍常;
讼不能决者,尽索故牍,反覆详视,决遣一空。
屈者获伸,悍者屏息,巴陵之人,方恃公以为父母。
乃有游士,不足于公而又当路,适有与前譊譊为姻党者,复有予祠之命。
公笑曰:「予无意于仕久矣,今成吾志也」。
即日东归,父老遮车,号泣载路。
归途过武昌计使总卿见公曰:「巴陵武昌亦远矣,而巴陵士民来此借留,意甚恳切,足见得民心如此,令人叹息」。
公寓严四十年,至是乃还新安故山,省松楸,会故老,仲姊年八十,事之如母。
里有堨曰「清陂」,溉田千馀亩,堨久废,田不治。
公一日过之,曰:「是亦可以利民也」。
乃捐资,率众筑之。
是春旱,种不入土,而堨下之田秧独以时,倍入,人欢戴之。
又为选主者授之经理,于今数年,昔时硗确,皆为沃壤,里社欲祠公焉。
居山间,再阅岁,山深地湿,公平时无疾苦,至是感肺虚之疾,家以医药不便为请,乃买舟复下严濑。
又数月,浸苦脾虚,遂终于正寝,阶为朝议大夫,爵为休宁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娶方氏,故京西转运方公礽之孙,承议杰之女,封恭人,先公二十六年卒。
男四人,长焕,前江州德化簿,居三年,太守材之,无一日不兼他领,关升修职郎,秩谢还,侍甫数日,公乃易箦;
次闶,迪功郎、新安丰军安丰簿,未试也,笃学有敏材,皆能大其绪;
次仝,次兴,早卒。
一女,适迪功郎、新宁国府旌德簿史渭。
孙男一人华,将乞公遗泽。
女二人。
公性至孝,侍太恭人疾,祁寒不解带,念幼孤,为天地间孽子,终身以为痛。
谓太父存育之恩,图报无所,欲以年劳一阶,少答冥冥,未遂而终。
奉兄姊深笃。
举先人赀产,悉畀伯氏不问,伯氏殁,复经纪其孤。
姊归承务郎程公文夷,有子珌,方髫龀,公识其非凡儿,期望闳远,已而挈以自随,爱之不异己子,卒使有立于时,仕所至不茍,皆公之教也。
有舅之子,老而独馆之,终其身死,择爽垲葬焉,其隆风谊若是。
其孤考卜玄宫,乃得于淳安县神童峰之原,期以嘉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奉公于窆。
公天资清苦,务自植立,然即之粹然,和气袭人。
其学浩博无涯,惟以格物穷理为宗。
如论《洪范·五行》,谓「水性寒,出于水者宜愈寒,而其味乃作咸;
咸,温也。
火性烈,出于火者宜愈烈,而其味乃作苦;
苦,凉也。
是皆物以极而反,以激而生,故寒不生寒而一阳生,暑不生暑而一阴生」。
其讲学为后进宗师以此。
文则韵平而思远,咳唾成章,著述多未暇编次。
性廉介,洗手居官,入仕四十馀年,所居环堵,堂庭不备,岁上熟,饭不足半岁。
既殁,其孤粥产以毕葬祭,里评益仰其清云。
泳与公同里且同朝,知公久且深,谊不得辞,故备书爵里历官行治,以俟秉笔者。
嘉定二年二月日,朝请大夫、新知处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借紫汪泳状。
送谢海州纯奔丧还建宁一首 明 · 黄省曾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七部
霜月巳临寒,怜君觅故山。
孝思方尔剧,旅况若为閒。
岁去图仍壮,愁来鬓益残。
著书还忆子,应在墓庐间。
建州李员外 唐 · 张蠙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诗名不易出,名出又何为。
捷到重科早,官终一郡卑。
素风无后嗣(一作裔),遗迹有(一作受)生祠。
自罢羊公市,溪猿哭旧时。
初发(涧谷本卷八作别)建安1179年9月 南宋 · 陆游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
小雨初收云未归,吾行迨及晚秋时。
寒沙新雁无人问,露井残桐有客悲。
征袂拂霜晨唤马,驿窗剪烛夜题诗。
悠然且作寻山想,梦里功名莫自期。
建宁即事 明 · 冯时可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御选明诗卷三十
春城何逶迤,飞泉流几曲。
云山竞高低,竹树森重复。
小艇疾如鸟,欸乃声相逐。
有美在一方,相思湖水绿。
建宁赋诗见寄次韵四首 其一 元末明初 · 陶宗仪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移家住近府城东,帘捲垂杨燕子风。
幽梦时惊棋局外,好怀日付酒杯中。
喜于静室观虚白,倦向通途踏软红。
老我无能甘寂寞,溪山还欲与君同。
建宁赋诗见寄次韵四首 其二 元末明初 · 陶宗仪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十年仕宦厌驰驱,随例归休始定居。
门巷每来君子履,杖藜閒过野人庐。
锦心绣口三都赋,玉轴牙签万卷书。
别有高情真自适,或时孤棹或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