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湖南省常德市澧水”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东山经图赞 其五 珠蟞鱼 东晋 · 郭璞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十七
澧水之鲜,形如浮肺。
体兼三才,以货贾害。
厥用既多,何以自卫。
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十一
若夫睢陵世传,已详载德之华,徐州先贤,亦著清风之美,伟哉文献,光启中兴,郭茎表其深源,何筹惭其远庆,岂惟桓氏之鸣玉,张家之珥貂,袁姓之朱衣,杨宗之华毂?
又有佽飞遮列,班弓夹门,濯龙俯望,缇骑盈道,奕世如此,何其盛哉!
君以蓝田美玉,大海明珠,灼灼美其声芳,英英照其符彩,风神雅淡,识量宽和,既有崔琰之须眉,非无郑玄之腰带,烂烂如高岩下电,骚骚若长松里风,势利无扰于胸襟,行藏不概于怀抱,家门雍睦,孝友为风,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脱貂救厄,情靡矜吝,释马穷途,唯济危殆。
至于网罗图籍,脂粉艺文,学侣挹其精微,词宗称其妙绝。
出为仁武将军晋陵太守,五鸡三彘,勤恤有方,问羊知马,钩距兼设,济北移树,累政之所未治,汝南争水,连年之所无断,一朝明决,曾不留滞,四民商贩,咸用殷阜,铭曰:
康哉宝运,美矣良臣。
渭自澧水,源于洛滨。
公侯世及,宰辅相因。
曰我民秀,山川降神。
风情穆穆,孝友恂恂。
学则经笥,文为世珍
高风远矣,旷代难伦。
鼎铉虚职,台阶未臻。
安知霜霰,遽夭椿
碣石斯表,民情既陈。
徒然下拜,何报阳春(《艺文类聚》五十二。)
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九
功斯□有道存焉,其义大矣。
至若□□之职掌士□□□□□□□□□□□□□□□□□□民庶夫弘割舍之业,宁崇劝导之旨?
自智桥孤耸,宝航独泛,引邪迷于觉路,拔沉溺于死河,无尽慧灯,散照百丈之室,上妙甘露,流布娑婆之境。
我皇帝垂衣秉历,纽地补天,二曜连晖,五精合彩,轻徭缓赋,仁被草木,好生恶杀,泽及豚鱼,洒法雨以润群生,建宝幢而导黔首。
四民仰化,九服从风。
洺州南和县者,星膺胃昴,地连赵魏,水陆交会,人物殷阜。
斜眺衡彰,金凤凌波而曜色;
却瞻瀛碣,玉马映雪以腾光。
于斯时也,使持节仪同三司刺史辛公,以明德上才,褰帷此境。
公名悫,字士信陇西狄道人,风神秀起,雄图杰出,博览书传,总括艺能,行成规矩,言为楷则,是以曳裾棘座,高步礼闱,市朝迁革,位望弥重,自建旟之部,威惠俱行,明闲宪章,深练治体,推诚化下,竭心奉上,奸豪悚叠,黎庶来苏。
军将军司马田威,冯翊广阳人也,志业平允,操履廉白。
举目持纲,弼谐蕃政,野绝带牛之暴,市息饮羊之欺。
又有宣威将军县令马君,以美誉清风,制锦斯邑。
君名晔,字士晖扶风始平人,器量宏深,风韵清举,信义闻于州里,孝弟著于闺门,历官二朝,频宰三邑,明于剖断,善于绥养,留心庶狱,小大以情,寇盗出奔,囹圄空寂。
故使乡闾敦睦,风俗和平,家识廉耻,人知礼让。
芃芃之,竞秀两岐;
泄泄之雉,共檦三异。
县尉兖州邹县孔经,泗州高平县魏君遐,并地望清华,人才谨素,当官理剧,烦而不拥。
县城之北,有澧水焉。
其水也,上引七里之源,旁吸百原之口,控清引浊,冬温夏凉。
濆粒朝兴,则白日昼暗;
澄波夕映,则朱霞夜朗。
厥水之上,虽有旧桥,每经泛长,隋流《漂寸》坏,车牛陷溺,行李嗟辛。
有县老人宋文彪等,悟镜像之非真,知水泡之难住,薰修十善,回向一乘,各竭资产,兼相劝化,敬造石桥,以济行者。
开皇十一年,龙集于渊献,月缠于降娄,爰共经始,数年乃就。
碧柱浮空,烟云等色;
金堤枕浦,杞柳交阴。
浩浩乎似应龙之导盟津,峨峨乎若灵鳌之冠方丈。
以此善因,广渡危难。
仰愿皇帝陛下,尊居太一,道迈虞唐;
皇后配象阴精,德高任似;
皇太子比曜前星,三善光备;
内外文武,州县官僚,法界含生,咸蒙斯福。
窃以洛阳路首,尚传超石之书,城都柱上,犹题长卿之笔,况复业隆遂古,功济生民,不有檦扬,孰弘劝奖?
于是立碑路侧,以彰厥庸,树之风声,悬诸日月。
其词曰:
星汉西转,川渎东倾。
疏通云及,津梁乃成。
攸攸行道,隐隐车声。
虽言利济,讵免危城(其一)
大悲拯物,宝珠斯现。
泻水疑瓶,□花似□。
深□利□,广开方便。
善断疑网,能除毒箭(其二)
我皇负扆,君临万方。
下调玉烛,上叶珠囊。
白环献祉,丹书效祥。
藻心玄寂,迈彼轮王(其三)
邯郸北走,澧源旁射。
桑麻隐映,川畴平易。
是称爽垲,实为滋液。
士女连衽,车马叠迹(其四)
明州,垂恩不已。
忧国若家,视民如子。
温其玉润,油然云起。
竹马赴期,蒲鞭示耻(其五)
穆穆良宰,达于从政
导之礼乐,申以法令。
行合韦弦,清同水镜。
盗贼休止,黔黎歌咏(其六)
有国耆老,闾阎俊民。
断除三毒,归依四真。
故楼危坏,悯彼沉沦。
烁金运石,共造良因(其七)
洪基蹇产,飞梁□□。
□固□□,□□隐□。
□□□□,□□□□。
□□□□,□□仁□(其八)
按:碑拓本
邢州南和澧水石桥累文碑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九
乃夫气岳镇宽泉流溢昆□□渀□□澍长波而□□翻(下阙)亿兆之□万□越(下阙)既是凡□斯成鄣矣。
我大隋皇帝□□□□膺□火德。
金轮空至,朱马虚来。
□出神□□生(下阙)而□群□□。
邢州南和县□□是□东海□□□□郁□南魏北□□饶民于时(下阙)日槃根共□争□□□□高峰(下阙)风远布外慎□□□谣□宽□□□□赤子之念□□盖于朝野高□□诸耳目秋(下阙)呈神瑞(下阙)公可谓英才□□□□□闻(下阙)之名出□□□林之(下阙)南□地□武都□临□□器德(下阙)稽□□施□□山岳□□□□□难者矣(下阙)
志安民行成□□□为□,则南和城后□□澧□洪源□彼高峰□波现于七□百(下阙)毁坏但以停轮止辙□马□踪□□远途,困兹行李。
有县老人宋文彪等,并是邦家领(下阙)洞识流□明鉴□□□□脱□义此□心兼相劝奖,营斯上业。
遂于开皇年也,岁次鹑(下阙,)乃求工异域,采玉珍山,龟柱通泉,龙梁接汉,参差巧镂,□模妙乐之阶,雕琢精奇状下阎(下阙)申舞□□□陵□而□□红花全放径春□□□□。
绿叶纷披,值秋霜而更茂,清风暂至(下阙)并写宫商之韵,长卿一度,画桥柱而遐心;
法显重轻,蕴多罗而练性。
但以修营往日,功就今时。
(下阙)所□莫非有为之□念□□流,并是无常之道。
恐虑灾风横□怒□漂渀此既缘成畏(下阙)喘息□閒黑闇□□何□片时留住信知,形同石火,盍尔□□命似露□索然消灭。
是以仰嘱将来(下阙),照空□□常乐
或施财舍贿,续此宽因;
或助力用功,详营斯福。
令此途无拥,□路恒通,共越生死之(下阙)阔。
乃愿法灯无尽,慧炬长辉,度彼苍生,济斯含识。
其辞曰:
晶浮上引,重浊下沉。
□修日月,创造山□。
□□□□,□□□寻。
重超九□,凡□宽深(其一)
大海宽宽,我皇巍巍。
四方慕化,万国咸归。
灵龟逞瑞,潜□现辉。
祚隆□□,□□□□(其二)
并写宫商,之□□□上奉□。
□□□为,□□早聘。
□□有好,□□无竞。
慎等四知,清同水镜(其三)
明明令德,皎皎贤□。
□□□□,□□□疆。
□□□□,善达□章。
秋禾选瑞,夏麦呈祥(其四)
澧水横流,□泉旁澍。
参□蓊郁,饶□□□。
千途竞臻,□□□□。
□□□□,□彼黎庶(其五)
光家孝哲,□□英贤。
高官积世,□□恒连。
□□□复,并□□□。
□营净□,预□良田(其六)
雕宝柱楯,镂花□车。
□雷动马(下阙),有为有作。
□□□常□遭(下阙)石□长(碑拓本)
城西访友人别墅 中唐 · 雍陶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送厉图南下第归澧州 唐 · 曹邺
 押霁韵
引用典故:鲈鱼
当春人尽归,我独无归计。
送君自多感,不是缘下第。
君看山上草,尽有干云势。
结根既不然,何必更掩袂。
澧水鲈鱼贱,荆门杨柳细。
勿为阳艳留,此处有月桂。
言毕尊未乾,十二门欲闭。
伫立望不见,登高更流涕。
吟君别我诗,怅望水烟际。
夹山雷 唐末 · 克符道者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全唐诗续拾
澧水风涛急,参差海岳摧。
浪中澄得月,天外振惊雷。
龙领珠难取,溪岩宝易栽。
接人机路险,寰海更谁偕。
樊侯 北宋 · 黄庶
 押阳韵
阴森樊侯,古木澧水傍。
兹民畏如生,奔走豕与羊。
家家奉侯讳,若在父母堂(自注:舞阳老幼以侯名为讳。)
我来憩行役,再拜奠公觞。
缅思英豪姿,名与此水长。
风偃众树枝,拟若怒鬣张。
阴官有兵师,想在行。
今兹戎虏骄,内为府库疮。
安得七尺躯,长戟再激昂。
横行匈奴中,庶以康肺肠。
许尚书帅蜀启 南宋 · 程敦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八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七、《八代四六全书》卷九、《启隽类函》卷六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一
伏审天开纶綍,焕日月之休光;
云拥旌旄,动江山之喜色。
德望久隆于八座,威名今浃于山川。
翘首倾瞻,刻心悚慕。
窃以《禹贡》惟叙,分五服以正邦;
周制肇隆,统十连而
诞扬声教,实赖蕃宣。
梁州奠而执玉涂山,暨蜀道通而承流澧水
文翁建学,肇兴齐鲁之风;
廉范下车,咸咏裤襦之政。
叱驭忠臣之操,选材扬乐职之章。
自非夙著英声,何以远追前躅?
恭惟某官羽仪王室,黼藻人文。
炳灵自太岳之名宗,鉴裁得汝南之品目。
早飞英于艺圃,夙被眷于渊衷。
谔谔缙绅之楷模,堂堂国家之柱石。
卿云呈瑞,载史笔于螭头;
红药翻阶,代王言于凤阁
谋猷出纳,荐膺喉舌之司;
事业赞襄,克任股肱之寄。
出专方面,隐若长城。
爰授节于文昌,暂折冲于元帅
南阳报政,方腾爱日之休声;
右蜀颁条,已播阳春之和气。
岷峨擢秀,参井增光。
伫听高吟,一洗草堂之风月;
立臻美化,再新石室之弦歌。
行俟衮衣之归,克副金瓯之选。
普施膏泽,咸慰具瞻。
某翘望履声,耸瞻岩采。
雪山方重,尽钦严尹之来;
鼎俎若勤,愿献王褒之颂。
董叔重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五
或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五十,何也」?
窃谓天地之所以为数,不过五而已。
五者,数之祖也。
盖参天两地,三阳而二阴,三、二各阴阳错而数之,所以为数五也。
是故三其三、三其二而为老阳、老阴之数,两其三、一其二而为少阴之数,两其二、一其三而为少阳之数,皆五数也。
《河图》自天一至地十,积数凡五十有五,而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后得。
故五虚中,若无所为,而实乃五十之所以为五十也(一得五而成六,二得五而成七,三得五而成八,四得五而成九,五得五而成十。无此定数,则五十者何自来耶?)
《洛书》自一五行至九五福,积数凡四十有五,而其四十者,亦皆因五而后得。
故五亦虚中,若无所为,而实乃四十之所以为四十也(一六共宗而为太阳之位数,二七共朋而为少阴之位数,三八成友而为少阳之位数,四九同道而为太阴之位数。不得此五数,何以成此四十耶?)
即是观之,《河图》、《洛书》皆五居中而为数宗祖。
大衍之数五十者,即此五数衍而乘之,各极其十,则合为五十也。
是故五数散布于外为五十而为《河图》之数,散布于外为四十而为《洛书》之数,衍而极之为五十而为大衍之数,皆自此五数始耳。
是以于五行为土,于五常为信。
水、火、木、金不得土不能各成一气,仁、义、礼、智不实有之,亦不能各为一德。
此所以为数之宗,而揲蓍之法必衍而极于五十,以见于用也。
不知是否?
此说是。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尽。
盖化无痕迹而变有头面。
逐渐消缩以至于无者,化也。
阳化为阴,刚化为柔,暖化为寒是也。
其势浸长,突然改换者,变也。
阴变为阳,柔变为刚,寒变为暖是也。
阳化为阴,是进极而回,故为退。
阴变为阳,则退极而上,故为进。
故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阳化为阴,阴变为阳者,变化也。
所以变化者,道也。
道者,本然之妙,变化者所乘之机。
故阴变阳化而道无不在,两在故不测。
故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不审可作如此看否?
亦得之。
阴阳若以推行言之,不过一气之运而已。
所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也。
以阖辟言之,则有两物。
所谓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也。
既曰阴阳,又曰柔刚者,阴阳以气言,刚柔则有形质矣。
此犹四象之有老少,亦如以子、午、卯、酉分言阴阳也。
不知是否?
阖辟与动静无异,《易》中以对待言者自多,不必引此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变化非因形象而后有也,变化流行非形象则无以见,故因形象而变化之迹可见也。
日月星辰,象也;
山川动植,形也。
象,阳气所为;
形,阴气所为。
然阳中有阴,则日星阳也,月辰阴也。
阴中有阳,则山阴而川阳。
然阴阳又未尝不相错而各自为阴阳,细推之可见矣。
不知是否?
亦是。
「乾以易知」与「易则易知」之「知」字不同。
「乾以易知」,「知」犹主也,「知」如知郡县之「知」。
盖乾健不息,惟主于生物,如瓶施水,无他艰阻,故以易知太始也。
「易则易知」,言人体乾之易,故白直无艰阻而人易知之也。
文义亦得之。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此「性」字专指气而言,如「性相近」之「性」。),有命焉(此「命」字兼理与气而言,如「贫贱之安分,富贵之有节」是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此「命」字专指气而言,所遇应不应,所造有浅深厚薄清浊之分,皆系乎气禀也。),有性焉(此「性」字专指理而言,如「天地之性」之「性」。)」。
不知可作如此看否?
此说分得好。
中和者,性情之德也。
寂感者,此心之体用也。
此心存,则寂然时皆未发之中,感通时皆中节之和。
心有不存,则寂然者木石而已,大本有所不立也;
感通者驰肆而已,达道有所不行也。
故夫动静一主于敬,戒谨恐惧而谨之于独焉,则此心存而所寂感无非性情之德也。
不知是否?
亦是。
「极」之为言究竟至极,不可有加之谓,以状此理之名义,则举天下无以加此之称也。
故常在物之中,为物之的,物无之则无以为根主而不能以有立。
故以为在中之义则可,而便训「极」为中则不可。
以有形者论之,则如屋之有脊栋,囷廪之有通天柱,常在此物之中央,四面八方望之以取正,千条万别本之以有生。
《礼》所谓「民极」,《诗》所谓「四方之极」,其义一也。
未知推说如此是否?
是。
近见一书,名《广川家学》,盖董逌彦远所为。
所论亦稍正,不知有传授否?
其为人如何?
如曰:「心者,性之所寓也。
所贵于养心者,以性之在心也」。
又曰:「形之灵者曰魄,气之神者曰魂。
既生魄矣,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者名之曰魂。
附形之灵者,谓初生时耳、目、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为灵也。
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魂在魄先,附魄以神」。
此等说得亦无甚病否?
既生魄,阳曰魂,谓才有魄便有魂,自初受胞胎时已具足矣,不可言渐有所知,然后为魂也。
董氏有《诗解》,自谓其论《关雎》之义暗与程先生合。
但其它文涩难晓。
《集传》中论京师之属,颇祖其说。
又据黄端明行状说,围城中作祭酒,尝以伪楚之命慰谕诸生
它事不能尽知也。
近见曾彦和彭蠡既潴,引《汉志》豫章九水合于湖汉,东至彭泽入江;
《禹贡》汉水入江而湖汉九水见遏于江北,于是自汇为彭蠡,则彭蠡之水本受湖汉之水,欲入江而为江汉所遏,因却而自潴。
汉水未入江之前,则彭蠡未潴,故曰东汇泽为彭蠡,此说自当。
但又有曰彭蠡之潴以受其江汉,而不能绌苏氏味别之说,则非也。
又言九江即是洞庭,引《汉志》沅水、渐水、元水、底水、叙水、酉水、澧水湘水资水皆合洞庭中,东入于江,江则过之而已,九水合于洞庭泽,故洞庭亦可名九江
若谓江分九道,则经当曰「九江既道」而不曰「孔殷」,当曰「播为九江」而不曰「过九江」矣。
林少颖辨其不然,不知洞庭之泽果是受此水之入否?
彭蠡自有源,而非受江汉而成,九江洞庭,而不在浔阳南,则无可疑矣。
彦和之于《禹贡》,虽未尽善,亦考索精详,胜它人也。
曾彦和说《书》精博,旧看得不子细,不知其已有此说。
但《汉志》不知湖汉即是彭蠡,而曰源出雩都,至彭蠡入江,此为大谬,恐彦和亦不能正也。
九江之说,今亦只可大概而言。
恐当时地入三苗,禹亦不能细考。
若论小水,则湖南尚有蒸潇之属,况兼湖北诸水上流,其数不止于九。
若实计入湖之水,只是湘、沅、澧之属三四而已,又不能及九也。
汉水未入江之前,彭蠡未潴,此亦未是。
江流甚大,汉水入之,未必能有所增益也。
大率今人不敢说经文有误,故如此多方回互耳。
孟子集注》「古公亶甫」下注云:「太王公刘九世孙」。
「五世而斩」下注云:「父子相继为一世」。
按《史记》自公至古公凡十世,今谓九世,岂不数古公己身耶?
然按《豳诗》《集传》云:「公刘复后稷之业,十世而太王徙居岐山之阳」。
则疑《孟子集注》或错「九」字否?
又按《明道行状》云:「先生五世而上居中山博野高祖始赐第京师」,则高祖,五世祖也,「而上」即为六世,是通己身数矣。
伏乞垂诲。
通数即计己身为数,曰祖,曰孙,则不当计己身。
盖谓之祖孙,则是指它人而言矣。
史传及今人文字以高祖之父为五世祖甚多,无可疑也。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一。又见《永乐大典》卷五五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学行典卷一○。
邵州潘守启(代) 南宋 · 王炎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双溪类稿》卷一四
祗膺玺诏,移守铜符。
蔚然戚里之英,屡腾治最;
分此名城之寄,益简清衷。
甫闻五马之来,骤拜双鱼之贶。
某官清修自立,俊迈不群。
家有朱轮,独薄膏粱之味;
学该黄卷,俯争韦布之衡。
繇国贵游,为时循吏。
昔襦今裤,已留澧水之去思;
森戟凝香,更散扶江之和气。
虽暂留于外服,即入觐于修门
某久倦驰驱,颇嗟间阔。
旧绾东阳之绶,获际英猷;
兹乘南服之轺,复联王事。
其为赞庆,莫究敷陈。
桃源图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长城徭役苦咨嗟,澧水偷春隐岁华。
有耳不闻秦汉事,眼前日日赏桃花
周小史 元末明初 · 刘基
 押东韵
婉娈周小童,洽容敌花红。
鲜云委绿发,明星烱双瞳。
澧水湄,挟弹长陵东。
掷果閧春市,卷衣娇金宫。
流盼溢华彩,言笑生芳风。
常恐秋露零,瑶草成衰蓬。
坐翻覆,倩笑徒为工。
繁华岂不好,不知身所终。
吾闻济川楫,乃属植鳍翁。
悠悠万世下,德业光无穷。
乡校 元末明初 · 李穑
 押尤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三十二
世教久陵替,谁复穷源流。
哀哉青衿子,未几成白头。
那知民所望,只在行归周。
澧水日东注,悠悠复悠悠。
美人谅难见,我心徒增忧。
枯木竹石 元末明初 · 贡性之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十四 树石类
怪石荦确厓谷深,凉风萧瑟苍雪阴。
美人何处解长佩,湘波澧水劳余心。
仲穆著色二首 其一 元末明初 · 张羽
五言绝句 押齐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十五 兰竹类、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九十五
芳草碧萋萋,思君澧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墨竹九首 其八 元末明初 · 孙蕡
七言绝句 押萧韵
澧水春阴午未消,寒梢低护木兰桡
天涯风物馀空翠,应是英皇泪点飘。
拟古诗十九首 其九 庭中有奇树 元末明初 · 孙蕡
 押词韵第七部
洞庭木叶下,悲吹激微寒。
美人倚修,凝睇九疑山
层云没远巘,轩车绝来还。
怀文玉佩,复采澧水
结言欲有赠,天路远险艰。
沉忧坐将老,岁月销令颜。
邹尚友赴澧川 明 · 杨士奇
 押词韵第四部
新春散寒冱,旭日明江浦。
浦树净亭亭,犹含夜来雨。
远客促行迈,故人皆出祖。
初来自西川,遄征溯南楚
离别即须臾,晤言方几许。
圣朝悯茕嫠,简贤需
恺悌终荐达,承流寄绥抚。
澧水涔阳,东连洞庭渚。
其俗本惇朴,其民素贫窭。
竭力供县官,何尝厌勤苦。
兹晨望贤牧,蚤暮急延伫。
行矣敷仁恩,殚心副当宁。
陆推府望露思亲卷 明 · 王恭
陆侯东胶士,家林西楚乡。
别来念亲舍,目极孤云翔。
孤云飘飘洞庭渚,梦飞不到三湘浦。
天门西望数峰遥,澧水东流寸心苦。
昨日承恩别紫宸闽州父老候车尘。
争看壁水环林秀,来佐朱幡皂盖臣。
莫言束带恒推府,韩琦赵抃多殊遇。
三尺探知犴狱情,一帘隔断苞苴路。
朝朝讯谳不辞烦,名宦由来古所言。
若待锦衣归省日,夫人含笑问平反。