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注释
其三 北宋 · 李宗谔
上饶多胜景,樽酒不应空(送钱易
按:《舆地纪胜》卷二一《江南东路·信州
其三十三 北宋 · 刘筠
 押歌韵
闻说上饶风物好,钱郎诗思奈春何(送钱易
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一《江南东路·信州
改建信州州学 北宋 · 青阳楷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道光《上饶县志》卷三一、同治《上饶县志》卷二三
景德三年春二月,诏修天下夫子庙祀,今上枢八座太原公之请也。
信州前距闽,北抵越,其土沃,其民阜,其东南之巨屏乎!
茂才高第,尝预计偕。
然而学校虽存,庑楹太陋,门墙既侈,堂奥甚卑。
知郡事司礼大夫杨公,以府无留事,人有馀力,爰议改作。
择爽垲之地而徙之,约广袤之制而授之。
水香而土沃,僝工日至而梓人毕技。
先是,至圣遗像传之或失,乃稽乎载籍,按之图画,瑰姿其表,悉无所疑。
至是从祀七十馀人,以道不以位也。
后则为讲堂,为书楼,为学舍,聚书千卷,三代礼乐之名器,又尽绘于堂中,何其备哉!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一一,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其十二 北宋 · 元绛
 押麻韵
使君麾盖傲烟霞(送张承议信州
按:以上同上书卷二一《江南东路·信州
双南庙移铜山神文 北宋 · 孙直言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
生民大命,曰与田。
其次济世,厥惟货泉。
贸易有无,国用之先。
圣人创法,建府惟圜。
历代制度,不能相沿。
内好轻重,改革变迁。
流布赒赡,其功一焉。
地或爱宝,民财乃愆。
古今所倚,即山同轨。
在昔吴土,富埒天子。
蜀冶之饶,世传邓氏。
皇宋统御,海宇万里。
上供郊庙,下丰边鄙。
制用之宰,恶约务侈。
主计之臣,或相倍蓰。
歛取百涂,罔知穷已。
惟兹铅山,信之属邑。
冈阜绵缀,胜势环岌。
地钟灵祥,铜苗萃集。
居民采铸,寖焉积习。
备诸炉范,何尝缺给。
垂七十年,岁供月入。
攻峰凿峦,千栊万级。
越自近岁,干戈弗戢。
调实费繁,须求益急。
爰有儒士,善宝所请。
辟利开源,首蒙诏许。
予本地官,独当其举。
今我来斯,荐更年序。
晨夜疚心,莫遑安处。
珍藏虽启,绩最未彰。
惟水之道,编木为梁。
厥泉之蒙,其流汤汤。
力役所至,日日深长。
自春徂夏,或昧或光。
文符督促,疾若星翔。
弗贵远郊,谓玩非官。
灼有利害,谁云究详。
损极受益,剥尽升阳。
事穷而复,物理之常。
跨山之垠,庙像鼎新
揭额大署,曰铜之神。
一岁二飨,费及国缗。
行者过者,肃瞻侣傧。
是盖有望,祈祜于人。
何则欹宝,重困邑民。
谢炎毒,适肇霜秋。
风气所宜,可即深幽。
明灵傥助,必知其求。
依人降福,无起神羞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三一,雍正八年补刻本。又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四。
冰溪同志序 北宋 · 刘煇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一、同治《铅山县志》卷二四
天地万物,各以类从。
是故轻清者为日月星辰,上浮为天;
重浊者为山林川泽,下凝为地。
因天地之分,上下定其位焉。
惟人亦然。
是故志功名者为贤士大夫,贵于朝;
志财利者为农工商贾,处于野。
因朝野之别,贵贱定其名焉。
人之显贵而绵远者,深得山水之嘉趣,又承祖宗之恩泽以致然。
尝询邑之名曰玉山者,盖谓县址有崒嵂之高山,维石岩岩,或见玉光一丈,故以「玉山」名其邑。
又询市之名曰冰溪者,盖谓县南有澄湛之深水,波澜渺渺,常如有冰一扇,故以「冰溪」名其市。
因山水之冰清玉润,是故历代而出显仕者多矣。
至于邑、市之间,显仕者惟有十三家,独钟秀气,世世仕宦,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以至蕃衍盛大,至其子孙,各以祖宗之德业相推而尊尚,义结为朋以为同类也。
故婚姻交缔,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笃于亲睦,荣于邑市,莫能伦也,因号曰冰溪同志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终《拾遗》,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紫溪驿壁文 宋 · 叶祖洽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七一、同治《铅山县志》卷二六
紫溪至大安,所更山岭险阨万状,其登之难,几于蜀道,乡人皆目之为羊栈桥,固可知矣。
相去号五十里,实百馀里。
中路有分水岭,馆舍可宿,过此则进退失措。
予尝经由此地,失于问途,中夜徬徨,不知所由,晦冥之中,犯不测之险,滨于死者数矣,赖天闵其穷,获渡此阨。
迨今思之,在于梦寐,时发战慄,辄叙其事,以告来者,庶知所从云。
按:康熙广信府志》三一,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养志堂记绍圣间 北宋 · 苏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
余到官,越明年,县治之东堂坏,既更新矣,乃以「养志」名之。
邴曼容养志自修,为官不过六百石辄免去,有清名于后。
予尝慕之,此堂之由名也。
夫安习常见,迷不自觉,徒知贪嗜荣利,遂欲无厌而不思限分有极,全躬远害,一旦满盈,祸其可悔!
老氏曰「知足不辱」,予故揣量分限,悼无厌之贻患,信知足之蒙福,出处兹堂,不废自警,庶乎曼容之见微而息倖进苟得之心也。
倘吾邑君子未过余言,以躁竞有害于性,廉约或几于道,仕于朝者在进而知退,处于乡者见得而思义,超然遐观,远脱悔吝,则余之为邑,虽乏古人之遗爱,顾亦不为无所遗者邪!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四,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玉山县修城大观三年 北宋 · 何白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八
以朝京为望云,以广信为信溪,以弋阳葛溪,以玉山玉溪,以灵山为香壕,以上饶为渌津,以上郭为春浦,以下郭为三港。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九,康熙刻本。
授詹大顺元素大夫重和元年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二
尔逢世治安,服膺道妙。
大白若辱,妄行而实蹈乎方;
至德不言,众竞而独安于静。
矧此道阶之新制,异乎世俗之旧闻。
惟名不以假人,朕既公于考实;
乐全之谓有德,尔无累于修真。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二七,雍正八年补刻本。
石人峰神诰敕宣和二年九月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八、同治《广信府志》卷一一、道光《上饶县志》卷三一
宣和二年九月信州上饶县:为石人峰神暨刘太真、李德胜三神有灵,助诛方腊,王师布阵,巨鹰扬威,诚忠劳于我国家者也。
有司来上,朕用宠嘉。
既祠有庙,仍宜赐额。
境宇清宁,民人安奠,神有不替之忠,朕有无穷之报。
可特赐「鹰护」两字,令大书于扁。
其祠奉敕如右。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二八,雍正八年补刻本。
睦州福胜院记碑阴 南宋 · 喻提举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八○
行在扬州之三年,岁己酉,仆尉信之玉山
始至,则询乡之人物,客有言永安之贤者叶大夫
仆曰:「大夫之贤何如」?
客曰:「昔吾邦之刺史有殖货财供私欲者,属邑奉承之不暇,弋阳有宰未尝屈也。
他日大夫过城下,会诸邑在焉,相帅而来,大夫顾曰:『孰为弋阳』?
弋阳曰:『诺』。
大夫曰:『闻君独障横流,贤哉』!
其好恶之公如此,可谓贤矣。
或者谓大夫好面折人过。
夫面折也,而非犹愈于背毁而是者?
况其是乎?
若夫好面誉人,一旦利害小不如意,则背而毁之,是阱而锦之者也。
大夫之风,可无愧乎?
惜哉,死矣,不得使吾子见之也」!
仆闻其言,以为恨。
后二年四月癸卯,始以职事至福胜院,见大夫所为造殿记文,议论所存,盖有不苟然者,信客之不妄,伤今之不见,为书其碑之阴云。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一七,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信州新学记 南宋 · 周之才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三
绍兴甲寅七月之望,初赴上饶郡
四顾颓檐败壁,风雨摧剥,圮腐之馀,使人感怆。
登堂而察,蠹且朽者十之七。
榱桷堕颓,飞瓦乱下,使人增压焉之惧。
问其弗葺之由,兹学弃舍久矣。
今其仅存者,枢密徐公佶之力也。
始公被命赴阙,抵郡城,授馆于斯。
入门下车,知其为学庐也,逡巡却走,且曰:「士夫服儒衣冠,岂纵役夫圉人黩先圣之居耶」?
命徙而之他。
郡将沮焉,自此不复以馆客居其间。
予以其事白于郡,并请少加葺焉。
郡以为不急之务,弗之从也。
既不得命,私自念曰:「是真不急之务乎?
余之请非耶?
今天子讲武之暇,留神载籍,兹无穷之基也。
有官君子宜识圣意之所向。
向之所请未可以为非也」。
既而合诸生议曰:「是学之修端不可缓,惟协力图之,则有济矣」。
众以为然。
乃度材费,计工庸,资学饩之馀,假诸邑之助。
未踰时而浙西提举张公芰自三衢移守上饶
至二日,谒先圣,顾瞻其中,以必修而不可缓,凡两发公帑佐其费。
踰年,章公罢去。
待制程公之为师帅也,尤留意于泮宫,凡敝而未及终者,咸赖成之,故能举学之内外率加治焉。
讲堂中峙,正录位乎两旁,其上为书阁,其外为浴室及廪食之厨,凡十有三间,焕焉一新。
其馀则补其罅漏,易朽败而为高华,皆足以庇风雨,便游息也。
于是学者安焉,弦诵之音昼夜不绝。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一一,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石人峰神诰敕绍兴四年四月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八一、同治《广信府志》卷一一、道光《上饶县志》卷三一
信州上饶县:为前敕封灵助侯暨二神助讨永丰之贼,大震白旗之威,数年流害,一旦剿除,真为国为民神也。
郡县功闻,朕宜嘉贲,用彰国典,慰答民心。
神既著灵于当时,朕特褒封于今日。
助侯进封灵助威济侯刘太真封助顺将军李德胜特封助灵将军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二八,雍正八年补刻本。
左朝奉郎觉民墓志铭 宋 · 王珉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
世惟有公,移孝作忠。
结交以义,友弟克恭。
器量宏宇,节操凌
行为世表,学为儒宗。
文章雄赡,有典诰风。
仕进知退,懒室养慵。
眠云绛老,钓月涪翁
康宁好德,仁寿而终。
德厚流远,兰玉正隆。
丰珉大刻,贻诸无穷。
按:同治《上饶县志》卷二三,同治十一年刊本。
卓潭山无尽亭记 宋 · 余安行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卓潭山,弋阳余安行二亲合葬处也。
循宅溪而下,望之森森然。
先妣宜人程氏,不幸于元祐庚午八月二十四日
越二年壬申,葬于正月二十九日
先考不幸于崇宁乙酉九月二日也。
安行大观三年春,蒙恩释褐,拟东莱掾。
政和辛卯夏赴官。
自兹历泰兴丞、咸平征局,往来居京师十有七年。
丁未冬,始还弊庐。
游宦既久,躬谒谛视,而水道失中,路峻弗治,咨嗟涕洟。
明年春夏,命工采石治之。
广八尺,修二十丈有奇,下抵行路,建小亭于潭东隅。
告成,名曰「无尽亭」,以寓予思慕之心与是水俱无尽也。
建炎天子登极,二亲膺荣赠,戊申十月十七日戊辰以告。
凡朔望与无事日,朝往而夕归,予之心无日而不在也。
己酉六月二十一日,与仲子应求、表侄王称偕来,徘徊周览,深溪远朝,艮流左抱,聚于巽宫,钟而为潭,汇而为湾,渊澄而深,可烛眉发,回环逶迤而流。
潭曰卓湾,以曩居民姓氏并形名之也。
侯堂寨起其北,是为来山。
其麓蜿蜒而南,起伏断续,如蜂腰鹤膝。
曰寨者,唐末乡民暂居以避逆巢之乱也。
远嶂前列,形如横幕。
水口山卓立而修尾,势类展旗。
大青山于巽江,材山位于巳,斧山突出二山后,位巳之间。
龙图张公之常因形命之也。
正位青峰名曰拜山,茅峰位丁。
群山丛麓,黄冈巨岭,亘起于东南、东北,远近重绕而内抱,虽不尽知其名,然山无杂形,形无恶名,亦胜地也。
吾亲其必安乎!
是日庚伏届期,炎景光炽,松桧,繁阴四合,虽甚暑中,亦足以豁清怀而洁尘襟。
未刻,油然郁兴,弥漫太虚,甘泽骤沛,而山川增气,林木翠滴,四围光润,清彻肝胆。
俄而潭水涨集,群鳞出游,一泳一跃,如在深渊五湖中。
因诵往年庐墓月夜及秋日登垄诗。
安行每念二亲存日甚贫,其尝艰苦多矣,一形追慕,痛泪潸然,肠断之语,岂特于登垄时然耶。
是垄之木千百株,皆予手植,今其大者合抱,次者径尺,高十丈馀。
仰视苍然,目力殆尽。
每来勿厌,必穷日而后返。
虽未云报德,亦可以少慰予之心也已。
归而夕寐,蘧然遂成斯文。
晨泣而书,刻石以示子孙。
他日无忘吾志,并有所考焉。
悲夫!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四,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铅山县敬荣堂记 宋 · 喻南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六一
信之枝邑为铅山铅山义门为周氏,周氏之令兄弟为藻、为芸、为苾、为芾。
四人相与谋曰:「自吾家将军之去灊而来徙也,到今且十世。
续绍戴德,一乡称善人。
至吾先君子益沛厥承,里中尸而祝之于义荣之社。
临绝之书,敕训吾等使协居,诎吴兴微薄俗。
吾母虞夫人受而行之唯谨,既列于部,上于朝,有最目在官,文书在户,章章甚明。
吾四人者守而弗坠固也,知子孙何如?
盍有以表之,使目之所睹,足之所履,油然俨然,无非出于友爱,以严父诏而慰母心,在我后之人,永永勿怠。
若何」?
皆曰:「然」。
于是辟室之巽隅作堂,以朝以夕。
山西李宏父命之曰「敬荣」,取《棠棣》首章之笺「弟以敬事兄,兄以荣覆弟」之语。
济南辛幼安导之,请记。
予发书太息,呜呼,若四君者,可谓知所本矣!
上古事远,高辛氏之二子参辰不相能,羡朕乎不可穷诘。
后世俗日薄,持用藉口,其不寻干戈以相征者几希。
故晋之祥、览,唐之六崔、、穆,至著之史牒,褒夸为贤。
今有为人击其左股而右手弗应,及执铁而助其力者,虽愚且耻,弗为也。
孰知夫兄弟,天生之手足,而人自为伐,可乎?
昔邑之先进刘公煇,悯东南之民轻剽逐利,以为视廉隅犹咳唾,顾孝弟若赘疣。
父之殖产,及生存而豫析之,甫殁辄殊籍,居则副隔无全室,用则分挈无备器。
长赢幼匮,畜幼如奴。
幼丰长瘠,以长为耻。
感三僧之能异于人,为作《起俗记》,深嘉而屡挹之。
周君大父,刘之所自出也。
使九京可作,当有今日得见弥甥之叹。
按:康熙信州府志》卷四,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附录〕敕修陈康伯家谱诏隆兴二年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一八、《陈文正公家乘》卷一
陈康伯耆旧元臣,中外倚重,受先帝顾命辅导朕躬,竭诚尽忠,功在社稷。
所进家谱,令附史院黄中等修编,以志厥始。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二八,雍正八年补刻本。
澄心院铭 南宋 · 赵蕃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五○
玉山之东,江山之西。
百亩之馀,半百有畸。
依山并田,古道临兹。
有径横入,始直中罙。
旧木剪已,新植立离。
磴级而上,有岩豁而。
不怒而飞,匪云而垂。
前骞后瞰,日月不亏。
寮室四著,香火正施。
金华者,日本人为。
纳骨于塑,旱或应祈。
方怀简时,其徒尝滋。
以其实窭,后不复来。
迨夫妙智,荒芜渐治。
未几复寂,孙英继之。
载撑载拄,庶不终隳。
忽有使来告,院昔无碑。
治平普赐,虽微不遗。
有是足矣,何以碑为!
阙亦不可,施以铭诗。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二七,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吕生传 南宋 · 谢杰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三八、嘉靖《永丰县志》卷四、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
吕生者隐于丐,不知其里居,或言海州人
其来永丰甚久,父老皆谓自童稚时识之,不记其甲子,颜貌如初至。
以一衲蔽体,寒暑不易,污垢尤甚,或逼以嗅之,无秽恶之气。
邑之西数里许有废祠,瓦盖不完,垣颓屋败,不足禦风雨,止其中,席地而处,殆数十年犹一日也。
祠坏,乃止真隐观门庑下。
未几人知之,又止县市道室中,人知之,邑民蔡氏舍之于荒园
陈尚书天祐谪居于信,诣山礼谒,遥望见,亟走林莽间。
解衣,固辞;
赠千钱,亦拒而不受。
忽自书死日,乃淳熙丙申二月癸卯也。
临绝用薪烬书四句偈云:「六十年来此地居,灵台光耀胜冰壶。
一朝破屋遂倾倒,且喜家中事事无」。
遂死,人以一席卷而埋之西山之下。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二七,康熙五十二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